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教科书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苏教版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当前广大教师在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进行教学时,效果并不理想。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审题,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怎么写”的问题,教师通常很少顾及,也就是说缺失了写作过程的指导。为什么写作课缺乏关键的中间环节呢?是否因为语文教科书原本就没有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足够帮助呢?本文尝试通过从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编写的角度分析研究写作过程难以操作的原因,并对写作教材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整体描述
1.写作教材的呈现方式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都受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观念的影响,因此并没有独立成册的写作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读写结合”,即出现在每个单元阅读篇目之后的思考练习中那部分写作练习。故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写作的内容只能到每一册书中去寻找。
2.写作教材的内容
因为是读写结合的写作教材,所以写作的主题和体裁都与各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和体裁相呼应。现将小学四、五年级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写作教材单元主题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3.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
根据上面图表中呈现小学中高年级的写作教材内容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人文话题为主的编排。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侧重点不在于怎么写,而在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写作素材。这套写作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一种人文状态,其侧重点放在“想写”和“写什么”上。比如,表1中四年级上册的习作6的教材内容的编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供给学生写作素材。从整体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里的主题编排都是以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自然,从情境和实践出发,力求为学生提供最为宽广的写作环境。
(2)读写结合呈现的创新。读写结合这种灵活的呈现方式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变革之一,比如表1中五年级下册习作1的教材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师恩难忘》这篇文章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课文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至今难忘。田老师讲得生动,作者写得具体,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这样的教材呈现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研习、探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还将有效地促使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
(3)写作过程指导的缺乏。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强调“想写”和“写什么”,关心学生的写作状态,但因此造成忽略“怎么写”的过程指导,显然不能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比如,表1中五年级上册习作4的教材内容描述如下:“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别人(亲人,老师或朋友)说……写的时候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新课改以来,写“真情实感”的主张非常流行,但真情实感把写作引向“不可教”的路子,没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技能指标,而只能采用“情境”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自发创作,这就使得作文的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因此,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几乎都不涉及写作知识的呈现,淡化语言的形式训练是值得担心的,因为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语言功底并没有上去”,所以解决学生“怎样写”的过程指导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需要完善的模块。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编写的建议
大多数教师对于写作的复杂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写作教材。因此,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不能仅仅只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设计内容,还要考虑到教师使用教材的方便。通过前面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特点的分析,笔者想对该写作教材的编制提出几点建议。
1.写作教材的目标性
究竟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几年写作训练能够形成怎样的写作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对此是没有目标定位的,教师也不知道用写作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达成怎样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是儿童认知能力和智力技能的综合表现,其任务是训练并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表达自己思想、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成为作文的具体教学目标。
2.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作文能力的基础,有了观察能力就能从客观生活中汲取材料,作文才有素材。从表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五年级的写作教材内容来看,都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提供如何观察的方法,导致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常常是视而不见、模模糊糊,进而认为生活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趣味,最终也就不能思考,不能表达了。因此,写作教材应教给观察的方法,比如怎样观察有顺序,如何观察全面细致,学会观察时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以及养成边观察边思考,及时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3.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篇称得上文章的习作,它凝聚着作者思考的汗水,闪烁着作者思辨的光辉。思维的训练体现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中,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把文章写具体、生动,离不开形象思维;另一方面立意布局、编列提纲或是情意酝酿、思路整理,乃至语言表达又离不开逻辑思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只是在表面上要求学生达到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效果,但没有提出如何积极调动思维,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比如,形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观察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记忆,还可以利用描述词语、开头续写、情节扩写、描述画面等方法锻炼想象能力。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对其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时,要与观察、表达紧密结合。比如,利用推敲词语、发散求异、合理推想等方法,提高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1)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地、创造性地应用语文知识、技能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本领,是作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和修改文章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有个清晰的教学目标,让小学生知道小学阶段的写作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选择。
(2)写作教材的指导性。写作教材的指导功能是指把文本的静态信息转化成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材就像一个“脚手架”,引导学生从模糊、感性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清晰并最终成文。但就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而言,写作教材专题很丰富,强调“自由写作”“个性表达”,但写作教材并没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当学生被教材设计的话题所刺激情感上有所反应时,当学生受到某个情境的感染产生了写作冲动时,当学生在某项语文活动中有所体验时,教材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训练阶梯将学生充沛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自发的写作冲动引导到合适的位置,使之发生理性的、自觉的写作行为。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冲动就不能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实际的作用。写作教材煞费苦心设计的话题引导也就落了空,因此,写作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激发学生浅层次的写作兴趣上。如果写作教材能够在话题引导和写作练习之间,设计出可供操作的具体步骤环节,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学。
(3)写作教材的逻辑性。所谓逻辑性,主要是与“生动、优美、感人”的个性化、文学化、抒情化相区别的,强调写作的逻辑性思维。语文教育和写作教学不应该只是促进学生的情感宣泄,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理性探究能力,使之变得更理性、更理智、更会思考。
从表1的写作教材中,可以发现所选的文体大多是情感型的,忽视科学思维,基本就忽视了逻辑思维,过分强调“你怎么说就怎么写”,大大简化了写作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化过所需要的专门训练,导致写作技能训练的淡化,书面语言表达所需要的逻辑性训练也会大打折扣。
教师应该在写作教材中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在初期的审题阶段,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表现中心的最佳材料;中期的拟提纲阶段,需要确定“怎样写”,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最后的动笔前阶段,按照提纲,展开想象,将构成文章情节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教师只有循序渐进地教给儿童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增长,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有效地促进。苏教版写作教材在不讲理论的情况下,一味地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这样的教材是应引起反思的。
作为课程的载体,语文教科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本文梳理了新课程背景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编制的特点,发现其写作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不足,如写作教材的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对写作过程的指导还不够重视、逻辑性写作技能还比较缺乏,等等,试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来完善写作教材、改善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