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池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安徽池州 247000)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胫后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胫后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肱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动脉比肱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χ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χ2=4.86;P<0.05)。结论:胫后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穿刺误伤机会少、安全、定位简单、成功率高,操作手法易掌握,不影响保暖和采血量,远离重要器官组织和神经,不易受污染,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 穿刺采血 胫后动脉 新生儿监护病房 应用
在新生儿监护病房里,穿刺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是抢救危重新生儿重要操作之一,以协助诊断[1]。临床操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因住院时间较长、病情危重需要反复进行穿刺采血的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动脉搏动弱,不易触及,凝血功能差,反复穿刺会增加穿刺的难度。操作技术要求高,如操作不慎易导致穿刺失败。这类困难动脉穿刺新生儿往往给操作护士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造成心理压力和增加工作量,且使婴儿痛苦,直接影响到抢救效果[2]。胫后动脉穿刺具有血管较粗、定位准确、不易形成血肿、不受机械通气与静脉输液影响等优点,是一理想采血部位,尤其适用于不能够开展动脉置管技术的基层医院,我科从2010年开始试行从胫后动脉采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满意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需采血的新生儿450例,其中男261例,女189例。胎龄30-41(33.6±2.8)周,年龄0.5~23天,体重1050~4100(2430±270)g,随机分为3组,其中I组214例采用胫后动脉穿刺,II组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III组100例采用肱动脉穿刺。
2、方法
1、用物准备
根据采血量选择一次性5毫升或10毫升注射器,一次性5.5号头皮针头,消毒棉球,皮肤消毒物品。采血试管及容器。将头皮针头与注射器连接,头皮针以5.5号为合适。针头面积小,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过粗的针头加重对血管壁机械性的损伤,疼痛而导致血管痉挛。
2、穿刺前首先评估:婴儿足部皮肤完整性、温暖度,应注意有无水肿、供血不良、感染、淤血、以及活动度与凝血状况。遇到肢端寒冷时,穿刺前按摩足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或采用40度的毛巾热敷3~5分钟再行穿刺。熟悉胫后动脉的解剖位置,动作轻柔,防止损伤胫神经。胫后动脉是腘窝动脉的延续,延小腿后面前、深层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在内踝后下方可触及搏动[6]。其下段位置表浅,血管比较粗,在皮下脂肪薄的新生儿如极低体重儿中,甚至能用肉眼看到动脉搏动和走向,但动脉常与静脉、神经伴行,穿刺时要准确定位,不宜反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3、操作方法:婴儿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胫后动脉搏动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者左手固定足部,绷紧足跟内侧面皮肤,右手食指尖于跟腱及内踝尖触摸胫后动脉处搏动点,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和操作者食指,右手持头皮针,针头斜面向上,选择在距动脉搏动最强处后0.5cm皮肤最凹处进针[3]。进针点及穿刺深度根据新生儿皮下脂肪的厚薄来决定,皮下脂肪少的新生儿进针可稍浅,进入针头1/2或2/3为宜,皮下脂肪丰富者,可进针头的全部。足月儿针头与皮肤呈45度,早产儿针头与皮肤呈30度,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针头沿向动脉血流方向由浅入深,见有搏动性回血即可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有时如进针过快,可能将胫后动脉刺穿,全部针梗进入后也见不到回血,这时,应缓慢退出针头至皮下重新进针,直至血液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退针过程中见有回血应立即固定针头,这样往往也能抽取所需血量[8]。当穿刺成功时,有一种针头刺入血管的突破感,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如有刺入突破感而血液流出不畅,为针头斜面贴着血管壁的原因,可调节针头的角度,采足需要的血量[4]。
4、按压方法:动脉止血比较困难,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时间延长和抗凝治疗期间的患儿要延长按压时间,如按压时用力过轻、时间过短均会引起局部瘀斑、血肿。最好是操作者亲自按压穿刺点5分钟左右,用力要适当,严密观察采血部位,有无渗血及局部肿胀,该侧足趾端皮肤色泽,温暖度等。注意有无供血不良现象,直至不出血方可离开。如保留棉球加压止血,松紧要适度,以免影响肢体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30分钟后将棉球移除。
5、统计方法 按进针一次即获所需血量为成功标准,对3组穿刺法的成功例数及穿刺后引起局部瘀斑或血肿例数录入电脑,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运算,组间资料用卡方检验(χ2)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结果
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动脉比肱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χ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χ2=4.86;P<0.05)。
表1显示,胫后动脉与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粗大,但因其位置较深,垂直穿刺可穿透双侧血管壁,不易止血而形成血肿。局部按压过久尚可形成血栓,也难建立侧支循环。穿刺不当还可引起髋关节及邻近粗大神经干的损伤,受粪便尿液污染而致感染,且容易误穿到股静脉,不适用于临床。胫后动脉穿刺优于肱动脉穿刺(P<0.05)。
3、讨论
临床上,由于动脉血从主动脉到末梢循环都是一致的,不受肢体局部的代谢状态的影响,其血样标本更能真实反映肺的气体交换、全身酸碱平衡状态和代谢状态,检验结果可靠;且远离重要器官组织和神经,对组织损伤少,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不易受污染,采血量不受限制,更容易被家长接受[5]。由于动脉穿刺技术的不断进步,选择安全,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血管是临床操作中值得考虑的问题,新生儿科的早产儿住院时间较长,需要定期采血标本了解患儿病情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采血时可直接用头皮针向动脉处进行穿刺,命中率高,采血量不受血管充盈程度的限制、创伤小。所以选择浅表动脉采血,不损伤关节与韧带,易于压迫与止血。胫后动脉位于跟腱及内踝侧,周围无浅表的静脉和神经,不会误抽到静脉血和触碰神经,新生儿内踝皮下脂肪少,使护士易触到动脉搏动,易定位,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处渗血少,止血容易,不易造成血肿与青紫,按压时间较短,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全操作过程只需要一个人完成,减少人力的消耗,且穿刺时暴露面积少,患儿体位不受限制,无须解除衣服,,利于保暖,操作简单,不容易造成因护理操作导致新生儿体温的波动,尤其对早产儿体温维持在中性温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冬季有利于保暖。同时,穿刺既不受输液影响,也不影响机械通气治疗,使操作变的方便易行。严格限制住了在上肢肱动脉上抽取血液,确保需要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等操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减轻患儿痛苦[13]。
【参考文献】
[1] 黄维,周琴,谈晓轶,李慧珠.早产儿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12).
[2] 何淑英,李文艳,丁明娥.胫后动脉在早产儿血气分析采集中的临床应用[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4,34(03).
[3] 李国梅.胫后动脉采血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6(17).
[4] 张蓉.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25(04).
[5] 谭盛玉.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6(06).
作者简介:吴志霞,女,29岁,1987年6月,本科,感染科护师。
论文作者:吴志霞 巩志英 袁娟 孙秀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1
标签:动脉论文; 针头论文; 新生儿论文; 血肿论文; 血管论文; 局部论文; 操作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