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操盘手而非CE,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而非论文,操盘手论文,企业论文,C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世纪后半段,跨国公司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让MBA教育在1990年代攀上顶峰;但如今,从种种迹象来看,MBA的黄金时期似乎已经过去。
根据美国《Business Week》统计:从1998年到2004年,全美前三十大商学院的申请人数下降了30%,哈佛商学院2004年的申请人数甚至比前一年少16%。另一方面,1990年代前三十大商学院的MBA,一毕业就有九成找到工作;2004年的只剩75%就业率,虽然仍不差,却较当年逊色不少;起薪上,2000年时MBA毕业生的起薪为84250美元,2004年为84030美元,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缩减趋势。
中国的MBA教育始于1991年,之后一路快速成长,授予MBA学位的大学已经由1991年的九所,增加到2004年的89所。然而,即使在MBA教育当红的中国大陆,虽然MBA毕业生薪水增幅极高,就业机会也多,但企业却开始出现“不要迷信MBA学位”的呼声。
《经理人》杂志所做的MBA排名调查就指出,虽然大陆MBA毕业后两年的薪水平均较就读前增加1.5倍,但目前中国的企业已趋于理性,不再让没有管理经验的MBA立刻出任重要职务;有些大型企业甚至要MBA从基层做起;此外,雇主对所雇用MBA评价也偏低。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严介和更是语带激愤地认为,“员工中最差的是博士,其次是MBA!MBA成功率不到5%。”
现代MBA只想当CEO
究竟MBA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而两岸三地的企业真正需要的,又是怎样的MBA?
华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指出,一个企业不只需要CEO,也需要能力强的经理人和操盘手;然而,现在的MBA往往只想当CEO,缺乏从基层做起的毅力和决心。一开始就想当CEO的人,通常永远也当不成。由于心思不在当前的工作上,眼光太高的MBA在企业里经常跌跌撞撞。任志强表示,他宁可自己培训人才,也不愿意用好高骛远的MBA。
中国青年旅行社CEO蒋建宁更坦率表示,“我们宁可让经理人去在职进修EMBA,也不愿用应届毕业的MBA。”他认为商学院毕业生大多有远大的抱负,但心理素质和抗压性往往不足,很容易受伤。“MBA不是精英教育,应该务实一点。”他认为商学院应该更重视加强学生的适应力、心理素质以及挫折承受力的训练,让他们明白,成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对于“MBA毕业生只能做CEO”的说法,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达塔尔(Srikant Datar)并不赞同,他指出,虽然MBA较重视领导力、决策力、策略思考等训练,这并不代表MBA毕业生未来只能当CEO。“任何职位都需要领导力和决策力。”
加拿大约克大学商学院院长贺维斯(Dezso J.Horvath)也认为,每个阶层都需要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所谓领导者,可不光是指CEO而已”。
道德操守MBA的新考验
震惊世界的安然案爆发后,全球企业都开始用放大镜检视MBA毕业生的道德操守。香港全威国际控股公司董事长王禄怔就指出,MBA必须有相应的态度和道德观念;他曾经发现自己公司内拥有MBA学位的员工,在上班时间利用公司的电子邮件对外发求职信,从此对MBA的道德观持疑。
对于MBA的道德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李天生指出,现在商学院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但“学校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感,企业和社会才是更大的染缸”。他认为如果整个社会或企业本身的道德基础结构不健全,很难要求MBA毕业生事事都符合道德规范。
韩国首尔(汉城)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安相衡(Sang Hyung Ahn)则认为,道德本来就是很难“教”的东西。“我们要求教授教学生遵守道德,但是谁能确定教授自己从不违反道德呢?”他也同意李天生的观点:员工道德不光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企业都要负责。
MBA是半成品
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指出,商业说到底是一种服务事业,但商学院往往并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他曾邀请行销大师科特勒(Phillip Kotler)到中国演讲,当观众问到该如何在中国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及如何解决中国市场目前的问题时,科特勒却拒绝回答。
“即使是世界级的大师,往往也不能实际解决企业的问题,”袁岳表示,事实上中国企业并不需要理论型的大师,而是实际能解决问题的人。他认为,MBA教育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否则培养出来的不是愤世嫉俗的革命家,就是眼高手低的人。“企业需要更多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换句话说,企业家都希望商学院能培养一大批“随到即用”的MBA,立刻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五百大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了一大半,然而,愿意进入国有企业的MBA却很少。中铁行包快递负责人徐海锋就表示,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面临民营化、合并、与外国直接竞争等挑战,需要更多懂商业语言的人。不过他认为,现代MBA教育喜欢研究成功企业的案例,可能出现偏差,“用前人的经验来面对未来,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他认为MBA教育应该着重基础知识、工具的培养,并且利用企业家讲座、学生实习等方式,让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让MBA毕业生马上成为可用的人才。
不过,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翁君奕也指出,要求MBA毕业生完全符合企业需求,是不切实际的。“企业自己都很难培养出优秀的经理人,又怎能要求商学院帮它们做到?”他认为培养经理人不是商学院或企业单独的责任,两者必须充分交流,共同培养需要的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业也认为,MBA只是阶段教育,企业不应该要求太高,企业和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共同努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总结道,MBA毕业生只是“半成品”,企业才是最后的人才加工者;优秀的经理人不可能直接从学校找到,“如果你可以‘买’到优秀的管理者,代表你的企业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张维迎认为,不只商学院应该设法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企业主也应该了解MBA的商业语言,否则双方无法沟通。
企业主认为,商学院应该让MBA毕业生拥有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富有道德感、能脚踏实地从头做起;但商学院院长们则普遍认为,企业负有培育人才的最终责任。看来,在培育新一代企业“操盘手”的路上,学校和企业还需要更多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