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楼聪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7

摘要:建筑垃圾的产业化是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手段从理论方法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关键过程。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业的现状,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的管理模式,并分析了建筑垃圾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再生利用 管理模式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促使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大量工程的建设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1]。建筑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主要产物之一,占中国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2],而国内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仍然以露天堆放、土地填埋这样的传统处理方式为主,侵占土地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能够有效应对现阶段的建筑垃圾问题,但要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形成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将建筑垃圾资源的再生利用产业化。

1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现状

目前国内对建筑垃圾产业的管理模式还十分不成熟可以发现建筑垃圾处理管理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1)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几乎没有任何预处理和分类;

(2)建筑垃圾存在杂乱无序,随意倾倒的现象;

(3)资源化利用公司在进行再生材料生产时消耗了大量的人工、机械资源再建筑垃圾原材料的处理上,使得生产效率降低。

2建筑垃圾产业管理模式

为解决建筑垃圾处理过程的全周期管理,本文提出一个便于有效管理建筑垃圾处理全周期的产业管理模式,如图1。

图1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管理模式

管理部门从建筑垃圾处理的三个关键阶段上进行管理:

(1)建筑垃圾产生阶段。此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以及实现建筑垃圾的初分类和预处理。实现:1)从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上控制其产量,减少后续建筑垃圾处理量;2)促进分类效果,利于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再生材料质量的提升。

(2)建筑垃圾处理阶段。对建筑垃圾处理过程,实行运输监管和处理监管,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数量占建筑垃圾总产量的比率进行控制,鼓励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3)再生材料使用阶段。再生材料的使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管理部门要对再生建材的使用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接收采用再生建材建筑的使用情况的长期反馈,为再生建材使用规范的形成提供依据。

在此模式作用下,对建筑垃圾在源头、运输过程、使用环节中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能够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

3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研究方向

现阶段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较天然材料质量下降过多,无法正常使用;2)资源利用效率低,再生过程费用过高;3)对一部分建筑垃圾缺乏合适的资源化利用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1)再生混凝土性能强化

建筑垃圾通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加工成再生集料用于再生混凝土的生产。但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再生骨料含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往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由于再生骨料中本身存在一些微裂缝和薄弱部位。强化再生混凝土的性能是推广再生混凝土使用的关键。

(2)再生微粉利用研究

再生微粉其实是在再生骨料破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颗粒小于0.16mm的微粉。研究表明,再生微粉中具有一定潜在水化活性。利用微粉的这一性质,联想到能利用再生微粉替代部分胶凝材料(如水泥),实现再生利用。而相对于水泥等胶凝材料,再生微粉的活性要低得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添加剂,实现再生微粉的活性激发,提高再生微粉在胶凝材料中的替代率是再生微粉利用的关键。

(3)再生材料生产工艺研究

经济、合理的再生材料生产工艺是将建筑垃圾再生技术转化成工业化的过程。对于再生材料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1)在建筑垃圾回收过程中,如何实现材料的快速分类;2)建筑垃圾破碎、筛选过程中如何设置破碎机械,控制出料粒径;3)如何有效降低再生利用过程中的生产成本。

4总结

(1)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管理模式。管理部门对建筑垃圾从产生到再利用的过程进行全周期管理,分为三个阶段:1)垃圾产生阶段:建筑垃圾产生源头上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建筑垃圾的初步分类,减少后去分选成本,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量。2)建筑垃圾处理阶段:对建筑垃圾的运输过程进行监管,杜绝“偷倒”现象;对建筑垃圾处理方式进行控制,减少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建筑垃圾的数量,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2)再生建材使用阶段: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再生建材的使用规范,鼓励再生建材的使用,并做好使用再生建材的工程的后评估,为再生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菁,刘成才. 郑州地区“城中村”建筑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12,29(3):31-33.

[2] 李凯,李双双,and 张莹.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探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31.5(2011):31-33.

[3] 谢浩. 以建筑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处理建筑垃圾[J]. 混凝土世界,2013(10):20-23.

[4]吴金莲,吴长年,张楠,等. 南京市市区1998-2009年间房屋拆迁建筑垃圾年产生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4):40-43.

论文作者:楼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楼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