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经济的演进与二重性_虚拟经济论文

论虚拟经济的演进与二重性_虚拟经济论文

关于虚拟经济的演进及其两重性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重性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虚拟经济得到了规模空前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内在演进机制与发 展规律是什么?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以及与一国社会经济福利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进 行研究并加以正确认识,对于正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融入全球一体化市场体系的中国 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战略决策上的指导性意义。

一、关于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已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成果也逐渐 增多。然而,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仍处在较为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判别标准不 一。一种标准是从生产力、技术或物质存在形态的角度进行判别的,这种虚拟经济属于成思 危提出的第二、第三种范畴(注:成思危将虚拟经济分为三种范畴: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 tital)的交易活动;二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可称之为数字经济或信 息经济(Virtual Economics);三是指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ics), 并且三种范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参见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界 》1999年第3期。)

。另一种标准是马克思倡导的,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也即从 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否的角度去判别的。与这一标准相关的虚拟经济定义有:李晓西的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 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 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注: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年第6期。)

;成思危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 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注:成思:《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界》1999年第3期。

)。还有完全 混淆这两种标准的定义,这些定义将虚拟经济等同于金融业或金融业加房地产业。(注: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新浪网搜索;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刘骏民提出,“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虚拟经济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有关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 、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等 。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曾康霖教授批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缺乏科学性”(详参见曾康霖:《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辨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2 期),我也完全同意曾教授的意见。

)本文主 张按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标准界定虚拟经济概念。因此,有必要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定义入手 ,探讨虚拟经济的内涵。

(一)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三种意义上提出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一是从股票资本化的意义上 提出了虚拟资本。股票本来是一种权益凭证,但由于它定期地、有规则地带来收益,由于它 能够作为商品买卖、有了价格,从而带来增值,因而使它资本化了。二是从收入资本化的意 义上提出虚拟资本。在生息资本存在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把自己的有规则的收入按平均利息 率折算为资本。“例如,在年收入=100镑,利息率=5%时,100镑就是2 000镑的年利息,这2 000镑现在就看成是每年有权取得100镑的法律证书的资本价值。”所谓折算也就是把收入 看 成是一定的资本价值带来的。三是从银行创造信用的意义上提出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准备金,总是表示储藏货币的平均量,而这种储藏货币 的一部分本身又是自身没有任何价值的证券,只是对金的支付凭证。因此,银行家资本的最 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 的支取凭证)构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2页。

关于虚拟资本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曾作出如下经典论述:

“产业资本是唯一的这样一种资本的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中,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占 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并且同时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37页。)

“作为生息资本,并且特别在它当作生息货币资本的直接形式上,资本作为主体,作为一 种 可卖的物品,取得了它的纯粹的拜物教形式,G-G’。第一,在这样一个形式上,资本的一 切特性都已经消失,它的现实要素也已不能辨认。货币正好是这样一个形式,在其中,商品 作为使用价值的差别都已消失,由这些商品和它们的生产条件构成的各种产业资本的差别也 都已消失;在其中,价值——在这里也就是资本——是当作独立的交换价值存在的……。第 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这里也是在货币形式上)也表现为资本本身应得的东西。像生长 表现为树木的固有属性一样,生出货币表现为资本在货币资本形式上固有的属性。”(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449页。)

“尽管利息只是利润,即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现在却 反过来,好象息才是资本的真正果实,表现为某种本原的东西。现在转化为企业主收入形式 的利润,却表现为只是在再生产过程中附加进来、增添进来的东西。在这里,资本拜物教的 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已经完成。在G-G’中……,资本被认为是先于它本身的再生产过 程的东西,货币或商品独立在再生产过程之外,已经有自行增殖的能力——资本的神秘化于 是取得了它的最为显眼的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448页。)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认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具有以下性质:(1)虚拟资本是作为垫付资 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从而能够带来收益的生息货币资本。(2)虚拟资本获得了独立在再生 产过程之外的运动形式,取得了一种获取利息或红利收益的(似乎是自行增殖的)能力。虚拟 资本说它是资本,是指它具有增殖能力或具有参于剩余价值分配的权力;说它是虚拟的,是 指其相对独立于生产过程,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虽然独立的运动形式使生出货币表现为 其本原的或固有的属性,但是货币产生货币,价值产生价值,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一 种思想方法上的错乱。

那么,虚拟资本为什么首先采取货币资本形式?或货币资本为什么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笔者认为这是由货币的特性决定的。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是: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 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法偿货币,货币或作为储蓄积累起来的资金,实际 上 代表的是对社会稀缺生产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这种社会稀缺生产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的集 中和让渡,使更多的社会资源纳入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是具有更高 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水平的经济体系,因此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货币资本的垫付或使用权的让渡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货币资本的垫付或让 渡是具有更高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得以运转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货币资本家( 债权人或金融投资者)获得了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权力,产权经济学又称其为剩余索取权。 这是各种形式的权益资本或金融资产存在的客观依据。

总之,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给持有人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最初 采取直接的债权(银行贴现的汇票、公司债券与国家债券)和股权(股票)的形式,以后又有银 行信用贷款、迂回的债权(银行资产担保或抵押债券)和各种衍生的权利(金融衍生产品)。在 理解了钱能生钱是一种虚幻的表象的前提条件下,虚拟资本也就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权益 资本或金融资产。

(二)关于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

那么,虚拟经济是否就是经营金融资产的经济?是否可以与金融业划等号?本文的回答是否 定的。

笔者认为,应运用马克思界定虚拟资本的思想方法来界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的区分应该以经济活动是否创造价值(或财富)为判别标准,如果是创造价值或财富的,就是 实体经济,而不管这种经济活动是创造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不管是直接创造还是间 接创造;如果是不创造价值或财富,而只是参与财富的分配或再分配的投机活动,就属于虚 拟经济范畴。(注:国内研究虚拟经济的不少作者引用彼德·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一书中提出的符号经 济概念,其中有人用经济符号代替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并称“虚拟资本是对各种金融工 具的总称,是表象;经济符号抽象出各种金融工具的共同点,是实质。”(张灿:《金融泡 沫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打印本)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不能 被技术表象所迷惑而认不清背后经济关系的实质。无论是纸币还是数字货币或信息货币,其 实质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如果资本市场开放后,货币 资本通过电子转帐系统以数字或信息的形式转移到其他国家,同样意味着真实资源的转移。 所谓的符号经济绝对具有真实资源和收入的再分配的转移功能,对此是不能忽视的。)

这可看作广义的虚拟经济。为了突出虚拟经济的现代特征及其与金融全球化 的关系,我倾向于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定义为一种与虚拟资本的交易相联系的投机经济 ,也就是通过虚拟资本的买卖来获取利润的交易活动的总和。美国经济学家罗贝尔·古特曼 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也支持了笔者的这一定义。他指出:“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形式,它通 过投机性交易资产来创造金融收入(包括借贷与投资利息、通过抛售证券获得剩余价值、佣 金、红利等等)。”(注:[美]罗贝尔·古特曼:《国际金融资本的变化》,参见[法]弗朗索瓦·沙奈等:《金融 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第52页。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种狭义的虚拟经济。(注:这一定义借鉴了国外专家关于金融经济的定义。[美]乔尔·库尔茨曼在《金钱之死》 一书中提出了金融经济的新名词,我认为这是与我国学术界讨论的虚拟经济概念最接近或相 似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经济是一种与权益相关的和金融资产及债务的交易相联系的投机经 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其他债务是金融经济中最基本的金融工具,货币是金融经济中 最重要的新兴债务。请参阅乔尔·库尔茨曼:《金钱之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中 译本。

二、虚拟经济的内生演进机制

按照上述虚拟经济定义,我们可将虚拟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7世纪 到20世纪60年代。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狭义的虚拟经济处于萌芽状态,广义的虚拟经济呈 现出阶段性或周期性的特征。第二个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金融全球化时代。在 这一时期中,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得到了急剧扩张,并呈现出结构性的特征。

(一)早期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虚拟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货币资本的循环”一章中指出:“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 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 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39页。)

马克思所指的“周期性患上的狂想病”,就是世界经济史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投机狂潮。金 德尔伯格的经典著作《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对我们所讨论的这一 时期的投机狂潮作了系统的历史和理论分析。根据金德尔伯格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周期性 发 作的狂想病有着以下一些共同的特性:

投机狂潮由一些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事件触发。触发因素有战争、战争的结束、农产品歉收 、新市场的开发、创新、利率下降、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等事件。投机的对象主要有进出口 商品、国内外农业用地、房地产、新银行、票据贴现所、铁路和运河的证券、黄金白银、股 票、外汇等。

投机狂潮有着极其重要的货币背景。几乎每次投机热潮都伴随着货币和信贷的大规模扩张 。“经济繁荣或恐慌往往由货币事件引发的——重新铸造硬币、发现贵金属、复本位制度下 黄金与白银价格比率的变动、意外成功发行某一股票或债券、由于大规模的债务转换导致利 率急剧下降或货币政策失误。”(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欺诈和被欺诈的倾向同经济繁荣时期的投机倾向相当。在经济崩溃与恐慌中,市场参与 者四散溃逃,为了挽救自己,他们更多地进行欺诈。而欺诈、偷窃、贪污和欺骗的曝光又往 往成为爆发经济恐慌的信号。”(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历史记录清楚地表明,欺诈是经济繁荣时期贪婪地追 求 财富的必然结果。”(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投机狂潮或经济过热会导致危机的爆发。“继外部冲击、投机热潮和金融危机之后将爆发 经济恐慌,随着经济恐慌而来的将是经济大崩溃。这与欧文斯通爵士的模式没有什么两样, ……‘经济活动沉寂、经济状况改革、信心增强、经济繁荣、市场骚动、过度交易、风云突 变、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经济停滞、最终再次以经济活动沉寂而告终。’这一公式将投机狂 潮划分为很难区分的五大阶段,并将压力阶段放在金融危机(风云突变)之后,而非之前。如 果改变五个阶段的顺序,那么,经济困境和压力会形成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日益增大 的对经济繁荣的预期将逐渐或迅速减弱,并让位于对经济萧条的预期。”(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大量事实表 明,经济过热难以通过官方手段予以结束,或至少是紧随官方警告就爆发危机”。 (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品或资产成为投机对象时,金融危机将更加严重”。 (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历史表 明,股票市场与商品市场间存在紧密联系,尤以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联系最为紧密。当两 个市场同时或先后崩溃时,崩溃会冲击银行体系,使金融危机更为深重。

“关于恐慌和狂热的文章不计其数,已非我们的心智所能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一些 特定的时期,总有许多愚蠢的人拥有许多愚蠢的钱……,每间隔一段时间,这些人的资本— —我们称之为国家的盲目资本,出于与当前目的不一致的原因,特别巨大而冲动。它在找人 吃掉它时,出现了‘资金灾’;当它找到这个人时,出现了‘投机’;而在它被吃掉后,出 现了‘恐慌’”。 (注:参阅[美]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一章以及前言部分。

在这狂想病阶段性发作的时期,对金融资产的投机性交易已逐渐增长。尤其是20世纪20年 代 的股票市场和60年代的外汇市场,投机活动相当活跃,已形成巨大的规模。但是这时的金融 投机活动尚不具有第二阶段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仍将这一时期看作是真正意义上 的虚拟经济的萌芽阶段。 (二)当代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虚拟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发生了从阶段性到结构性的演变。货 币或金融资本在通过产业资本完成积累之后,通过建立起一系列机构,成功地显示出自己的 “自治”,形成了独立于产业资本的运行方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从附属于产业资 本转变为临驾在产业资本之上,“甚至迫使后者不得不接受某些自己的特殊规则”。“货币 资 本逐渐地对投资的方向和节奏实现控制,尤其决定性地改变着收入分配的结构。”(注:参阅[法]弗朗索瓦·沙奈等:《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 ,“中文版前言”、第3页。)

1.虚拟经济是以信用制度和货币的资本化为前提条件的

虚拟资本的最原始形态是生息货币资本。而生息货币资本在金本位条件下,其规模的扩张 受到一国金银等贵金属的蕴藏量、开采技术和对外贸易等金属货币供给因素的限制。只有在 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信用货币和银行信用的扩张才使虚拟资本的扩张突破了自然的和技术 的障碍。另一方面,任何虚拟资本的交易都需要一定规模的货币资本作为本钱。因此,无论 从虚拟资本的历史起源还是从虚拟的经济的运行方式来看,货币的资本化和银行信用的扩张 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货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中心的角色,是收入和最纯粹资本主义形式的唯一代表 。货币具有内在矛盾的两重性质。一方面,货币是一种公共产品,货币的顺畅流通和价值稳 定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效率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货币又始终固有着私人商 品的性质。商业银行具有通过信贷活动创造货币的功能,但商业银行的信贷取决于利润目标 的制约,银行必须在获取收益和保障资金安全之间作出决策,而银行决策的选择绝对具有周 期性特征。在经济过热时期,乐观主义盛行,典型结果是贷款过多;在低迷时期,又会出现 恐慌,引起严厉的信贷紧缩。因此,货币相互矛盾的性质要求社会对其进行谨慎的管理。

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从而把货币从以黄金为代表的 “金属限制”中解放出来。从此不论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和硬币,还是由商业银行提供的活 期存款,都同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联系在一起。创造新货币与信贷扩张之间的联系使货币本 身变成一种金融资本,一种特殊的、利息记在银行头上的借贷资本。货币从一种商品(黄金) 转变为一种信贷关系,这种转变提供了货币的弹性供应甚至无限供应的可能性。

2.金融自由化和电子化使信用货币的私人商品性质得到加强

在金融自由化和电子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创新已使新的货币形式大量繁殖。20世纪60 年代欧洲美元市场的创新,创造了既是私人的、又是无国界的银行货币形式。商业银行NOW 帐户和货币市场储蓄帐户的人创新,将交易动机和投资动机结合在一起,使这种新货币形式 具 有很大的利率弹性,利率的变动可以出其不意地影响新形式货币数量的大规模变化。私人支 付体系的扩张对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的垄断地位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货币本身也成为新技术革 新的对象,自动提款机、信用卡、银行电子转帐系统、电子支票体系层出不穷。电子货币由 于与中央银行的结算系统相联接,因此尚未对国家的货币管理能力形成致命的威胁。但是, 为因特网转帐提供保密和安全保障的信息软件已经开发出现出来,从而使“信息货币”的使 用成为可能。信息货币的加密交易将使政府在预防逃税、有组织犯罪、造假行为等方面的努 力遇到巨大的麻烦,支付体系的私有化程度也将大大提高,这些都将对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 和金融监管形成严重冲击。货币私人商品的性质得到加强,从而虚拟经济也具有更多自由市 场经济的性质,政府的干预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3.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和商业银行投资倾向的增强,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以金融资本家阶级把货币资本的自主化作为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 立特殊机构为前提。这些机构包括所有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今天的养老基金以及共 同基金之类的集体金融投资机构),这些机构也包括那些向金融投资者提供资金流动性保证 的二级证券市场。”(注:参阅[法]弗朗索瓦·沙奈等:《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 ,“中文版前言”、第3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为例,截止至2 000年10月,美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已达54 357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商业银行53 248亿美元 的资产规模。(注:)U.S.Fed:Federal Reserve Bulletin,January 2001,P.16 and P.32.)

机构投资者凭借其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优势,操纵或控制了规模越来越大 的资金。信息时代的一大矛盾是极为廉价的技术已经使信息的取得成为相当容易的事,但是 由于信息量的巨大,获得有效信息并以最快速度获得信息的成本却相当昂贵。因此,只有最 有实力的投资者才能装备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或以最高的价格最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也 只有最强的投资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最多的收益。信息时代的这一矛盾已使财富和权力 越来越集中,大多数市场已为机构投资者所垄断。其次,机构投资者控制的市场与个人投资 者为主导的市场相比已显示出相当不同的性质。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情况不同,机构投资者控 制 的市场决策更集中、投资过程自动化程度更高、交易和持有金融资产的时间更短,投机的倾 向也越来越明显。

证券化趋势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在近20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商业银行越来越深地卷 入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随着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开放基金的推出, 个人家庭越来越多地以证券或基金收益凭证作为财富持有的形式,企业也更多地以证券的形 式筹集资金,公司债券市场、垃圾债券市场和大宗金融交易设施的改革,已使更多公司可以 成本更低地进入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趋势动摇了商业银行的地位。近10年的滞胀更使提供 长期贷款的银行因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巨大的利率风险而受损。于是,银行一方面把越来越多 的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甚至小企业贷款)证券化,以增加资产的流 动 性并与他人分担信贷和利率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结构也越来越向证券倾斜。商业银 行在向发行债券的公司提供担保的同时,又向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提供贷 款,使很大一部分“新”钱追加到证券市场中。银行提供资金,使投资者或投机者更多地借 钱购买金融证券,既节约了自有资本,又通过杠杆效应增加交易利润;而且商业银行还向投 资者提供证券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用很小的本钱就能做很大的交易。这些都使虚拟经济实现 了高速扩张。

4.浮动汇率制度的盛行和利率的市场化,为虚拟经济扩张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

浮动汇率制和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确立,以及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已使国际金 融市场变得更为神经质、更为情绪化、更为动荡不安甚至急剧震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货币的过度创造及其所造成的全 球性通货膨胀也已使稳定的利率为大起大落的利率所取代。这种汇率、利率、商品和资产价 格频率加快、振幅加大的急剧波动,为跨时期和跨国界的金融投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推 动力。另一方面,新科技的运用、新形式的货币以及新的交易工具已使全球市场更容易为市 场情绪的变动所左右。信息的大爆炸、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对所有信息照单全收, 不作重要与不重要的区分,因此,人们已无法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真实或重要的事情上,任何 抓住市场注意力的事情都能左右市场。反过来,市场的震荡又进一步促进投机性交易的扩张 。

5.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为虚拟经济装上了按几何级数增长的飞 轮

20世纪70年代放松管制以来,汇率和利率发生了频率更高、振幅更大的波动,这使金融机 构和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适应风险管理需求的新金融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不仅可用于套期保值,管理企业 或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风险,而且由于保证金制度等高杠杆性质成为有效的金融投机 工具。大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已深深卷入到衍生产品市场,1994年底美国7家最大的商业 银行持有的衍生产品合约金额达137 000亿美元,但它们的保证金或风险资本金低于2 000亿 美 元。属于金融中心的大银行,衍生产品交易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1994年这类交易利润已 占它们经营总收入的15%-65%不等。以加拿大帝国银行(CIBC)为例,1997年底它持有面额为 18 869亿加元的衍生产品合约,相当于其资产2 380亿加元的7.9倍;其中出于资产负债套 期保值目的的仅占4%,出于交易动机的占96%。(注:CIBC:1997 Annual Report.)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改变了投机交易的 形式。如果说以往的投机热潮只是阶段性发作的周期现象,那么,现阶段投机交易活动成为 持续不断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支配作用越来越大的常规性经济活动。

金融全球化趋势和电子网络市场的发展已使金融资本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急剧增长。 金融资本从一国市场流向另一国市场,从一种货币转换成另一种货币,这一方面导致外汇交 易规模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汇率的大幅度波动。汇率的波动又推动了货币投机活动 的发展。目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高达15 000亿美元以上,但其中出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动 机的仅占4%左右。

总之,虚拟经济的发展已显示出高流动性、高度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这些特征将在以下 两部分作具体分析。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两重性

本文将从证券交易市场、投资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三个方面阐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 济影响的两重性质。

(一)证券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证券交易市场以及投机性交易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投机性交易具有促进生产性投资和抑制生产性投资的两重性

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评价是从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方面综合考虑的。投资者对 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与安全性和流动性负相关。安全性高、流动性充分的资产,投资者要求和 收益率就低。证券交易市场的存在赋予了上市证券的流动性属性。但是,流动性的充分与否 则与频繁买卖的投机性交易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投机性交易通过提高市场的流动性,降低 证券投资者对利息与红利率的要求,从而有助于降低产业部门企业融资的成本,促进生产性 资本的形成和经济的增长。

但是,投机的盛行和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引诱上市公司改变投资倾向,将更多资金投 向金融资产或回流到股市,这在实体经济增长潜力、盈利能力下降和利率高企的背景下尤甚 ,追求帐面利润和两级市场投机收益的“资产重组”、“资本经营”也会大为流行。这些倾 向显然不利于产业资本的积累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2.投机性交易在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上具有两重性

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投机和套利性交易有助于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和资金在不同市 场、产业和地区间的有效配置。股票市场的投机性交易也有助于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因 为上市公司的价值是由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决定的,在理性预期假说成立的情况下,投机者通 过对上市公司、产业发展以及宏观经济趋势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所作出的买卖决策和快速反应 , 将有助于提高市场在价格发现方面的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资本配置的有效性。

那么,投机者是否是理性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外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弗里德曼坚 持理性预期假设,认为不可能存在导致不稳定的投机,一个深具不稳定性的投资者往往在价 格上涨时买进,下跌时售出,由于他们是高买低卖,因此产生亏损;根据达尔文主义,具有 不稳定性的投机者很难生存下去,因此不可能存在不稳定的投机。凯恩斯则推崇非理性预期 假设,他认为,企业家的投资决策是由预期收益决定的,未来世界具有不确定性,投资者对 未来的认识缺乏合理和科学的基础。因此,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大多是“油然而生的乐观情绪 而不是根据数学期望来决定的”。事实上投机者和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是非常复杂的,人们 可能开始时是理性的,然后失去理性;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理性;个体理性、市场非理性 的合成谬误可能成立;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可能导致非理性;选择错误模型将会导致非 理性,等等。当非理性占主导地位时,出现投机过度或泡沫经济,市场发现价格及资本配置 功能将陷入瘫痪。市场出现大量欺诈和违法乱纪事件时,更可能扭曲资本的配置。

3.投机性交易对上市公司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具有两重性

金融资产的投机性交易加大了市场价格对上市公司绩效与治理结构的敏感性。价格变动在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安排下与公司管理者利益的相关性,以及用脚投票等市场约束机制的存 在,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有促进作用。

但是在证券投机占主导地位的场合,由于证券持有时间的缩短、技术分析和组合投资的盛 行,已大大削弱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注意力,因而对其市场约束力也相应下降。

4.证券交易与风险关系的两重性

证券二级市场的存在和证券的交易和转手,有助于分散融资企业的微观经营风险,并使企 业能建立起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大型或巨型生产规模。但过度投机必然导致泡沫经济 ,并使金融体系积累起越来越高的系统风险,并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全面崩溃。

(二)投资基金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投资基金业的兴起和发展是金融业专业化社会分工的重要进步,投资基金作为金融 中介机构对市场融资过程的介入,可以提高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因在于:(1)投 资基金这种集体投资计划可节约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风险管理成本等各种费用,实现投资 管理的规模经济效益;投资基金还可以克服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所面临的自然障碍。(2 )投资基金的发展或投资的机构化已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 本,增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使投资的全球化成为可能。因此,投资基金的发展通过促进金 融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流动性的增加、资本配置空间范围的扩大,可降低真实经济部门的 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实际经济领域的投资和国民经济的增长。(3)投资基 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如能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并能行使其监督职能的话,机构投资与机构对 企业的监督将有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而有助于健全国民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微观基础。

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也已显示出某些不利于实 体经济发展的迹象。(1)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优势,操纵或控制着规模 越来越大的资金,大多数市场已为机构投资者所垄断。(2)机构投资者控制的市场与个人投 资者为主导的市场相比,决策更集中,投资过程自动化程度更高,交易和持有金融资产的时 间更短,投机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长期投资已不再流行,机构投资者的程式交易已 不是在交易股票、债券或货币,它们交易的是以数学语言精确描述的金融工具,一种抽象的 、可以增值的、象征着购买力的东西。当机构投资者借助高科技设备将钱从一个市场搬到另 一个市场,从一种产品换成另一种产品,全力追求利润、消除风险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系统 风险就会加深。当资金不愿进入需要投资的企业或实业部门,当个别投资工具的重要性不及 投 资组合整体的重要性时,市场就不再尽职地扮演其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的重要社会角色 。机构投资者及其组合投资方式的盛行已使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逐步与真实经济的发展相 分离,因此,当整个经济体系中更多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流入金融市场并使实体经济可支配 和使用的资金与资源大幅度下降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减缓。另外,通过机构投资实现的 金融资本跨国界快速流动,已使金融资产价格和汇率等重要经济变量发生大幅度震荡,这也 使实体经济的经营风险上升,并导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本大规模增加。这对实体经济 的发展显然也是不利的。

(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9年美国期货行业联合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金融衍生工具具 有一种与生俱来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将这些风险分配给那些最有能力且最愿意承担风险 的投资者。这种化解和转移风险的过程改善了市场形成各种金融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机制 ……。合理的、非扭曲的金融产品和资产价格信号将有利于促使企业家更合理地分配实物资 产资源,从而创造出在消费者看来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毫无疑问,这一过程提高了生产 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金融衍生市场本身的附加值来自于提升财富创造过程的能力 。”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在2000年3月17日第25届国际期货业年会的演说稿中指出:“作 为广义的资本市场的核心,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促进价格的有效发现和分散风险方面发挥着关 键的作用。”上述引文充分地肯定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是根据市场参与者风险偏好的差异,更有效地、成本更低 地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或者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自由地选择自己所 偏好的风险程度,从被动接受风险转为主动选择和管理风险。其具体作用有:(1)通过转移 风险,降低实际经济领域的风险和融资成本,促进生产性投资和经济的增长。如前所述,从 资产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关系来看,企业通过衍生产品市场的套期保值安排,能 降低其经营风险,从而可以降低债权人和股东对收益率的要求,促进实际资本的形成和经济 增长。(2)促进资本和稀缺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没有期货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场合, 通过银行体系和金融现货市场实现的资本配置可能由于风险的存在而扭曲。这是因为随着经 济的发展,居民及社会的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生产会日益多样化,而有些产品生产 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有些产品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很高。理论上讲,稀缺资源在 不同产品生产用途上的配置应按照最终需求强度的顺序和数量进行配置,但是由于企业经营 风险的差异将扭曲企业资产及负债的价格,从而会使稀缺生产资源的配置与最终需求决定的 合理配置相违背。因为资金或资本是稀缺生产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进 行资金或资本的配置决定了稀缺生产资源的配置。我们知道,银行体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 人和家庭的存款,因而商业银行必须奉行审慎经营原则,不会对高风险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 。同样,投资性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通常也会将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项目的融资排除在外 。因此,与社会最终需求结构的要求相比,高风险产业出现资本和生产资源配置不足、低风 险产业出现资本与生产资源配置过多的情况成为了一种常态。避免由于风险的存在而造成的 资本和资源配置的扭曲,通常需要两类市场的发展:一是由风险投资基金支撑的风险资本市 场,另一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管理或转移风险提供有效工具的期货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事 实上,从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日本经济由盛转衰,美国经济由弱转强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其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的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促进了新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反,日本的风险资本市场和 金融 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相当滞后,其新兴产业无法发展,传统产业又无力与亚洲迅速崛起的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竞争。因此,日本与美国经济之间的此消彼长,金融市场与体制的差异实为 重要的因素。期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能为实际经济领域的企业分散或转移风险创 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有助于改善金融产品和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本的有效 配置。资本的有效配置进而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创造出更多消费者认为最有 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生产力,增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萨默斯关于“金融衍生产品市 场是广义资本市场的核心”的论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正确评价。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的负面效应

如前所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绝大部分出于投机动机,属虚拟经济范畴,其中套期保值 的交易也有很大部分是为了管理金融资产风险的,从而也是为虚拟经济服务的。由于金融衍 生产品的杠杆效应,该市场对虚拟经济的扩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杠杆效应 与高投机性也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高风险性。这种高风险性已在具有230年历史的英 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中充分显现出来。由于其高杠杆性质,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机构投资 者打压或拉抬市场、操纵金融资产价格的高效工具,因此在造成金融市场的大幅度震荡方面 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四、虚拟经济对社会经济福利影响的两重性

(一)关于社会经济福利概念的界定

笔者在传统和现代的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一国社会经济福利定义为一国居民从最 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这一社会经济福利定义需要从四个方面去把握:第一, 对社会经济福利作出直接贡献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一国现阶段中间产品的规模是 为 未来最终产品的生产服务的,与一国居民消费的跨时期选择相联系,与现期的社会经济福利 水平的高低无关。第二,对社会经济福利作出直接贡献的最终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 服务和一系列精神产品;既包括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也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良 好的治安,清新的空气等。第三,对社会经济福利实际作出贡献的是已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 和服务。一个反面的例子是我国闲置的商品房有8 000多万平方米,这些房屋显然未对社 会经济福利水平作出贡献。因此,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问题既隐含着资源的有效配置(意 味着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又隐含着收入的合理分配。第四,社会经济福利是人们从物质和 精神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生命周期理论关于理性消费者 的假设,一国居民全体从既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既取决于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也取决于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消费在不同时期的合理分配。消费的跨时期配置涉及人们 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的有效转换,这将通过高效的金融服务得以实现。

(二)需要层次说与虚拟经济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性质

本文关于虚拟经济与社会经济福利关系的基本观点是,金融经济具有增进和削减社会经济 福利的两重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可分为多种层次,处在底层和相对低层的需要是必须 先行予以满足的基本需要,处在高层的需要则在低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要求得到满足。多层 次 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 现的需要等。

此外,现代金融经济学在探讨金融问题时,通常将投资者或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态度分为 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三种类型,并在多数场合假定市场参与者是风险规避型的。 笔者在此想要探讨的是,同一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态度是否会随着收入的增加或财富持有量 的 增加而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追求交易利润的金融经济活动对社 会经济福利有无直接的影响、产生什么影响,显然受到人们对风险所持态度的影响。笔者在 与博士研究生讨论这一问题时得到以下共识: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会随着收入增加或财富持有 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人们对风险态度的具体变化可能具有抛物线形态,即在收入和财富较 低水平上人们更多采取风险规避态度,随着财富的增加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人们对风险的 偏好增强,但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规模以后,人们的风险偏好程度又趋于下降。使人们的风 险态度发生变化的财富临界数额随各地区经济发达水平的不同而不同。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 上得到了我国证券市场上财富持有量不同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方式的支持。(注:参与讨论的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系1999级博士研究生有张伏波、吴信如、陆建明、何 尤华、陈铭和新章等同学。他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意见。)

我认为,在人均收入和财富持有量较高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居民对金融资产已具有多 样化的需求,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个人和社会抗风险、管理风险能力的提高,追求交易利 润的虚拟经济活动可以为居民提供资产保值增值和避险的功能,人们从追求交易利润的努力 中可以得到社会交往、寻求刺激、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在西方 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资产交易活动已成为社会一部分成员的生活方式,对这 些人而言,虚拟经济直接提供着最终服务,满足他们资产管理增值的需要,满足他们物质和 精 神的某些需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经济通过提供金融方面的最终服务而直接增进 社会成员的经济福利。

(三)虚拟经济对投资和收入结构的影响,造成一国社会经济福利的净损失

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已引起资本从真实经济领域流向虚拟经济领域,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 地区。这两种资本的反传统流动会导致一国社会经济福利的净损失。(注:我在另一篇论文中称这两种资本流动为逆向流动,与常规的资本流动方向相反。在我 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上,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对此提出商榷意见。他认为从资本逐利的本性 而言,这两种资本流动仍然是正常流动。因此,在此改为反传统流动。参阅潘英丽:《关于 金融经济与一国经济社会福利关系的探讨》,载龚浩成、金德环主编的《加入WTO与中国金 融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37页。)

首先,资本由真实经济流入虚拟经济,将导致真实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下降。由 于真实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用于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医、科教文体卫等基本需要 ,而处在较低需要层次的中低收入阶层又总是占一国人口的大多数,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消 费理论,我们可以推论,由于资本从真实经济流入虚拟经济所导致的真实产品和服务供给的 下降引起的效用或福利的损失,显然不足以从社会的小部分人在金融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益 和福利中得到补偿。因此,资本的此种反传统流动会导致社会经济福利的净损失。

其次,虚拟经济的繁荣和实体经济的衰退已导致就业和收入结构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更 有利于与虚拟经济相联系的金融业,尤其是与证券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相关的行业和投 资基金业,有利于拥有相当规模金融资本的阶层。属于实体经济的大部分传统产业则由于投 资减少而收缩,失业增加,从业人员收入也大幅度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贫富两极分 化。

再次,资本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也会导致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拉大和贫富的 两极分化。

资本的此种反传统流动在国内和国际间都是相当明显的。在国内,有关部门曾对期货市场 形成的三角债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三角债的源头或债权方在中西部五省,三角债 的最后负债方大多是海南和广东两省。可见,在期货交易过程中,资金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了 经 济和金融相对发达或活跃的南部沿海地区。在国际间,发展中国家虽然吸引了不少发达国家 的直接投资,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后会发现,与民间或地方大量利用外资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 家政府对发达国家政府债券的大量投资,中国就曾在这个意义上被国际金融市场称为资本净 输出国。此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伴随着资本的大量流出。至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 的人才的大量流失,更是发展中国家或/和经济落后地区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总产出给定不变的条件下,发展差距的缩小或/和收入分配差异的缩小意味着社会经济福 利 的增进,反之,发展差距的拉大和贫富两极分化则意味着社会经济福利的净损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一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 求 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对真实经济和一国社会经济福利水平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这要求我们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充分开发金融机构与 市场体系为真实经济服务的功能,力求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和泡沫经济的出现。

收稿日期:2001年7月4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虚拟经济的演进与二重性_虚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