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推动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美国经济论文,危机论文,美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有两个,一个是美元贬值加速,另一个是次贷危机的爆发。由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相连,以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上述两个事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产生深远影响。
次贷危机的冲击还将持续
次贷危机起因于美房地产金融机构在房价上升期发放了过多的次级抵押贷款,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抵押物开发出的巨额金融衍生品被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作为优质资产持有。2006年开始的美国房价下跌使次贷市场风险显现,对应的金融产品评级下调,市值缩水,至2007年8月终于引发危机。
在美联储连续救助下,到2007年底次贷危机已出现一定缓解迹象,但美国花旗集团和美林公司2008年1月发布季报披露,因受次贷危机影响,两公司在前期已减记150亿美元基础上再现296亿美元减记并录得巨额季度亏损,显示美联储的救市举措并未改变市场趋势。市场信心因此受到进一步打击,美国主要股指大幅下挫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恐慌性抛售,迫使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不得不再出重招。布什政府与国会迅速通过总额达168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美联储更是罕见地在两次例会之间降息75个基点,并在9天后的例会上再降50个基点。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作用下,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了稳定,但信用危机蔓延和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一方面,根据美国次级房贷发放时间推算,需要利率重置的额度和可能由此引发的拖欠还贷高峰还未出现,次贷危机还需短则数月,多则一年时间才能见底。另一方面,危机正向金融体系内其他领域蔓延。比如用于担保企业偿债能力的信贷衍生品——信贷违约互换市场(CDS),当前未交割合约总值达43万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放缓带来的企业违约率上升,新一轮金融风暴极有可能就此刮起。这也是美国最大的几家债券保险公司(Ambac、MBIA和FGIC)的评级问题成为左右近期金融市场关键因素的原因所在。另外,以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及信用卡负债等为基础开发的证券化产品价值愈发不稳,涉足其中的许多机构面临信用评级问题,市场对全面信贷恶化的担忧上升。
美元贬值削弱美联储救市能力
10年前,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MC)因高杠杆投资俄罗斯失手导致巨额亏损,涉及金额上千亿美元。但在美联储的积极救助下,几近资不抵债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终免于破产,美国金融机构也躲过了一场危机,那是在1997—1998年世界金融大动荡背景下实现的。反观此次次贷危机,美联储应对可谓相当积极,救市力度前所未有。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总降息幅度已高达225个基点,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央行向市场注资超过1万亿美元。但是危机不但没有被制止,反而愈演愈烈。造成两次危机进程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前者处于美元上升周期,而后者处于美元下跌周期。
此轮美元贬值始于2002年,在美元币值达到冷战后峰值后便进入下降通道,并于2007年因美国“双赤字”扩大、次贷危机和美联储降息等因素影响出现加速贬值苗头,甚至引发国际社会关于美元体系崩溃的担忧。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统计,美元对26种世界主要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计入贸易加权和通货膨胀率因素)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下跌22.7%,其中2007年当年下跌近7%。美元对欧元从最高点算起下跌已超过70%,对世界其他多种货币也跌至冷战后最低。多数分析认为,美元在中期内将进一步贬值。应该看到,在这一轮美元贬值期间,美国经济维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2004—2006年间美联储17次提高利率也未改变美元颓势,可见,美元“跌跌”不休已不能从经济增长和利率方面找到答案,而应从更深层次寻找原因。
首先,这一轮美元贬值是对1995年之后强势美元政策带来的美元高估的必然调整。1995—2002年,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约35%,吸引全世界的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为美国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充裕的资金环境,并帮助化解了“9·11”事件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可持续增长途径,强势美元失去了推动力。
第二,美国经济基本面恶化侵蚀美元价值根基。小布什执政后对内大幅减税,对外军事扩张,导致联邦财政在2002年重新出现巨额赤字,同时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2006年贸易逆差升至7585亿美元,占GDP比例接近6%。为弥补“双赤字”,美国对外国资金流入越发依赖,国债总额在2007年11月首次突破9万亿美元,外国在美持有资产达18596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45%和133%。如此高的赤字和负债比例,若非依赖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和美国霸权的支撑,换作任何其他国家恐怕早已发生货币危机。
第三,欧元对美元渐成竞争态势。欧元区在经济总量、人口、经济体制等方面与美国不相上下,同时比美国拥有更为平衡的预算。因此,欧元自2000年诞生后,虽因科索沃战争受到短暂冲击,但欧元走强是大势所趋。美元当前的地位更多是在强大政治、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历史惯性。在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半个世纪之后,美元首次面临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美元下降,欧元上升是美欧经济实力消长的自然反应。
美元的持续下跌直接影响国际资金流动方向,国际市场上油价大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是关键因素之一。而资金不断从美国流向上述领域追逐利润,反过来又对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恶化起到催化作用。美联储救市效果不彰,根本原因在于弱势美元削弱了美联储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造成其可调动资源以及对市场影响力的下降。
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
次贷危机是近十年来美国首次出现金融动荡,并且这次是美国自身金融体系出现问题,而非新兴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后受到涉及和冲击。金融动荡背后反映了经济权力的转换,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新变化。
在国内层面,首先是美国经济增长驱动力将有所转变,投资和出口的作用增强。消费一直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占经济总量比例高达七成,不断上升的资产价格是美国民众消费的底气所在。在美元贬值、次贷危机和经济减速的作用下,美国民众手中的房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不断下跌,严重打击消费者信心。与此同时,美元贬值对投资和出口的刺激作用逐渐显现。比如对于几年来对美元币值升值约80%的欧元区经济体来说,为降低欧元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欧洲企业不断将本土订单转到美国,在美国投资设厂,或者干脆兼并在价格上日益具有吸引力的美国企业。预计未来以美国企业作为标的的跨国收购会不断增加。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在众议院作证表示,过去四年美国实际出口(以数量计)年均增长超过8%,2007年预计超过10%,只是因美元贬值的掩盖,在出口金额上尚未表现出来而已。其次,美国经济减速发生在油价处于历史高位时期,经济“滞胀”风险加大。此前美国能源需求是决定油价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强劲带动油价走高,美国经济疲弱则油价随之下跌。此次油价破百的背景是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强劲需求。高油价推高美国通货膨胀率,不但进一步削弱了美国民众购买力,而且加大了美联储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的政策难度。2008年1月份,美联储迫于市场危情两次大幅减息,但随即有美联储费城分行行长普罗瑟警告说,美联储必须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又开始上升的问题,避免通胀预期失控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由此看来,经济“滞胀”风险有可能成为美联储出台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的障碍。
在国际层面,美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作用关系开始出现“反向挂钩”现象。冷战后,美国利用其一超地位极力提升金融优势,带动金融总量膨胀,美国经济长期超越基本面运行,民众超前、过度消费严重,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美国,以至于“美国着凉,世界感冒”。但这种透支行为已越来越难以延续,美国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重要性也在下降。2000年美国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9%,2007年这一比例降至14%。而2007年上半年,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国内消费之和(以实际美元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美国。世界经济在新兴市场年均增长率6—7%的带动下实现快速增长,直接拉动美国出口增长。2007年前三季,美国实际逆差缩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25个百分点。而此前十年,美国经济增长因贸易逆差持续攀升年均减少0.5个百分点。美国开始依靠世界市场拉动其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
在最近结束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虽然美国经济减速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与会者关注的核心,但美国对会议议程主导能力进一步下降却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欧洲认为次贷危机是对美国多年来肆意挥霍的报应。英国首相布朗呼吁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着力推进自由贸易,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以改善全球不平衡。近几个月来,深陷困境的美国金融机构获得主权财富基金约7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而次贷危机之前,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长期牛市,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对冲基金巨头和数学天才们一直被视为时代的英雄。这些得自公共收入并由政府管理的基金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与华尔街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它们的进入也将给华尔街这一传统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世界带来新的改变。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主权财富基金在美国尚未引发仇视浪潮,美国务卿赖斯在达沃斯会议第一天也表示,“美国继续欢迎外国投资和自由贸易”。美国《时代》杂志认为,糟糕的美国经济、动荡的伊拉克局势以及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崛起都意味着单极世界阶段已经结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受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提出的“华盛顿共识”,迅速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新兴经济体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展进程严重受挫。次贷危机的爆发将进一步作为这一模式“范本”的美国金融体系的制度缺陷揭示出来,也必将促使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思考。并非巧合的是,来自中国的林毅夫不久前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打破发达国家专家对此职位的“垄断”,说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不仅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重视和采纳,也有望成为国际经济界的主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