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知识、情感、意义、信念和行为的统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_八荣八耻论文

坚持知识、情感、意义、信念和行为的统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_八荣八耻论文

坚持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荣辱观论文,有效性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5X(2006)04-0001-05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如何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命题。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荣”和“辱”本身是指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1]。“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辱”是道德行动主体的羞耻之心,它们构成行动主体的行动动机。荣辱观是人们对荣和辱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或者说维持正常社会运转的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作为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荣辱观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荣辱观的最新概括,它实际上囊括了国家观、人民观、科学观、劳动观、人际观、义利观、法纪观和生活观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八荣八耻”既是人们社会道德责任的“基本底线”,也是人们道德理想的“崇高追求”;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新标杆,也是社会风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标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这些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恰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

2、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当前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针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导向,明确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对于人们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呈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展现了国家的生机和活力,也为个人摆脱精神上的束缚,潜心创造,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一系列急剧变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有的人道德沦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自利,对待“国家”、“人民”这样一些非常神圣而崇高的字眼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2]。这些现象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进步与价值多元的激烈冲突,也凸现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价值尺度。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动力源”。

“八荣八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每一对“荣耻”都是一种尺度,一个标杆,一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八荣八耻”的每个部分既有特殊的要求,又有直接的针对性,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成长立足的基点。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是我们的天职,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规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社会的一切都应该以服务人民为依归;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强有力的手段和最伟大的工具。国家要繁荣,人民要发展,都要充分依靠科学与技术的力量;劳动,是创造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最基本源泉,劳动和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团结,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力量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人格要求,倡导诚实守信,反对见利忘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遵纪守法,首先要有严格的法纪观念。法律和其他规章,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和规范,任何人违法乱纪都必须受到惩罚;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八荣八耻”,不仅贯穿着历史演进的脉络,蕴涵着内在逻辑的力量,透射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而且构成了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框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从知、情、意、信、行入手,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1、明荣知耻,让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认知是理解和行动的前提。开展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荣知耻。正所谓“明荣乃立身之本,知耻是立德之基”。荣,即荣誉、荣耀,是社会对人们正确行为的褒奖和赞许,以及被评价主体对社会褒奖和肯定的主观感受。只有正确认识何者为荣,才能耻所当耻,了解、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方能识别、摒弃假恶丑。另一方面,强化知耻意识的意义在于:知耻在本质上是对假恶丑的厌弃和对真善美的肯定。知羞耻表明内心明是非,有向善的愿望;知羞耻才能勇于认错、认真改过;知羞耻才能做到慎独、自律,进而提升道德层次。

伦理学研究也认为,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首先和主要条件是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的阶级愿望,使人们对社会、群体和他人生存发展形成一定的义务的觉悟过程,也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纽带。一般认为,现在关于荣辱观的宣传似乎已经很充分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八荣八耻”这样的一些文字。但是这仅仅是表面化、口号式的宣传,对于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文化修养的大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通过理论工作者和宣传媒体的正确解读,使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从而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2、情理交融,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需要

青年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更多地依赖感性和直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极大的作用。教育内容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的,也都要经过主体的情感过滤,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心理成分。如果不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共振”,就根本谈不上有效。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相当普遍,教育仿佛被蒙上了冰冷的面具,一切只为“有用”服务,对教育的情感效应既顾不上,也不擅长。另一方面,面对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是非、善恶、美丑等方面的情感冲突与困惑,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基于此,对大学生开展荣辱观教育,就应当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潜心营造情理交融的氛围,在充分说理引导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教育目标与个体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时机,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使他们在情感共振、共鸣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认同、内化和实现。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任何成功的道德教育都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情感体验不仅面临矛盾、冲突、困惑,甚至还有不少是令人不快的。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和堕落、专家学者的欺世盗名、商家的坑蒙拐骗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的唯利是图等等,在大学生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当下我们应当重视的是,如何从正面入手,树立身边好的、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提炼荣辱观,在情感体验中培育荣辱观,在社会实践中升华荣辱观,特别是通过参与志愿者、社区服务、扶贫助困等活动,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好的行为得到赞许、肯定、表扬,并从中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到自我满足和幸福。与此同时,全社会都要形成良好的机制和舆论氛围,不能爱憎错位,好恶颠倒,而应当让践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受到普遍尊重,多一些荣誉感和自豪感,少一些尴尬和无奈。

3、锤炼意志,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心灵

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勇敢等特征。道德意志包括道德动机斗争、作出道德判断和选择、按照道德选择去行动三种主要成份。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能力、善始善终地把决定贯彻到底的坚韧顽强品质,是意志力强弱的标志。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只有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为自觉意识,形成稳定而坚韧的意志,才能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应当说,意志在人的行为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许多大学生该做而没有做,或者不该做而去做了的事之所以会发生,缺乏意志力的控制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坚强的意志是一个长期磨炼的结果。意志磨炼主要靠个体的自我修养,但外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里要特别指出教师的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3]。教师应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把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自信力以及独立人格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4、坚定信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最高形态,它能够把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关于道德的信念,既是先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又是当代人据以行动并继续加以探索的重大命题。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信念的坚定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4]。当今的改革是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能比拟的,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各种思潮的激荡,都对人们荣辱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社会风气、荣辱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道德的负面评价来否定改革,走回头路;另一方面,也应该特别重视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道德信念的腐蚀及其严重性,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善社会风气,重视道德信念的树立,重视耻感的培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品性人格也尚在培养塑造之中。遗憾的是,现在在一些大学生中,爱国主义和服务人民的意识淡化,不讲团结、不讲诚信,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大学生考试作弊、作业舞弊,有的大学生比吃、比穿、比阔,对父母、同学漠不关心,有的学生家长辛勤劳作、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而孩子却不知艰苦奋斗,倒埋怨自己父母无能。在金钱与商品交换的喧嚣声中,在物欲的滚滚洪流中,在“很精彩”又“很无奈”的外部世界的诱惑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道德信仰被冲垮,道德价值在人生价值中被挤到了边缘地带,是非标准、善恶观念、美丑界限被混淆、扭曲、错位[5]。现实急需我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精神支柱。

5、知行结合,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古人云:“道德者,行也。”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任何道德规范,其社会作用的显现将最终体现在人的实践当中。个人品德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完善,也最终体现在其行动上,即所谓“德性”反映在“德行”中。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6]。任何道德规范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形成人们自觉的德性。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脱离实际,即忽视对道德原则的坚持、对道德规范的践行,从而造成青年学生知行脱节,甚至是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

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道出了严格自律的价值判断,也说明荣辱之别常常反映在生活细节处。要使大学生践行“八荣八耻”,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从每个人的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时刻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衔接,从而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变成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体验、锻炼、提升、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性

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构成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完整系统;它们既相互独立运行于人的观念与实践,又统一于每个不同的个体而显现出人格和素质的巨大差异。从一般意义上说,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是内在因素,而行为则是外在表现,它们共同反映人的完整性和差异性。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和真正魅力所在,应当是思想的交融、心灵的碰撞,是“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是道德和智力的升华,是认知与践行的共进,一句话,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

大学生是我国优秀青年聚集的群体,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是成长的“心理断乳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具有不同以往的几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生子女比例较高,二是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学习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四是面临的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增大,五是受互联网络的影响极大。这些特点无疑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前提。

一直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那就是把目标当作起点,要求与需要错位,外塑与内化分离,使得我们的教育走了不少弯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往往更着重于过度政治化的理论和抽象的内容灌输,而不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忽视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意志品质的磨炼,而仅仅把他们视为塑造的客体,从而造成学生的个人发展愿望与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严重脱节,不仅使德育远离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还使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就大学生的荣辱观方面来说,知、情、意、信、行之间割裂现象仍然十分明显,价值混乱、信念模糊、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颠倒、人情冷漠、意志不坚、知行脱节等在一部分人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大学生的素质远不尽如人意,理应成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现在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受到社会的怀疑和挑剔,而且在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对于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要千方百计地在着力提高大学生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行为养成能力方面下更多、更大的功夫。要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既要兼顾知、情、意、信、行作为教育过程的完整性而全面部署、统一实施、不可偏废,又要针对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属性与特点而逐一展开。要充分认识到荣辱观教育的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是切入点,“情”是着眼点,“意”是着力点,“信”是关键点,“行”是落脚点,片面强调任何一“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才能真正使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换句话说,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必须切实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不仅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真正能够入脑、入耳、入心。当前特别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知耻而后勇”,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克服知行脱节的弊端,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标签:;  ;  ;  ;  ;  ;  

坚持知识、情感、意义、信念和行为的统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_八荣八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