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带来了什么?——对新形势下经济报道的深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抓大放小论文,带来了论文,新形势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抓大放小”的改革原则,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格局,要求要有新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与方式。
转变报道观念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旧有的经济报道观念不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认真领会“抓大放小”改革原则的实质内容,树立市场经济观念,重新研究和确定经济新闻的价值标准,是经济报道工作的当务之急。
1、实现经济报道的“政企分开”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经济报道首先要围绕企业展开。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党政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党政机关报刊充分发挥其被赋予的功能,政企分开指导国有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政企分开改革原则打破了政府直接管企业的局面,国有企业将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加大了政府机构改革力度,政府和企业的职责权限将得到进一步明确。当前,党政机关报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指导功能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两改变。要彻底改变对企业经济活动在报道中大包大揽的现象,新闻媒体要站在宏观角度沟通企业间的联系,客观报道企业的发展状况,而不以上级机关的身份指手划脚,不以经营者的姿态为企业当家理财。
2、坚持经济报道的客观公正
“抓大放小”改革原则带来了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也将使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相应增加。在企业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新闻媒体要站稳客观公正的立场,客观分析和介绍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阶段走势,客观传播信息和企业经济活动,避免产生误导;要坚决反对和制止有偿新闻,不以伙伴身份对少数企业进行大肆渲染以致有失公允;对企业的报道要做到不偏不倚,不为某一家企业扩大实力鼓劲,不为某一家企业策划形象,不为某一家企业占领市场叫好。在经济报道中,对国有企业要不分大小、远近亲疏,对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更要一视同仁,以努力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3、依照法律规定约束报道行为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是企业经营行为的个性化和社会法制的健全。我国新闻媒体以往报道企业习惯于统计生产利润、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等数字,总结较有特点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披露生产经营动向。企业自主经营以后,这方面有一部分内容已成为企业秘密。新闻媒体一旦泄漏,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我国法律已经确立了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的合法性,主管机关也要求规范披露上市公司信息。随着《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严格实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法律法规的不断颁布和实施,企业也将在市场的锻炼中逐渐产生强烈的信息自我保护意识,经济报道行为将变得更加规范和严谨。
调整报道结构
“抓大放小”改革原则带来了经济矛盾的深刻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许多经济矛盾的共性已经转化为个性,及时调整经济报道结构,正确认识和处理宏观与微观、企业与社会、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遵循新闻规律的重要体现。
1、加大宏观经济调控的宣传报道力度
新闻媒体要努力调整宏观经济现象与微观企业活动的报道比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四自”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使微观企业活动不再具有普遍意义。今后,政府职能部门将主要负责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与发展进行调控,负责监管市场有序运行。新闻媒体要加大宏观经济调控的宣传报道力度,相对减少对微观企业经济活动的报道。要及时宣传国家制定的经济方针政策和远景目标规划,传播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货币政策、国家物价调整等政策信息;宣传和报道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监管规则;采取有效方式对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对市场供需变化等经济环境做全面的分析报道,使企业把握时机,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竞争中努力发展和壮大。
2、关注企业内部变化产生的社会影响
企业与社会是一个互为依赖的整体。城镇居民是企业劳动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的兴衰与发展影响着城镇居民职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新闻媒体要在减少微观企业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经营行为报道比重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企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关注企业内部的社会现象,关注企业发生的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对于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引起社会供需矛盾转变、企业减员增效造成职工下岗就业、企业环境污染与保护、上市公司举动对股市的影响等问题,新闻媒体都须给予极大关注;对于企业内部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民主机制、经营者廉洁约束机制、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现象,新闻媒体要加大报道力度。这绝非干涉企业“内政”。它不仅可以督促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同时也是为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给予舆论支持。
3、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报道比重
党的十五大报道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随着“抓大放小”改革原则的进一步落实,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将相应增加。我们要深刻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加公民就业渠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适当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报道比重。
新闻媒体要采取引导、扶持、监督相结合的报道方式,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的规范与进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要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传播经济信息、介绍先进经验、反映建议呼声等手段,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尽快成长;通过公开调查和内部反映等渠道,向国家立法、行政机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于加速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权利义务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法律保护和约束下健康发展;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改革初期,对于某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少数私营、个体、外资企业任意降低雇工工资标准,延长劳动时间,使用各种手法逃避为雇工保险甚至打骂雇工等现象,新闻媒体要主动干预,坚决实行舆论监督。
更新报道方式
“抓大放小”的改革原则重新调整了经济报道客体所处的环境,相应地改变了经济报道主体与客体矛盾双方的地位,随之带来了经济报道方式的更新。正确选择运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报道方式,处理好新闻媒体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准确反映和表现报道客体,是新形势对经济报道工作的要求。
1、正确运用“宣传”和“介绍”的报道方式
宣传和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的主要功能之一。作为重要的传播方式,“宣传”带有浓重的政治鼓动色彩,具有强大的号召性、鲜明的倾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它是党报传播政治、军事新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党报号召人民群众更好地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报道方法之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化形成了企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报刊传播经济新闻时,基本以宣传方式为主,动员并号召全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道方式上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级党政机关报刊,应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握舆论导向,指导并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园地。对企业经济活动则应更多地去“介绍”。作为新闻传播功能的重要表现方法,“介绍”方式更加侧重信息的客观传播性,使新闻媒体发挥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的桥梁纽带作用。用介绍的方法报道企业经济活动,在报道中回避主观评论色彩和倾向,更能够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新闻报道规律。
2、正确处理“指导”和“引导”的关系
积极指导各行各业加快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是我国党政机关报刊的重要功能。“指导”方式注重强调报道行为的主观指点,希望读者接受新闻媒体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政府已经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党政机关报刊的指导功能在经济报道中将做部分分解,一部分功能将主要由“引导”方式取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政机关报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的指导功能绝不能放弃。各级党政机关报刊要继续发挥指导功能,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指导企业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指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济效益观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在当前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进程中,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用以指导整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革步伐。这是新闻媒体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抓大放小”改革原则的体现。
相对而言,“引导”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营造客观氛围,它注重为企业传播客观信息,提供先进经验,介绍经营之道,供企业自由选择,以便更好地建立企业的管理科学机制。“引导”方式使新闻媒体发挥企业经营工作的参谋作用,这正是企业所乐于接受的方式和内容。随着政企职责分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全属于企业经营行为的范畴,要努力把握运用客观引导的方式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