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试论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历程论文,试论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的战斗历程中,我们党先后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道路可谓千回百转、历尽坎坷,但我们党都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集体智慧,最终战胜了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与艰险,取得了伟大胜利,不但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建设了新中国;不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发展起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离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究其原因,这与我们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但是,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夺得政权,却因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而不同。历史证明,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中国的特色和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但这一理论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发展过程。

       (一)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1927年9月,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血腥屠杀和开展土地革命,毛泽东同志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来到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一开始由于我党领导的军队成分复杂、作战经验不足、敌我力量悬殊等,起义受到重挫,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毅然决定改变作战计划,率领起义队伍来到了湘赣边界的井冈山。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敌人防守力量相对薄弱,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对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和“水口建党”,改造了当地的绿林武装,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后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形成了武装割据局面。之后,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会剿”,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使得红色政权一天天巩固,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到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

       这是我们党武装割据理论的初步实践和成功。这一实践与当时毛泽东同志的“上山”思想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早在1927年6月,毛泽东同志就针对许克祥发动的“马日事变”后的形势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1]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上山”的主张,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2]。7月20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中共中央农民部发出的《中央通告农字第9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文件,明确指出:农民武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上山’”[3]。8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八七会议”上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4]。8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2]毛泽东同志的“上山”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乡村战略转变的开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思路和出发点。

       而武装割据之所以能在井冈山取得成功,还与当时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深入调查研究密不可分。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同志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理论考察中国社会,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以及白色政权长期混战的中国国情,对武装割据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有了深刻认识。他在192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对此作了深刻回答,指出:第一,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存在着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第二,这些地方发生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斗争。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必须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5]。同年11月底,为彻底纠正党内的右倾悲观主义思想,他又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对正在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教训,作了系统、全面总结,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了在当时条件下,井冈山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5]。正是对当时中国这种独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的深刻认识,使毛泽东同志坚定了在井冈山地区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决心和信心。然而客观地说,尽管这一实践具有极其伟大的革命意义,但这一时期我们党并没有从理论上深刻认识这一问题,这个实践也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而是当时客观条件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要求的结果。

       (二)红色政权理论的发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红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开展了根据地党的建设和军事建设,兴建了红军医院,成立了边界防务委员会等,红色政权日益发展。由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在四面强敌的包围之下,当蒋介石及地方军阀意识到井冈山问题日益严重后,接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猛烈进攻,加上当时我们内部指导思想的错误,一度导致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等严重局面。同时由于井冈山道路是从山沟里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有人心存疑问。当革命形势出现严峻局面时,一些同志对这条道路就产生了怀疑,甚至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29年末林彪给毛泽东同志的《新年贺信》就集中反映了这种疑虑。

       针对一时间出现的这种思潮,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1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答复了林彪的疑问,并借以对全军进行了教育。毛泽东同志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5]强调红色区域和农民斗争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这封信中不仅尖锐批评了林彪等人没有建立红色政权的错误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农村而不应放在城市的重要思想,同时还明确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理论的雏形。显然,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对红色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都作了基本论述,对“城市中心论”是一个重大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初期,从我们党来说,“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当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还主要是为了配合城市的斗争。从毛泽东同志本人来说,他的思想也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客观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他也是对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认识不足,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认识不足,过于强调国内外各种阶级矛盾尖锐,强调反革命力量相对不足,以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全国革命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等,因此提出了“争取江西”的计划。这表明,对“城市中心论”的观点从怀疑到破除,需要一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也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三)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至抗日战争前期,我们党在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下,终于完成了红色政权理论的再升华,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具备至关重要。这一阶段,一是我们党在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吃够了“城市中心论”的苦头;二是这一时期我们党逐渐摆脱了共产国际不切合中国实际的指导,得以独立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三是遵义会议后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使得正确的路线、理论为全党所接受;四是到陕北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条件清算“左”倾错误,总结革命经验;五是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形成,为这一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我们党对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已经有了重大转变。但在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完全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认为中国已经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总决战时刻,一味坚持同强大的敌人死拼硬打,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全面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认识了中国国情,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长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这个时候,我们党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基本形成,其标志是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发表。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将我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写入结论,并第一次作了明确阐述:“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政府,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确定了革命的性质和对象,由于敌强我弱,确定了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革命的主要方式方法,决定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只有“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6]。之后,到1940年,毛泽东同志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这一理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论述,至此,我们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全形成。

       正是依靠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党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农村到城市稳步发展,最后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使遭受百年凌辱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掀起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历史不是直线发展的,由于这一时期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的严重失误,我们党又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致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长时间的严重“左”倾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一场灾难。“文革”结束后,我们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开拓创新,先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果断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深刻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另一方面精辟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时代趋势,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指针。正是这样立足中国而又放眼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又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其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其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其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胜利。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察这一思想的产生,第一,它是在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党已经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党对国家建设的领导已经从计划经济条件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它是在对当时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第三,它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任务。第四,它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在给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又一个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中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在这个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党相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等,从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又一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大的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一大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把握,显示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法宝。通过研究思考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理论是先导、是旗帜、是灵魂,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党就发展、就前进;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党就停滞、就失败。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所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科学理论的这一发展历程也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我们要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还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斗争,但都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以失败告终。直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6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在指导和掀起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都发挥了无比强大的真理力量。就是在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21世纪,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又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以及发生这种危机的历史必然性。当然,当前国际上仍然是西强我弱,苏东剧变后西方曾欢呼雀跃,甚至连他们的学者都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日趋发展,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时泛起,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战略,企图破坏和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和动摇。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而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其真理的力量和生命力。当年,列宁正是运用这一原则,在深入研究帝国主义的特征后,提出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一国或数国无产阶级革命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指导俄国十月革命通过城市暴动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也是运用这一原则,指导中国革命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办法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所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一切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创新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一个是文化维度。既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又要和中国文化相结合。

       (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么,他只是证明他自己的荒谬和无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开放的系统,马克思主义正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才成为科学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是结束真理,而是为人们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四)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党的发展93年来的历程也告诉我们,思想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建设,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保证,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特别是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领导干部必备的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党的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加强党性锻炼、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五)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普及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研究和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历史、任务、形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思想,又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创新?首先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是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依据当时条件提出的个别观点和结论,应当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人们认识领域的扩大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作出必要的修正和发展。其次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譬如当前的民主社会主义等。再次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别是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理化。同时,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广泛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法、手段形式,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以及宣传栏、纪念馆、橱窗、文艺表演等各种宣传媒介,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所掌握、所接受。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针对学习过程中人们提出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理论文章和通俗理论读物,制作理论电视专题片,开展面对面的宣讲活动等,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