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江苏 邳州 221300)
【摘要】 目的:在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苏醒期中应用手术室护理,探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将手术室护理应用到观察组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离开复苏室的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的措施后,相较于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苏醒期中应用手术室护理的效果显著,有效缩短了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复苏拔管时间、术后苏醒离开复苏室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而且在有效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苏醒期;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053-02
由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后患者的意识尚未完全清醒,且多数患者有中枢神经疾病的情况,使得患者难以有效配合医务人员展开治疗,同时患者也极易出现病情变化,使得医疗人员难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观察[1]。此外,由于患者在手术结束到患者神志恢复离开手术室的过程中,麻醉效果仍未完全消失,这使得患者极易产生躁动不安的症状,同时在躁动不安的影响下,患者也极易诱发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患者再次手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2]。为此,也就需要在患者的苏醒期中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为手术效果提供保障,并有效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文中就将2016年5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探究分析了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5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介于19岁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0±6.51)岁,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颅脑外伤手术32例、脑出血手术11例、脑动脉瘤夹闭手术3例、颅内肿瘤手术3例、神经减压手术1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介于20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1±6.66)岁,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颅脑外伤手术31例、脑出血手术12例、脑动脉瘤夹闭手术3例、颅内肿瘤手术3例、神经减压手术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以及病理类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ASA分级为Ⅰ到Ⅱ级别,且生命体征不存在异常;(2)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不存在听力障碍、肝肾功能正常、不存在精神疾病,且由固定的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各个患者所采用的麻醉药物相同,均根据患者的体重进行计算。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肺疾病,导致患者手术结束后出现严重呼吸循环障碍。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主要指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采用吸氧等常规护理措施[3]。
将手术室护理应用到观察组中,主要可包括五个方面:(1)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的苏醒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应性精神症状,比如:目光呆滞、哭喊、意识模糊以及躁动不安,所以这也就要求在展开手术前应该做好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比如:对四肢进行常规约束制动,并进行固定,且不对局部血液循环以及术中的观察和操作产生影响。在患者发生躁动的情况,应该对患者予以适量的镇痛以及镇静药,并强化吸氧通气[4];(2)减少对患者实施不良刺激,比如:气管导管刺激、导尿刺激以及吸痰刺激等。在此期间,应该对尿袋以及引流袋予以注意观察,并及时记下来排放。同时当患者的体位摆好后的应该及时盖好被单,避免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发生。固定好引流管、输液管道以及敷料,避免躁动过程中出现管道脱落以及牵引导致患者腔道损伤的情况发生。此外,应该持续对患者进行翻身,在过床的过程中,应该和手术医师以及麻醉师进行密切的配合,保证患者体位的稳定,避免颈椎扭曲和引流管脱落的情况发生[5];(3)维持患者的呼吸通道畅通。在完成手术后,全麻苏醒前,不应该快速拔出气管插管,在拔出气管插管后应该注意舌后坠和无呕吐的情况发生,尽可能的防止呼吸道梗阻的情况发生。具体而言,在拔出气管插管后应该去枕促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在神经外科中,某些特殊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往往需要特殊体位,所以这也就使得应在征询医师的同意后促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并准备好负压吸引器,随时对患者口腔中的呕吐物以及分泌物记下来清除,防止误吸以及肺内感染的情况发生。在面对老年婴幼儿患者时,舌后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情况,而与之相关的应对措施主要为托起患者下颌、面罩吸氧以及置口咽通气管,从而对患者的通气功能进行改善,促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始终处于95%以上,并分析患者的复查血气。若患者的短期神志较难恢复,且不能有效的配置治疗,那么就可考虑重新的插管,从而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6];(4)维持患者相对稳定的体温。由于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在大量注入室温液体后患者,患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并且因为神经外科手术的相关操作会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影响,此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患者也会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而上述情况的存在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全面苏醒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在面对手术时间较长或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差的患者时,在手术过程中以及苏醒期间的护理过程中,应该动态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提升患者的手术室空调温度的调节,加温输入液体以及添加被子等措施,以提升或维持患者的体温。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身体的暴露,防止低体温的不良情况发生[7];(5)在展开麻醉前实施认知护理干预。就认知护理干预而言,该措施主要指在麻醉展开前,有护理人员进行手术操作以及插管的讲解,告知患者导尿管等插管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并告知患者相关知识,促使患者在手术完成后能够主动忍受留置尿管和气管插管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刺激,防止患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为患者术后躁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较大帮助[8]。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离开复苏室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期躁动程度进行比较,其中躁动程度主要参照类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当患者不存在肢体上的躁动且能够安全配合治疗为0分;当患者存在肢体上躁动,且能够通过语言安慰改善患者的躁动情况为1分;当患者在无刺激的情况下出现肢体上的躁动,并且需要制动为2分;当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出现激烈的挣扎且需要多人共同展开制动为3分。
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当分数大于90分时为非常满意;分数介于70到90分时为满意;分数低于70分时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x-±s”,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的措施后,相较于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对照组明显较高,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16%,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秦琨
(眉山市东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眉山 620010)
【摘要】 目的:提高对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5年4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从治疗病人中选取57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两病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本文所研究的57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影像学显示:4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干酪渗出为主(占比85.96%),3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合并空洞(占比63.15%),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干酪样肺炎(占比8.77%),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变累及2个及以上肺野(占比22.80%),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核性胸膜炎(占比5.26%)。在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其中41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占比71.92%),32例患者痰菌转阴(占比56.14%),45例患者病灶吸收好转(占比78.94%),46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好(占比80.70%)。结论: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而肺结核的治疗和糖尿病的控制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及两病同时规范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 老年初治肺结核;糖尿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05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pril 2015-April 2018 was taken as the study time period, the time period was selected from the treatment of 57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and diabetes mellitu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ts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combin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diseases. Results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57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bined with diabetes in the early age were studi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49 patients were mainly cheese exudation (85.96%), 36 patients had a combined cavity (63.15%), and 5 patients ha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heese-like pneumonia (8.77% ), 13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esions involving 2 or more lung fields (accounted for 22.80%), 3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pleurisy (5.26%). After receiving the treatment, all the patients ' clinical symptoms were relieved to some extent, among them, 41 patients had obvious improvement (accounted for 71.92%), 32 cases of sputum bacteria turned cloudy (accounted for 56.14%), 45 patients had better absorption (accounting for 78.94%), The effect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46 patients was better (accounted for 80.70%). Conclusion Senil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bin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s a high incidence of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the control of diabete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should be found early treatment and the two diseases at the same tim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Diabetes mellitus; Clinical analysis
肺结核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乙类传染性疾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也是一种多发病,随着国内的社会经济不断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其发病率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较差,所以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极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1],大大增大了治疗的难度。在本文中就从治疗病人中选取的57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4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从治疗病人中选取的57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介于60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岁。糖尿病类型均为Ⅱ类,病程介于4年到24年之间,平均为8年。呼吸系统排除其他疾病,并确诊为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1.2 治疗方法
1.2.1结核病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可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为主的药物联合化疗方案,服药方式顿服,治疗疗程6个月至12个月。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避开乙胺丁醇的使用[2],因此类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就是视神经炎,所以会加重眼部病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化疗一周后可采用双向免疫调节制剂母牛分枝杆菌注射液每隔2周肌注一次,每次22.50μg[3],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拍胸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痰培养找结核分枝杆菌,以便观察治疗情况。
1.2.2糖尿病治疗 其治疗内容主要可分为健康教育、合理膳食、体育锻炼、病情监测以及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可采用的药物治疗主要方式如口服磺脲类、双胍类、格列酮类、a葡萄糖甘酶抑制剂、胰升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以及胰岛素的皮下注射应用。
2.结果
本文所研究的57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影像学显示:4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干酪渗出为主(占比85.96%),3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合并空洞(占比63.15%),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干酪样肺炎(占比8.77%),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变累及2个及以上肺野(占比22.80%),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核性胸膜炎(占比5.26%)。在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其中41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占比71.92%),32例患者痰菌转阴(占比56.14%),45例患者病灶吸收好转(占比78.94%),46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好(占比80.70%)。
3.讨论
结核病的主要免疫保护机制是细胞免疫,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就会增大感染机率,糖尿病则是因为长期血糖增高为特征,并可同时伴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代谢紊乱,进而造成了营养失衡,最终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并且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有维生素A的缺乏[4],易造成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角化,以至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更易造成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进而从发病机制上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的概率。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有逐年增高趋势,所以对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当患者出现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感染症状时,应该及时采取拍胸片、查痰等措施,排除是否感染肺结核。通常情况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长期受糖代谢紊乱的影响,明显造成肺结核的病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肺结核又可加重糖尿病。为此,对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也就成了治疗该病症的关键所在。换言之,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好坏直接决定了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本文所研究的57例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影像学显示:4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干酪渗出为主(占比85.96%),3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合并空洞(占比63.15%),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干酪样肺炎(占比8.77%),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变累及2个及以上肺野(占比22.80%),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核性胸膜炎(占比5.26%)。在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其中41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占比71.92%),32例患者痰菌转阴(占比56.14%),45例患者病灶吸收好转(占比78.94%),46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好(占比80.70%)。
综上所述,进行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糖尿病对肺结核治疗的不利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在控制好糖尿病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卫鸿,刚永桂,赵鹏飞,等.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1):5361-5362.
[2]宋珺.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45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7):2290-2292.
[3]裴宁,王金河.老年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65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09):817-818.
[4]陈志飞,韩丹,郑春兰,等.老年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59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09):908-909+911.
3.讨论
高、精、尖为神经外科手术的主要特点,同时神经外科全麻手术还具有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等特点。在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苏醒期间,受吸入麻醉药的使用、麻醉药残余或切口疼痛的影响,促使患者的身体无法活动或出现定向障碍,并且在气管导管、低温寒战以及尿管刺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以及导致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或挣扎的情况。而上述情况的发生极易导致血液动力学波动,导致颅内压增高,不仅导致脑低灌区域的神经元损伤集中,而且增加了术后颅内出血量,甚至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患者再次手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为此,则也就需要在患者的苏醒期中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为手术效果提供保障,并有效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9]。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患者手术后的苏醒过程中,对患者发挥在重要的作用,不仅可有效清除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保证了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而且在麻醉前告患者术中插管可能造成的不适反应,使得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应对准备,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忍受程度,并促使患者有效保持了良好的情绪,有效避免了因未告知相关情况而使患者因不适应而产生较大的情绪变化,最终对治疗效果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该护理措施通过密切观察的患者的导管完好程度、流畅程度,促使患者尿袋以及引流袋在已满状态下能够并及时排放。同时,该护理措施还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予以了注意,促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并其可随时清除分泌物,为患者的呼吸道顺畅提供了保证[10]。而在对患者各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的情况下,有效避免了患者因导管脱落、牵拉而出现的不适感,进而避免了患者因躁动而产生的躁动情绪。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的措施后,相较于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对照组明显较高,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16%,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4%;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拔管时间、离开复苏室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手术室护理干预应用到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苏醒期中的效果显著,有效缩短了神经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复苏拔管时间、术后苏醒离开复苏室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而且在有效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谢瑛.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1):66-67.
[2]顾华兰.手术室护理干预应用于全麻苏醒期患者的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5):138-139.
[3]陈苹.手术室护理对老年人全麻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观察[J].大医生,2017,2(Z2):34-35+39.
[4]张婧.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0):1264-1265.
[5]朱丽琴.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6):14966-14967+14969.
[6]田小银.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和躁动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6):211-212.
[7]管春丽,陈丹,崔茜,等.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4):115-117+124.
[8]欧阳贵珍,周慧琴,等.神经导航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手术室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2):4593-4594.
[9]吕文桃.手术室护理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01):74-75.
[10]《当代护士》全国护理学术研讨会暨专科护士(神经外科、ICU、手术室)护理实践及临床应用培训班通知[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192.
论文作者:秦琨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患者论文; 肺结核论文; 全麻论文; 手术论文; 手术室论文; 术后论文; 糖尿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