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巧克力做的”——幼儿社会心理需要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是论文,社会心理论文,巧克力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皮特的父母是黑人,皮特的长相应该说是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黝黑光亮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唇线分明而不失柔和的小嘴巴。在他们一家居住的社区里,皮特是小有名气的英俊男孩儿。皮特4岁时,他的妈妈决定再回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是皮特被送进了大学城里一家条件最好的幼儿园。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经历让皮特很兴奋,每天回来后他总是要把幼儿园里有意思的事儿讲给家里人听。皮特的父母很为他高兴:在幼儿园里适应得那么好,有许多朋友,而且还那么开朗,那么精力旺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皮特的快乐持续了有半年左右,大概从4岁半多一点儿开始,皮特渐渐变得不那么爱说爱笑了。从幼儿园回来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地向父母报告他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内容,常常是简单地应付几句妈妈的询问,便到一边去跟他的小狗儿保罗玩。起初,皮特的父母以为皮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新的兴奋点、新的关注对象,因此并没把皮特的变化放在心上。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发现事情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皮特不仅变得话少,情绪也越来越急躁,稍稍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大哭一场,好像整个世界都对不起他似的。
我到皮特所在的班级作观察时,皮特已经快5岁了。易烦易躁易哭的性情使得他非常容易和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教室里常常会听到他的尖叫声和同伴对他的抱怨。皮特的父母和老师都对他的状况感到头疼不已。皮特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和皮特的主班老师琳达决定一起寻找原因。我们分头注意观察皮特在教室内外的各种活动,并有意识地参与到皮特喜欢的电脑游戏与建构游戏当中去,和他一起玩,和他讲话。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没有找到双方都能认同的原因。在我们感到有些棘手的时候,两个小女孩儿间的对话提醒了我们。
凯西和玛丽在玩角色游戏,凯西装扮成一位太太的样子,抱着一个娃娃对着在一旁“烤面包”的玛丽说:“你知道,我的宝宝是牛奶做的。”玛丽没有抬头,也没有答话。凯西以为玛丽没听见自己说的话,走近了一些,又说了一遍:“我的宝宝是牛奶做的!”玛丽抬起头,盯着凯西,有些不耐烦地说道:“我知道,你已经说了好多回了!”凯西没有预料到玛丽会是这样一种反应,停顿了一下,又说:“这是真的,白人的宝宝是牛奶做的,黑人的宝宝是煤炭做的,亚洲人的宝宝是香蕉做的!”说完凯西便走开了。
凯西和玛丽的对话引起了我的猜测:玛丽说凯西已经说过好多回这句话了,那么或许皮特也听到过。在18个的班上,有13个白人,4个亚洲人,只有皮特1个黑人。如果按照凯西的说法,其他人都是牛奶或者香蕉做的,只有皮特自己是煤炭做的,这种说法也许会使皮行感到孤独,感到自己不如其他的孩子那么可爱,进而给他的心理造成一种压力,使得他情绪不稳定,行为也发生了改变。琳达对我的猜测将信将疑,不过还是决定围绕皮肤颜色的问题设计一个活动,看看是否会对皮特有所帮助。
两天以后的一个上午,当全班的孩子围坐在地毯上的时候,琳达拿出了一本关于颜色的书,书的每一页上都有一座涂满颜色的山,红色、绿色、白色、紫色……琳达一页页地指给孩子们看,问他们那是什么颜色,并让他们举例说什么东西是这种颜色的。当她指到黑色时,凯西大声说:“是黑色,煤炭就是这种颜色。”凯西回答的时候,我注意到皮特的头低了下去。“没错,煤炭是这种颜色,可是你们再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这种颜色?”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汽车轮胎”、“乐乐的头发”(乐乐是一个中国孩子)、“我爸爸的帽子”、“皮特”……“对的,我认为你们说的话都对,可是你们想想有一种非常好吃的东西,也是这种颜色的,想想看!”“是巧克力吧?”我在一旁低声说。“巧克力!”“晶波说是巧克力,你们说呢?”“我也认为是巧克力。”“对,是巧克力!”几个孩子回应道。琳达转向刚刚抬起头的皮特,“你说呢,皮特?”皮特显得有些紧张,慢吞吞地说:“是有些像巧克力,可那是我的颜色!”“你说得好极了,皮特!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颜色,同时也是巧克力的颜色。不信你过来把手放在书上比比看!”皮特稍稍迟疑了一下,而后快步地走到琳达身边,伸出了自己的手。“看哪!”琳达提高了声音对其他孩子说:“你们看,皮特的皮肤果然和巧克力的颜色一模一样!”“难道皮特是巧克力做的吗?”我问道。“对呀,皮特,你是巧克力做的吧?”皮特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从他面带微笑不时地把自己的手举起来看了又看的样子,可以推断,他很为自己皮肤的颜色和巧克力相像而感到高兴。
活动结束了,孩子各自去自己喜欢的角落里玩他们的游戏。皮特并没有像每天那样径直冲向电脑角,他在附近的宠物角和图书角转悠了一会儿,而后去了积木角,和迈克一块儿搭起了“高速公路”。我在不远的地方观察皮特。我发现,在整个40分钟的游戏过程中,皮特始终哼着曲子,并且,没有和迈克发生任何冲突。
第二天,户外活动的时间,皮特在玩攀登架。我想再强化一下他前一天的那种快乐的感觉,便走过去对皮特说:“嗨!皮特,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知道,我非常喜欢吃巧克力!”皮特微微一愣,但转瞬就变得兴高采烈,大眼睛忽闪着对我说:“你知道我是巧克力做的,那么你一定也喜欢我!”说着举起他的小拳头,伸到我嘴边:“这是你的巧克力!”“哇,真的是很好吃的巧克力!”我咂咂嘴,假装吃的样子。
从那以后,皮特见到我都会主动地和我打招呼,并且还要问上一句:“晶波,你还想要一些巧克力吗?”每一次我都会一边肯定地回答“是的,我非常想要巧克力”,一边蹲下来,迎接伸过来的小手。没过多久,皮特的妈妈说,皮特又像以前一样愿意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了,而琳达和我也确实看到,皮特不再那样爱哭、爱发脾气了,他总是哼着曲子玩他喜欢的游戏。
上面这个故事是我在美国普度(Purdu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一次亲身经历。我以为这是一个充分地表现了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例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幼儿和成人一样,不仅有饮食、排泄等方面的生理需要,也同样有社会心理上的需要。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普林格尔曾经对儿童的社会心理需要进行过研究。她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地具有对爱、对安全、对新体验、对责任感的需要。如果外界环境能够充分满足他们这些需要,那么孩子不仅会表现出令人感到满意、得体的行为,而且他们的人格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孩子要么变得孤僻、冷漠、退缩,要么易怒易躁,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皮特的情况就属于后者。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孩子对自己的赞成与接受是受外界环境对他的看法所左右的。当皮特从同伴那里知道,自己是和煤炭那种不可爱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也很难从心里喜欢自己,甚至还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感到自卑、可怜。在这种心态下,他是不可能和其他人很好相处的。而当皮特从图画书上、从老师的嘴里知道,自己皮肤的颜色和巧克力这种让人喜欢的东西相像的时候,他便自然地将自己认同为巧克力,欢快而大声地宣布:“我是巧克力做的!”而正是这种认同心理弥补了皮特一度缺失的被爱、被喜欢的需要,使得他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那个充满好奇心、开朗而又热情的皮特。
我从心里为皮特的转变而高兴,但是也难免因为皮特的故事而生出一种担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幼儿的社会心理需要相比于他们的生理需要来说,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在一向注重个体个性发展的美国文化背景下,皮特的情况都在所难免,而在我们这个强调一致性、强调秩序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社会心理需要被忽略的可能似乎会更多一些。但愿读过皮特的故事的读者朋友都能由此而引发一些思考,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的未来,留意并满足一下您身边的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