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出版业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说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分配、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而集约型则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低消耗、少投入、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强调出版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使出版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从而促进出版产业的高效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
出版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首先,出版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建立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必要的。受经济发展的驱动,出版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出版社从105家增至563家,增长了436%;期刊从930种增加到8135种,增长了774%;报纸从186种增长到2202种,增长了1083%;图书出版从17000种增长到10万多种,增长了488%,而出版生产实物量的总印张数从135亿印张增加到315.4亿印张,仅增加了134%,总印数从37亿册增加到62.6亿册,仅增长6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出版业的发展更侧重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要素的扩张,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发展包括出版业的发展,必须把增长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这对于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其次,转变出版业的增长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出版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管理,出版业的规模、数量发展过快,导致出版业结构不合理,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环节发展不平衡。比如,低水平的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高水平的印刷生产能力却又不足;图书市场发育不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难以形成;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版物内容雷同,质量平庸,所谓“不好不坏,又多又快”;一方面出版物品种不断上升,总量增长较快,年图书出版总数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问题仍然存在;图书库存增大,1996年1—8月份库存码洋达81亿,导致出版物市场的有效供应不足,影响了出版业两个效益的实现。出版业发展过快,出版企业增多,合格的经营管理、出版编辑、发行人员匮乏,导致出版物质量和出版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出版业发展过快,有限的资金用来铺摊子,扩大规模,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出版业技术水平却普遍不高,这使出版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产业升级困难。要切实解决出版业目前存在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出版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较快的增长,必须实现出版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再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形成开放型的出版业,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世界范围的经济贸易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依存和融合,各国的文化也随着经济、科技的交流在相互碰撞中走向融合,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世界出版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不仅是在数量和价格,更是在技术、质量和效益上的竞争。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谋求抢占出版新产业的制高点,把加速技术进步、降低消耗、提高出版物质量和效益作为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出版产业在素质、出版物质量及在世界出版物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方面与一些出版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出版业国际化大趋势下,我国出版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提高技术水平和出版物质量,增加在世界出版物市场上的占有率,这也必须转变出版业的增长方式。
我们强调出版业转变增长方式,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也有客观可能性。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已形成了集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外贸及出版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出版产业体系,出版业规模和年出版物数量居世界前列,出版业地区布局已经展开,出版物市场逐步形成,这些都为出版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以及党和国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视,也为出版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体制环境和良好的外部条件。
出版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出版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涉及出版工作的全局,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根据我国出版发展现状,借鉴其它产业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当前应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把出版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转变增长方式上。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是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是今后15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新闻出版署1993年提出的出版工作要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方针,通过几年的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但由于前几年出版业数量、规模增长的惯性作用,以及有些地方或出版单位仍然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和作法,出版业外延扩大再生产趋势仍然明显,突出表现在办报办刊热持续升温,出版物总量居高不下,出版业技术进步缓慢,这不仅与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要求相违背,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因此,必须加深对出版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发展观念,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走集约型经营之路,在“九五”计划及各类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都应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第二,进一步深化出版改革,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这是出版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出版企业是出版业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基础,出版改革首要的是出版企业的改革。要真正从根本上转变出版业的增长方式,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出版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创建要分类指导,逐步实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对中央大型的书刊印刷、发行和行资供应企业及一部分科技、古籍出版社可以按公司制改组,仍保持国有国营形式;对于省级书刊印刷企业和物资供应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国家控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形成以国有法人投资为主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对于中小型印刷企业可以通过拍卖、兼并、出售、租赁等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改造成不同形式的企业。对于其它出版企业主要是出版社,在条件成熟时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加快出版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促进出版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市场体系,实属当务之急。加快出版市场体系的建设,一要加强出版市场的硬件建设。这主要是指出版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改造、更新,提高出版市场的技术水平,加快出版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传播,增强市场的服务功能,创造现代出版市场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二要加强出版市场的软件建设。这主要是指出版市场运行机制、法律规范、管理规则等,要通过完备的法规制度,规范出版市场主体——出版企业的行为和出版市场的秩序,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出版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地运行。这方面的建设目前相对滞后,需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三是处理好出版市场放与管的关系。出版市场的协调发展,是放与管的有机结合,放是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减少对出版企业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并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出版市场发育的前提;管是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在放开市场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的、计划的、经济的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出版进行宏观调控,以规范出版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这是出版市场健康发育的保证。
第四,进一步优化出版产业结构,向结构要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出版业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出版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出版业实现由粗放式经济增长向集约式经济增长的转变,从产业结构角度讲,应以合理、先进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机制为条件。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关联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从整体上看,出版产业结构落后,表现在出版业地区间趋同化问题严重。各省、市、区之间出版产业结构大致相同,基本上是出版、印刷、发行三大块。出版企业特别是出版社机构设置、组织结构也基本一致,而且近几年一些出版社不是在出版优质图书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编、印、发一条龙,向出版的上下延伸,争夺印刷、发行利润,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突出,既违背了社会分工原则,也分散了出版企业的力量,既形成不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也产生不了应有的规模效益,其结果是导致出版资源的严重浪费。出版产业结构落后,还表现在出版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与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在投入同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条件下,却只能获取较少的产出和效益,从而降低了增长效率。这突出体现在我们有些书刊内容上乘,但由于用纸、印制及装帧水平差,价格上不去,影响了效益的实现,如同样一部《王力文集》,我们出口只卖100多美元,而台湾则卖1000多美元。其次,出版产业关联机制不合理,出版业内部编、印、发比例不协调,表现在印刷业发展失控,出版市场发育滞后,店社矛盾、店店矛盾始终存在,出版业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较差,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循环和产业链,最终导致出版产业内损严重,投入大,产出小。这种低效的产业关联方式和机制使我国出版业徘徊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下功夫优化出版产业结构。一是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通过竞争形成新的合理的出版产业结构,消除地区分割,打破行政壁垒,从根本上克服地区间出版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建立我国的出版巨人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出版产业经济增长点。二是不断完善和调整出版产业关联机制,在加快出版企业制度改革和出版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强化出版产业内部的有效联系,使编辑、印刷、发行及物资供应各个环节之间达到最佳的组合,形成良性的出版产业循环。三是在调整出版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推进出版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方面要在出版业中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培植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就是要大力发展多媒体电子出版技术,要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支持,以发挥其对出版业的带动和波及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出版企业特别是印刷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出版业的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从而推进出版产业的高级化。
此外,转变出版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必须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一点他人多有论及,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