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激越的反腐败颂歌——评长篇小说《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颂歌论文,激越论文,长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反腐败问题是众所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呼应着这样的社会热点,尤其是所呈现出的社会意志、社会心态、社会情绪,我们的许多作家也将自己的文学目光投向了这一题材领域,创作出了许多揭露和鞭挞腐败,歌颂反腐败斗争的作品,张平的《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不仅以尖锐的锋芒、犀利的笔触,深刻地剖析和批判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而且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与腐败分子进行斗争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以主人公李高成为代表的,具有较大思想深度因而也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反腐败斗士的艺术形象,奏响了一曲昂扬激越的反腐败颂歌。可以说,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抉择》是迄今为止较有代表性的,它为我们文学创作所提供的艺术经验也是值得重视的。
一
从根本上说,文学当然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在作家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是,这种“反映”又有其文学特性,这就是强调作家的主体性甚至是主观性,是作家以自己的心灵艺术地感受生活的结果。因此,这种艺术感受的广狭、深浅、丰啬,往往会直接地影响着文学创作的质量。就当前的反腐败题材的创作而言,有两种倾向显然不利于其发展和提高,这就是:一、有的作品不敢大胆地触及腐败这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尤其是不敢尖锐、深入地揭露腐败在当前的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对社会生活中这类“阴暗面”的描写尚心有余悸;二、另有一些作品则相反,把腐败势力描写得过于强大,以致使得正面力量在它的面前常常显得被动异常、无所作为,甚至不得不无奈而又痛苦地与之妥协,缺乏抗争的信心和能力,作品中往往萦回着暗淡、低沉的调子,暴露邪恶有余而鼓舞力量不足。对照上述两种倾向,《抉择》显然是非常不同的,它既写出了腐败势力的盘根错节、顽固死硬,又写出了反腐败力量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既写出了腐败分子的狡诈多端、横行无忌,又写出了反腐败战士的坚韧刚毅、百折不挠,所以,令人读后既能够看到腐败的严重性,又不丧失战而胜之的信念,从而受到启发,得到鼓舞。作品的这种既勇敢地揭露黑暗,又热情地歌颂光明,既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又赋予现实生活以英雄主义基调的创作特色,充分显示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品格,说明了作家对于创作题材和主题的艺术把握非常的准确有度。
《抉择》是围绕着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濒临破产的问题,展开对于腐败现象的揭露的。问题反映到了市长李高成那里,李高成于是展开了调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工作。作品就是以李高成的活动为主要线索,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地把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中纺集团公司的全部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领导层的腐败,而且,腐败的不是个别人物,而是整整一个领导班子,是集体腐败。当然,腐败竟至于达到如此地步,这种现象就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而必然是有其更为深广的背景了。在这个背景上,有曾任省委组织部长,现分管组织和工业工作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有依靠中纺集团而自肥,现依然大权在握的各种公司、企业的经理、董事们,甚至还有李高成的爱妻,现任区检察院副院长兼反贪局局长的吴爱珍,还有严阵、吴爱珍的亲信们。这些人既是官又是商,要权有权,要钱有钱。附着在这样一张厚实的网上,中纺集团的领导们自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侵吞、挥霍国家的财产,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糟踏得不成样子。同样,在这样的一张大网面前,李高成要想调查中纺集团的问题更是谈何容易!省委副书记严阵可以把电话打到市委常委会上,以上级领导的身份,道貌岸然地对他进行阻止和干预;妻子吴爱珍可以从家庭、个人利害关系等各方面,用极其腐朽、庸俗的处世哲学来瓦解、动摇他的决心;那些企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们可以马上拿出几十万元作为红利,堂而皇之地送上门,且又悄悄地录下音作为证据,用软硬两手对付他;甚至连李高成力主派出的驻公司调查组都按“常规”揣摸他的意图,自作聪明地做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调查结论,以此讨取他的欢心。……应该说,腐败现象发展到现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与之相联系的反腐败的沉重艰难在作品中都得到了极其真切的描绘,而且,这种描绘也是使人触目惊心的!
如此看来,《抉择》中写到的腐败问题是够严重的了,不仅面广,而且根深,但是,这样的描写尽管令人觉得沉重,却并不使人感到无望,相反,它所激起的是一种对腐败更加痛恨,必欲除之而后快的豪情。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烈地感染和激发读者,就其文学性而言,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它确立了一个十分精妙的艺术视角,这就是始终通过李高成的眼见耳闻去描写腐败,李高成的视线就是整个作品的视线。采用这样的视角作为整个小说结构、叙事的支点,显然有两个方面的长处值得称道。其一,由于李高成是一个品行高尚的政治领导者,是作品中反腐败力量的主要代表者,这样,他对于腐败现象的观察分析也就必然会集中在政治方面,集中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面,从而可以使这些内容得到强调,使题材和主题的重大性得到突出,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摒除那些对于腐败生活场景乃至细节的描绘,使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崇高的品位和格调。其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李高成又是一个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活生生的人,面对着企业里、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他的观察、分析、思索之中也就必然会融进既属于人民又属于自己的爱憎,正是这种极富正义感和人民性的炽热情感灌注进作品之中,才成为了灵魂,成为了可以代表读者、打动读者的最根本的文学基因。
比如,作品中关于中纺集团公司广大职工的艰难处境和领导层奢靡状况的描写,就通过李高成情感纽带的连结,形成了反差极大的强烈对比。由于以郭中姚为首的公司领导集体腐败,外债高达几个亿,企业无法运转,长期陷于瘫痪。生活无着的工人们,有的去给私营企业主打工,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卖命;有的在歌舞厅“给人家陪唱陪跳”,回到家则哭得两眼红肿;就连在全国技工比赛中连获两次冠军的优秀高级技工也只能在厕所旁摆摊修鞋,工作三十多年当了九十六次劳模的退休女工也只能与全家几代人挤在破旧狭窄的小屋里;严冬腊月,滴水成冰,工人宿舍区无水、无电、无暖气,生病、生孩子也只能在冻透了的房子里苦撑苦熬……可是,中纺集团公司一批身居要职的蛀虫们就不同了,总经理有四套豪华住宅,每处都包养着一个长住的姘妇;副总经理一家六口人,不仅未成家的四个儿女都有自己阔绰的住房,而且每人都有小汽车;党委书记的一双儿女都不过二十来岁,却已当上了中纺集团下属分公司的经理、副经理……类似上述极具对比意义的描写在作品中非常之多,这种对比像火焰一样灼烧得李高成的心头总是热浪翻滚,难以平静。毫无疑问,正是这样的对比使他越来越深入地体察到了腐败现象的罪恶本质,坚定了他反腐败的决心和勇气。恩格斯说,文学创作可以“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分得更加鲜明些”。《抉择》就充分地显示了这样的艺术特征,而其通过对比所达到的这种艺术的鲜明性,当然是一种真挚的情感的外化,是站在包括中纺集团职工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上对腐败分子发出的无情斥责和鞭笞,这正是其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根本之所在。
正是从这样一种根本情感出发,《抉择》不仅倾尽全力写了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市长李高成;写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那一大批身处逆境,甚至连自家生活都难以维持,但却没有丧失对共产党的信任、没有泯灭改变公司状况的激情,没有放弃同腐蚀我们党肌体的蛀虫顽强抗争的工人群众;同时,还写到了市委书记杨诚和省委万书记、魏省长等一大批健康的力量。张平说:“只怕谁也无可否认,在共产党内毕竟有着一大批正直而又具良知的共产党员,他们不仅应是属于全民族而且也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精英分子。他们在时刻关注着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他们所具有的那种忧患意识、时代风貌、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性态度、变革精神,还有他们的正义、勇气、顽强、执著,以及对一个崭新时代和美好社会的向往,难道不值得我们讴歌,去描写、去支持、去为之呐喊么?”(张平:《文学、现实及其它》,《文艺报》1993年8月14日)在《抉择》中,作者正是通过着力讴歌、 表现这样一批人同腐败分子进行的不懈斗争,表现出其把握题材的准确性和深度、广度的。斗争的结果是腐败分子最终大暴露,被立案侦察,送上审判台,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显示出了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
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其中心任务就在于塑造人物形象。《抉择》之所以取得了创作的成功,对广大读者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吸引力,除了在选择和把握题材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的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市长李高成这样一个既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在当前文学创作中显示出的独特性在于,他既不同于我们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所看到过的一身正气、秉公执法、大刀阔斧、所向披靡的当代清官形象,又不同于近年来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那种屈从于艰难、复杂、沉重的外在压力,违心地采用某些不正当,甚至是不合法的“恶”的手段,去达到已经打了折扣的善的目的的“好人”形象。前者的理想色彩过重而生活实感不足,因而缺乏更多的可信性;后者的生活实感过重而舒展升华不足,因而缺乏更强的鼓舞力量。李高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显然是打破了这种格局,标志着当代文学在塑造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李高成形象的典型性表现在,他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一个称得上时代脊梁的大写的人,但他又不是一个“先知先觉”、“无私无畏”的超人,对问题他有一个由表象到实质的认识过程,当事情涉及到自己的老上级和爱妻时,他有一时的犹豫、手软、心存幻想,但当他一旦看清、把握了事情的真相,就能豁出一切和腐败分子进行斗争,不愧是党内一大批廉洁正直的领导干部的代表。尤其是作者能在曲折的情节发展变化中,把他的性格特点,长处和缺陷真实细致地刻画出来,让人觉得真切而又可信。
李高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纺织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纺织行业度过了大半生。他曾凭着自己的实干精神,在中阳纺织厂创造过历史上的最发达、最繁荣、最兴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曾凭着自己的魄力和胆识,渡过了中阳纺织厂因中美关系紧张而造成的困难阶段,他以自己的清正廉明让老百姓感到亲切、可信,在厂里威望极高。正因如此,李高成以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当选为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并很快晋升为市长。“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李高成为这个省会城市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都没有退缩过,更没有被吓倒过。”然而,围绕中纺集团公司职工“闹事”,揭出公司领导层腐败问题,李高成亲自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他却经历了一个由犹豫到最后抉择的艰难而曲折的心灵历程。这里有社会上的种种阻力,也有家庭、亲属内部的种种纠葛,还有甚至是来自他本人心灵深处的种种障碍,可谓纠缠纽结、复杂纷纭,有时竟至于让人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如此,这场反腐败的斗争,也就不是那种阵线分明、两军对垒式的厮杀,而在相当程度、相当规模上却正是思想和心理的交锋。对于李高成来说,就是精神和心灵世界里的痛苦砺炼,是自己一步步战胜自己的艰难跋涉。如果分析一下李高成的反腐败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面对的主要是与之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的三种人:其一,是他过去在中纺集团公司时长期在一起工作,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可以信赖的同事,可称为他的老部下;其二,是两次提拔、重用过他,现在又是他的顶头上司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这是对他“恩重如山”同时也是“威重如山”的老上级;其三,是跟他共同生活几十年,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又担任着反贪局长等重要职务的吴爱珍,也即他的老伴。老部下、老上级,再加上老伴,这三个“老”字,所标识的自然是一种渊源深厚的历史联系,绝对是非同寻常的。正是因为被这些“老”关系缠身,当李高成需要认定他们就是反腐败的矛头所指并需要对他们绳之以法的时候,在内心深处就绝对不可能是波澜不惊、安之若素。所以,对于这些人的腐败问题,他起初是不愿相信、不敢相信,继而又是虽感吃惊却还痛心,继而又心存幻想,希望他们能够悬崖勒马、改恶从善,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考虑到自己与他们的密切关系,害怕祸及自身与子女,并有所犹豫和退缩……作品中这样描写李高成的言行,尤其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心理,可以说是十分真实、十分典型的。其真实性、典型性就在于它准确地概括了像李高成这样的领导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心态。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们的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必然产物。换言之,在李高成的心理之中,那些诸如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亲朋之间的“情结”,都烙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只有正视它们、表现它们,才更加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更加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才是文学作品塑造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的需要。而李高成的形象就正是因为如此才获得了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特定的历史条件又要求李高成在关键时刻作出自己最后的抉择。
当然,作出最后抉择决非易事。好在李高成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调查研究工作,随着他亲临中纺集团公司下属公司的青苹果娱乐城、昌隆服装厂等地进行微服私访,问题是越来越清楚了。李高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自己尚举棋不定的时候,那些腐败分子却早已看透了局势,同时也看准了他的弱点,并开始以新的步骤试图将他网入圈套之中;而设下这些圈套的就正是他以为关系密切的上述三种人,包括他的妻子吴爱珍在内。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从腐败得来的巨大的既得利益把他们紧紧地捆在了一起,所以他们也想把李高成捆进来。正像中纺集团公司总经理郭中姚当着李高成的面所不加掩饰地说的那样:“拔个萝卜带把泥,一挖一大片,就像一包炸药一样,谁动炸了谁!成了这种局面,谁还敢来查?他们从我们这儿得到了经济利益,就必然得维护我们的政治利益。说难听点,既然是我养的,还会不听我的?”也就是在这里,在腐败分子们设下的圈套面前,李高成极大地被震惊了,对腐败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也到位了。他强烈地意识到,如果对这样的社会蛀虫还存什么幻想,还感到有所犹豫,那等于就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于是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地说:“我宁可以我自己的代价,宁可让我自己粉身碎骨,也绝不会放弃我的立场!我宁可毁了我自己,也绝不会让你们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老百姓的前程!”作为当事者,他经历了公与私、情与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激烈矛盾和斗争,经过了痛苦艰难的抉择,而最终选择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环绕着李高成,《抉择》中还写到了众多的可亲可近、可敬可爱的人物,他们也各具特色,像众星捧月一样,与主人公的形象相映生辉,为整个作品增色添彩。如省委书记万永年、省长李高明,省纪委书记马卫华,市委书记杨诚等。特别是杨诚,这个年轻的市委书记,不仅以他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及时地掌握了中纺集团领导层的问题,而且还以其坦率真诚的个性,冷静的思考,机智的斗争策略,在李高成心灵历程发展变化的许多关键时刻,给他以充分的信任,帮助他了解情况,鼓励他放下包袱,推动、支持他同腐败分子进行斗争。中纺集团的广大职工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性格显示着工人阶级的高尚品格和对企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建国后第一任党总支书记、八十多岁的丁晋存、原总工程师张华彬,老厂长高明亮等,虽早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仍心系工厂,情挂工人,忧患国家;高级技工胡辉中、老劳模范秀枝、老纺织女工夏玉莲等,虽身处逆境,连自家生活都难以维持,仍体谅国家困难,牵挂别人的安危,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老工人王英烈坚决顶住腐败分子的利诱威逼,拒不交出他们坑骗国家的大量罪证。这一切都鼓舞和激励着李高成一次次果断地做出正确抉择,决不和腐败分子同流合污。
总之,长篇小说《抉择》通过对于以李高成为核心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地向人们昭示:反腐败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历史的大趋势,是时代的主旋律,正在而且必将伴随并推动着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