青少年网吧认知量表的建构与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青少年论文,量表论文,网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6)05—0041—07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网吧作为伴随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查询与浏览信息、参与网络游戏或在线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活动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场域,对我国许多因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而无法在家中或工作地点方便上网的地区和人群来说,是最基本、最快捷、最方便的上网渠道。换言之,在互联网普及程度尚不高,且数字鸿沟仍十分明显的我国,网吧对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化,起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一般认为,全球第一家网吧,于1994年9月在伦敦诞生, 其特点是作为一个结合“餐饮”与“网络”的休闲场所。其后,这种经营理念便迅速在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蔓延开来。不过,由于当时绝大多数上网者仍以家中作为主要的上网地点,因此,网吧在其发展初期,主要的功能仅限于提供一个休闲环境,附带为有上网需求但家中没有电脑的消费者提供上网服务(李明芬,2000)。
1996年11月15日,我国第一家网吧——“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开张。至2000年,随着网络使用成本的降低和网络游戏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网吧数量迅速增加。2002年6月,北京“蓝极速”事件爆发, 成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出台整治网吧措施的导火线。2003年4月, 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开始对网吧进行清理整顿。2004年2 月至12月,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了网吧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了对网吧的监管。其间共责令停业整顿网吧2.1万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2131家, 取缔无照经营的黑网吧4.7万家。经过整治,至2004年底,全国约有网吧10万余家(iResearch,2004)。
目前,网吧已经成为主流社会和大众媒体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中以下面三个话题最为引人注目:一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网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现状与未来;二是从社会与教育角度,探讨网吧对青少年的社会影响及由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三是从网吧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应该如何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但是,相对而言,学界对网吧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少年社会行为场域的研究却不多见,而且已有的研究也多以成人、经济与法律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去分析与探讨青少年的网吧使用行为。如李明芬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观察及深度访谈,对网吧管理政策与法律定位的研究(李明芬,2000);杨可凡从休闲视角对网吧使用行为的分析(杨可凡,2000);张毓智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学业表现三个方面,对台湾高雄市网吧消费者的网络及网吧使用行为的探讨(张毓智,2002);林希展运用语艺批评方法,对大众传播媒体网吧休闲论述的分析(林希展,2003);简欣瑜借助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对网吧的虚拟真实空间特性的探讨(简欣瑜,2003);纪慧怡通过质化研究,从心理、思想、行为、环境气氛四个方面,对网吧族网吧使用的内在经验意义的探讨(纪慧怡,2004);周甫亮通过实地观察与深度访谈,对网吧作为青少年次文化认同形塑的渠道,以及青少年网吧经验的研究(周甫亮,2001)。在所有类似的网吧研究中, 专门从青少年的视角切入分析其网吧行为与网吧认知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然而在我国,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许多青少年来说,网吧是他们接触网络世界、感受信息时代的重要途径。因此,从青少年的角度,探讨和分析青少年对网吧认知与态度,以及他们在网吧场域中所获得的愉悦与经验,是网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黄少华,2005)。青少年对网吧的认知与态度,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网络行为,并且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我们尝试通过问卷调查,建构一个有足够信度和效度的青少年网吧认知量表。我们以台湾学者林希展和周倩针对有网吧使用经验的台湾国中学生发展起来的青少年网吧态度量表为基础(林希展、周倩,2002),根据对12位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对量表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对量表的效度与信度进行检验,最后建构一个有足够信度和效度的青少年网吧认知量表,作为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网吧认知状况的基本工具。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本文的资料来源于我们2004年10月至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湖南省长沙市和岳阳市、甘肃省兰州市和天水市进行的“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先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将我国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并且从每一地区抽取省会城市一座,分别为杭州、长沙和兰州,然后从这三个城市所在的省份再抽取地级城市一座,分别为舟山、岳阳和天水。接下来的抽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每个抽取的城市中,随机抽取大学、高中、初中各三所,再在每所抽中的学校随机抽取32人。另一部分则在每个抽中的城市抽取十个网吧,再从每个抽中的网吧抽取5人。 调查共发放问卷2028份,经认真核实,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619份,有效问卷率为79.8%。其中在最近三个月使用过网吧的1275份,占全部有效样本的78.8%,包括男性782人,占61.3%,女性493人,占38.7%。
2.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家庭与社会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以及所在的省份、城市等;(2)被调查者的网吧使用情况, 包括最近三个月去网吧的频率、去网吧的时间段、每次在网吧上网持续的时间、是否在网吧玩通宵、在网吧进行的主要网络行为等;(3)青少年对网吧的认知和态度,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五点尺度,询问青少年对网吧的认知状况。问卷形成后,根据两位专家对问卷的审查意见,以及小规模前测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
3.资料分析。问卷在经过认真检查核实、编码后,利用SPSS11.5进行了单变量描述、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青少年网吧使用状况。在今天,网吧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接触网络世界、感受信息时代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网吧认知状况,我们先简要讨论一下青少年的网吧使用状况。因为从理论上讲,青少年对网吧的认知,与其网吧使用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1)青少年网吧使用频率与时间。首先,我们以最近三个月为界限, 考察了青少年使用网吧的频率。结果显示,在最近三个月没有去过网吧的有344人,占21.2%;平均每周一次以下574人,占45.0%,平均每周两次327人,占20.2%;平均每周三次的225人,占13.9%;平均每周四次79人,占4.9%;平均每周五次27人,占1.7%;平均每周六次以上43人,占2.7%。
在网吧使用时间上,我们借助每次使用网吧延续时间、使用网吧的时间段、是否有过通宵使用网吧的经历三个指标,对青少年的网吧使用时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调查显示,青少年每次使用网吧的时间长度以两小时为最多,共有559人,占44.3%;然后依次是三小时275人,占21.8%;一小时226人,占17.9%;四小时93人,占7.4%;五小时53人,占4.2%;六小时31人,占2.5%;七小时以上26人,占2.1%。
关于青少年使用网吧的时间段,我们首先考察了青少年使用网吧的时间主要是在学校上课时间还是在节假日。 回答通常只在节假日使用网吧的青少年最多, 共598人,占46.1%;其次是没有确定的时间,共445人,占34.3%;而不论平时或节假日,只要有空就会去网吧的有206人,占15.9%;只在平时去网吧而节假日不去的青少年最少,只有48人,占3.7%。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不会在学校上课时间去网吧。接下来我们考察了一天中青少年主要在哪些时间段使用网吧,其中以上午为主的105人,占8.3%;以中午为主的150人,占11.8%;以下午为主的660人,占52.1%;以下午放学后为主的137人,占10.8%;以晚上八、九点以后为主的有165人,占13.0%;以晚上十点以后为主的41人,占3.2%;没有确定时间的8人,占0.6%。
青少年通宵在网吧上网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受访青少年中,有差不多将近一半即48.7%在最近三个月有通宵使用网吧的经历,与没有通宵使用网吧经历的青少年的人数(占51.3%)几乎相当。
(2)青少年网吧使用程度。为了对青少年的网吧使用程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建构了一个新的变量“网吧使用程度”,以检测青少年的网吧介入程度。
首先,我们将网络使用者依最近三个月是否使用过网吧,区分为网吧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两个群体,其中使用者1275人,占78.8%;非使用者344人,占21.2%。然后,运用非层次聚类法(Nonhierarchical cluster Method)中的逐步聚类分析(K-mean cluster analysis),将1275位网吧使用者,依据最近三个月“去网吧的频率”、“每次在网吧持续的时间”两个变量进行聚类,将网吧使用者区分为网吧介入程度低、中、高三类群体。分析初始不预设中心值,由随机选取方式产生中心点,经计算各样本数值与中心点最小距离后再做调整,重复迭代直至各类样本不再变更为止。由于采用两个变量进行聚类,因此聚类时若样本个案有一个变量为缺省值,则剔除该个案,由此聚类后得到的样本共计1263份,其中906人网吧使用程度为低,占71.7%;239人使用程度中,占18.9%;118人使用程度高,占9.3%。具体观察聚类结果,网吧使用程度低的青少年,最近三个月使用网吧的频率为平均每两周1.26次(sd:0.441),每次使用时间平均1.88小时(sd:0.648);网吧使用程度中的青少年,最近三个月使用网吧的频率为平均每周3.24次(sd:1.027),平均每次使用时间为2.66小时(sd:0.807);而网吧使用程度高的青少年,最近三个月使用网吧的频率为平均每周2.81次(sd:1.644),平均每次使用时间5.35小时(sd:1.030)。可以看出,网吧使用程度高的青少年每次使用网吧延续的时间,远远高于网吧使用程度低和中的青少年,但在使用网吧频率上,网吧使用程度中与高两个群体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2.青少年网吧认知因子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构反映我国青少年网吧认知状况的量表。该部分问卷原有35题,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我们先运用项目分析中的相关分析法,观测题项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出相关矩阵,并对相关矩阵进行检验(郭志刚,1999)。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检验表明,35个题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其KMO值为0.945; 巴特利特球状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的卡方值为17037.279;在0.000(Sig.=0.000)水平上统计检验显著,说明所有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将所有题项均采纳,进入后续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作为抽取因子的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 作为选择因子的标准,采用正交旋转法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作为旋转方法,以降低因子的复杂性。第一步因子分析的结果,共析出六个因子,六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095%,KMO值为0.949。由于“到网吧上网或玩游戏比在家里更有趣”、“到网吧上网让我学到许多新东西”、“一想到要去网吧我就很兴奋”、“我喜欢在网吧中结识新朋友”、“我觉得没有去过网吧是很落伍的事情”、“网吧的环境有一种让人浑然忘我的气氛”、“我觉得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七个题项的因子负载量小于0.3,在共同度上也低于0.3,因此将这七个题项予以剔除。然后再将剩余题项,进行二次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共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五个,涉及28个题项,其KMO值为0.936,五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5.127%、14.678%、14.577%、8.948%、7.220%,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549%,达到了因子分析的要求(表1)。
表1 青少年网吧认知因子分析结果
沉迷倾向 情感满足 成就满足
正面形象 硬件环境
如果不去网吧,我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
0.802 0.188 0.169 -0.013
-0.012
如果可能,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网吧
0.779 0.178 0.138 0.0470.059
我曾经为了去网吧逃学或请假 0.759 0.027 0.187 -0.067
0.089
如果没有事,我想一整天都呆在网吧
0.716 0.297 0.165 0.0710.013
不去网吧让我觉得和同学无话可说 0.600 0.201 0.277 -0.048
0.096
去网吧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0.569 0.180 0.165 0.3560.178
我有许多朋友是在网吧认识的 0.514 0.195 0.470 -0.078
0.123
网吧是我消除寂寞的好地方
0.188 0.683 0.207 0.0260.276
当我有烦恼时,网吧是我首先想去的地方
0.319 0.694 0.152 -0.024
0.222
网吧能让我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0.166 0.794 0.152 0.0960.062
网吧能让我快速进入一个快乐的世界
0.245 0.735 0.266 0.0340.120
无聊时去网吧可以帮我打发时间
0.100 0.621 0.193 0.1960.012
网吧能让我不受别人干扰,尽情娱乐
0.193 0.621 0.246 0.1780.126
网吧让我心情放松
0.065 0.623 0.336 0.2320.060
我从网吧的游戏战绩中获得成就感 0.253 0.242 0.682 0.0250.132
在网吧玩游戏获得的满足超过做其他事情
0.428 0.270 0.624 -0.046
0.139
我喜欢在网吧和别人玩联机游戏的感觉 0.171 0.176 0.766 0.0910.128
在网吧玩游戏让我享受到控制带来的快感
0.305 0.276 0.682 0.0280.126
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到网吧娱乐 -0.0020.290 0.592 0.344-0.021
我喜欢很多人一起去网吧玩游戏的感觉 0.111 0.183 0.739 0.1750.072
我喜欢和朋友谈论有关网吧的话题 0.346 0.191 0.593 0.0390.103
我认为网吧是一个正当的休闲娱乐场所 0.217 0.178 0.202 0.6060.154
我觉得常去网吧并不是一件坏事
0.125 0.184 0.157 0.6900.134
我认为自己能控制使用网吧的时间 -0.2620.074 0.059 0.7290.049
去网吧不会影响我的学业和工作
-0.0190.022 -0.0630.7760.113
电脑配置好是吸引我去网吧的主要原因 0.137 0.071 0.142 0.1020.777
网吧宽带让我节省时间、快速使用网络 -0.0260.146 0.137 0.2500.763
网吧便宜的收费使我不必购买昂贵的电脑
0.138 0.269 0.094 0.0940.681
特征值 4.235 4.110 4.082 2.5052.021
方差贡献率(%) 15.12714.67814.5778.9487.220
累积方差贡献率(%) 15.12729.80444.38253.330
60.549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因子题项间的Cronbach's α系数,进一步对五个因子进行了信度检验(Cronbach,1951)。得到各因子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7616、0.8452、0.9458、0.7320、0.9096,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140。Nunnally建议,Cronbach's α的系数至少应大于或等于0.70才是可以接受的范围,不过,对于那些探索性研究,Cronbach's α系数在0.50至0.60之间就已经足够了(Nunnally,1978)。而Wortzel则认为,Cronbach's α系数介于或等于0.70至0.98之间,均属于高信度,若低于0.35则应拒绝使用(Wortzel,1979)。从信度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五个因子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在0.7~0.95之间,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140,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我们认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Nunnally和Wortzel的建议。
最后,根据每个因子的共性,分别为五个因子命名。命名因子1 为沉迷倾向因子,包含七个题项,描述网吧在受访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网吧沉溺程度。因子2为情感满足因子,也包含七个题项, 主要描述网吧带给青少年的情感满足,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网吧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让青少年忘却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消除寂寞、放松心情的作用。因子3 为成就满足因子,包含七个题项,主要描述网吧游戏给青少年带来的满足感,以及与同伴一起在网吧参与游戏所体验到的快感。因子4为正面形象因子,包含四个题项, 主要描述青少年对网吧及其社会影响的正面认识。因子5为硬件环境因子, 包含三个题项,描述青少年对网吧的硬件及环境的认同程度。这五个因子,大致概括了青少年“网吧沉溺”、“网络游戏”、“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等网吧使用行为的基本面向,基本上能够反映使用网吧的青少年对网吧及网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影响的看法,或者说,基本上呈现了青少年视野中的网吧形象。
3.青少年网吧认知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域与网吧使用程度差异。为了了解和比较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对网吧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别,我们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青少年网吧认知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域与网吧使用程度差异。
(1)青少年网吧认知的性别差异(表2)。t检验显示, 青少年在网吧“沉迷倾向”、“成就满足”和“正面形象”认知面向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网吧的沉迷倾向和成就满足认知均值都高于女生,显示男生比较能够从网吧游戏中获得快感和成就感,对网吧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也高于女生。相比较而言,女生对网吧的正面认知均值高于男生,意味着女生更倾向于给予网吧正面的评价。
*p<0.05,**p<0.01,***p<0.001.
(2)青少年网吧认知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表3)。F检验显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在网吧的“成就满足”、“正面形象”、“硬件环境”认知面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成就满足”认知均值也越高,而这种成就满足,主要来自玩网络游戏。在“正面形象”认知上,初中生给予网吧的正面评价最高,高中生最低。而在“硬件环境”认知面向上,以大学生的均值最高。
*p<0.05,**p<0.01,***p<0.001.
(3)青少年网吧认知的城市差异(表4)。对不同规模城市青少年网吧认知的t检验显示,青少年对网吧的认知,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差异。
*p<0.05,**p<0.01,***p<0.001.
(5)青少年网吧认知的网吧使用程度差异。 为了了解网吧使用程度不同的青少年,在对网吧的认知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青少年网吧认知的网吧使用程度差异(表6)。F检验结果表明,网吧使用程度不同的青少年,在对网吧的“沉迷倾向”、“情感满足”、“成就满足”、“硬件环境”认知面向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网吧使用程度越高,在这几项上的均值也越高。这意味着网吧使用程度越高,对网吧的迷恋程度也越高,获得的情感满足与成就满足也越多,同时对网吧硬件环境的认同程度也越高。这说明,在网吧使用程度与青少年在网吧空间获得情感和成就满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因而网吧使用程度越高的青少年,也越容易引发网吧沉迷问题。
*p<0.05,**p<0.01,***p<0.001.
(四)结论
基于本文对青少年网吧使用状况与网吧认知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以最近三个月使用网吧的情况来看,有78.8%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地使用过网吧,可见网吧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已经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05 )的调查数据,截至2004年底,我国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约有4859.8万,占所有网民人数的51.7%;职业为学生的网民约3045万,占所有网民人数的32.4%(按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得出的估计数,当年我国15~24岁的青少年人口总数为18410.9万人)。若按78.8%的比例计算这两类群体的网吧使用状况,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次研究中,有263个样本来自网吧,因此,事实上这种推论并不成立。我们在这里仍这样叙述,只是想指出问题可能具有的严重程度)。如果再结合使用网吧的时间段来看,虽然在学校上课期间去网吧上网的青少年比例不高,但为了去网吧而逃学的现象在学生中的确存在(有16.8%即272名学生对“我曾经为了去网吧逃学或请假”作了肯定的回答)。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吧,避免因为高频率或长时间使用网吧而引发网吧沉迷,从而造成对青少年的身心伤害,在今天已经是一个需要我们加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次,通过对青少年网吧认知的分析,本研究建构了包括“沉迷倾向”、“情感满足”、“成就满足”、“正面形象”和“硬件环境”五个因子的青少年网吧认知量表。经过检验,显示该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这一量表不仅大体上概括了青少年在网吧空间从事的主要行为类型,如“网吧沉迷”、“网络游戏”、“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等,而且较好地反映了青少年认知和感受中的网吧场域特征,因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网吧会对青少年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会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沉迷网吧。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网吧作为重要的上网场所,其象征的已远不只是一个物理地点,而是一个能快速通向虚拟世界的通道。对于许多沉迷网吧的青少年来说,网吧指向的,更是一个颠覆、解放的世界,是一个能让他们逃避现实世界,重新塑造自我的空间场域。真实和虚拟在其中相互渗透、相互干涉、相互交织,想像、真实与虚构相互聚合成为一个虚实、公私交织的世界,青少年因此而在网吧场域实现了许多梦想(黄少华,2005),获得了许多情感与成就的满足。
再次,本研究发现,性别是影响青少年网吧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在“沉迷倾向”与“成就满足”认知面向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只有在网吧“正面形象”认知一项上得分高于男生。这意味着男生较多在网吧中玩网络游戏,并且能感受到网吧游戏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男生也比女生更喜欢与同伴一起去网吧或者谈论有关网吧的事情。同时,男生对网吧的沉迷程度也明显高于女生,许多男生只要没有事情做就会想到去网吧,并且认为使用网吧已经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无法做到长时间不去网吧。不过有意思的是,较少使用网吧的女生在网吧“正面形象”认知上的得分却明显高于男生,这其中包含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其网吧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在“成就满足”、“正面形象”、“硬件环境”认知面向上均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成就满足”认知得分越高,而对网吧“正面形象”的认知以初中生得分最高,对“硬件环境”的认知,大学生得分最高。相对而言,地域因素对青少年网吧认知的影响并不显著。
最后,研究还发现,网吧使用程度不同的青少年,在对网吧的“沉迷倾向”、“情感满足”、“成就满足”、“硬件环境”认知面向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网吧使用程度越高,在这五项上的均值也越高。这意味着,在网吧使用程度与网吧认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或者说,网吧使用程度越高的青少年,网吧沉迷倾向也越明显,使用网吧获得的情感满足与成就满足也越多,对网吧的硬件环境也越认同。因此,适当控制青少年的网吧使用频率与网吧使用时间,对于预防青少年网吧沉溺等网吧行为问题的产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同时,强化对网吧的社会监控,使其成为一个更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网络使用场域,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6—0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SH014)和兰州大学985 工程项目(58263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