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课堂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课堂教学论文

浅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适时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以丰富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境,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先播放有关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的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历史镜头感受“南北战争”的情景,简要了解到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难题,然后导入新课:“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表明,美国开国以来40多任总统中最受尊敬的总统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认识、分析、概括、评价”。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2.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历史教学内容大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常常令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予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无法实现的,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而且能节省很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案例: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红军长征”这部分内容时,对于中央红军和红四、红二方面军等长征行军路线,往往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学中,我们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各路红军的长征行程。特别是对于中央红军路经的重要地点,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的名称、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这样的演示动画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大多数学生清楚地掌握了工农红军充满艰难险阻的行进路线。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学生通过观察它再现的直观的历史场景,有助于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案例: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剪辑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组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在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大肆铺张地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时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内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好锻炼和提高。

4.创设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简单,单靠语言来进行描述缺乏情景渲染,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将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声像并茂、感染力强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能增强真实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那个历史时代的氛围,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

案例: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我们在教学中整合了有关抗战的影片(《狼崖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地雷战》、《地道战》等)片断及相关人物照片资料,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心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机运用

当今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的教学平台,信息技术自身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1],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索与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情景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的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其基础设备是计算机,关键是课件的编制。在编制历史教学课件时,要确定教学课题及其重点内容,选择各种教学资料和素材,编辑课件脚本,设计界面图形、连接方式、流程控制等,还要在课件制作完成后进行预演操作,以验证、修改和补充,熟悉课件演示的使用方法和过程。

案例: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课时,制作课件前,首先要确定本课的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参加日内瓦和万隆会议,把本节教学内容设定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三大部分;其次要选取教学材料(影片《开国大典》、《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片段);最后进行课件的演示、修改与熟悉操作。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历史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史料提供、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拟、动画显示、要点归类、练习巩固等。这些类型往往是经过有机的整合形成教学所需的实用材料,在课堂上即时使用;或把教学课件改编成学习课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内在学习动机、意志努力上的“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基础之上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开辟新航路》一课时,我们利用dreamweaver制作了导学式学习课件,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设问激趣,引出问题。首先播放视频资料“郑和下西洋”片段,讲述同时代欧洲人航海的情况。

问题1:为什么中西方之间的航海结果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问题2:导致欧洲人勇于航海、不惜冒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影片资料的使用和中西对比讲述,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步,独立探索,自主发现。在动画演示开辟新航路的经过时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你知道西欧最先探索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吗?

问题2:当时西欧各阶层的人士不在家安心生活,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千辛万苦地开辟新航路?

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欧洲的君主、贵族、商人、农民、传教士),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步,提出疑问,深入探究。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评价最新研究”。学生这时提出两个疑问:

疑问1:我们应该分别对郑和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作出怎样的评价?

疑问2: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思考,学会并掌握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开发了自己质疑创新的潜能。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学习者将把这个世界范围的网络用作全面的参考物指南(词典、百科全书、数字博物馆)、电子顾问、传播工具(电子邮件、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闲谈会),以及获得资源的工具(地址和网址联结)。互联网为青少年养成探索兴趣、了解周围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2]。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一大促动。现在的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学方式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形成了基于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则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平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很多方式。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四个方面的要素:承担个人责任;配合互动;沟通信任;加工、评估与反思。

案例:在学习《抗美援朝》一课时,师生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互动。

首先,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与抗美援朝相关的资料,互相配合整理资料并制成网页。其网页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浴血丰碑”、“抗美探因”、“意义重大”。

其次,学生之间通过校园网阅读与抗美援朝相关的文章,进行交流沟通和发表感想。现场进行以网上发帖和跟帖为主要方式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中。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化名登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其三,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抗美援朝的相关问题,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案例:在学习《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我们利用网络进行了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先播放音乐“奇迹”,让学生们感受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接着投影一组图片“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进行太空探险成功返回地球”,使学生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骄傲。俗话说“上天入海”,那么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

第二步,教师引导,分组讨论。

通过互联网查找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资料。网址略。

学生分八个小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影响为什么迥然不同?我们该如何全面评价郑和下西洋?

第三步,深入探究,完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整理加工并制成Frontpage网页。各学生小组成果如下:

第一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见义忘利”

第二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利弊参半”

第三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杨白劳’”

第四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光辉的里程碑”

第五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失败的航行”

第六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壮举”

第七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和平的使者”

第八小组:“评价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意义深远”

第四步,评价交流,总结反思。

全班学生通过学校局域网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并总结反思。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郑和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

在学习中笔者适时提出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物和事件。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的造船术、航海术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郑和的航行波澜壮阔,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壮举。但是,郑和下西洋不计成本的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毫无益处,使这种壮举昙花一现,值得今人深思。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需要注意的六个问题

1.明确目的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首先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合理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简明清晰而不繁琐(如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和字体过小,图像不要模糊不清,录像不宜冗长拖沓等)。每一项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占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

3.重点突出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

4.综合使用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一味地使用某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片),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被动灌输,只不过是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

5.调动学生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有利于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6.教师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被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还要能够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或新的学习条件和情境中进行学习。从教学理论角度看,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发展速度很快。作为历史教师,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标签:;  ;  ;  ;  ;  

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