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石埠子镇卫生院,山东 潍坊 262104)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芪景通痹汤治疗心气虚弱、痰瘀互结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2例心气虚弱、痰瘀互结型胸痹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1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3片.tid,治疗组给予自拟芪景通痹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记录患者的心绞痛程度、伴随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总疗效等主要症状的评分,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各评价一次。结果: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有效163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77%)。结论:自拟芪景通痹汤对气心气虚弱、痰瘀互结型胸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切实减轻患者的病痛。
胸痹是一种慢性病、常见病,临床治疗中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服药,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中药治疗胸痹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医中药治疗胸痹具有多样性、随意性等特征,且目前中医治疗胸痹多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相比较,缺乏中医中药疗法之间的对比。本课题旨在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研究自拟芪景通痹汤对气心气虚弱、痰瘀互结型胸痹的临床疗效,用新的中药处方短期治疗胸痹,解决其长期服药的问题,开展治疗胸痹的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342例患者是石埠子镇辖区及临市诸城边界地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1例。观察组男79例,女9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半年以上。对照组男81例,女9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半年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①劳累性心绞痛劳动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②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死,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但在心肌梗死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型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1.2.2中医症候标准:参照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997-03-04发布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痰阻心脉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或滑,脉滑。
1.3 纳入标准 符合胸痹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气机郁滞证辩证标准者;病程在半年以上;年龄在35-65岁之间;取得知情同意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无痛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及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等。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3片.tid,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组给予自拟芪景通痹汤加减,药物组成:红景天18g、黄芪30g 、白参12g、瓜蒌皮15g、薤白8g、胆南星6g、瓦楞子15g、海浮石15g、苏梗6g、桂枝9g、三七粉10g(研末冲服)、丹参15g、 降香6g、炙甘草9g,早晚各一次,每次200ml,温服,3个月为一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治疗前后检查并记录一次患者的心绞痛、伴随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总疗效等指标的评分,分轻、中、重三级。具体如下:
轻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发作明显减轻;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加重:胸痛发作加重,达到“中度”以上标准。
中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减轻1级,达到“轻度”标准;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加重:胸痛症状加重,达到“重度”。
重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减轻到“轻度”标准;有效:胸痛减轻到“中度”标准;无效:胸痛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加重:胸痛发作加重。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变倒置。
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根据疗效指数(n)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显效:n≥70%;有效:70%>n≥30%;无效:n<30%。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讨论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书 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鹰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宋代《圣济总录,胸痹门》有:“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 …….胸脊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的记载。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严重者部分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可见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胸痹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胸痹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痞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卒然心痛欲窒,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本课题研究中症候以心气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心气不足则运化失司,推动无力。运化失司则日久成痰;推动无力则血运不畅,发为血瘀。治宜益气养血,豁痰祛瘀。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红景天益气生血,活血化瘀共为君药;人参助黄芪、红景天大补元气,益气生血,瓜蒌皮通阳散结,开胸通痹,薤白行气祛痰,三七化瘀止痛,活血止血共为臣药;胆南星清热化痰,瓦楞子散结消痰,海浮石软坚化痰共助瓜蒌皮、薤白祛痰散结,为佐药;丹参活血祛瘀,养血止痛,降香活血行气止痛共助红景天、三七活血化瘀止痛,为佐药;苏梗理气宽中,桂枝温经通脉,共助瓜蒌皮通阳散结,开胸痛痹为佐药;炙甘草味甜性缓,气血双补,兼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益气养血,豁痰祛瘀,开胸通痹,行气止痛。故此方剂对气心气虚弱、痰瘀互结型胸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陈可冀,廖家桢,肖振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4]张民庆主编.现代临床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
[5]王本祥主编.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621-1504
[6]刘德年,刘梓荣,袁重果.动态心电图检出的老年人缺血性ST段压低的临床病理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4,6(3):144.
[7]国际心脑病学会和协会WHO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1):75 76.
[8]郭继鸿,张 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9 170.
[9]江 馨,孙 丽.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20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4):9.
论文作者:张敬志,李建功,李丽群,林育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8
标签:胸痹论文; 心绞痛论文; 胸痛论文; 疗效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气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