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大鼓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论文_李金泽

鲁北大鼓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论文_李金泽

[ 本文为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鲁北大鼓生存现状调查研究》的结项成果,项目编号:201610445211,指导教师为张斌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李金泽 250014

摘要:鲁北大鼓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延于今日,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史。在这近百年里,鲁北大鼓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以唱见长,表演朴实,诙谐幽默,叙述故事性强的演唱特色,主要演唱题材为根据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而自编的小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鲁北大鼓的生存却濒临灭绝。

关键词: 鲁北大鼓; 特点; 生存现状

鲁北大鼓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时代的精粹。作者翻阅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借助广泛的,多层面的调查走访方式,对鲁北大鼓众多特点以及鲁北大鼓生存现状进行深层次研究,并且以问卷形式调查鲁北大鼓的演出的市场和受众群体等具体问题,更加具体明确了解到了鲁北大鼓生存发展所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鲁北大鼓概述

鲁北大鼓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延于今日,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史。据传鲁北大鼓源于无棣县的谢家村,由说书人谢家谭受胶东大鼓影响所创,儿子谢宝华将其完善并发扬光大。谢宝华先生博采各种艺术的韵律和精华,结合落子、民间小调、戏剧唱腔揉为一体,发展形成了鲁北大鼓的完整唱腔,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醇厚的乡土气息,是一种优秀曲种。

谢宝华,艺名谢礼广,九岁随父谢家谭学艺。谢宝华天资聪颖,嗓音高昂浑厚,十二岁便能自弹自演自编的《鞭打芦花》、《朱元璋放牛》、《黑驴段》、《火焰山》、《猪八戒拱地》等书段,乡间普遍都有“十二红”之说,鲁北大鼓从此一炮走红,是广泛留传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民间的曲艺唱腔,年年到胡集书会竞技献艺,建国后加入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成为会员,鲁北大鼓艺术得到快速发展。

1950年,乐陵县名震鲁北的西河大鼓老艺人左金魁到无棣赶会说书时,与谢宝华相遇,两家相距十二米,隔街“设擂”赛艺,“大战”三昼夜,最后以“棋逢对手”言和,二十二岁的谢宝华从此一鸣惊人。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谢宝华开始说新唱新,自编自演了《张大娘诉苦》、《张开明献地》、《斗争孙烧鸡》、《雪夜救亲人》等书段,演出了宣传计划生育、破除封建迷信、科学种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新人新事书段四百多个。其中《爆破挑河》获1959年山东省曲艺会演创作、演出二等奖,《如此多情》、《大老高揭榜》、《送马》获1982年和1984年惠民地区曲艺会演演出一等奖。1959年,谢宝华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并先后担任县鼓书院院长、曲艺队队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革”后,在党的关怀下,谢宝华被重新吸收为省曲协会员,被选为地区曲协理事。谢宝华收徒四十多人,其中张宝亭、孙文义、刘振国、杨文芝等均已成名,晚年重点培养侄子谢洪岗、次子谢洪印为传承人。谢宝华及其弟子走遍周围十几个县的乡村演出,八十年代初达到高峰,特别是在无棣县、庆云县、海兴县的乡镇村,每逢节庆,村村争着邀请,书迷如痴如醉,迷恋者达十几万众,形成独具地方唱腔特色的曲艺形式。1995年谢宝华去世后因多种原因停演。

二、鲁北大鼓特点

鲁北大鼓属于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长腔说唱形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唱词分三字、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唱腔通常随板点起唱,尾字后拉长音,尾音均为“5”,期间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为高潮唱腔,也是剧情段落结尾板式。演唱前一般先来一段剧情道白,简述主要剧情内容,俏皮话、方言土话从中穿插,吸引听众注意力,俗称“拴包袱”,也叫“吊胃口”,末了惊堂木一拍,演唱开始。

鲁北大鼓以唱见长,表演朴实,诙谐幽默,故事性、说唱性较强,主要演唱一些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内容的故事剧和根据形势工作需要自编的小段,如《鞭打芦花记》、《双秃闹房》、《罗成算卦》、《朱元璋放牛》、《傻子走亲》、《红月娥做梦》、《朱卖臣休妻》、《金陵府》、《乌龙传》、《斗争孙烧鸡》、《雪夜救亲人》等,剧中人物多出现一些令人心酸的哭腔和令人发笑的语言,让人在轻松中受到教育,它的表演特点是细致、幽默、轻松,尾音冗长,给人以享受感。表演者善于将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礼节、纺线、做鞋、推土、挖沟等劳动场面艺术性地表演出来,对观众和听众极具吸引力。

三、鲁北大鼓生存现状

现在鲁北大鼓的传承人是张宝庭夫妇,早在2010年,张宝庭夫妇两人在参加山东省地方曲艺大赛时曾当众下跪,跪求传人,用老人自己话来说:“如果我们死了,那鲁北大鼓就再也没有传人了,我从小开始学艺,经历了这么多年什么苦也吃过,没想到大鼓要在自己手里消亡。”“全中国现在就我们老两口能唱,要是我们死了,鲁北大鼓就没了,求求你们了......”了解到鲁北大鼓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面对着大鼓的濒临灭绝的现状,我们也是痛心不已,为了更好的了解到原因,我们对鲁北大鼓演出场所进行了调研,比如:演出场所的规模、名称、所处市地理位置;场所经营性质、管理方式、经营状况、门票价格、观众来源、上座率与回头客率;经理人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对现状、演出形式的看法等。对观众群体也进行了调研,比如:观众的年龄段、文化程度、所从事的行业;是否是票友、每月观看戏曲演出的次数、演出中的“消费”水准、常去观看的曲艺演出的场所、居住与演出场所距离、是否坚持听电台曲艺节目;最熟悉的曲种(流派)是哪个、你最喜欢的演员是谁(老艺术家与年轻新秀);是否想学习或者在学习大鼓;对当今大鼓现状的看法。

经过调查发现,大鼓艺人传承太少;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演出场所及次数过于少;受时代影响,在如今这个开放的现在社会,很多人并不喜欢欣赏或者学习大鼓;演员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喜欢大鼓的欣赏者需求;大鼓艺术相比现在的多元化创新化的艺术形式显得太过于单一枯燥,导致观众不愿花费时间到现场观看乏味的大鼓表演等。但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鼓文化已经濒临灭绝,一方面要搞好继承发扬,依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现在社会现状进行结合;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引导和服务,帮助剧场、院团特别是民营剧团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论文作者:李金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鲁北大鼓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论文_李金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