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变与不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合国论文,日本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日本在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动机与冷战时期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的目标已经相去甚远。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外相川口顺子最近相继表示将向联合国表达日本希望成为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的意愿。日本开始并加快了其“联合国外交”的新一轮外交攻势。
日本的联合国外交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重返国际舞台,摆脱孤立 状态,开始积极谋求加入联合国的行动,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
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和目的,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具有明显 不同的特点。
冷战期间日本的联合国外交
冷战期间,日本受到日美同盟体系的制约,很难明确表示其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要求。即便如此,日本国内也已开始了探求,并在政府官员(特别是日本外务省官 员)中形成了共识,为日本明确表达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57年9月,在日本战后发表的第一份《外交蓝皮书》中,当时的岸信介政府提出“以 联合国为中心、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的“外交三原则”。 这是日本开展联合国外交,提升日本国际地位的明确表示。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内部开始出现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声音。经过经 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在1970年,日本外相爱知揆一在联合国大会发 表演讲时明确提出,在安理会改革和非常任理事国选举时应该适当考虑候选国对国际和 平与安全做出贡献的大小。这是日本希望凭借其经济实力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先声。爱知 揆一并在演讲中认为“安理会过于偏重欧洲”,希望作为亚洲地区的代表将亚洲的声音 更好地反映到安理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首相重新提出作为日本外交支柱之一的“联合国中心 主义”,并在1987年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时,向美国当时的总统里根提出,希望将日 本当作“准”常任理事国,以保证日本能够出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 会议。
在冷战时期,日本未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东西方冷战正酣,一旦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打破东西方平衡, 这是苏东集团不愿看到的。
其次,战后日本一直将日美同盟作为其外交的基轴。日本的外交路线明显缺乏独立性 ,过于倾向美国。
第三,冷战时期,日本对于联合国的贡献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第四,在日本国内没有形成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氛围。
冷战结束后日本目标直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联合国在海湾战争等一系列的国际问题中作用的不断增强,日本政 府也明确地提出了“联合国外交”的口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国内日本政界、学界开始大力宣传日本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宣传日本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必要性和进行安理会改革的合理性。
1991年12月,日本希望在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 。这是日本政府全面开展旨在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正式宣言。
1994年6月,日本在安理会改革会议中首次明确使用了“常任理事国”一词,认为“日 本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尽最大的责任”。8月,日本的自民党、 社民党和先驱新党的一些国会议员成立了“考虑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会”的组织。 这是日本国会内部第一次成立推动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专门性组织。
近几年来,日本主要的智库纷纷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具体措施,日本政府也 以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来加快其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步伐。
首先,日本在各种场合积极推销其按财力分配权力的理论。日本认为一个国家在安理 会的地位,应按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实力和对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财政贡献,以均衡的 方式分配。日本对联合国的资金贡献从1988年就超过了苏联,列第二位。近几年来一直 负担着联合国经费的20%左右的水平。这种“只让出钱,不让说话”的局面是日本最不 能接受的。
其次,为了得到国际舆论和更多国家的支持,日本利用其政府开发援助项目,加强同 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提供巨额资金援助来争取对其谋求常任理事国的支持。
第三,倡导并积极推进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日本政府建议以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能对 世界施加影响作为标准增加安理会席位。
第四,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并通过制定国内相关法案做出“人的贡献”。自199 2年6月,日本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打破战后日本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禁 忌之后,近年来日本相继通过了《周边事态法案》、《有事法案》等推进日本向海外派 遣自卫队的法律程序。日本以为联合国做出“人的贡献”为名,迈出了军事力量重新走 出国门的第一步。
第五,积极调整国内机构,占据国际机构的主导地位,为成为常任理事国扩大影响并 进行人员储备。日本外务省设有推进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要机构——联合国局。此外还 成立了“日本联合国协会”,一同开展相关事务的研究和事务工作,推进日本的联合国 外交。日本进行人员储备的利益方面是在环保、难民、军控等领域的国际组织中占据主 导地位,发挥着巨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日本在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动机与冷战时期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的目标已经相去甚远。与其说日本在冷战后谋求常任理事国的目的在于重视联合国在多 边外交中的作用,不如说是日本为了成为“政治大国”而采取的迂回策略。例如,日本 打着积极为联合国做贡献的旗号,全面参与联合国的维持和平活动,进一步实现了自卫 队跨出国门的夙愿。而在这一过程中,海外派兵是与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相违背的,日 本之所以能够通过相关法案实现其海外派兵的愿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打着为联合 国做贡献的幌子。而且在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相继通过的《有事法案》已经突破了联 合国的框架,使日本可以根据特定事态实施海外派兵。
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前景
尽管近年来日本一直致力于联合国外交和谋求成为常任理事国,但是从总体情况来说 成功与挫折同在,同其过高的期望值相比受到的挫折也很多。对于日本来说,在谋求常 任理事国的进程中将会遇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可以说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道路还很漫长。
第一,从日本自身来看,存在着三个不足。其一,日本国内否认侵略历史的势力依然 强大,日本对其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反省不够,使得世界上其它国家对日本能够担负起何 种大国作用产生了忧虑。加之本身在成为常任理事国问题上的动机不纯,更是令周边国 家难以放心;其二,尽管日本国内舆论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提高,政府内部一直 支持此举的势力也很强大,但是各派政治力量和社会舆论尚未就究竟应该如何进一步采 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形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牵制的作用;其三,虽然日本一再 标榜自己重视多边外交,但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追随美国的形象一直没有改变,其大 国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第二,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发展要求本身来看,日本国家身份方面存在缺陷。其一, 从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说,安理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因此这是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障碍 之一;其二,从日本所处地域来说,在亚洲,在人口和地域平衡方面,印度的代表性是 远远超越日本的,这也会成为日本谋求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障碍。
第三,从大国关系方面来看,日本尚未与现任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就此问题展开会谈, 更没有达成任何共识。美国作为日本的盟友,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推进联合国改革,表示 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但日美之间从来没有就具体事宜展开过任何政策磋商。至于 中、俄、英、法等国也没有就此进行明确地表态。
上述诸多因素将影响日本联合国外交和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进程,日本能否在实 践中克服自身不足和在外交上的弱点,将会对其联合国外交的成效产生直接影响。从未 来发展趋势看日本将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眼下,小泉内阁打出“联合国外交”的 旗号,与其在此前的参议院选举中受挫及内阁支持率下降不无关系,小泉出于聚敛民意 和转换视线的考虑会更多一些。
标签:联合国论文;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