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高考对我们的启示_高考论文

文科综合高考对我们的启示_高考论文

文科综合高考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启示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首次在浙江、江苏、山西、吉林四省实行的综合科目考试,尤其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今年文综高考结束后,我重新就文综考试的有关文件,对照试卷和实施的具体情况,作了仔细的分析,对我深有启发。下面我从对试卷的总体印象、试题编制的新变化及对我们教学与复习的启示,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对今年文综高考试卷的总体印象

从今年文综高考实施情况看,我认为是成功的。

首先,试卷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涵义,基本符合考前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各项要求,既强调了学科内综合,如政治部分的试题,大都是政治、经济和哲学三大知识块的有机结合,以现实为素材,力求从多侧面多角度去考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在跨学科综合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符合我国中学教学实行分科教学的现实,同时达到了考核学生跨学科调配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题量、难度适中,试题又不乏灵活性。教师和学生拿到式卷后,普遍感到难度不大,题量又控制在原分学科高考的数量,不少学生只用一个半小时就答完试题,彻底消除了人们对综合考试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说明没有考试说明的综合考试并不神秘,综合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增加难度。倒有部分教师担心这样的难度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这是我们过去对高考难度认识的一个误区,即越难越好,难度低不利于选拔人才。其实对于一种考试难度的评价,必须从考试性质、教学实际和教学导向等方面统筹考虑,不能片面强调一点,过去对高考难度的认识,就是过于强调选拔,导致试题难度越来越难。从阅卷结果看,我省文综高考平均分为152分,难度为0.58,较为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也不会对区分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再次,试卷较为平稳,而且稳中有进。一方面,它继承了历年来相关学科命题的成功经验,采用了既体现各学科特色,又能考核相关能力的较为成熟的题型和命题方法,如地理部分强调“读图分析”,历史部分突出了“归纳比较,背景分析”,政治部分则沿用了分析说明题演绎式设问方式。另一方面,针对综合考试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试题的编组设问方式,如客观题全部采用编组式,即一个题干下,设置若干小题,这种编组方式,有利于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考查,又减少了学生阅读试卷时间,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如主观题采用开放式设问,答案设置多样化,更能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今年的文综试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以后的中学教学能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令人关注的文综高考试题编制的新变化

第一,命题指导思想“能力立意”的倾向较为明显。

考试结束后,考生和教师对今年文综试卷评价有两点较为强烈:一方面感到编组式选择题很有创意。另一方面又感到知识点覆盖面不大,平时全方位的复习有些冤枉。其实这两点正是今年高考改革中所强调的命题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重要表现。“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命题方式有很大区别,过去以“知识立意”的命题,在制定命题计划时首先主要考虑知识维度,如知识点的覆盖面等问题,其次才考虑在考核知识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而现在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在制定命题计划时首先要考虑能力维度,即如何从多侧面、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问题,其次才考虑如何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因此教育部有关文件中多次重申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首先确定考核哪些能力,考核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考。其次根据所要考核的能力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典型的素材和实例。然后再从该素材和实例设计考核的知识点。

第二,编组式选择题与以往的选择题的编题方式有很大改变。

在以往的高考中,政治学科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试题,今年在文综试卷中开始大量采用这种题型。我对此作了仔细的分析和归类,大致有以下四种编题方式:

(1)相关式

试题的素材往往是非常简洁的一件事或观点,从这件事或观点所涉及的知识设计问题。如今年文综试卷第12、13题,试题的素材是“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设计的问题是“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和“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考生不看素材,直接根据问题就可以回答,素材只起了“引子”作用。第23、24题也是如此,素材是“台湾大地震”,下面两题虽然与此有关,但不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这种组题方式相对较为传统,对能力的要求也不高。

(2)连接(联想)式

试题的素材与问题有一定关联,一般完整地表述一个事实或专题,按人们思考问题或分析问题的思路来设计问题。如今年文综试卷第14、15、16题,素材是“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衰问题,我们分析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会想兴盛与衰落的原因,以及衰落的后果,试题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命题。试卷第27题至29题是“西部大开发”也主要是按这一模式来编组试题的。这种组题方式虽然对答题的能力要求不高,但学生在答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比较式

试题的素材与问题密切相关,素材表述了两个与之关联的问题或观点,请考生比较异同。最典型的是今年文综试卷第25、26题,这组选择题的素材是中医上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现象,考核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点。试卷第6、7题也有些类似,比较“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的相同点。这种组题方式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也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考核相关、相近且容易相互混淆的知识点有其独到之处。

(4)延伸式

试题的素材较为完整,且与问题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考生不能理解素材,则根本无法回答问题。问题设计梯度性较强,逐题上升。如最典型的是试卷第30题至32题,它以古代一对善织履和绢的鲁人夫妻迁越的故事为素材,分别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故事本意说明了什么。其次提出假设,改变了越人“跣足”和“被发”,带动纺织业的发展,又说明了什么。然后要求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得出结论。三个问题的能力要求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如果考生看不懂古文故事,就无法回答第一问;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就不能回答第二问;如果考生不会从哲学高度去分析,就无法回答第三问。再如第1至3题,也有这种倾向。这种组题方式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综合调配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整卷中最能体现学科内综合的试题。

第三,体现时政热点的方式及设问角度的变化。

关注时政热点历来是政治学科高考的重要特点,现在政史地合起来成为文科综合后,时政热点仍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今年文综试卷来看,体现时政热点的方式及设问角度正在发生变化。

(1)时政热点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重大时事,更加侧重于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2)试题所引用的素材大都不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而是能正面或侧面体现热点或符合国家宣传口径的具体实例。

(3)设问角度不再是对重要讲话的注释和论证,而是针对引用的素材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4)重要性、必要性、意义之类的常规性设问方式已逐步被高考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创新能力的演绎式、开放半开放式的设问。

今年文综试卷的设问角度,除了继承各学科较为成熟的设问角度(上文已提到)外,还有以下三类设问角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背景分析类:主要是政治与历史试题体现较多,分析原因、条件等;如试卷第10、13、14、15、21、27题以及第35题的第三小问题。

(2)对策探讨类: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考查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这种设问角度虽然今年只在选择中出现,如第3、28题等,以后可能会在主观题中出现。

(3)趋势展望类:主要是分析某项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的发展趋向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如第36题的第二小问题。

另外,还有可能出现的是“时政评述类”。这些设问角度都较为灵活,符合高考改革的主要精神和发展趋向,也能较好地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三、对教学与复习的几点启示

第一,坚持分科教学,反对开设所谓“综合课”。

所谓文科综合考试是建立在中学政史地等科目教学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考试,虽然它的考核目标是综合能力,但其基础还是学科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与复习仍应该分科进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科内的基础和综合上,切忌打破原定的教学秩序,盲目地开设以应付综合能力考试的综合课。

政史地学科间应打破原来“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建立起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复习阶段三科教师联合办公,共同备课,以便知识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学科间相关问题,切忌各自为政或者相互推委,也不要过多地对复习安排上你争我夺。另外,三科教师应树立新的泛学科观念。一方面,必须随时浏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运用发散思维,将本学科知识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相衔接。另一方面,必须针对时政热点,有意识地参插一些与此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增强教学与复习整体性和知识系统性,以实现学科渗透,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第二,重视基础,适度发散。

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综合能力的考查也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以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点及教学目标为依据的。而且知识越基础,运用的范围和适应性越广,在考核综合能力时涉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能力立意与知识立意相对立的误区,不要以为综合考试强调考查综合能力,就可忽视基础知识,相反应该强化基础知识。今年的文综试卷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基础知识的复习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要由面到点,分步到位,逐步缩小范围。文科综合由于涉及到三个学科,基础知识面广量大,复习时大家普遍感到摸不到边,其实我们可以分阶段逐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分学科搞好学科主干知识复习。所谓学科主干知识就是指该学科最基础、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最具有学科特色,如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等等。我们可以参照各科的教学大纲,梳理各学科的主干知识的体系,而不能“漫天撒网”,或钻牛角尖,一味搜罗角角落落的生僻的知识点。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整理,将各学科内相关的知识、相近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整理成不同的系列或专题,然后按系列或专题逐一落实。第三阶段,结合热点问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综合考试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考查到的基础知识往往与社会热点有关。

(2)对不同的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应用。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各类基础知识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对于基本事实和概念,侧重点主要是了解其含义,强调再次和作为术语运用,在一定环境下能识别、能运用。对于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论,则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原理、观点和方法论推导的过程和运用上。

(3)跨学科的发散联系一定要适度。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知识块之间都存在着固有联系。因此,刚提出要实行综合考试时,大家纷纷寻找这种固有联系,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作为复习重点。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导,学科间知识交叉点不一定是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如果大家只重视知识交叉点的教学与复习,势必会打乱学科教学,打乱学科知识体系,这不但与高考改革的精神相背离,而且也无实际效果。因为,在特定的现实情境下,有些貌似毫不相关的知识,也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能真正考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的着眼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因此,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需要,适度综合,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结合具体实例,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事例和观点,不能漫无边际的发散联系。

第三,要高度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随机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只会按老师所讲的思路回答问题,一旦试题设问角度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从今年文科综合试卷看,非常重视考核多侧面分析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复习时,要花精力加强近年来文科类高考中已采用过的政史的演绎法、列举和归纳法以及地理的读图方法的指导。如演绎法要求从基本原理或观点出发,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某一实际问题,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如何导出和运用该原理和观点的,并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如列举和归纳法要求用一系列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来论证某一基本观点,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打破教材原来知识编排体系,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列。切勿单纯就某一时政热点指导学生做答,因为分析时政热点的角度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能准备的角度毕竟有限。只有学会分析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解答实际问题。

第四,瞄准时政热点,突破学科结合。

文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立意,以社会实际材料为素材。所谓材料主要是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不仅是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而且也是学科综合的最好素材。我们应针对今年体现时政热点的方式及设问角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时政复习的方法。

(1)要瞄准热点,全方位地介绍该热点问题的总体背景,让学生了解该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摘抄几个事件和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尤其是系统介绍问题背景、成因、现状、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

(2)认真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以及宣传口径,全面分析时政热点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时政热点素材导入的方向。过去我们往往从政治学科角度去选择素材,现在应多从社会性角度考虑素材,多从地理的图素和历史事实、报刊杂志的背景报导中寻找导入方式。

(3)根据综合高考的能力要求,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时政热点。分析时,切入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要性、必然性、意义等角度,多考虑一些背景分析、对策探究、趋势展望、时政评述类设问切入口,以体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标签:;  ;  ;  ;  ;  

文科综合高考对我们的启示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