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灏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745000

[摘要]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目试探操作,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且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药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两组麻醉期间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经B超引导行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使麻药准确注入至最佳位置,提高麻醉质量,且可合理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保证临床麻醉安全性。

[关键词] 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骨折手术常用麻醉方式,既往常经盲探式操作,但麻醉药物常无法深入的到理想阻滞部位,成功率较低,且可增加神经损伤的风险。近年来,临床发现B超技术可在神经阻滞中具有定位作用,麻醉医师可在B超引导下观察穿刺针径路及麻醉药物分步情况,可有效避免传统操作手法的弊端[1]。为此,本文将对近年我院收治的42例上肢骨折患者于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患者84例,其中男例50,女34例;年龄18~57岁,平均(42.3±2.6)岁;ASA分级Ⅰ~Ⅱ级,病因:肱骨骨折28例,尺桡骨骨折27例,掌骨骨折17例,其他12例。排除全身复合伤、神志不清、小儿及不愿配合手术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于麻醉前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100mg、阿托品0.5mg。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胸背部垫易软枕,将患肢外展呈敬礼姿势,头部偏于对侧,叮嘱患者保持肌肉放松常规消毒穿刺皮肤。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目试探操作,操作如下:在腋动脉搏动最上点做皮丘,取22G静脉套管针,在腋动脉处穿刺,缓慢进针,直至鞘膜刺破,随后将套管针套管向前推进2~3mm,并取出管针枕芯,待观察针套与腋动脉摆动一致后,将针套与输液管路相连接,最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25ml。

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具体操作如下:B超探头先对喉部进行扫描,观察甲状腺、颈动脉、颈内动脉,在逐渐向外扫查至胸锁乳突肌外侧边缘,扫查臂丛神经横断面,观察臂丛神经分支细节。在B超扫描图像下经腋路进行穿刺,取22G套管穿刺针,距探头外约0.5~0.8cm,在腋动脉处垂直进针,并经B超监控穿刺针的移动状态,待确定针尖最佳位置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同时在B超引导下,观察麻醉药物分步及扩散情况,待神经阻滞完全被药物浸润后停止给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药使用剂量,并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意识状况、疼痛、肌肉松弛等情况评定麻醉效果[2],其中优秀:术中患者意识清醒、无疼痛感;良好:患者在术中无明显痛感,肌肉松弛度欠佳,但仍可继续手术;一般:患者在术中偶有疼痛感,且肌肉不松弛,需加深麻醉后方可完成手术;失败:尽管加用局麻药后,仍不能完成手术,需改为全身麻醉。麻醉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将相关的数据均导入到SPSS18.0软件包中,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麻醉阻滞情况比较

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且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麻药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

2.3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在麻醉过程中,均未发生心动过缓、收缩压低于基础值30%或90mmHg、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且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4.8%);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7.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201,P>0.05。两组寒战患者考虑为轻度局麻药物反应,均给予哌替啶、氟哌利多等对症处理后改善,对照组有恶心、呕吐者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血管、神经吻合等手术常用麻醉方式,准确的神经定位是阻滞麻醉成功的关键,既往临床常采用盲探式神经阻滞方式,但该法操作的主观性较强,对操作者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尤其是患者间存在解剖结构关系上的差异,其神经阻滞定位相对较困难,且盲探式穿刺成功率不高,若穿刺不当,增加误入血管、损伤神经的风险;此外,在腋鞘内的臂神经丛各分支被结缔组织包绕分隔,常影响麻醉药物分布和扩散,使患肢神经组织不能完全浸润,麻醉效果较差[3]。

近年来,随着超声定位技术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推广和应用,且受患者肥胖及解剖变异影响较小。在进行上肢手术中,操作者可在B超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过B超图像可直观观察穿刺部位的血管、肌肉及神经分布情况。由此,有助于操作者有效查找、确定患者臂丛神经最佳确定位置,避免术中再次穿刺,并在成功穿刺后,经B超协助可观察穿刺针在臂丛神经中的穿刺程度、麻醉药物浸润程度,有助于保证术中麻醉效果到位,同时还可避免穿刺盲目性,并可降低麻醉药物剂量,减少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结果提示,经B超引导开展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确切。同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麻药使用剂量较少,且麻醉期间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提示,经B超引导还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由此有助于保证麻醉期间及术后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经B超引导行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使麻药准确注入至最佳位置,且可合理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有助于保障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柯纬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J].吉林医学,2014,(34):7622-7623.

[2]胡玲,王瑞婷,柴小青,等.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8):3022-3024.

[3]张云慧,顾新宇,刘清仁,等.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3):228-230.

[4]郑官林,郑晓春.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88-90.

作者简介:王灏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大学学历,199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从事麻醉工作17年,尤其对疼痛治疗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经验。

论文作者:王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  ;  ;  ;  ;  ;  ;  ;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