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思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殖民主义论文,世纪之交论文,俄罗斯论文,语境论文,民族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1970年代以后出现的国际性现象。从它的根源看,一方面,西方发达国 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及文化霸权,对非西方国家的历史变迁、当下处境和发展趋 势进行西方中心主义式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由此制造出一套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合法性神话;另一方面,一大批非西方国家或地区,因其自身的政治体制 、 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等原因,本来就难以应对境内一系列社会改革问题,更没有能力抵御全 球化名义下的西方高科技和金融资本等力量的侵袭,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商、学界精英(甚 至包括部分大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业理念或思维方式上认同西方的价值判断方式。无可 否认,后殖民主义实践的结果是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程度的利益(如物质生活水平的某种 提高、政治经济体制的某些改革,等等),然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沮丧的后果 。由此,产生了批判性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第一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有一种强大的 辐射力,其影响力无所不在。而第二、三世界与西方社会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后工业 化及其消费方式会影响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它也可能以变体的形式出现在俄罗斯这种转 型中的国家。
在历史上,俄国从来不是西方的殖民地,即使在今天,俄罗斯仍是世界的一极,仍拥有自 己的文化体系,特别是仍在有意识地抗拒全球化运动(2000年6月份普京在俄国央视电视台的 最重要节目время——相当于中国的“新闻联播”——中声称,加入WTO不是俄国现在 所考虑的问题),但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边缘化的俄罗斯客观上还是被迫卷入了“后殖民主 义”浪潮:1985年改革以来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国际上(包括俄罗斯本身)出现重估俄国历 史尤其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文化艺术和社会思潮等风潮,在评价体系的诸多价值标准设置 方面后殖民主义色彩十分严重。后殖民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从地缘概念 上说,后殖民主义的对象国或地区,无一例外是后进现代化国家或地区,而俄国在现代化性 质和类型上属于此类。以彼得大帝改革为开端的俄国现代化是一种外源性的现代化,其发生 原因主要在于与先行现代化国家发生政治军事的外部冲突,是同作为异质文明的先行工业化 国家撞击下激发出来的改革。西方对俄国形象的解读向来就带有某种文化优越感(注:See Donald Treadgold:The West in Russia and China (Religious and Secular thou ght in modern times)(1),Cambridge Univ.1973。),而自彼 得大帝改革以来的俄国历史也的确在主流上自觉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追求法国的现 代化模式,例如1810~1811年俄国著名改革家斯佩兰斯基推行的司法制度和警察制度改革就 直接搬用法国的做法(注:参见A·B·波利索夫等:《俄罗斯的警察制度史》,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5,第20 页。)、叶卡特琳娜大帝推行的现代化运动也试图在法国启蒙主义框架下进 行(注:参见俄罗斯七—八年级历史教科书:《启蒙时代。俄罗斯史》,莫斯科:Аванта
1999年,第3~29页;Ю·М·洛特曼:《俄罗斯文学与启蒙时代》,莫斯科:联合人文出 版社,1999,第7—44页。)。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推行的现代化基本上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二、不断扩展开来的后殖民主义力量
在这个世纪之交,俄罗斯因其现代化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全球化的积极渗透以及俄国现 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困境,导致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俄罗斯得到广泛认可,俄国社会许多领域 中的专家大量采用西方理念来解读俄罗斯社会文本,并努力按照这种阅读方式来实践西方理 念,进而使得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方面自觉不自觉地与后殖民主义发生 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俄国最近10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毫无疑问是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公民政治理念的 变化,而且,这种变革或变化与西方的引导息息相关。西方普遍认为,苏联-俄罗斯严重的 社会问题出在其政治体制本身,只有按照他们设定的方案进行改革,才可能摆脱危机。于是 ,俄国改革始于政治制度,而且几乎完全是在西方政治法理框架下进行的(在戈尔巴乔夫和 叶 利钦的总统智囊团中,不乏美国的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专家,特别反对这种做法的 日里诺夫斯基被有知识的国民讥讽为狂热民族主义分子),使三权分立局面逐步形成,特别 是在总统、议员、州长进行普选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有许多西方国家政治观察员亲临监督并 考核。在国际关系上,叶利钦总统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明确把俄国纳入欧洲政治 版图,俄国也的确成了欧盟成员国)。普京总统上任不久甚至提议俄罗斯加入“北约”(而且 这种提议在知识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广泛支持),这严重背离了彼得大帝以来俄国文化界强 调“斯拉夫系统”的传统(从文学家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到著有 《俄罗斯与欧洲》的理论家Н.丹尼列夫斯基、著有《俄罗斯思想与欧洲》的哲学家В.В.津 科夫斯基等无不认为:俄国与斯拉夫民族之外的欧洲国家不属于一个系统),也逆转了俄国 强调自己作为非西方阵营的价值理念之代表的意识形态导向(苏联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 的最重要命题,就是探究俄国所代表的东方社会价值观及其与西方的差别),还忽视了俄国 悠久的社会主义传统的影响力(关于这点,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的力作《俄罗斯共产主义 的起源与思想》从文化史角度进行了精辟论述)(注:1933年作者(Н.А.Вердяев)开始思考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思想根源问题,这些思 考当时就以论文形式在美国和英国发表,1937年汇集成书用英文出版,而后相继用德文、法 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和荷兰文推出。)。俄国自90年代初以来,不仅在国家权力 运作方式上认同西方的政治理念,而且社会公众在思维方式上也认同这种后殖民主义价值体 系,例如大众传媒基本上取消了俄语中传统的政治类词汇,代之以西文同类词汇的俄语 音译,并因其频繁出现在各种政治新闻节目和畅销的社会报刊杂志上而被公众普遍接受。
政治领域中后殖民主义行为的强大力量,直接辐射到俄罗斯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目前 俄 罗斯经济运作方式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并存着老苏联式的(军工企业和重大国计民生 企业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作)、新俄罗斯式的(主要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常常钻国家经济 政策或正在成长中的市场经济空子)、西方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但由于西方眼 中的俄国是一个传统工业和军工企业大国,认为俄国没有能力(也很不愿意其)及时搭上信息 时代末班车(注:在最近10年中国拼命追赶信息时代革命,然而与美国的差距还是越拉越大,而日益拉大 的“数字鸿沟”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在科技水平上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又进一步 促使国际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参见《北京青年报》2000年10月30日第29~31版—“网络时 代 ”版文章《数字鸿沟:中美差距越拉越大》)。而俄国在这个信息革命的10年确实没有把注 意力放在这上面。),便有意识地误读俄罗斯经济改革这个文本,认为俄罗斯当务之急是改造老企 业和传统工业,而不是发展新兴工业。俄罗斯经济改革家们(盖达尔、亚夫林斯基和基里延 科等等)在经济改革中强力推行后殖民主义策略,努力使经济发展方案、投资方向、改革途 径等符合西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和北约)的俄国理念。然而,俄国10多年来尽管一直 紧跟西方思维,在主宰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欧美影子下活动,事实上却仍然处于经济全球化 过程的边缘位置。这种后殖民主义的经济行为及其所带来的延误俄国发展的恶果,迫使一些 经济学家主张要正面认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结果:首先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技术,同时按西 方管理模式改造国有企业,制定符合国际潮流的税收政策,通过经济改革调整与西方的对抗 性关系,改变俄国的被动角色,强调只有西方模式最有生命力,因而要先认同西方而后才能 重塑俄国形象(注:Nadegeda V.:Russian Firms catch up the Training buy,in newspaper“The Career Fo rum”(13 May,2000)。)。这种呼声在普京执政以来的经济改革实践中,比民族主义式的经济策略更 加有影响力。
在叶利钦时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策略在俄国军事领域已经超出了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许可范 围。毫无疑问,冷战结束是以牺牲苏联-俄罗斯利益为代价的。然而,从价值取向来说,这 种后果却是出于苏联-俄罗斯认同西方国际安全战略的后殖民主义国际关系构想(例如戈尔巴 乔夫根据西方关于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而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民族利益”的主张),由此导 致俄国单方面解散华约,不断削减战略核武器,裁军,削减军费开支等等。与俄国相反,在 推行“人权高于主权”后殖民主义理念过程中,北约不断壮大并强劲东扩,军费开支有增无 减。俄国在军事和国际关系中采用这种被倒置了的后殖民主义理念,使得其地缘政治空间急 剧收缩,在南斯拉夫和中东问题上发言权越来越小,甚至出现2000年5~6月份其油轮两次在 地中海上被美国强行扣留检查等事件。而且,每一次总是西方主导着对事件的理论解释权(注:俄罗斯国家杜马“军队、国防工业和军事科学技术委员会”议员维克多·伊留辛认为, 叶利钦在总统位置上的行为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武装力量,而且损害了俄罗斯人民根本利益 ,因而强烈要求普京总统撤销他所颁布的第1号总统令(《关于保护叶利钦及其家族不受侵犯 的命令》(参见俄文报《独立报》[независимая]2000年8月26日第1版文章: 《共产党向普京提交议案》)。) 。由于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后殖民主义导向严重危害了俄罗斯国家利益,政府和军方采用民 族主义的策略,调整了对北约和独联体有关国家的关系,于是推出轰动一时的《俄罗斯国家 安全构想》和《军事学说》。但是,与此同时,2000年7月份俄国独立电视台(HTB)播出了对 哈佛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著名教授约翰·玛尔姆斯塔德的访谈,后者作为国际著名俄罗斯问 题 研究专家声称:俄国百年来难以走出困境,在于立国指导思想的错位——一直想要充当世界 一极,不断坚持军事立国路线,如果放弃这种治国方略而真正接受欧美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援助,那么情况会很快好转。这位教授对俄国的这种后殖民主义阅读和理解,在访谈后的 俄罗斯专家论坛中引起激烈争论,赞同者和反对者各占其半。可见,西方对俄国的后殖民主 义阅读理念在俄罗斯是相当有市场的。
后殖民主义理念在俄国实践的结果促成了俄国公众价值观念的西化趋向。我们知道,全球 化意味着对民族的、国家的、地区的空间界限的抹煞,对民族传统理念的瓦解。而俄国西式 的现代化进程向来就伴随有民族化与西化、斯拉夫主义与西欧主义之争,西方观念在俄国大 部分知识分子身上孕育出更加深刻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普通俄国民众身上更难以扎下根来。 然而,在这个世纪之交,俄罗斯民众可能在言语上承认或情感上认同俄罗斯民族主义,在国 际事务中关心俄罗斯民族性问题,但在价值观念却已经发生了“中心”与“边缘”的位移。 过去的所有具有重大意识形态意义的节日,无一例外地丧失了原始的严肃性:“三八”、“ 五一”、“五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六·一二”(独立日,始于1991年苏联境内俄 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总统产生日)等节日普遍变成了居民狂欢节。2000年的“独立日”那天 ,距离红场不足500米远的阿尔巴特街和特维尔大街上,公然打出花花公子展览的巨幅广告 ,而且这幅广告还有意识地朝向克里姆林宫方向。这种变化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向来受人 尊重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生源、师资力量和基本建设都受到严重冲击,以至于 普京总统在2000年4月科学院院士全会上的发言和6月份中学毕业生放假之日(6月22日)的演 说都强调:“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俄国走向世界、成为强国的理论基础,也是标志俄国是世界 强国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的优势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改观的话,还能拿什么 来证明我们是世界强国呢?”(央视新闻节目)。
后殖民主义在俄罗斯的又一个显而易见的严重后果是大大改变了俄国文学艺术的构成,即 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超出了俄国文化传统的惯例。俄国本来是文化生产和消费大国,而现 在出版社和其他大众传媒都已私有化,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不断向俄罗斯扩展其文化理念—— 把文化从作为人的精神享受转化为精神消费,把原本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创造性活动变异为文 化工业。在俄国文化的市场化过程中,西方的这种文化理念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俄罗斯电 视台(尤其是“独立电视台”和“莫斯科6台”,央视也不例外)普遍把西方生产的大片或畅 销电视剧(如《泰坦尼克号》、《小鬼当家》、《猫和老鼠》和《超人》之类,无论是前几 年畅销的还是当下正在走红的)作为重要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这种取向在90年代末以前一 直占据主流并得到广告界支持;许多出版社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的大众畅销书,2000年上半年 “Экспмопрес”出版社就同时推出200余种艳情小说和100余种幻想类小说,其中 包括美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埃尔·斯蒂尔不同时期创作的36种艳情作品(从1979年的《夏之末 》、1980年发表的《圆圈》到1994年创作的《翅翼》等)和罗伯特·谢科利的10种幻想题材 作品(如《跨银河的肥皂剧》),而Act出版社则在同时期一次推出150余种侦探类小说和100 余种恐怖类小说,包括美国侦探小说名家西德尼·谢尔顿的17种作品(如《血缘关系》、《 半夜的另一面》和《时间之沙》等)和斯蒂芬·金的40种作品(如《死亡地带》和《阳光照耀 》等)。西方文化理念及其产品在俄国的成功登陆,一方面,直接刺激了俄国知识分子精神 创造活动的分化,相当一部分作家投身这种文化工业之中,大规模生产这种非个性化的批量 产品,例如小有名气的女作家玛丽娜·谢洛娃仅短短几年就推出《戴贝雷帽的姑娘》、《谁 最终将成为狂燥者》和《一块油漆布》等8本书),而亚历山大娜·玛丽尼娜在很短的几年写 出《男人的游戏》、《上帝的嘲笑》、《被窃取的梦》、《第7个受害者》、《恶有恶报》 等20余部侦探小说,并由于成功地叙述如何侦破俄罗斯国家安全机关与黑社会之间的复杂关 系而被誉为“俄罗斯的阿加莎·克里斯蒂”(Экспмо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她这类畅销书 已达3千万册),这在俄罗斯写作史上是罕见的;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理念及其产品在俄国的 登陆还改变了俄国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或者说塑造了一大批新读者群(据笔者2000年8月份 对俄罗斯最大的书店莫斯科“图书之家”调查,当时该店拥有3000种这类图书,销售量很可 观。自18世纪末以来俄国就有大众文化传统,但通俗文学作品始终不能堂而皇之地进入这种 正式的书店)。出版业和读者群的这种变化,几乎改写了俄国的出版和阅读传统。
与上述大众文化现象相一致的是:一些出版社与一部分学者联手,大量引进福科、德里达 、利奥塔等人的力作(例如圣彼得堡的“АЛЕТЕЙЯ”出版社近年来推出了译自法语的 “后现代主义译丛”);又不断重版探究俄国文化起源与西方渊源关系的经典学术著作,如 著名思想家丹尼列夫斯基的《俄罗斯与欧洲》、В.В.津科夫斯基的《俄罗斯思想与欧洲》 、日尔蒙斯基的《俄国文学史上的歌德》、洛特曼的《俄罗斯文学与启蒙主义文化》等成为 当下热销的理论著作;其他讨论俄国文化与西方亲缘关系的论著也得到广泛关注,其中影响 最大的是彼得堡大学《新哨兵》杂志选编的年度丛刊《俄罗斯与西方》、莫斯科大学外语系 主办的年度丛刊《俄罗斯与西方:文化对话》、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年度丛刊《 俄罗斯与欧洲》(例如2000年是《俄罗斯与欧洲:相互认识的地平线。18世纪第一个25年的 俄国文学起源》,莫斯科“遗产”出版社)等,至于克内贝尔的力作《俄罗斯的古希腊文化 》(2000)、当代学者伏亚契斯拉夫·伊万诺夫的新作《俄国文学与西方》和《普希金与西 方》(1999)、科学院哲学所主编的论文集《费希特哲学在俄罗斯》(2000)、涅博利辛的著作 《普希金与欧洲传统》(1999)等则经常成为俄国《书评报》和《独立报·书评周刊》重点推 荐的书目。特别是,圣彼得堡“科学院方案”出版社自1994年连续推出“现代西方俄国学研 究译丛”,莫斯科“新文学评论”出版社1996年开始也推出“科学图书馆”丛书(也以翻译 西方俄国学为主),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科学学科,对俄国学术界影响极大,使得近年 来俄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范式出现与西方接轨的趋向。
后殖民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末盛行,得力于后现代主义诸多观念在后工业社会深入人心。 在俄罗斯,早期的后现代主义消解苏联意识形态,批判一元化意识形态的追求,90年代中期 以后又基本上改变了俄国传统的文学关心现实、批判社会的知识分子传统,在文学叙述策略 上表现出对后殖民主义时代各种现象的无可奈何情绪(甚至是强烈的认同感),因此,社会公 众不再批评弗拉基米尔·索洛金、维克朵·耶罗费耶夫、叶戈尔·拉多夫、伊戈尔·亚尔科 维奇、维克多·佩列文、达季雅娜·托尔斯泰雅、阿勃拉莫夫、布拉托夫、库利岑、米哈伊 尔·别尔格等一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等等的创作,反 而对之大加欢迎。在传统的高雅文学日趋没落之际(截止2000年8月份俄国大型著名文学杂志 《文学学习》的发行量仅为1000册、《十月》仅8540册、《星》仅9500册、《涅瓦》仅3900 册),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却很受学界注目,90年代初马卢欣在《消息报》上著文《没有现 代主义的后》(1991年5月8日),批评俄国后现代主义的人为性。不久库利岑在《新世界》(1 992年第2期)上发文《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新野蛮性》,批评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对民族文 化传统和俄语的破坏。但是,大约90年代中期之后,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逐渐由否定 转向肯定,出现了诸如利波韦茨基的《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诗学概论)》(1997)、斯科 罗潘诺娃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1999)、娜杰日达·玛尼科夫斯卡娅的《后现代主义 美学》(2000)等论著,重要学术杂志《新文学评论》还连续推出积极讨论“俄罗斯后现代主 义”的批评专栏(1998年第2期、1999年第5期),“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甚至成为俄国许 多高校开设的专题研讨课。这种反差有深刻的原因:民族经验原本对非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子 的精神创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但在俄国却受到严重忽视。尽管叙述对象是俄国的,但近10 年来俄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活动却超越民族经验,他们在后现代知识背景下的创作追求 能指的自由性、所指的游戏性,本土经验和文化传统在其创作中所占位置十分有限。俄国后 现代主义在起源上是要解构传统一元化的意识形态,结果却演化成大幅度抛弃民族主义叙述 传统,民族精神不再成为他们叙述基点。
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的理念影响下,西方后殖民主义意识使得俄国文学改变了叙述策略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领域是关于二战题材的创作。苏联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 和地位一直被人们公认,也一直是苏联文学重要的叙述对象,创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第一二 、三次浪潮的卫国战争题材文学。然而,伴随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西方关于苏联对 二战的贡献与责任的观念却逐渐改变了部分俄国作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例如,曾经写出杰 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90年代转向以西方价值观叙述卫 国战争的立场,尽管有人强烈批评他通俗化叙述二战历史的做法,但是其系列之作发行量动 辄一二万册。另一方面,继续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叙述俄国历史的尤里·邦达列夫不仅新作《 勿抗恶》(1995)和《狗牙根草的三角形》(1995~1999)发行量不超过五千册,而且连原来享 有盛誉的《营请求火力支援》和《瞬间》也跌倒这个数字。继续以传统民族主义精神叙述卫 国战争的创作,面临极大挑战。
总之,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对俄国的影响,可以说是西方科技力量、经济全球化和西 方价值观念等外部力量,与俄国本土认同后殖民主义理念的合谋之作。
三、俄国民族主义运动对后殖民主义的回应
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全球化进程中,俄罗斯客观上进入了后殖民主义时代。但是,正如俄国 现代化过程缺乏明确的民族现代化理论来矫正或引导,只能依靠自然产生的斯拉夫-俄罗斯 主义情绪来抵御一样,对西方关于俄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及其在俄国本土的实践,俄国社会 同样缺乏自觉的后殖民批评对策: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著名辞典《20世纪末俄语 详解辞典》(1998)和莫斯科大学推出的《俄语中的外来语辞典》(1999)、科学院俄语研究所 推出的大型《英俄辞典》和《俄英辞典》(2000),大量收录了“后一”(post)之类的英语俄 译词汇,却没有相应地收录“后殖民主义”一词(постколониалзм);与之相 应的是,俄罗斯著名民间学术杂志《新文学评论》讨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问题的两期专 刊和著名学者贝奇科夫主编的著作《我们世纪的艺术。后——完全吻合》(1998)等,也没有 涉及“后殖民主义”这个概念。由此可见,这个概念在俄语中使用得还很少。而这个概念的 缺失,究竟意味着俄罗斯对这类事实上存在的后殖民主义现象持怎样的态度呢?
诚如前文所言,后殖民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价值观对世界扩张的一种变体,而后殖民批评 在世纪之交获得强烈反响则与全球知识分子普遍反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关。一般 而言,提出后殖民批评理论或介入后殖民问题论争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一是有非西方世界的 文化知识背景却在西方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多元文化社会中操用西方语言以自己复 杂的文化身份为自己及同胞辩护的知识分子(如萨义德之类);二是坚守在本土的非西方世界 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后殖民主义现象有大量接触和深切感受,对来自西方世界的后殖民批 评理论也很熟悉,其数量巨大而且分布领域和学科十分广泛。然而,这两种人在俄罗斯都不 存在。那些占据了欧美许多著名学府的斯拉夫研究中心或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或比较文学系重 要位置的俄罗斯海外侨民学者(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学府里的斯拉语言文学系 和比较文学系有很多是俄国侨民学者,如新近就任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斯拉夫研究中心主任 的著名学者伊琳娜·帕佩尔诺)与后殖民批评毫无关联,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从一个东 方弱国出于对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崇敬而移民的,而是由于苏联意识形态原因而留在海外,这 些俄国侨民学者关于俄国文化的研究成果表明,他们根本就没有有意识地去维护俄罗斯主义 ,他们既不刻意地诋毁西方,也不以自己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而沾沾自喜(索尔仁尼琴在西 方侨居20年了并且很受尊重,但是1994年他还是回到了俄罗斯)。可见,作为文化大国的俄 罗斯侨民有别于萨义德这类文化弱国的亚洲侨民,不会产生那种含义极不稳定的自我辩护式 的“东方主义批评”或“后殖民批评”意识(注:参见林精华主编:《西方视野中的俄国白银时代文学》(译文集),东方出版社,2001年1 月。笔者在编辑这部译文集过程中(1997~2000)及在莫斯科访学期间,曾经就“后殖民主义 ”问题与这些俄罗斯侨民学者、俄罗斯国内学者交换过意见,他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用不着借 用后殖民批评武器来自我维护,俄国本土的民族主义传统在当代文化建构中还是有力量抵御 西方新殖民主义的。)。相应地,俄罗斯本土知识界也没有对后殖民 批评做出反应,他们基本上是照旧操用俄国本土概念来讨论俄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近年来 俄罗斯重要杂志《莫斯科大学学报》、《俄罗斯世界》、《新文学批评》、《新世界》、《 文学问题》、《哲学问题》和《历史问题》等发表了很多关于俄罗斯当代文化思潮问题研究 的论文,很多出版社也推出了不少这类选题的书籍,但俄罗斯学者在话语理论和批评实践上 几乎从未涉及后殖民主义问题并进行后殖民批评(注:例如,“俄罗斯民族综合研究协会”编辑出版的文集《依靠本身的力量与依赖新殖民主 义》(莫斯科:“莫斯科”,1999)唯一一篇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的文章《西欧的非殖民化与 新殖民帝国》其内容却与俄罗斯无关(参见该书第432~437页))。俄罗斯政府与知识分子抵制后殖民主义 现象的策略是继续18世纪以来的传统,通过重新建构并确认俄罗斯民族主义理念,而不是运 用后殖民批评的话语实践。
俄罗斯选择民族主义策略回应后殖民主义这个行动本身,是有其必然性的。本来,用民族 主义抵御西方后殖民主义行为是发展中国家一种有效的策略,英国《经济学家》(1992年总 第325期)和美国《经营评论》(1992年总第82期)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即全球化中的民族主 义情绪会妨碍在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民族主义意识对“全球公司”业务扩展的威胁远比 资本短缺更可怕,民族主义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严重抵触的,民族主义运动是反对西方资本 主义体制的运动。与之相应的是,作为后殖民批评的代表,萨义德早在1989年就说过:“和 帝国主义对抗,自然导致民族主义崛起,而民族主义包括很多方面……民族认同不仅成为一 种信仰,而且甚至成了某种偶像……”。而俄国向来就是用民族主义抵御现代化运动中的西 化趋势的。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沉淀为理性化的民族主义意识。值得注意 的是,正是在1861年的改革热潮中,斯拉夫主义进化为根基主义;在1870~1880年代现代化 日渐成熟之时,诞生了民粹主义;在20世纪初,俄罗斯再度启动现代化而成为世界第三大帝 国之际,却出现了强烈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运动;20世纪中后期,俄国在相当程度 上是依靠放大的民族主义的支撑而经历战争和冷战岁月的。在这个世纪之交,面对后殖民主 义浪潮的冲击,俄罗斯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俄国现代化史表明,正因为保守主义的精神力 量(斯拉夫主义)时常发挥着重大作用,才使俄国社会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对的成功, 在目前,“俄罗斯要摆脱西方影响,只能是通过创造最合适的现代化模式来提升俄罗斯。很 明显,民族保守主义革命应该是可接受的形式(对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而言)。这次革命的任务 是要在全新的水平上确立公正、独特、传统的原则”(注:叶尼谢夫(А.Елисеев):《俄罗斯民族主义与保守现代化》,载《金狮》1999年 第7~8期。《金狮》杂志是俄罗斯保守主义协会主办的刊物。)。普京上任以来,俄国最大的变化之 一是民族主义的兴起,从而在事实上有别于叶利钦时代的西化治国方略。
在这种复杂的语境中,俄罗斯学术界和新闻界出现了回归民族主义立场,反思近年来俄国 改革非民族化趋向的思潮。苏联解体和新俄罗斯的历史变化与后殖民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同时最近10年来的历史也证明西方对苏联和俄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是令人怀疑的,于是,回 顾后殖民主义理念在俄罗斯成功登陆的新闻传媒策略就很必要了:90年代以来各大媒体详实 地记录了俄国各界人士的真实心态,包括对按照西方模式改革的乐观憧憬,以及一部分人所 理解的冷战结束对苏联俄罗斯的历史意义,等等。今天重读这一时期就相当于还原20世纪最 后10年的俄国历史原貌。独立电视台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在1999年底推出了对新俄罗斯9 年来的电视新闻加以重新剪辑的10集纪实片《不久之前》,同时配以相应的评论,促使人们 严肃面对新俄罗斯历史与国际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关系。民族主义意识触动了俄罗斯国民的情 绪,又促使独立电视台于2000年6~7月份倒回去剪辑1961~1991年苏联的《不久之前》。相 应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文化台大量重播或重新制作关于俄国历史的专题片和张扬俄国民 族主义情绪的电影片,一些重要报刊也常常推出曾亲身介入国家改革进程的著名人物谈俄罗 斯改革成败问题的特刊,例如2000年10月23日俄罗斯《独立报·特别报道》再版了1992年发 表的一些重要文章和访谈,包括《知识分子的末日》、《从俄罗斯观点和从美国观点看俄罗 斯利益》、《所有的经济学教授都要反对您——盖达尔对一些号令的非官方声明》、《危机 、改革与民主。改革方向的正确性》等文章,让今天的读者回过头,重新看一看当年俄罗斯 是如何陷入后殖民主义境地的,同时重新梳理俄国与欧洲的联系,力图促使政府摆正俄罗斯 与西方的关系(注: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反思俄国与欧洲关系,例如《俄罗斯和它的欧洲战略伙伴。几小步 毫无前途的战术》,载《独立报》2000年10月23日。)。而另一些学者深切感受到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对非西方民族国家的冲击 力 (例如这种力量很容易把俄国境内的分裂主义事件国际化),因而把民族主义激进化为俄罗斯 联邦主义(注:阿布杜拉季波夫,Р.Г.、波尔坚科夫,Л.Ф.、雅罗夫,Ю.Ф.:《俄罗斯历史上 的联 邦主义》,莫斯科:“Academia”,1992;伊万诺夫,В.Н.,雅罗沃伊,О.А.:《俄罗 斯联邦主义:形成与发展》,莫斯科: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出版社,2000年。)。学术界的这些行动,有助于促使俄罗斯政府的决策民族主义化:上文提及俄 罗 斯新出台的《国家安全构想》(1999年10月5日国家安全会议通过,2000年1月10日普京签发 代总统令颁布实施)和新《军事学说》(2000年4月21日总统令),放弃了过去那种采用西方思 维解读世界和平与俄罗斯安全的理念,重新启用俄罗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眼光来判断国际 关系及俄国在其中的位置,力求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思维消解西方世界的单极概念,“欧洲 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个提法不再是俄国对欧盟关系的立足点,俄国转而重新强调核遏制对俄 罗斯民族利益的意义。
由于民族主义在俄罗斯有很深的历史传统,因而政府在这个后殖民主义语境中采取民族主 义路线也就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就在普京就任总统之时,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基辛格就断言: “俄罗斯正在回归传统,回到沙皇时代”(2000年3月25日俄国“独立台”晚间新闻节目)。2 000年12月5日普京总统提交恢复苏联国歌作为新俄罗斯国歌、恢复苏联红旗作为新俄罗斯军 旗的议案,很快得到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的认同,而且后者很有信心地认定该议案的通过 不会有问题。果然,第三天杜马(议会)就以53票对15票顺利通过(当日央视电视新闻)。的确 如此,俄罗斯目前正大量恢复十月革命前的传统,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把“俄罗斯”这个称谓 从苏联的“русские”变成帝俄时代的“Россия”,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变化 ,如把苏联的权力机关“苏维埃”易名为革命前的“杜马”,相应地恢复帝俄时代的“国家 杜马”和“地方杜马”,并重新启用旧俄的地方行政“州”(губерния)和“州长” (губернатор);一些中小学也把苏联的“школа”改称为革命前的“гим назия”,同时基础教育也发生回归传统的变化,例如教育部推荐著名史学家М.索洛 维 约夫十月革命前写的通俗史学著作《俄国历史》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把什穆尔洛的力作《 俄国历史教程。俄国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与未查考清楚的问题》推荐为配套教材,指定著名 学者洛特曼的《俄国文学史》作为中学文学史教材(尽管作者在苏联解体后变成了爱沙尼亚 公民),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俄国历史和文学的原貌,而且体会到经典史学家是 如何阅读民族历史和文学的。
新俄罗斯回归传统的做法,直接涉及到如何对待苏联的问题。苏联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说,支撑苏联人经历70年风风雨雨的精神力量是放大了的俄罗斯民族 主义及其变体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苏联由于要对抗西方而生发出来的民族主义热诚,作为 一种遗产,刚好吻合了当下俄罗斯抵御后殖民主义的需求。因而,新俄罗斯政府逐渐改变了 全盘否定苏联的激进主义态度,越来越多地继承了苏联的民族主义传统。在代总统期间,普 京就特别重视苏联“红军节”(2月23日),尽管易名为“武装力量节”,但整个节日的庆典 仪式都遵从苏联旧制;普京在就职总统时,克里姆林宫许多大厅里装饰着苏联军旗,就职仪 式之后的阅兵也是沿袭苏联阅兵仪式;“五·九”胜利日的庆典是清一色的苏联国旗、党旗 和军旗,文化部还通知各国立图书馆和有关博物馆在这期间要展览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史料 和研究成果,而且近年来还推出大量关于苏联在二战中贡献与重要地位的论著。这些多年不 见的做法,使得许多俄国居民感到振奋人心。国家的类似行为和民间反应,促使一部分知识 分子重新反思文学界部分人士试图通过后现代主义而解构苏联精神的做法,俄国著名学者伊 利亚·伊利因声称: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人人解构意识形态与自我关系,结果失去 了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抵抗力。我们忘记了人是不能生存在……意识形态之外的,而俄罗斯意 识形态的传统一直是国家行为,这种现象不只是存在于20世纪。”(注:《后现代主义是俄罗斯的出路吗?——安德列·楚卡诺夫、柳德米拉·维亚济米季诺娃 与 哲学家伊利亚·伊利因的对话》,载《文学新批评》1999年第5期(总第39期)第244~246页 。)这无疑是对后现代主 义文艺家们一种有价值的提示。
俄罗斯采用国家行为抵抗后殖民主义的入侵,自然要启用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从上文也 可见出,由于后殖民主义在俄罗斯的成功登陆,目前俄语正遭受以英文为主体的外来语冲击 ,“无论你怎么看,俄语现在都处于危险之中”。对此,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叶夫盖尼· 切雷舍夫在采访戈尔巴乔夫时直言道,他应该对俄语的污染负责(注:Anna Badkhen:Linguistic Police Set To“save”Russian,in The Moscow Times,Fe bruary 18,2000。)。俄国是形式主义(该 流 派很早就明白语言策略具有无限的力量)的故乡,而俄语一向是构成俄国民族自豪感的一个 源泉,俄国-苏联政府向来就通过推广官方俄语,以保持官方俄语纯洁性的策略来维持国家 的版图。目前,新俄罗斯由于面对严峻的局势,于是有意识地强化这一传统。2000年2月, 俄联邦政府组建“俄语委员会”,目的就是要维护俄语的纯洁性。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分 析在发展和保护俄语纯洁性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给政府提供国家语言政策咨询,提交 把俄语作为俄联邦国家语言、各民族语言和通过俄语而提高文化的议案(注:参见《莫斯科大学校刊》(Москов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2000年2 月第8期(总第3895期)。)。2001年5月23 日( 俄国语言文化节)普京甚至签署总统令,严厉禁止在媒体上公开使用外来语,并倡导学校教 育抵制外来语侵袭。同语言政策导向一致,俄联邦政府极力倡导民族经典艺术,抵制来自西 方大众文化的侵袭。俄罗斯是艺术大国,莫斯科的大剧院、小剧院、克里姆林宫国家剧院、 柴可夫斯基音乐剧院、契诃夫艺术剧院等等的声望是建立在长期高水平演出经典作品的基础 上的,而芭蕾舞和交响乐这类高雅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数目庞大的苏联-俄罗斯人民艺 术家和功勋艺术家的生活又需要很大的财政支出。但即便是生存面临危机严重(大剧院连维 修的费用政府也难以支付,还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在2000年8 月与俄国签订承担维修费用协议),但俄国始终不放弃经典艺术的传统,这些剧院从不为票 房收入而上演上座率高的通俗的戏剧(例如,反映新俄罗斯艺术家生存状况的时髦剧《地铁 》在普通剧院上演票价达200~400卢布一张,但是没有一家著名的经典剧院接纳其演出)。 彼得堡和其他很多城市的重要剧院也如此。普京刚就任代总统的第三天,就接见了一批健在 的苏联-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并对一直恪守原则的人民艺术家给予重奖。相反,演出风格走 向通俗化的人民艺术家阿拉·普加乔娃即便是当今俄罗斯第一号歌星(她常常举行长达4个小 时以上独唱演奏会,每一张门票价格高达500卢布以上),但普京接待的名单上却没有她的名 字,后者在2000年4月9日俄罗斯央视节目中公开声称:“普京不需要我,我的时代正在消失 。”但即使是她也没有把通俗歌曲庸俗化,一年来,主流知识分子和政府也逐渐认同了她那 通俗化的演唱风格所表达的俄罗斯情感,因而在2001年7月独联体首脑高峰会后的文艺演出 会上她再度成为主角,得到普京的认可。(注:参见СНГ президенты поцелуй Пугачеву,Арг у менти Факт,1 Августа2001。注意该文还配有普京和普加乔娃相视而笑 的大幅插图。)
应当说,政府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路线在这个世纪之交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因而,一些注 重俄罗斯民族性的知识分子群体便更热衷于从民族经验的角度重构俄罗斯这个文本。俄国知 识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深入探讨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基本问题、挖掘民族主义文化资源 的热潮: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推出“民族主义:理论与实 践”系列文丛,许多重要期刊也纷纷开设民族主义问题研究专栏,《图书评论报》和《独立 报·书评周刊》经常推介有关民族主义研究的新著。在这种民族主义研究的热潮中,俄国文 化的斯拉夫性、俄国文化与拜占庭的关系、俄国文化的东方性、东正教与俄国民族精神以及 俄国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一直处于边缘的诸多问题,近年来转化为 学界的中心热点,凡是涉及到上述问题的所有重要思想家的全部重要著作(在沉寂了近一个 世纪之后)在近8年不断被再版和研究。知识界的这种情形直接促成俄国高校文科教育回归传 统,莫斯科大学社科各系的专题选修课70%以上是对俄国历史上具体问题的研究,仅就“俄 国保守主义”专题,哲学系就开设有“列昂季耶夫与俄国保守主义”、“俄国保守主义的起 源与卡拉姆辛”和“俄国保守主义思想史”等,而历史系开设了“俄国保守主义政治史”和 “俄国现代化历史上的保守主义问题”,语言文学系则开设了“俄国保守主义文学思潮”。 相应地,诗学理论(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史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等科目的内容,也更多地 由俄罗斯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组成,例如俄国文艺学体系目前变化很大,曾经是莫斯科大学著 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尼古拉耶夫主编的教材《文艺学导论·文选》(1997)发生了民族 主义转向:除了不足1/3篇幅的西方古典文论经典及西方现代文论经典之外,2/3以上的内容 来自俄罗斯本土——首先补充了给俄国带来极大声誉的学院派、象征主义、形式主义等各位 重要理论家、巴赫金和19世纪俄国一大批文学家的论文,同时保留了苏联时期充分肯定的别 、车、杜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经典篇目,还特别坚持添加了苏联时期利哈乔夫、洛特曼、波 斯彼洛夫等著名文艺学家的重要篇章。在这种回归传统的潮流中,被视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 得到了空前重视:1995年举行第一届莫斯科大学生普希金诗歌比赛(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 年),1996年举行第一次全俄大学生普希金诗歌比赛(纪念俄国海军建立300周年),1997年举 行第二届全俄大学生普希金诗歌比赛(纪念莫斯科建成850周年),1998~1999年举行第一届 普 希金“你好,年轻的陌生朋友”莫斯科国际青年汇演(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2000年4~ 5月举行第二届普希金“只有和平与爱情”莫斯科国际青年汇演(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5周年) 。与此同时,仅1999年俄国就出版了研究普希金的学术著作(连同再版普希金的部分作品)达 300种以上;2000年6月份《莫斯科》、《金狮》、《各民族人民友谊》和《新世界》等各大 报刊杂志又开辟纪念普希金诞辰201周年专刊,很有针对性地讨论普希金遗产的当代意义(注:戈里亚且娃:《冷酷无情的命名日。大量杂志纪念普希金诞辰201周年》,载2000年7 月29日《独立报·书评副刊》(НГ Книж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上文提及的“现代西方俄国学研究译丛”也大量收录西方的普希金研究著作,以扩展国 民 认识经典的视野。知识界和全国性的民族主义潮流波及到基础教育,从1997年开始连续推出 30余种中学生阅读俄国古典作家经典作品的优秀作文选,每一种发行量都在1万册上,对重 构俄国民族主义传统产生了深刻影响(注:参见拙作《新俄罗斯视野中的民族文化经典》,载《当代外国文学》2000年第1期。)。
在回归民族主义的浪潮中,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东正教重新成为一种重要 力量。东正教自被正名之后,很快与国家的政府行为联系在一起,在事实上发挥了彼得大帝 时期形成的第二政治力量的作用(不仅在元旦、俄罗斯新年和复活节等重大节日上,而且在 普京就职仪式上,大牧首阿列克塞二世都是重要人物);东正教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恢复(成 立东正教大学和中学,神职人员可以自由去国立大学和中学宣讲神学,东正教伦理学成为必 修 课,中学高年级还开设《东正教世界观与现代自然科学》、《进化与精神》之类的选修课) ;学术界力求重新发掘东正教作为俄国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的意义,宗教哲学家弗拉基米尔 ·索洛维约夫、舍斯托夫、洛斯基、别尔嘉耶夫、神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家布尔加科夫等人的 著作不断重版,越来越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与东正教有关的许多历史问题(如俄国与拜占 庭关系、“莫斯科——第三罗马”)成为神学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居民日常生活 中,东正教作为民族精神组成部分的地位得到确认(例如“库尔斯克”号悲剧事件发生后, 东正教成为俄国居民战胜悲痛的重要信仰力量,当时大牧首阿列克塞二世在救世主大教堂主 持救助遇难者的弥撒并在央视上反复重播,致使他在俄国普通居民心目中成为比普京更重要 的人物)。由此可见,东正教对抵御后殖民主义通过物质文明和价值观念的中介入侵俄国, 还是相当有成效的。
总之,俄罗斯由于其现代化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潮流的积极渗透、以 及俄国现代化进程目前尚未步入正轨的混乱境况的反弹,使得其在社会构成的方方面面卷入 了后殖民主义浪潮。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关系到如何重塑俄罗斯形象,关系 到俄国能否顺利适应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局势,能否重新振兴国力,能否促进国际社会和平等 重大问题。俄罗斯社会不是通过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以后殖民批评方式回应上述问题,而是以 整个知识界和不同文艺领域的知识分子重新倡导民族主义的形式,会同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 形态路线,为俄罗斯民族整体利益进行辩护。这种做法,与批判“东方主义”的后殖民批评 迥然不同,特别值得我们反思(注:俄国知识界有些人士对这种以国家采用民族主义策略强行干预社会性的后殖民主义思 潮 也有所不满,例如彼得堡著名诗人维克朵·克里夫林就认为:“我很清楚俄语目前处于饱受 英语侵袭的糟糕境遇(bad shape)。这种状况应该改变,但是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形式来 改观。任何试图人为倡导语言规范的行为,都会导致俄语分裂——真实的俄语和官方俄语” 。更有甚者,政论分析家鲍利斯·卡加尔利茨基声称:“只要社会稳定下来,语言就会‘自 然’纯洁(purified)起来。俄语委员会只能做一件好事,即为那些语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解决 他们的贫困生计问题”。转引自Anna Badkhen:Linguistic Police Set To“save”Russi an,in The Moscow Times,February 18,2000。
标签:后殖民主义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莫斯科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殖民扩张论文; 经济学论文; 苏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