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理解问题的常见错误及其分析_石油污染论文

高中地理解题常见错误及其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见论文,错误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题 周益新 审题 雷尚学)

1.有关太阳大气层中光球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太阳大气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B.是太阳大气层中平均温度最小的一层;

C.是太阳大气层中高度最大的一层;

D.是黑子和耀斑活动最剧烈的一层。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D,错误的原因是:未记准光球、色球、日冕三层的温度和每一层的太阳活动。

[辨析] 光球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色球层的温度自里向外由四、五千度升高到几万度,日冕内部的温度高达100万度,应该说光球层是太阳大气层中平均温度最小的一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地点的线速度相同;B.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角速度相同;C.线速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D.角速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错选的原因是忽视了地球两极自转没有角速度。

[辨析] 地球两极是两个极点,地球作圆周运动,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由于纬线圈的周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所以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由于地球表面是固体,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因而,本题正确选项是C。

3.关于季节、昼夜、太阳高度、气温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各地的新年都在冬季;B.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都是春季;C.在中纬度地区,一年中白昼最长与气温最高的日期一致;D.全球各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刻。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误的原因是:忽视了一年之中,太阳有两次直射赤道,3月21日和9月23日;另外,忽视了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一年中白昼最长与气温最高的日期不一致。

[辨析] 在中纬度地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期出现在6月22日(北半球)或12月22日(南半球),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期出现在7月份(北半球)或元月份(南半球)。全球各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是正午12时,而气温最高的时刻是午后2时左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4.九大行星的共同特征是:A.我们用肉眼都可见到;B.都有卫星;C.自转和公转方向都相同;D.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夹角不大于17°。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误的原因是记忆不准。

[辨析] 九大行星只有金星用肉眼可经常见到,其他七大行星用肉眼一般少见或不能见到。九大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金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不相同。各大行星的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5.一天中气温达到最高值的时刻是:A.太阳辐射最强时刻;B.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C.大气辐射最强的时刻;D.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或D,错误的原因是将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与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值混淆在一起。

[辨析] 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就是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即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地面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即大气辐射最强的时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

6.当暖锋锋线5月25日位于南岭一线,并缓慢向北推进,在这段时间前后不长时期内:

A.南岭以南5月25日以前正是降水时期;

B.南岭以南5月25日以前正是一段晴朗日子;

C.南岭以南5月25日以后多吹偏北风;

D.南岭以南5月25日以后正是一段晴朗日子。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误的原因是对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模糊不清。

[辨析] 由于暖气团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推动冷气团缓慢向北推进,南岭以南5月25日以前正是暖锋过境,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当暖锋向北推进,5月25日以后南岭以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此时多盛行偏南风,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D。

7.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风是由于受到了: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B.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C.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容易错选B、C,错选的原因是对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概念模糊不清。

[辨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大气沿着等压线流动,即风向平行于等压线。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交角。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8.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A.大气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B.近地面的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漏选B而选D,错误的原因是:未弄清楚大气逆辐射的过程。

[辨析]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贴近地面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递给高一层大气,从而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起到了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近地面的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本题正确选项为B。

9.下列4幅风向图中,正确的画法是哪一幅?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C或D,错误的原因是:没有仔细观察图中经纬度、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画法。

[辨析] C图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还未达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就与等压线平行,不符合绘图要求。D图属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应向左偏,图中绘成向右偏,显然是错误的,A图水平气压梯度力从低压指向高压,显然也是错误的。只有B图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从纬线来看,属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并且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所以本题只有B图是正确的。

10.读右图判断:

A.表示北半球的气旋或南半球的反气旋;

B.表示北半球的反气旋或南半球的气旋;

C.图中甲是冷锋;

D.图中乙锋线的降水范围在锋前。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漏掉D,错误的原因是对这种锋面示意图不会观察、分析。

[辨析] 此图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图中甲是冷锋,乙锋线属于暖锋,降水应降在冷空气一侧,所以乙锋线的降水范围在锋前。综合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CD。

11.洋流、河流淡水径流量、降水、蒸发这4个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海水的:A.温度;B.盐度;C.密度;D.热容量。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或C,错误的原因是对这4个因素与海水温度、密度之间的关系分辨不清。

[辨析] 河流淡水径流量、降水、蒸发对温度的影响关系不大,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并不是洋流的不同导致密度的差异。洋流、河流淡水径流量、降水、蒸发这4个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海水的盐度。因为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河流淡水径流量对海水起稀释作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水盐度稍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稍高。而热容量则是由水的物理性质本身所决定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12.下列4幅“海水表面水温分布示意图”中,洋流箭头方向与水温分布相符的是: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C,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判断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凸出,表示暖流流经的海区。

[辨析] 图C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凸出,表示北半球的海区,图中虚线表示寒流,与寒流的定义不符。而图A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凸出,表示北半球的海区,图中实线表示暖流,与暖流的定义相符,B、D图中箭头方向均与题目要求不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13.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C.大气降水;D.水面蒸发。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认为人类修水库,植树造林可以改变大气降水状况。

[辨析] 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可以改变地表径流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所以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14.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B.全球淡水资源大部分为河水;C.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可用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来衡量;D.我国水资源总量270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2600立方米,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选的原因是对教材不熟。

[辨析] 全球淡水资源的主体部分是冰川,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可用该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本题只有D是正确的。

15.一艘运送锡锭的货轮在驶往欧洲时,途经科伦坡附近海域,一个船员发现自己的影子朝向南方,这时:A.船逆水航行;B.船顺水航行;C.海流顺时针流动;D.海流逆时针流动。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D,错误的原因在于未确定锡锭的产地在哪里以及此时是北半球夏季。

[辨析] 锡锭的产地应在东南亚或中国,因为世界上最大的锡矿带在中国云南,经缅甸、泰国边境至印度尼西亚邦加岛、勿里洞岛。一个船员发现自己的影子朝向南方,说明太阳直射点在科伦坡附近海域以北,此时是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刚好与海轮驶往欧洲方向相反,所以船逆水航行,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

16.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是:A.气旋型大洋环流;B.反气旋型大洋环流;C.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D,错误的原因是:将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与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混淆了。

[辨析]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海平面上冬季有一低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海水流动方向应与气流运动方向一致,呈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气旋呈反时针方向流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C。

17.大西洋形成的原因是:A.地壳的水平运动;B.板块的碰撞挤压;C.地壳的升降运动;D.板块的张裂。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漏选A或D,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将教材知识联贯起来

[辨析] 从地壳运动类型来看,大西洋属地壳的水平运动,从板块运动来看,大西洋属板块的张裂。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D。

18.某次地震发生时,甲地是震中,乙地是地震的波及地,两地震级和烈度情况是:A.两地震级和烈度相同;B.两地震级相同,甲地烈度比乙地大;C.甲地的震级和烈度比乙地大;D.两地烈度相同,甲地震级比乙地大。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C,错误的原因是对震级和烈度概念模糊不清。

[辨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离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甲地是震中,乙地是地震的波及地,因此甲地烈度一定比乙地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19.下列地表形态与其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的连线正确的是:A.风蚀城堡——风力堆积作用;B.喀斯特溶洞——流水冲刷;C.海蚀柱——冰川侵蚀;D.黄河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B,错误的原因是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节内容没有融会贯通。

[辨析] 风蚀城堡的成因是风力侵蚀作用造成的,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受到含有CO[,2]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是黄河的水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20.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等三个学说共同认为:A.地壳都作垂直运动;B.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3亿年;C.陆块都作水平运动;D.都可解释地震、火山的形成。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未对这三个学说理论进行综合、归纳。

[辨析] 大陆漂移说认为: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陆漂移说不是认为“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3亿年”。从这三个学说理论可以归纳出“陆块都作水平运动”。大陆漂移说还不能正确解释“地震、火山的形成”。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C。

21.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于:A.恐龙大量繁生的时代;B.鱼类、两栖类出现的时代;C.喜马拉雅运动时代;D.藻类、海绵出现的时代。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C,错误的原因是对教材记忆不准确。

[辨析] 由于恐龙大量繁生的时代,是中生代,距今2.5~0.7亿年,即是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的时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2.各种岩石不断变化运动的过程是: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C.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D.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对教材中《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理解不透彻。

[辨析] 根据教材《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3.以下哪一个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最多?A.中纬度高山;B.低纬度高山;C.高纬度高山;D.南级洲高山。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错误的原因将经度地带性与山地垂直自然带混淆了。

[辨析] 山地垂直自然带应从基带算起,低纬度高山的基带是热带,而中纬度高山的基带是亚热带或温带,都缺乏热带,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应是低纬度高山,B为正确选项。

24.经度地带性规律的自然带,其分布特点为:A.南北方向延伸;B.沿经线方向更替;C.东西方向延伸;D.随纬度变化而更替。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对经度地带性的定义理解不透彻。

[辨析] 经度地带性的定义是:在中纬地区,从大陆滨海地区往内陆方向显示出各种自然地带的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从定义可知,此类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即南北方向延伸,而不是沿经线方向更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5.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原理,人类为了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能,应选择的食物链是: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错误的原因是:对食物链的长短与利用植物固定的能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彻。

[辨析]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越多。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能,在生产上应尽量缩短食物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26.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A.钢铁和棉纱;B.油菜和甘蔗;C.石油和汽油;D.河水和湖水。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误的原因是对自然资源的定义理解不透彻。

[辨析]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油菜和甘蔗是农作物,人类只有通过种植才能获得;石油属于自然资源,但汽油并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而是通过转换才能获得,所以本题B、C都是错误的。D选项的河水和湖水,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7.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能源的影响是:A.使不可更新的能源变为可更新能源;B.使水能资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C.使能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D.使能源利用的结构趋向单一。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或D,错误的原因是:对不可更新能源、可更新能源、能源利用的结构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辨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开发出新的能源,如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从水中分离出氢作燃料,但不可能使不可更新能源变为可更新能源,也不可能使水能资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只能使能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

28.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进一步出现了专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以下出现的程序,正确的排列是:A.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作业专业化→社会化;B.作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社会化;C.农场专业化→作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D.作业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区域专业化→社会化。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D,错误的原因是: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序理解不清楚。

[辨析] 高中地理教材“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明确规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专业化,首先是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进一步又把生产过程中的许多作业实行专业化,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农工商联合企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这一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顺序是: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作业专业化→社会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9.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然偏快;B.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偏高;C.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水平偏低;D.粮食总产量不足全球人口之需。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D,错误的原因是对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未搞清楚。

[辨析] 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并不是粮食总产量不足,而是地区生产的不平衡。世界粮食问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侵略造成的恶果还没有消除,是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水平偏低,粮食生产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比较贫困,人口又增长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C。

30.有关“石油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凡是生产中要消耗石油及其制品的农业都属于“石油农业”;B.“石油农业”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的农业;C.“石油农业”可取得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D.“石油农业”存在着农产品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严重、易造成能源紧缺等问题。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B、C,错误的原因是对什么是石油农业缺乏正确的理解。

[辨析] 发达国家除农业动力直接消耗矿物燃料外,工业提供的农机设备、化肥、农药、塑料等无一不是从矿物能源转化而来,这种农业耗能太多,投资太大,可称为“石油农业”。由于“石油农业”大量燃烧石油,使用化肥、农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等问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31.对于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采取的态度或措施是:A.农村地广人稀,对人们生产、生活危害不大,不必治理;B.待乡镇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后,再彻底治理污染;C.限制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D.向排放污染的单位处以罚款,治理污染。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B,错误的原因是对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认识不足。

[辨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消除工业“三废”,最主要的是预防。农村虽然比城市人口密度较小,但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危害很大,在进行乡镇工业布局时,首先要预防,所以A、B选项是错误的。我国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向排放污染的单位处以罚款,治理污染是必要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32.从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布局发展过程总的趋势是:A.发达国家由分散趋向集中;B.现代新型工业以集中为主;C.集中→分散→集中;D.分散→集中→分散。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误的原因是对世界工业布局发展过程总的趋势不了解。

[辨析] 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由于未发明蒸汽机,简单的工业只能靠水力作为动力,工厂布局在河流峡谷处,工业布局是分散的。随着蒸汽机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世界工业布局趋向集中。一个地区工业布局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即呈现“饱和状态”时,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况且新兴的电子工业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都很少,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的地域限制,知识和技术力量雄厚,环境洁净优美,交通发达的地区对新兴的电子工业有很大的吸收力,所以工业布局趋向分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布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分散→集中→分散,正确选项是D。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A.发达国家的许多老工业基地,战后得到迅速发展;B.各国工业布局趋向临海型、临空型,以取代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C.各国都有企业化种植园;D.工业布局进一步摆脱了能源地域限制。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C,错误的原因是:将世界各国绝对化了,没有分类分析。

[辨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建立基础工业,仍以集中为主,在煤铁附近建立基础工业。世界各国农业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发展各有侧重,并不是都有企业化种植园,如蒙古、中国等。企业化种植园只是在一些热带地区的国家,所以本题B、C选项是错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工业生产曾向大型化、联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大型企业的出现和集中,不仅反映了新的科学技术的要求,而且使企业布局更加紧凑、合理,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和公共设施,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技术效益。从具体国家来看,战后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对老工业区的改建、扩建与新建。例如,美国的东北区,原苏联的欧洲部分,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德国的鲁尔区,在战后都得到很大发展。所以本题A选项是正确的。同时根据32题辨析知,本题D选项也是正确的。

34.我国煤、铁、石油、盐等资源丰富的工业基地或工业地带是:A.沪宁杭工业基地;B.辽中南重工业基地;C.京津唐工业基地;D.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将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工业基地混淆了。

[辨析] 辽中南工业基地能源供应不足,而京津唐工业基地范围内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盐等资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

35.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相似的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增长都非常缓慢;B.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人口迅速增长;C.本世纪7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D.影响各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条件变化。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A、D,错误的原因是对教材记忆不准确。

[辨析]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从世界人口增长情况来看,18世纪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的发展速度加快。所以本题A、D选项是错误的。本世纪50~70年代期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世界人口迅猛增长。我国从1950年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本世纪70年代后,我国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所以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C。

36.下列工业部门,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是:A.甜菜制糖;B.家具制造;C.有色冶金工业;D.电视机的装配。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对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未理解透彻。

[辨析] 家具制造应接近消费市场,原因是家具运费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电视机的装配应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因为制造电视机的元件,需要大量技术人员,而将电视机的元件进行装配,需要大量人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37.下列ABCD4地拟建钢铁厂、化工厂、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按ABCD4地顺序布局合理的一组是:A.化工厂、自来水厂、钢铁厂、普通服装厂;B.化工厂、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钢铁厂;C.钢铁厂、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化工厂;D.钢铁厂、化工厂、普通服装厂、自来水厂。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错选C、D。错误的原因是未仔细观察图。

[辨析] A处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地带,又处在河流下游,可建化工厂,但不能建钢铁厂,因为D处有铁矿石,可在D处建钢铁厂。B处位于河流上游,可建自来水厂。C处位于市区,可建普通服装厂。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38.读下面两幅图,按要求填空:

在右图中甲乙丙三小图分别表示北半球的季节:甲表示____季,乙表示____季,丙表示____季。(2)D、E、F表示气压带:D是____带,E是____带,F是____带。(3) G、H表示风带:G是____带,H是____带;(4)在下图A、C表示不同的降水类型:A是____雨,C是____雨。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将甲写成冬季,丙写成夏季,带来一系列错误。

[辨析] 甲图赤道低气压带越过赤道,移向北半球,是北半球夏季。B图赤道低气压带刚好位于赤道,是北半球春季或秋季。丙图赤道低气压带越过赤道以南,是北半球冬季。当确定了甲乙丙三小图季节后,其他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回答:D是极地高气压带,E是副极地低气压带,F是副热带高气压带。G是西风带,H是东北信风带。A是锋面雨,C是对流雨。

39.下面是“我国某城市工业布局简图”,读后回答:

(1)计划在该城市建电子工业基地、饮料厂、钢铁厂、化工厂,在①-⑥处,何处建电子工业基地?____,何处建饮料厂?____,何处建钢铁厂?____,何处建化工厂?____。(2)为了控制该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控制____规模和____规模。(3)该城市工矿企业和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的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____化合物、碳氢化合物、____化合物等有害物质。(4)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考虑,在有色金属冶炼厂附近应建的工厂是____,在火力发电厂附近应建的工厂是____。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将饮料厂建在①处,电子工业基地建在③处。(3)题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记不准。

[辨析] (1)电子工业基地应建在⑤处,因为⑤处接近科技文化区。饮料厂应建在④处,因为④处位于河流上游。钢铁厂应建在②处,因为②处附近有铁矿石,且接近煤炭基地。化工厂应建在⑥处,因为⑥处位于河流下游。(2)人口;用地。(3)硫氧;氮氧。(4)硫酸厂;粉煤灰建筑材料厂。

40.读右图分析回答:(1)这一天太阳直射在____纬线上,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2)这一天地球公转位于____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稍____。(3)这一天北印度洋海水向____流。(4)这一天前后一段时期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的主要气团是____气团。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将这一天写成12月22日,或是第(1)小题写对了,(2)(3)(4)小题完全写成相反的答案。

[辨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纬线上,北京在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这一天是6月22日,地球公转位于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稍慢。此时,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西流。此时,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的主要气团是: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海洋气团。

41.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元月25日气压分布示意图”回答:

(1)从气压分布来分析:A地属于____气压中心,B地属于____气压中心。(2)一般说来A地天气状况为____,B地天气状况为____。(3) A、B两地相比较,何处夜晚较温暖?____,原因是____。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将A地天气状况答成阴雨,B地天气状况答成晴朗。A地夜晚较温暖,因为A地受高气压控制,冬天晴朗的夜晚较温暖。错误的原因是:一些地理基本原理未弄通弄懂。

[辨析] A地属于高气压中心,高气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冬季的夜晚气温较低。B处是低气压中心,低气压中心空气容易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的水汽容易凝云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冬天的夜晚比A处温暖些。

42.读“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上字母指出:____是背斜,____是向斜,____是地垒,____是地堑,____附近易发育成沟谷,原因是____。

(2) B处是____成山,C处是____成山。

(3)将A、B两处的岩层连接起来,恢复侵蚀前地质构造大势。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看不出背斜、向斜、地垒、地堑构造,刚好写成相反的答案,错误的原因是不会判读地质剖面图。

[辨析] 根据岩层弯曲、岩层新老关系,可判读出A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B是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C是地垒,D是地堑,E处附近易发育成沟谷,原因是断裂破碎地带,易被侵蚀。B处是向斜成山,C处是地垒成山。

43.读“三大产业部门结构图”回答:(1)图中数码①表示的国家的农业产值结构是____。图中数码②表示的国家农业产值结构是____。(2)图中数码①表示的国家工业布局趋向____,图中数码②表示的国家工业布局趋向____。(3)图中数码②表示的国家生物能利用情况是____。(4)图中数码①表示的国家人口增长情况、城市化的速度分别怎样?____。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不会判读①表示发展中国家,②表示发达国家。

[辨析] ①表示的国家第一产业占70%左右,可判断为发展中国家。②表示的国家第三产业占70%左右,可判断为发达国家。当确定①表示发展中国家,②表示发达国家,其他各题可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1)种植业大于畜牧业;畜牧业超过种植业。(2)集中;分散。(3)秸杆不作燃料,而是用作饲料和肥料;饲养牛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乳、肉,不作役力使用。(4)人口增长很快,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44.下图是“世界某地沿海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

(1)本区工业布局的类型是____,其特点是____。

(2) A、B、C三个工业设施中,____是港口,____是发电厂。

(3)工业区将沿____扩展,其主要原因是____。

(4) D处适宜建____(旅游设施),依据是____,在这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____作用。

(5)E处地形的形成,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____作用。

[常见错误] 不少学生不注意判读风向、河流流向,以致无法答题。

[辨析] 本区工业布局的类型是“临海型”,其特点是工业基地接近沿海港口。A、B、C三个工业设施中,B是港口,A是发电厂。工业区将沿B港口以北的沿海扩展,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有建优良海港的自然条件,并且远离旅游营地和居民区。D处适宜建海滨游乐场,这里阳光充足,沙滩面积大,接近旅游营地和居民区。在这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流水沉积作用。E处地形的形成,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海浪侵蚀作用。

标签:;  ;  ;  ;  ;  

高中学生理解问题的常见错误及其分析_石油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