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议论文

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议论文

问: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议论文800字
  1. 答: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对鲁迅先生的话深有感触,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学习不也是如此吗?
    三国时期的吕蒙是位猛将,他曾经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后来,他在鲁肃的开导下,认为这样美中不足,如果只掌握军事方面的知识定不成大器。于是,他总是在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来学其他知识。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呢?因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还是有的。几天后,鲁肃和吕蒙见面商议军事,吕蒙出口成章,讲出了许多妙计和一大堆道理。鲁肃百般佩服地说:“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吕蒙的毅力让我佩服不已,想想自己,在学习上又是怎么样呢?我的知识面窄,每天只藏在课内知识中咬文嚼字,对于课外知识总是置之不理。因此,我写作文时总得绞尽脑汁,写出的作文又总是十分乏味平淡。邓拓也说过:“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就是因为我没有注重积累,所以每次遇到课外题,我总是避而远之,因为我与它可算是素不相识的了,遇到它我就一个头两个大。看来,只在课内知识方面下功夫,也是不全面的。培根也说了:“不应该像蜘蛛那样肚子里抽丝,而应像蜜蜂那样,采百花酿蜜。”多学点知识,做起事来才不会十事九空。李政道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看来,多看课外书真是百益而无一害啊!
    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学习时只有博采众长,困难才会迎刃而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博学多才,才能在这个新社会上立足,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问:百家争鸣 议论文
  1. 答: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2. 答: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问:关于博采众长 各有所得的事例!!!可追加50分!
  1. 答: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百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度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版度。
    岳飞
    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岳飞精韬略,善运筹,博采众谋,团结民众。行师用兵善谋机变。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不拘常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严于治军,重视选将,信赏明罚,爱护士卒。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宋史•岳飞传》)著称。常能以少胜众。金军叹称:“权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
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