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实践“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_精神文明论文

培育和实践“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_精神文明论文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十八大报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定因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精神文明

——怎样的精神才是文明的

精神为人所专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有机物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就成了人。中国文化中相当于这种“思维着的精神”的概念,在古代就是“义”,在当代就是“主义”,“义”或“主义”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人有什么用、对谁有用——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就是核心价值观。人能够思想,能够表达思想,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人对于己有用的事物喜爱,对于己无关的事物漠然,对于已有碍的事物厌恶,人也因为自己有用而自豪;希望活着是一切生命的本能,但只有人才知道自己的希望;希望活得好一点是人最一般的理想,理想是人的精神证明。这种种思想、情感、态度、希望都是精神的存在形式。人有精神不是问题,有什么样的精神才是问题,即:什么样的精神才是文明的?

从来源看,精神以观念、思想、意识等形态内在于人的主观世界,而精神文明则是精神的实践表现,精神不表现为实践,就不知其文明与否。一般地,人们把精神文明定义为人类的精神成果,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进步状态。但“精神成果”不是由精神直接实现的,而是由精神指导下人的实践实现的,道德和智慧的“进步状态”也不是道德和智慧自身能够说明的,只能由人的实践效果来说明。

从本质上看,精神文明是合乎人性的关系。运用恩格斯的思想方法说明这种关系,问题就很简明:“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人性或兽性程度上的差异。”摆脱兽性的行为就是文明,就合乎人性;未摆脱兽性的行为就是野蛮,就不符合人性;摆脱得多,文明程度就高,摆脱得少,文明程度就低。野兽靠本能引导生存,摆脱兽性就是用精神指导生活,精神指导下的生活不仅是为了活着,而且为了更好地活着,这就是理想。为了理想生活,人就必须合作,就有了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得好一些是人性,人性不是个体人特有的性质,而是人类集体的性质,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通人类。摆脱兽性就是用合乎人性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由弱肉强食到互助互利就是文明的进步,有利于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就是文明的精神。精神文明就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及其效果表现出来的富有人性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仅就个人行为的利害关系而言,无害于人是精神文明的底线,利人利已是道德,舍己为人是高尚,损人利已是野蛮,害人害已是愚昧。精神文明不排斥个人正当利益,但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利他而非利己的。

从内容上看,精神文明包含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的运用只有在思想道德前提下才能进入精神文明范畴。那同样,人的道德只有通过科学文化的运用才能证明是道德的。这样,一个人的精神文明又与其思想和行动能力相关,如果做好事是精神文明的证明,做坏事是精神不文明的证明,那么,什么事都不会做就什么都不能证明,既无所谓文明,也无所谓不文明。

从形式上看,语言、理论可以描述但不能表现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要靠人的行动来表现,文明的人是他文明行为的产物,一个用语言阐述自己精神文明的人是不足为训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精神高度文明的人,他们不仅有着解放全人类的高尚理想和科学思想,更可贵的在于他们的革命实践。他们的精神与行为高度合一。

从程度上讲,精神文明的社会价值是有差别的,文明行为有利于社会的范围大,其价值就大,反之,价值就小。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是价值的依据。有利于他人,才被他人所肯定;有利于社会,才被社会所认可;有利于全人类,人的价值就最大,“最大”才是“伟大”。“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古今中外流传后世被人尊崇的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人。利己主义者总是被否定的。承认精神文明价值的差异,并不是忽视小善、放纵小恶的根据,而正好说明伟大寓于平凡,小善可成大德。

从思想体系上看,精神的主要形式是思想,思想的体系是“主义”,“主义”的核心是价值取向,以集体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就是集体主义。一个人有利于集体的范围越大,使集体收益越高,精神文明水平就越高。所以,只有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精神才是文明的。

二、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的决定因素

人总是围绕什么有用进行思考,这就是价值观。什么东西价值最高、对谁价值最高、如何获得最高价值的东西,构成人思维的核心,这就是核心价值观。人需求的多样性注定了人有许多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并不平行,在具体行为选择前,人们总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排序,两利相权选其重,两害相权选其轻。居于首位的决定其他价值顺序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人的精神进而决定人的行为,如果不了解人的价值观排序,就无法理解人的言行,只有通过人的言行,才能了解人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正确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行价值排序,人才能表现出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的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正义、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定义了社会主义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也定义了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本质,把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缺德、真善美与假恶丑区别开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长点。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就要有长成精神大树的土壤和种子。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充满活力的能够内生文明精神的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核心价值观是能够生成“新的价值观”的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一旦在人民的精神家园中扎根,就必然生成爱国情感,激发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的价值观一旦深入人心,就必然会产生对社会利益和自然环境的关心,积极投入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不仅是国家、社会的需要,而且是个人幸福的核心内容。爱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敬业使人生存基础结实,诚实使人格完善统一,友善产生安全、信赖和温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支柱。精神是不断生长的,人的精神就如同生长在精神家园中的乔木,要使精神的大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就必须有强大的根系和树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发达的根系和茁壮的树干,牢牢扎根于社会主义制度土壤,强力地支撑着不断成长的精神树冠,并把精神的正能量传导给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其他价值观,凝聚人心。价值观多样化是生活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核心价值观“普遍的混乱必然要引起道德的败坏更甚于智识的衰退”。“当没有一种原则是重要的或者能有稳固的胜利机会时,就不需要坚持一种原则了;当唯唯诺诺混日子才能苟全性命与财产的时候,就没有要拥护真理的理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整合其他价值观的“重要的”原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就“有稳固的胜利机会”,就有“拥护真理的理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依靠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内在的真理力量,把各种价值观整合起来,从而把人心凝聚起来。

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重要的问题是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就是讨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当前意义。概括地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呈四种状态:物质贫困而且精神不文明,物质贫困但是精神文明,物质富裕但是精神不文明,物质富裕而且精神文明。显然,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要解决的是“物质贫困并且精神不文明”的问题,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实现物质和精神都文明。第二是解决“物质富裕但是精神不文明”的问题,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补上精神贫困的短板,实现精神和物质都文明。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离开物质文明的空谈,恰恰是要正确解决如何看待物质文明、如何获得物质文明、如何支配物质文明、如何发展物质文明这些精神文明的根本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贬低物质文明而抬高精神文明,而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精神领域搞建设,离开人的精神需要和内心呼应,建设就无可能。要通过制度建设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共享成果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良好形象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法理依据,成果是核心价值观的事实证明,形象是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量。制度、成果、形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节点。

首先,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所有制度的精神内核。制度建设的精神实质,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制度落实的精神意义,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存环境的制度、体制、机制如果与核心价值观抵触,精神就可能扭曲,信念就可能动摇,信任就可能减弱,信仰就可能改变,感情就可能对立,道德就可能滑坡,行为就可能错误。因此,必须改革那些与“三个倡导”不符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填平制度陷阱,消除制度无奈,法律、制度、理论都必须统一在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之下,绝不能牺牲核心价值观以换取经济利益。有了制度支撑,人们做好事时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做善事时才不会疑神疑鬼,才不会产生“要不要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的尴尬问题,也才能防止打着真善美旗号的假恶丑行为。制度的根本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意义。

其次,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政府工作的价值取向。政府的地位决定政府行为对核心价值的培育具有强力的导向作用,要通过政府行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只能为人民服务,绝不能与民争利,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建设文化事业,开掘人真善美的潜质,让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程度。

第三,要通过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彰显“核心价值观”。共产党员与政府干部必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越贴近基层,事迹越确定,其中内涵的价值观就越容易被人相信、崇尚、仿效、传播。所以,培育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的践行,党员干部的践行是最有效的培育,这是大众最能理解的道理。

尽管在任何条件下都有道德典型存在,但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形象还是要接受制度深刻地影响。所以,塑造良好形象不能仅凭个人自省自律,要发挥好体制机制的作用,通过良好体制机制塑造良好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塑造良好形象,本身就包含对不良形象的否定和制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包括不良榜样的不良影响。不可否认,在最应该成为社会楷模的党员干部中,有些人贪婪疯狂,欲壑难填;滥用权力,法为私器;低级趣味,腐化堕落;目无群众,欺上压下;精神空虚,求神拜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深刻损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打击了社会信心,毒化了社会风气,对社会精神造成深刻久远的伤害。好形象一万不多,坏形象一个不少,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应该只成为好人的安慰,而应该成为制度的职责。这就是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宣传、培育,也需要维护、捍卫。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是维护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政府建设、形象建设,不仅能够使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的目标。

标签:;  ;  ;  ;  ;  ;  ;  ;  ;  

培育和实践“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