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美学的当代启示
肖伊谷
[摘 要] 李渔是明清时期的戏剧家、生活美学家,《闲情偶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写给市民大众阅读的实用生活美学著作。本文通过对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美学思想,结合当代文化艺术传播的研究,对生活美学的商业化、艺术产业化、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功力化提出深层的思考。
[关键词] 生活美学 知识产权 文化产业 艺术功利化
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的戏剧家、生活美学家,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关于戏曲艺术以及生活美学的作品,作品一改中国传统的题材与文笔,将生活“闲情”的琐碎搬进书本,虽然李渔在他所处的时代曾一度被评价为“趣味低俗”,但仍然无法撼动这部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到二十世纪初,周作人、林语堂等人开始推崇晚明之后的文学作品,对李渔的生活美学态度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古代文人。如今,在经济高速运转的社会,人们对提高“生活美学”素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闲情偶寄》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李渔对戏曲的创新与发扬光大,更在早期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生活和世俗风仪的图像:从亭台楼阁、庭院门窗的布局,到花卉种植、家具陈设;从女子的修容体态、服饰,到饮食颐养,都可以深刻认识到李渔广泛的艺术领悟和无限的生活乐趣,而仅是李渔对生存环境的诗意塑造就已经精彩万千。《闲情偶寄》一方面着眼于高雅的艺术蕴涵、人生情趣,即所谓的“才人韵士”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李渔又执着于世俗生活实践,将审美精神注入日常生活,塑造了一种既实用,又充满逸趣的生存环境——即“生活艺术化”。在李渔的作品中,文学、戏曲不再仅仅是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也不再是文人们劝俗化民的意识表达,而是充满乐趣、娱乐受众的消费产品。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起点是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人终有一死,因此要及时行乐。行乐之关键在于有行乐之心,这是进行生活审美应持有的主观态度,是其必要前提。[注] 马草:《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研究》,《美育学刊》2015年第6期。 李渔的创作与其成长背景息息相关,他“及时行乐”的哲学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所身处的明末清初时代,在变幻多端的社会与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他学会了与困境和解。他的美学思想理念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提炼,在众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彰显独特。
日者天魂也。太阳之火精也。……内藏阴气而隐金鸡。金鸡者酉也。……月者地魄也。太阴之水精也。……中隐阳精而藏玉兔。玉兔者卯也。[注](宋)曾慥:《道枢》,《正统道藏》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35册第26卷《九真玉书篇》,新文丰出版公司,1957年,第385-386页。
李渔著作《闲情偶寄》的美学启示,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当代文化艺术的普及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李渔的美学理念,我们能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生活美学以何种方式观照大众以及市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以及当今的文化产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和艺术逐渐向“审美泛化”演进,有关生活美学的学术探讨和实践便呈现日益繁荣的态势。
从文学到戏剧,从居室到庭园,从室内装饰到界壁分隔,从妇女梳妆、美容、施粉黛到烹调艺术,还有富人和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等等。《闲情偶寄》看似庞杂,实则以“生活”为主题一以贯之。李渔创作的一系列戏曲以及对生活美学的见解,尽管在清代无法同当今互联网时代一样,但已具备如今IP意识的雏形,其个人风格和对艺术风格的独特理解,可谓是那个时代一个鲜明的IP。
如何加强图书、音像、网络教学、学术、创作展演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辅助条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把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条件有机的融合贯通,把“学校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图书馆的工作中,就必须营造全方位的服务支撑节点,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服务,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李渔在文化上属于士大夫精英阶层,但在经济方面属于市民阶层。李渔身份的特殊性,在他的艺术实践和著作中都有所体现,他擅长将士大夫精英艺术转变为市民文化市场中的高雅艺术,并从生活、文学和艺术各方面提升市民的品位。李渔在创作理念方面,对高雅文化和民众文化的交融与突破非常有经验,所以娱乐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李渔作品和他的成长背景、人生阅历、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他的创作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里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首先,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以“娱乐趣味”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在《闲情偶寄》中,李渔谈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注] (清)李渔:《闲情偶寄》,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第55页。 这句话就足以看出,他将戏剧的“上演”视为创作的首要目标。相比之下,与李渔同时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过多地用文人的标准来创作,而并非将受众的感受融入创作。其次,李渔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有达官贵人也有市井平民,男女老少、妇孺皆知,不管任何层次的受众,他希望能将他们统统吸引到自己“闲情世界”中。因此,他的作品生活性与艺术性兼备,语言直白并富有生趣。再次,李渔的审美与创作代表了当时的士大夫精英阶层,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受普通市民的欢迎,同时他也非常注意用自己的才智将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相融合,产生出富有新意的创作,也吸引了文人雅士的眼球。他指出,新颖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目标,“新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注] (清)李渔:《闲情偶寄》,第8页。 同时,李渔主张雅致之旨是生活审美的价值标准,其源自于日常生活形式的精致化。雅致具体表现为新异,但自然是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最高追求。[注] 马草:《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研究》,《美育学刊》2015年第6期。 新奇趣味,一直是李渔所尊崇的创作之道,作品的结构、选材、语言都非常具有娱乐性,这也是李渔区别于同时代文人的一个最大特征。
如今,IP由传统走向开放,包括游戏、著作、影视、动漫、舞台剧、表情包、音乐等诸多内容。IP主题展让消费者与购物中心形成纽带关系,是商业营销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我们在全球各大著名博物馆的商品店经常见到知名艺术品的周边产品。在1871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设立了博物馆商店,通过观众的消费,博物馆艺术品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传递的精神融入观众的生活。
他在《闲情偶记》中曾经写到,即使如《牡丹亭》、《邯郸记》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得以偶登于场者,皆才人侥幸之事,非文至必传之常理也。”[注] (清)李渔:《闲情偶寄》,第55页。 即便如汤显祖、吴炳这样的大戏剧家,如果他们的作品没有在市场上流传,也终归会被历史的风尘所埋没。甚至可以说,没有票房,就没有影响力。[注] 李向民:《李渔:炒作IP的鼻祖》,《董事会》2017年第5期。
纵观近几年,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日益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们对产品的功能消费开始转向符号消费。北京故宫IP已经成为当下文化产业营销的经典优秀案例。[注] 北京故宫IP近年来主要区别于故宫长久以来的庄严肃穆形象的趣味皇家文化创意产品和创意形象符号活跃于大众视野范围内,并围绕故宫文化内核及文化符号通过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向多个领域扩张。
二、 生活美学的商业化展现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文化艺术领域,文人走上经商道路、文化产业等成功案例,与李渔在艺术创作中秉承的“雅俗共赏”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那个商品经济萌芽的特殊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文人凭借自己独特的审美品味和生活情趣,就已经实现了高雅文化艺术与市民阶层文化娱乐之间的平衡点,例如他的戏曲特点表现为文采性与通俗性的并重,并且统一贯穿于语言的曲词、宾白、科诨这个三要素当中。在当今,做内容的“儒商”都在将知识、文化、艺术用一种娱乐化或者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以获得更多的人支持,实现“流量变现”。[注] 流量变现是指网站流量通过某些手段实现现金收益。在互联网行业,有这样一个公式:用户=流量=金钱。要实现流量变现最重要的就是有足够的流量,网站流量指网站的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等指标,流量变现的关键在于流量的变现方法、推广方式和用户粘性。
三百多年前的李渔就已经具备了生活美学的前瞻性与现代意识。在中国文化史上,明末清初的李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文人。他在大俗大雅之间来去自如,在文学与商业之间游走,在艺术生活与市井民生中寻找平衡。作为生活美学家的鼻祖,李渔不仅在其作品《闲情偶寄》中记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生活方式,以闲适文人的笔触记载生活的格调,将人生过成艺术的旅程。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组患儿的护理评分90以上的比例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是72%,共有20例非常满意,16例满意,14例不满意,观察组的满意度是98%,有28例非常满意,21例满意,1例不满意,观察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
李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堪称“写作产业化”先驱以及具有IP思维的文化商人,其创作无一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如今的文化产业领域,打造IP已经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的出现与其背后的产业发展与运作机制有关,也离不开文化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注] IP全称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指“知识产权”。例如创造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需要建立文化自信,要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在其号召下,如今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的瑰宝尝试融入影视、娱乐等文化多边产业中,如北京故宫的网络营销案例,近年来老树发新枝,“故宫IP”取得极大的市场成功,是传统文化IP产业化的成功案例。不过在清代,早有一位“文化商人”具备超前的现代IP意识,便是李渔。在研究李渔的创作以及他的文化产业经营萌芽意识时,应思考在当下IP思维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如何创作好的作品获得市场认同,激活文化艺术市场的创意性氛围,同时也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功利化、产业化现象提出深层的思考。
究其根本,IP向受众传递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当中是令人沉浸的完整世界观,抑或是创作者独特与个性的文艺表达。于李渔而言,其生活情趣为后世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其作品蕴含与众不同的情绪与情感表达。这离不开他具备一定启蒙性的IP意识。当下已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品牌与IP最大的不同在于:品牌提供的是功能属性,IP提供的是情感寄托。例如百老汇十年如一日上演的音乐剧《狮子王》已经俘获了全球无数家庭和儿童的心,可谓是好几代人童年的回忆,这样经典的内容生产出的影视、戏剧艺术形式,同时也带动了《狮子王》内容的产业链。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许多文人走上了经商道路,在十六、十七世纪表现得最为活跃,出现了偏离传统价值取向的“儒商”边缘群体和“市民文人”的准职业群体。李渔的创作理念中,既有自身的文艺诉求,也体现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李渔所在的时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具体表现为商品的丰盛、流通的便利以及消费的繁荣。
即便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始终与政治、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在当今社会,艺术家的生存也同样受到考验。文人、艺术家的创作具有商业色彩相当普遍。比如当下文化市场,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如古代文人也有开设书肆、刻坊,经营戏班等以生计为目的的活动。文人身处社会,日常生活离不开世俗,其文艺创作绝大多数都具有浓郁的市井色彩。
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丘陵接合部位,总体地形南高北低。本区自晚第三季以来,由于遭受强烈剥蚀与侵蚀作用,山丘多低矮,构成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分布于本区东南面,最高峰为太朴山,标高+723.0 m。局部为可溶岩出露区,岩溶微地貌发育。向北地势渐低,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及湖盆,地表平坦而开阔。
生活美学离不开文化的影响,现今大致可以将文化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高雅文化”,是以知识分子以及文化人为主要受众、包含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的文化形态。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创作高雅文化作品时,多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体现精英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思。高雅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内涵、高雅审美趣味以及小众性。与之相对的,便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工业化与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民众日常通俗趣味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信息庞杂、流行化、模式化,且具娱乐性。
在不同时空下,对文化产业的IP创造来说,百老汇戏剧是不可忽略的经典模式,在全球巡回上演几十年后,每次演出还像首演时那样火爆。每一部经典戏剧都有自己的独立剧院,一条百老汇大街坐落着各种不同的戏剧剧院,每个剧院每天不同时段都会重复上演,整个剧院的装修风格以及购物商店都是专属于这部戏剧的风格。更有近几年大热的“浸没式戏剧”,将餐饮、体验式观剧、购物商店结合在一起,不仅让观众深刻感触戏剧的文化内涵,更让观众享受在其打造的娱乐氛围中。细看美国每部经典剧目,多有深刻的文化核心内涵,以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作品内容。打造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消费体验,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文学艺术作品,在商业化氛围浓厚的今天,对于吸引大众都十分重要,与此同时,也要保证传播内容的精良。例如美国商业社会的成功案例: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借助一部又一部经典电影向世人呈现主题公园、酒店、度假村等一系列商业模式,每年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前往消费。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商店的背景环境多勾人心魂,引人入胜。
李渔出生于地主家庭,年少时优渥的家庭环境使其受到良好教育和拥有开阔的视野,本可以考科举功成名就,但家道中落、考科举失败,命运驱使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成为了一个文化商人。所以李渔作品中的娱乐性,与一般的通俗作品相比更具有“雅俗共赏”的意味。他的创作技巧极富艺术性,同时,迫于生计,他又时刻能照顾观众与市场的品味,兼具了文人、商人、艺术家等多重身份,并且他也将这几种身份很好地融汇在一起,找到之间的平衡点以及融合状态。从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看,李渔并不算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与他同时代的众多作者比较,他属于一个另类。他放弃了功名仕途的道路,在自己搭建的闲情“园林”中悉心经营,将士大夫精英阶层的文化艺术用通俗方式传达给大众,也让大众通过趣味化的形式接收到了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在物质和精神领域都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财富。李渔的创作既代表了精英阶层的文化审美,也贴近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他演绎了文化人的使命:引领大众更加贴近真理和善于思考,以及提升普通市民的生活品位。
乔瞧把鞋踢了,就要朝水里跳,秀容月明叫了声“别忙,我先下去”。秀容月明自幼练武,身子健壮,不怕冷。他下了水,把手伸给乔瞧:“我拉着你,你慢点下来。”
移动评价对于邻域结构的搜索耗时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精确方法存在计算耗时的问题,近似方法能够快速对新解进行评价,过滤出最有可能引导算法搜索到改进解的移动,甚至有时可能比精确方法更准确。FJSP跨机器移动工序和同机器移动工序时,近似评价方法分别具体如下:
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受到老师的关怀与呵护,教师也应该尽到“学校家长”的职责,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教师和学生建立和睦、友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还能优化学生心理状态。激励教育的使用,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教师在对学生的激励中能感受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生可以释放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当今在中国,有关部门也开始注重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影视剧在IP文化盛行中促使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制作精良细致,不仅参考了各种史料古画,极尽所能做到经得住推敲考证,更融入了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电视剧也还原了2000多年来的历史,从学术研究和工艺实践上都可观见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不仅使影视艺术作品更加优质,同时也将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大众媒体普及,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将民族精神文化精髓向大众传播的使命。
还有许多将高雅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向民众普及的经典案例。例如《朗读者》《晓说》《一本好书》。不论是公众号还是影视节目,这些IP都有一个特点,创始人或者博主都是积累深厚的知识分子,凭借个人品牌及人格魅力,打造观赏性高的内容,将高雅文化更好传播给大众,达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效果。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从社会面貌、价值观念以及当时的文艺创作,都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变化。文人士大夫逐渐摆脱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束缚,他们开始追求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在此领域,李渔表现得更加突出,“新颖、灵活、独创”可谓李渔作品以及审美风格的主要特点。
三、 消费社会中对艺术功利化的思考
美学思想在早期的儒家经典以及道家经典著作中就已经产生了,例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注] 吴根友译注:《老子》,湖南:岳麓书社2019年,第29页。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注]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263页。 ,这些都涉及到日常审美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下,生活美学也广泛运用到商业模式中。那么,我们是否应思考在消费社会中,生活美学的真正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化市场迎来了生活美学以及精神世界更新迭代的契机。其实,生活美学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已经有相关的发展,探寻中国历史,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显而易见,艺术精神至上的观念是学术界认识艺术的一种普遍常态,而现代商业社会中以商业利益为诉求的艺术作品与其背道而驰。现代消费社会,似乎使艺术的精神性和创造性减弱,以大量的工业化复制生产取而代之。所以,艺术“无功利”与“产业化”两个矛盾对立点,成为当代艺术发展争论的重要焦点。
表层看,艺术的“无功利”与“有功利”是相悖的,但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无功利”也并不是艺术与生俱来的特征。如李渔的美学主张,看似无所不容,实则有着相对统一的命题,那便是作者作为古代文人对于文艺与商业的摸索与整合。由此可见,李渔的审美主张对于当下IP作品和艺术作品如何在功利化氛围下保持自我等重大命题上颇有借鉴价值。
高度文明的社会让艺术更加贴近了人们的生活:从博物馆的美术展到商场举办的文化活动;从公园里的公共艺术到各大奢侈品牌的设计开始融入艺术元素;从网络上点击率超过十万的公众号软文到流行文化与高雅艺术的融合……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生活中以商业或非商业形式出现的大众艺术。也许,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达让大量零散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涌向每一个手机屏幕前的受众,虽然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以及知识付费时代所生产的内容很多时候对都市人并没有什么帮助,但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受众从大众艺术或者说有审美化引导的生活方式信息中有所感知,这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大众得到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在生产优质内容和创新性思维的前提下,艺术的“产业化”能加速整个社会对艺术和审美的接受与感知,使艺术变得更加常态化,从而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
笔者从2014年5月起参与文化艺术普及系列的公益讲座,艺术家们用深入浅出的演讲将大众带进艺术的殿堂,同时也用精彩的现场表演与观众交流,让观众懂得如何真正欣赏艺术。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田园。[注] 杨成同:《走进雅村——广东省文化学会打造“雅村文化空间”普及高雅文化艺术》,《大社会》2018年第4期。
全新欧陆GT敞篷版所搭载的仍然是一台排量为6.0升的W12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635马力,峰值扭矩900牛·米,由一台8速双离合变速箱配合主动四轮驱动系统传递动力,可在3.8秒内由静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时,最高车速可达333公里/小时。除了澎湃的动力性能之外,全新欧陆GT敞篷版的W12发动机还配备了一套“可变排量系统”(Variable Displacement System)。该系统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关闭一半的气缸,指定气缸的进气门、排气门、燃油喷射以及点火装置均会关闭,借此达到提高燃油经济性的目的,其官方公布的油耗成绩仅为12.4升/100公里。
当艺术越来越走近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方式也模糊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也将艺术的“无功利”与“有功利”的争论深化到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个问题,在世界变得审美化之后,艺术与生活美学的界限不再清晰,会不会导致严肃艺术在大众视野中的渐渐淡化?在众多关于“生活美学”的学术研究中,“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注] 王江松:《“生活美学”是这样可能的——评刘悦笛的〈生活美学〉》,《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艺术作为主体性美学,是生活美学得以出现的本源,其审美功能性无法被替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一种方式,但不等同于生活美学会与艺术处于原始的混沌状态,相反,在当代社会,生活审美的提高,更有助于大众在审美消费中加强艺术修养,从而更加关心艺术的本质,以美学赋能生活。因此,生活美学在当下的迅速发展,为艺术的普及、审美教育的延展实现了更多可能,这并不代表无功利的纯艺术会消失,而应是转换了存在的形式。艺术类型与审美趣味永远千差万别,因为人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一点,艺术创作的个性也永远是千种百样的,这也是艺术的走向。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以及传播者,不能回避艺术性与审美性对艺术产业化的重要性,因为其中的平衡点在于,“有功利”的艺术不但没有放弃艺术性,并且能够借助于市场规律不断丰富和开发艺术价值,不断传播艺术真正的核心思想让人们受益,这样才能使艺术多维度的发展。[注] 于漪:《从艺术无功利到艺术产业化》,《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四、 总结
当代社会中,不同的艺术形式精彩纷呈,从传统理论上的艺术无功利走向现代消费社会的艺术产业化显然是人类命运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命题。由于人类生活的社会状况、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种种不同,无论是对高雅艺术的追求,还是跟随大众艺术产业化的潮流,艺术对于人类的作用,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启发人类的审美以及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思考。任何艺术形式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寻求平衡,回归现实,艺术的商业化也加速艺术的传播和流动。在文化产业的洪流中,作为创作者,应对受众与市场有足够敏锐的感知和至深的体恤,对创作、创新有极高要求,乐于实践并富有生活审美的李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研究案例。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同群体对艺术的差异化需求,也需要在实现不同发展之际,让艺术的美与商业化利益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肖伊谷(1992-),女,湖北人,中山大学哲学系美学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19)04-153-06
[责任编辑] 倪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