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
(启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苏启东 2262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208-02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重要环节[1]。急诊护士作为病人的第一接诊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最有效的救护措施,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现将2014年10月~12月在我院急诊科收住的27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以本院2014年10月~12月在急诊科收住的27例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为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8岁~90岁,平均60.72岁。疾病分类:外科创伤14例,农药中毒1例,脑血管意外3例,心血管疾病1例,不明原因8例。院前22例,院内5例,病人表现为意识丧失,瞳孔散大,颈动脉无搏动等症状,均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2.结果
院前22例,均抢救无效死亡,院内5例,其中2例患者抢救成功,其中1例因外伤后伴呼吸心跳骤停于2014年12月11日送入急诊室;另一例因被发现口服氧化乐果半小时伴神志不清于2014年12月26日送入急诊室。2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大动脉搏动恢复,扩大的瞳孔缩小,呼吸改善,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转入ICU病房。
3.急救与护理配合
3.1 立即识别心跳呼吸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根据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两项指标即可作出病情判断,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瞳孔散大固定,全身发绀,心电图表现为心室停搏、室颤、无脉室速、无脉搏心电活动[2]。判断时间不超过10s。一旦确认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3.2 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通过胸外按压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实施抢救时将患者置于坚固的平面上,松开患者衣领、裤带,迅速将患者头、颈、躯干处于同一直线上,双臂置于躯干两侧,实施胸外按压。按压时肘关节伸直,双手交叉重叠,掌根置于胸骨下段,有节律不间断地按压。按压时虽强调用力按,快速按,但力度应适宜,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频率100~120次/min,胸骨下陷的深度5~6cm。每2min或5个复苏周期后更换按压者,间断时间不超过5s,避免降低心肺复苏质量。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强调,若有除颤指证时,首先除颤。予200J双向波或360J单向波除颤,一次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5个周期后,再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
3.3 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心脏停搏后,呼吸可立即停止,因此应在心脏按压同时高度重视呼吸复苏。如患者有外伤史,则不排除颈椎骨折,应采取托颌法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发现有呕吐物或分泌物应及时吸除,并予简易呼吸球囊挤压通气,氧流量10L/min。快速做好气管插管前准备,呼吸机开机备用,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气囊注气并妥善固定,接呼吸机以控制通气方式予机械通气及供氧。置入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控制呼吸,心脏按压仍需继续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提供给药途径
选择最粗、最易穿刺的静脉,如颈外静脉、肘正中静脉等,使用留置针迅速开放2路静脉通道,静脉输液前抽取血标本。急救药物首选肾上腺素1mg快速静脉注射,其后用生理盐水20ml迅速静脉注射,并抬高手肘30°,维持10s~20s,有利于药液迅速到达心脏,发挥药效。若无法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可自气管内给药,剂量为静脉给药的2~2.5倍,稀释成5~10ml,将细的(型号为10号)吸痰管置入气管导管底部,再从此管注入药物,然后用简易呼吸器用力挤压2次,以利于药物弥散到两侧支气管[3]。
3.5 复苏后护理
3.5.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开始应5min测一次血压至逐渐稳定,以后可延长至每半小时或1小时测量一次,直至血压完全稳定[4]。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并迅速通知医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和缺氧程度,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气道分泌物,保障呼吸机有效通气。
3.5.2密切观察瞳孔变化,严密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重视脑复苏,予亚低温治疗。
3.5.3预防和处理各种合并症:外伤者检查伤口情况,予清创包扎,头部外伤予头套保护,疑有颈椎外伤者,使用颈托保护;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进行血气分析检查,了解患者血液各项指标和酸碱平衡状态,为救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预防肾功能衰竭,予留置导尿,动态观察尿量。
4.讨论
4.1 尽早现场实施心肺复苏,是成功复苏的前提
临床研究认为,心肺骤停者,3~5分钟内即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存活率可达49%~75%,但若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率下降7%~10%[5]。本文2例复苏成功的病人均发生在院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急诊医护人员把握了抢救的时效性,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抢救复苏程序。而院前急救无一例成功,因此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极为重要。
4.2 加强团队协作,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成功复苏的保证
重视心肺复苏的每个环节,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采用同步分工合作的复苏方法,抢救人员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站位固定,分工明确,由医生负责指挥,全面掌握抢救进程,进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等,一名护士管理呼吸道,另一名护士负责输液通道、用药、记录抢救过程,形成规范化的抢救流程。
4.3 重视心肺复苏的综合治疗,是成功复苏的关键
包括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出现室颤时给予非同步电除颤,复苏药物的使用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碳酸氢钠等,脑复苏低温治疗。复苏成功后送入ICU病房,行多脏器功能支持治疗,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消化道出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4.4 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文献报道[6-7],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90%~8.33%;而本文报道的22例院前急救病例,都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其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以及小城镇居民的院前急救意识比较淡薄,急救知识缺乏,而全民急救技能培训渠道尚未完善和建立,因而极大多数的院前急救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全民急救知识的培训,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让现场目击者参与第一时间的救护,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专业急救,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陆霞.93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50-52.
[2]徐腾达,于雪忠.现代急症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49-49.
[3]霍孝蓉.实用临床护理“三基”个案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410-410.
[4]林艳.99例心肺复苏病人的急救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5,13(11):1008-1010.
[5]安莉,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J].中华内科杂志,2008,60(7):594-596.
[6]李晓兰,张舒.102例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回顾性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卷(9):1219-1220.
[7]赵思寅.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67-68.
论文作者:徐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心肺论文; 呼吸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外伤论文; 瞳孔论文; 成功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