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结果谈语文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关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语文论文,策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PISA2009上海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表现
上海学生在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中的平均成绩为556分(OECD平均为493分),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拔得头筹确实可喜,但我们应理性看待测试结果,学会从一些数据背后发现问题,并寻求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抓手。
PISA2009阅读素养是指为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力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并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PISA阅读素养的定义是在不断发展的,2009年首次引入参与度(Engagement in Reading)及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强调阅读素养不仅仅是指阅读的认知能力,更包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和兴趣、态度、习惯等。这与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非认知因素和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
据《质量与公平——上海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①,较高层次的元认知策略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要高于较低层次的学习策略。从对上海学生阅读成绩差异的解释来看,比例最高的是概括策略(13.7%),其次是理解和记忆策略(10.9%),第三是自我调控策略(7.5%),而记忆策略(0.2%)和精致策略(联系策略)(2.3%)比例较低。
自我调控策略,指学习时提出关于任务或文本的目的和主要概念的问题,以及对当前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特别是检查自己是否理解了阅读的材料。回答“几乎从不”和“有时”的比例见图: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约有一半的学生在学习时很少运用自我调控策略。
用自我调控策略来解释上海学生阅读成绩差异的比例为7.5%,自我调控策略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增加26.5分。但上海学生自我调控策略指数平均值只有-0.28,明显低于OECD平均值。
研究数据还表明,上海运用自我调控策略最多的1/4学生,比用得最少的1/4学生成绩要高57分;从OECD各国平均来看,运用自我调控策略最多的1/4学生比用得最少的1/4学生阅读平均成绩高68分。
概括策略指的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哪些策略对概括文章或给文章写摘要最有用。下图显示了上海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
上海学生的概括策略指数平均值为0.06,与OECD各国平均值接近,说明上海学生概括策略掌握程度为一般或中等。概括策略指数是对上海学生阅读成绩差异解释比例最高的学习策略指标,能够解释13.7%的差异。该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学生阅读成绩提高32.9分。上海学生中,概括策略掌握程度最高的1/4学生比最低的1/4学生阅读成绩高73分,相当于一个精熟度等级水平或接近两年的学校教育。
这些数据表明,自我调控策略和概括策略可能是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针对这些策略开展指导,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二、以《密室日记》教学为例看学习策略形成的指导
《密室日记》是上海二期课改《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的课文,节选自《安妮日记》。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言,无论是课文涉及的时代、国家以及事件的相关背景,还是日记这种体裁,都是七年级学生比较陌生的,而《安妮日记》的世界性影响又决定着该文的重要地位。考虑到执教时间为一课时,执教班级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全市处于中等状况,七年级第一学期已有了一些学习经历等因素,郑老师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日记”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特殊环境里日记对一个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读别人日记应有的态度——了解读者的态度,了解其生活状态,从中反思社会、时代的特征。
郑老师整节课预设的教学流程大致有四个环节:一是交流预习作业,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二是发现《密室日记》中安妮的个性特点,分析日记对于安妮的意义;三是认识阅读别人的日记应该有的态度,应该读出的东西;四是交流自己记日记的感受。
【教学片段1】
师:谁来概括第四则日记的内容?
生1:我写的是“我渴望自由”。
师:没问题吧?前面写的一个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她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我,浮躁不安”,然后是什么?(板书:我浮躁不安)
生1:渴望出去,渴望自由。
师:哪里有“渴望自由”?不要轻易给一个判断,判断必须从文章里来。“阳光普照,天空深蓝,和风轻抚,我渴望着,我真的渴望这一切。”如果要写,应该渴望什么?
生2:春天。
师:你要调整成“春天”,为什么?
生2:因为“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这句话就感觉她希望春天早点来。
师:也就是她前面写浮躁不安,有种种的渴望,渴望一切——有强烈的渴望。但是第二节讲的是什么?是不是渴望“春天”?
生2: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
师:请你再念一遍,其他同学一起看。
生2:“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她。”
师:“‘渴望’春天”,用“渴望”准确吗?春天是什么?
生2:希望。
师:希望春天?这句话里是安妮写“渴望春天”?“春天已经在我的心里,我已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她”是渴望春天吗?
生(众):感受春天。
师:是感受春天!是不是?她讲春天来了,是哪里的春天来了?
生3:心里。
师:(板书:心中有春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念一下。
我们看到,学生的概括往往是概念化、空泛,乃至脱离文本的。而此处要达成的目标,正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切的概括。
设想一下,如果郑老师在其他班级重新教学以上片段,同样提出问题:
师:谁来概括第四则日记的内容?
生1:我写的是“我渴望自由”。
师:“渴望自由”,有所涉及了,但概括还不到位,我觉得比较确切的是“心中有春天”。
这么做,教学时间看似节省下来了,也提供给了学生确切的答案。但是,阅读教学是希望学生去记住某个答案吗?
在前一个教学片段中,郑老师是在无形中提供给学生各种概括的策略。比如,概括不能空泛,要根据具体内容来;概括不能想当然或轻易下判断,所有的判断都必须从文章中来;概括不能抓片言只语,要看整段文字。
这些概括策略不是“死”策略,不是纸上谈兵的策略,而是教师在真实语境中教给学生的策略。相信,学生在今后碰到类似情况时就能运用这些策略,事实上,在后面其他几段的内容概括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已体现出运用这些策略的端倪。可见教师在真实语境中提供策略应用范例的重要性。
【教学片段2】
师:这七则日记内容梳理之后,我们能不能判断一下安妮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日记,读安妮日记,我们就要读出安妮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众):乐观。
师:没错,乐观。(板书:乐观)哪里看出来?
生(众):天生就是快乐的。
师:天生就是快乐的,所以乐观。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众):密室。
师:是密室里面。好,我们看标题,还能看得出什么?安妮还是个什么样的人?看文章,大家可能这里有点困难,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地方,现在是内容的概括,安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们推敲一下,我们很容易得出“乐观”,是啊,在密室里她也能有这样的心态,她肯定是乐观的。(师提醒:有些同学眼神不对,没有低头看文章,要低头看文章哦)我看你们有点疑惑。疑惑没关系,我们就往下走,我们可以来考虑这个问题,日记里她记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生活。
师:当然是记密室里的生活,我们现在就在生活,昨天也是生活,明天也是生活,不要来这么大的词语。从这七则概括中还可以进一步来看,七则具体的内容,你们来画一下,看哪些是反复出现的内容,四人小组一起来讨论。(强调)七则日记里你觉得总是出现的一类内容,(又强调)哪一类的内容是反复出现的?(教师巡视并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
从上述片段可以看到,郑老师不断地在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调整。比如,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强调安妮是个“乐观”的人的时候,她有一系列的追问及引导:
“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我们看标题,还能看得出什么?”
“我们就往下走……日记里她记得最多的是什么?”
“不要来这么大的词语。”
“看哪些是反复出现的内容?”
郑老师的问话是有很强的指导性的,能帮助学生调整原先的思路,从而逐步地向正确的结果靠拢。学生在与她的对话中,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正确理解。
以后,当学生遇到类似情境时,就会用类似的问题对自己原先较为粗陋的理解或回答进行加工和调整。这样的对话,也使学生的看法被适当约束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之间的讨论就有可能走向深入。同时,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过程中来,新的知识和自我调控策略就得以形成。
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引导必须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引导的内容,才是处于或接近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的,而且能让学生的回答提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要关注的,不是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有没有上到高一个台阶。
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引导”,而非“指导”。所谓“指导”,是指提供基本的解释;展示出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及“为什么产生”,告诉学生去做什么。而“引导”较少的指令,不只关注答案,更重视如何激发学生,并以更开放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支持学生对某个主题的探究。②
【教学片段3】
师:我想建议大家沿着这个同学的目标来继续将内容往下走。(指分析、批判反思自己)日记里安妮对自己个性的分析、处境的分析、特长的分析,(指黑板)“我喜欢写作”、“我天生快乐”、“我浮躁不安”、“我有种种渴望”,“我相信我绝不绝望”。这些内容是不是都是在分析自己?这就是日记的魅力。在座的有没有人写日记?有两位同学举手了。那我想问这位女孩子,你写日记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每天把自己心里不想与别人说的事写在日记上。
师:“不想与别人说的”,是属于自己的一份空间。好,后面的女孩子。
生:就是以后长大了,可以看看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师:是啊,太好了,请坐。与我们第一个女孩子相似的有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这样看待日记的:当他跟一个比他小16岁、他爱着的女子索菲亚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要看他的日记,他怎么说?——他说“我喜欢并且了解的我,那个有时整个地叫我高兴的也叫我害怕的我,如今在哪里?我成了一个渺小微不足道的人。自从我娶了我所爱的女人以来,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就是当他的日记被别人看了,不能成为他个人东西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渺小的人,但有了日记,他就认为自己是丰富的。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哭闹着吵着要看他的日记,他就把日记藏在马靴里。他妻子总是担心,你这样不肯给我看,那日记里肯定写着……
生(众):不可告人的东西。
师:不可告人的东西。但是托尔斯泰说我只把日记留给自己。所以周国平说日记是一种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上帝说话,和自己说话。我们同学今天有感觉,安妮就是在和自己对话,她假想出一个朋友吉蒂。安妮之所以在密室里能够乐观、能够充满希望地面对生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她时时有这样一个心灵空间,时时地——用我们同学的话说就是——批判自己,这个“批判”是一个中性词,意思是分析、审视,是看出自己的优点、看出自己的缺点。所以日记固然像刚才我们同学说的,我将来长大了能够看一看我的生活细节,就像我们看安妮日记,能够从中看出纳粹的残暴,犹太人的不幸,是不是?帮助了解那个社会,也就是板书里写到的。对社会、后人来讲,日记可能提供了个性化的细节的记忆、一些研究的材料。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讲,日记更多的是反省和对话,我的发现和我们同学的发现是不谋而合的,可惜今天在这点上讨论得还不够。
此环节,郑老师先是根据前面的大量讨论,自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这些内容是不是都是在分析自己?这就是日记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日记对安妮的意义。接下来,她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运用“联系策略”进一步思考问题——“在座的有没有人写日记?”“你写日记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在学生回答后,郑老师加以点评——“是属于自己的一份空间”,“长大后可以看看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这点评看似不经意,实则极为重要。然后,她自然地引出托尔斯泰和周国平的故事和观点,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教学过程逐步推进,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基于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而非任意拔高或随意添加(当然,更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联系策略”的引导。
在整节课上,郑老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策略的生动示范,我们可以从教学实录的字里行间读到隐藏在程序化的问题解决背后的精彩过程。
三、现状与思考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是鉴别学习者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③
但是,今日的不少语文课堂上依然较多地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忽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很少见到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不少语文课堂,依然以教师讲授为基本特征,即便是问答,更多的也仍是直接给出答案。
确实,当学习目标被狭义地定义为事实或技能时,“直接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可能教完所有的知识,处在终身学习社会的学生若想要在今后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学习。更何况,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认知体,而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体;教学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当今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PISA2009结果表明,除新加坡之外,亚洲区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指数普遍低于OECD平均水平。确实,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授人以渔”这一老祖宗的教育哲学常常只是被挂在口上,不少教师往往缺少策略教学的意识,有时即便用了某些策略也不自觉。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隐含了对学习策略的重视。确实,对学习策略的关注,会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懂得学习的内在价值不是体现为工具性,而是关注个人潜能充分实现的发展性。学习不仅仅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策略运用对整个学习过程起着调控、定向与整合的作用,更会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已赋予教学主体双方以极大的解放,语文教师必须放弃在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所扮演的控制者角色,努力成为开放性、多样化课程范式中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者,令教学从“重教”向“重学”转化。其实,好的教法本身就隐含了学法,就是最好的学习策略示范。
注释:
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编著,《质量与公平一上海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②[英]伊恩·史密斯著,《学习性评价丛书(小学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③刘电芝,《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学科教育》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