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翔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中心学校 36240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数学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一双探究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数学有魅力”。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教师要关注课堂信息,把握有利时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之液在课堂中自由徜徉,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作为新时代的小学一线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一、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有趣”
我们都知道学习兴趣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并由此作为数学教学设计起点,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1.精彩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的:(1)你们了解哪些分数?(2)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纸,你打算怎么折成两部分?(3)(展示同学的作品)哪些是平均分?(4)为什么这两个部分都是用1/2表示,但图形的大小不一样?(5)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分数?(6)选一个分数折一折,说说你是怎么折出来的?……以上的问题设计是认识1/2后马上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虽然学生感到困难,但是学习起点的确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扩大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空间,提供了学生“再创造”的机会,重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生活化问题,激起学生兴趣。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时候,我把枯燥的除法题编成了一道学生们最熟悉的购物问题:今年由于物价上涨,老师花了17元才买回2斤豆角,同学们知道多少元一斤吗?这是一道小数除法题,很多学生马上就能猜出8.5元,可是8.5元是怎么算的呢?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一来学生感兴趣了,也就爱学数学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启发学生探究——“数学有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体验探究活动——“数学有理”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教学展开部分设计成提供素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发布三个环节。先为每四个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纸做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讨论两个问题:“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样发现的?”最后以成果发布会的形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跟进操作,发展和深化普遍认同的经验,质疑和共享独特的个性经验,规范和校正非正式甚至错误的经验。
由于我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历了思考、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也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沙夫萨马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四、动手实践探究——“数学有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化。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们知道了每“四年一闰”后,不少人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后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反之是平年。我提出让学生验证,并出示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学生们纷纷拿出课堂练习本,和周围的同学自由分组用4除这8个年份数,并且很高兴地证明出这个猜想是对的。体验成功,学生们是愉悦的,许多小脸都展示着兴奋的微笑。
“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每一次反思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对自己而言都将是一次心灵感悟,更将是下一次自我尝试和飞跃的新起点。我们要立足新课程,积极思考,要深化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带着激情在长期的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课堂动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自主形成属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一项技能。
论文作者:林锦翔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圆柱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们论文; 除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