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前景分析_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前景分析_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关系论文,前景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中日建交25年来,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体现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但近年来在两国以友好合作为主流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噪音,出现了政治关系紧张、经济关系扩大的不对称现象。这是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所致。但一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不可能以某一集团利益为转移,而是以国家的基本利益为基础,以国与国之间的战略需求为根据。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相互战略需求,“中国威胁论”将不攻自破,从长远来看,两国关系虽还可能出现某些摩擦和挫折,但和平、友好、合作将成为主流,发展中日间的经济、文化关系的总趋势不会逆转。

关键词:中日友好合作 “中国威胁论” 共同利益 开放的世界 相互依存

1997年是中日建交25周年,1998年又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候,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历史关头,中日两国的政界、商界和学界都在探索两国关系的未来,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中日建交25年来,特别是1978年两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后的近20年来,中日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25年间,两国的贸易额增长了40多倍,日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日本对华投资从1978年算起,到1996年的18年间,增长了近90倍,成为仅次于香港地区的对华投资大国。与此同时,自1979年以来,日本还以日元贷款、无偿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等3种途径,对中国提供了数额可观的“官方发展援助”,在一段时间里,中国曾是日本第一位的经援国家。这些贸易、投资和援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对日本扩大海外市场和调整产业结构也起了积极作用,体现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密切了两国关系,为今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近年来,在中日两国友好合作的主旋律中,也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噪音。例如,1995年8月19日日本政府以抗议中国核试验为由,决定1995年度除人道和紧急援助外,停止对华无偿资金援助计划,推迟第四批日元贷款,调整对华贷款和援助项目;1996年中国军队在东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日本公然表示“强烈关注和反对”;日本前驻泰国大使冈崎久彦在1995年3月号的《呼声》月刊上公开发表文章,竟将本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说成“是本世纪末之前最为重要的国际问题”;1996年日美对安保条约重新定义时,竟把中国划入其“防御”对象;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在本属中国领土的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上制造挑衅事件;一些日本政要大规模地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靖国神社,散布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是“为了解放亚洲”,当年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错误的审判”等等。凡此种种渗透着两企图:一是制造“中国威胁论”,扼制中国的发展,败坏中国的声誉;二是为日本“诿卸历史包袱”、“摆脱战争责任”、“告别战后年代”、走军事大国的道路制造舆论。这两个企图又渗透着一个目的:使日本成为亚洲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亚洲的主宰,与中国相抗衡。为此,近年来日本已经正式提出和加紧活动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过增加防卫支出,扩展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参加国外维和行动等途径,改变自卫队的性质和职能,更新部队装备,增强军事实力。

上述问题的滋生,给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给珍视中日关系的两国人民带来了某些不安。当然,近年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仍在发展,而且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这不仅表现在两国的贸易额仍在大幅度增长上,更表现在日本的对华投资迅猛增大上。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的1年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项目累计从11588项增至14377项,协议金额从172.47亿美元增至243.20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从89.17亿美元增至123.60亿美元。[1]许多实力雄厚的日本综合商社和企业集团,纷纷加入对华投资行列。这种现象说明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华行径,不符合日本企业界的利益,尚未成为牵制企业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巨大力量。上述问题基本上属于中日关系中政治关系领域的问题,因而在中日关系中出现了政治关系紧张、经济关系扩大的不对称现象。不能设想,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建筑在两国政治关系的对立之上,或者说不能是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而政治关系日益疏远。事实上,在今天的日本已经出现了将中日间的政治问题经济化的倾向,如前面提到的,日本政府以抗议中国核试验为由,削减、停止和推迟对华官方援助项目等。

不过,我们认为,尽管近些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今后中日关系中也会出现某些新的摩擦,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主张中日和平友好的进步势力将占上风,发展中日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总趋势不会逆转。其根据主要在于:

第一,“中国威胁论”将成为不攻自破的侈谈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人炮制并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在日本也有一定市场,并有鼓吹者。例如1996年4月30日《日本经济新闻》载文说:“在日本政府内部,对中国的戒心越来越强烈。”在吉隆坡举行的“泛亚会议”的21世纪研讨会上,“日本国际论坛”代表公然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威胁。”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森本敏,在1995年12月26日出版的《世界周刊》上写道:“无论中国的发展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周边地区来说都将是不稳定的因素。核试验是中国实现军事化的重要步骤,日本为抵制这种行为应重新考虑对中国的经济合作。”

鼓吹和散布“中国威胁论”的有两类别有用心的人:一类是借“中国威胁论”,挑拨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败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以达到自己向亚洲渗透,树立自己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或大力向亚洲国家推销军火的目的;一类是以“中国威胁论”为日本扩充军备制造借口,以减少和消除周边国家对其走军事大国道路的疑虑和障碍。对这两类人我们无话可说,因为他们需要借“中国威胁论”以售其奸。值得与其对话的是听信“中国威胁论”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在观念上还停留在冷战思维的阶段,认为在苏联解体之后,美苏两霸控制亚洲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现了力量“真空”,中国作为幅员最大、军力最强、发展最快的亚洲大国,必将力图填补“力量真空”,与美国、日本争夺亚洲的统治地位。另一部分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战前阶段,还相信帝国主义的逻辑,认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必然也象战前列强那样进行对外扩张和侵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他们存在传统的错误的思维和观念,因而轻信“中国威胁论”。

然而不论是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谎言,还是轻信“中国威胁论”的观念,都将是不攻自破的。江泽民主席今年5月9日接受美国新闻电视网驻京记者陈梦兰采访时说:“中国在历史上饱经外国侵略扩张之害。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爱和平,一心一意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要努力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是自卫性质的,今年我们的国防开支预算不到100亿美元,与美国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军费开支和军备水平是很低的。中国从来没有‘扩张’的意图。至于有些人以‘冷战思维’杜撰出来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相信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对这样的论调,是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这段话已将中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说得清清楚楚。将改革开放和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基本国策和长期任务的中国,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需要睦邻友好关系,需要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这些方面,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显然是最为重要和首当其冲的。事实上,战后以来,特别是两国建交以后,中国一向以发展和加强中日友好事业为重,没有做过一件有损于和有害于日本的事情,严格地遵照中日两国政府建交时签署的《联合声明》和1978年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所确立的原则行事,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今天,在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时候,希望同日本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明天,中国在经济上赶上了包括日本在内的经济发达国家,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同样需要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谁都知道,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达的世界上,在各国经济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中,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幅员最大、资源最多的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而生存和发展。经济越发达,越需要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里进行国际流动和合理配置,以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和规模效益。因此,中国将和平外交政策作为长期国策,将永远不称霸,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希望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下去。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不言自明的道理,并将继续用自己的言行体现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威胁论”的侈谈,将日益失去市场,最终成为历史的笑柄。

第二,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又是经济上互补性和互利性最强的两个国家。从经济上说,日本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日本。经济关系是中日关系的基础,经济利益是两国制定相互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上正在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因而是个潜力巨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预计到下世纪初,中国的总进口规模将达到7000~8000亿美元,重要工程项目需吸收2000~3000亿美元的投资。[2]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巨大商品和投资市场,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世界各国厂商的浓厚兴趣,对日本的厂商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利益需求的引力,比任何政党和政治家的政治驱动力强大得多、持久得多。要扩大在中国的商品和投资市场,就应该也只能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就不能对中国采取一些日本人采取的两面性立场:一方面表示支持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事业,另一方面又企图保持两国的技术差距,扼制中国的强大;一方面强调中日两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敌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牵制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的统一;一方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表示悔悟,另一方面又明里暗里为过去的侵略罪行翻案。这种两面性的立场和态度,有损于两国的共同利益,也违背两国人民的意愿。

进一步地说,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还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基本特征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强本国综合国力,成为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世界从美苏两级结构向多极结构发展,东亚地区迅速崛起,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也成为西方国家争夺的重点。在上述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走势下,作为地处东亚而又都未在地区内建立经济集团的中日两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责任,就是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环境,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促进东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亚洲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此,必须首先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因为中日是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对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它们之间建立起和平友好关系,东亚地区才有稳定的基本条件,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同时,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是中日两国共同利益的要求。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实现经济现代化事业中,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靠“贸易立国”的发达国家,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和平、友好和合作的姿态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它们需要携起手来维护东亚以至整个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走向多极化中,在东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中、日、美、俄、东盟5大势力。这5大势力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双边、三角和多角关系。而在所有这些关系中,中日关系最为重要,它们之间关系的走势和背向,直接影响着相关国家的关系。总之,从安全方面来说,中日两国都需要有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都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都需要防止美国在亚洲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这些共同利益的存在,在客观上形成了两国利益制约机制,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日本只有走和平发展一条道路

战前的日本,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靠对中朝两国的军事侵略起家的。从1894~1895年甲午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31~1945年不断扩大的中日战争,都是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瓜分和掠夺的战争,也都给日本带来了巨额财富、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它从一个面临沦为欧美殖民地险境的岛国,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并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今后,日本还能不能重蹈旧辙,以中国为敌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我们不能说现在的日本已经不存在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能说现在的日本社会根本不存在这种势力。但是,我们可以说这条道路已经走不通。今后的日本,只有一条可行的道路,即和平发展的道路。当然,这不只是日本发展的唯一道路,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的唯一道路。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昨天的世界。战后,在以原子和电子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推动下,在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不断革新下,在跨国公司大发展的带动下,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分工体系或“利益共同体”。日本是资源贫国,又是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同世界各国特别同亚洲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世界市场便无法生存和发展。如果日本重走军事侵略和扩张的道路,与一些国家为敌,使已建立的国际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无异于自杀。而且,战后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协调组织,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国际规制和规则,形成了日益有效的国际约束、国际制裁和国际维和力量,任何国家,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侵略别国,哪怕是侵略最弱小的国家,也将遭到世界性的围攻,以失败而告终。依靠实力、武力、权力对外实行“强权政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日的中国更不再是昨日的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受外国欺负、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已经结束。建国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从被人轻视的“东亚病夫”,成长为被人誉称的“东方巨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已不待言,就是在经济上的地位也在迅速上升,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也将从地区性的大国发展为世界性的大国。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如果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2.8%的增幅增长,中国以7.4%的增幅增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从1994年的世界第9位,上升为2000年的世界第7位;2010年再上升为第5位;2025年将接近甚至超过日本,上升到第3位或第2位;而到2050年,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1位。[3]当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到那时中国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将低得多,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还将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作为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中一支重要的保卫和平、增加稳定、促进发展、抑制国际霸权势力的力量。它不会构成对任何国家的威胁,但也将以强有力的声音反对别国的威胁,保卫自己。

今日的日本也不再是昔日的日本。二战后,日本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了和平宪法,从政治上打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仅是走得通的,而且前途是宽广的,它带来了日本的振兴和富强,使日本在不到20年间就成长为第2经济大国,并使日本获得了充分的资源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战前推行军国主义侵略政策未能实现的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是否还要走回头路、靠军事力量对外扩张呢?如果日本的统治者能够理智地、现实地决定问题,答案只能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其所以不需要,是因为今日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动的世界,资源贸乏、市场狭小的日本,只要沿着已经确定的“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的战略走下去,保持和发展自己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优势,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平相处,友好相待,就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和找到自己产品的销路,就可以继续保持和发展其经济强国的地位。其9所以不可能,是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侵略的时代已经过去,任何国家的殖民主义行径和军事侵略行为,都将受到世界性的谴责和反抗,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在东亚国家普遍觉醒和崛起的今天,不能设想有谁还敢于推行强权政治和诉诸武力的政策,还敢做“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

总之,一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不是随意制定的,也不是以某一集团利益为转移的,而是以国家的基本利益为基础的,以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战略需求为根据的。不论从日本和中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来说,还是从日本和中国的基本利益和相互战略需求来说,两国都需要推进相互友好和合作。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中日关系虽然将呈现发展与问题并生、合作与摩擦共存、互惠与竞争同在的曲折复杂的局面,但在总体上,发展、合作和互惠将成为主流,和平友好关系将继续发展下去。

注释:

[1]日本大藏省海关统计和中国海关统计。

[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预测。

[3]郭吴新:《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  ;  ;  ;  ;  

中日关系前景分析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