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制造的战略突破_中国制造论文

2025年中国制造的战略突破_中国制造论文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中国制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央政府对我国制造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国家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背景

      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制造业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按照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结构是一个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迭次为主的过程,到了后工业化阶段,应重点发展服务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重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将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等核心环节放在本国,将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在享受新兴经济体低成本制造好处的同时,集中在本国发展研发、设计、销售等核心环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制造业的日渐式微和德国制造业的持续增长,使各国从正反两方面深刻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教授的研究显示,在过去60多年间,一国制造业能力是所有预测性经济指标中能够最好地解释国家长期增长前景的指标,该指标甚至能够解释国家间收入差异的至少70%。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同时,制造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如何看待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以及如何看待制造业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我们不能仅凭制造业对一个国家GDP的贡献率来评价制造业的重要性。从美国的经验看,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是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关键,也应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提振中国制造信心、指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由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已由制造业总量排名10名以外跻身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全球制造业份额中超过20%。面对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技术引进效应递减、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挑战,中国制造业进入新的历史转折点,再依靠传统的“低成本、技术拿来主义、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如何发展、怎么发展中国制造,仍然在社会中存在许多的困惑和信心不足,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对提振中国制造信心,激励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人士投身到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下一步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中国制造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它将引发生产方式、分工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制造业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扁平化、平台化发展的新特点,制造业“污染、占地面积大”的传统特征将得到改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使制造业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等特征。从分工方式看,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专业化、产品链一体化、产业链分工细分化等特征。从产业组织方式看,将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特点。从商业模式看,将从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往工业革命的商业模式是以厂商为中心,集中生产,全球分销,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新一轮工业革命时代的商业模式,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通过网络化的大规模协作,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体验和个性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如何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提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这也正是《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重要时代背景。

      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和持续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近两年,这些国家在原有计划上不断升级,如美国2014年出台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版本,德国出台了工业4.0计划的升级版——智能服务世界。发达国家寄希望借助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布局,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与此同时,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也面临着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中国必须形成符合自身国情的制造业升级道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在全球中的分工地位,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重要时代背景。

      中国制造2025的五个基本方针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五个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必须牢牢遵循的五大原则,是针对中国制造业实际问题提出的关键路径。

      创新驱动。随着劳动力数量绝对减少,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难以持续,发展制造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研发、专利、商标、设计、复杂劳动力、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将加强国家创新与鼓励大众创新、草根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良性互动,提高创新质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技术和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加大无形资产投入,制定更好支持轻资产、无形资产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

      质量为先。质量和效率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主题。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抓住生产方式变革的契机,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机器替代人进程,发展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20世纪初美国制造业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特生产方式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广。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必须在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上有自己的领先之举。

      绿色发展。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促进绿色智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加快形成绿色导向的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改造。强化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增强全民绿色消费的意识,形成全社会践行绿色发展的自觉行为。

      结构优化。适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升级的两大重点,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地区发展上实现错位和互补分工,形成“高也成、低也就”的包容共生格局,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大企业适应新趋势,主动实现转型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在专业化上下功夫,改变对大企业单纯的寄生型共生或重复建设关系,通过发展能力提升,形成与大企业互利型共生的双赢格局。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形成健康的竞争合作关系。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制造业全球布局能力。

      人才为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立足全球资源,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强化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改革“重设备不重人”的不合理研发管理体制,让资金更多地向激励人才创新的方向倾斜。推动建立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实施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倡导产业报国,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智能制造加快兴起。一方面,智能制造会削弱我国制造业在低成本上的既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为中国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结构升级带来了重要机遇,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新路径。

      笔者建议采取四方面举措:一是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以客户为中心,深入挖掘个性化需求,开展广泛的生产外包、研发合作协同,形成完善的“服务化制造”商业模式。二是根据先进和适用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推进智慧生产、智能服务。三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设备和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法律法规,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攻克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难关。四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同地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坚持以问题导向,稳步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应用。

标签:;  ;  ;  

2025年中国制造的战略突破_中国制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