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精品--评李西佐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_文化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精品--评李西佐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_文化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精品力作——评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交流论文,中外论文,力作论文,五千年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是经外交部批准、被世界知识出版社列为“九五”重点的 图书,2002年元月出版。该书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任主编,陈尚胜、林延清 、李梦芝、元青、张静、刘景泉为分主编,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反复修改而完成,是 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称为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基本思路 是按国别、地区、事件、人物或文学、史学等专题来进行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世界流行的各式各样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从而将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尽 管如此,如果从进一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深度出发,仍缺少综合起来按历史变迁的 顺序、分阶段、比较深入和全面地去论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的著作。编写一部大型的 、按照整个历史发展变化的、全面系统地来论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的、以便让研 究者从宏观把握整体变迁的规律、从微观上具体了解某个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专 著就成了必然。该书正是基于这一思路,从一个全新的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而推出的学术 精品。

全书分为五卷,共80万字,按照五千年的历史顺序,分阶段深入评说中外文化交流的 全过程,但各卷的侧重点也不相同。第一卷重点考察了从华夏文明形成之初到16世纪大 批欧洲人东来前夕中外交流的历史进程。对影响较大的诸如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佛 教东来、景教的传入、鉴真东渡、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件进行了 富于哲理的深入浅出的评价,对于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也作了入情入理的中肯分析,将理论解析于历史叙述之中。第二卷突出探讨了从明末 清初到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 启蒙的促进的历史,同时以澳门为个案,深入论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对这期 间中国与亚、非、美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评述。第三卷阐述了1840年 至1911年因西学的大量输入,造成的中国社会的大裂变,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困苦 中分化和再生,另一方面使汉学进一步走向了世界的中外文化交流。由于晚清时期的文 化交流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作者在总体把握这一文化交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 上,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多角度再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同时也叙述了晚清与亚、非、拉各国的文化交流。第四卷着重探讨了国民政府、留学 生、民间团体、来华学者、外国教会等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19 12—1949年期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和基本面貌,深入研究了 中外文学艺术交流、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国外汉学研究及中国文化在世 界的传播等诸问题。对一些重要的社团和人物适当地加以分析,对有关民国时期文化交 流的不少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五卷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研究新中国对外文 化交流的学术专著。重点考察了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新中国的中外文化交流,涵盖了 思想理论、文学艺术、语言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以政府 和民间两条基本线索,详细概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及其影响。对一些较重要 的文化团体和有影响的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着墨尤多,并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不同国别的 汉学研究。总而言之,这是目前最全面从古至今论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型学术专著,不 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便于后来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细读全书,该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结构创新。

该书充分吸收了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近20年来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学术界的 整体研究水平。在结构上依据中外文化交流的实际,薄古厚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近50 0年。从上古到明中叶为一卷,明末清初到鸦片战争为一卷,鸦片战争后的150年占了三 卷,尤其是将新中国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一卷而加以详尽的叙述,这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该书真正将厚今薄古落实到实处。同时,在整体编排上也是独具匠心的。作者 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史学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写作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交叉运用。 从纵向看,五卷本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是以编年体为历史发展的基本顺序。具体到每一 卷,又是采取的纪事本末体的方法,对五千年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每一重要阶段,分专题 进行较完整的论述,纵横交错,使历史脉络十分清晰,而又使具体的文化交流事件或人 物更加深入,使复杂多变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清晰地跃然纸上 。

二、史料准确。

读书的作者们对史料的选择做到了如下几点:一是征用第一手的可靠的原始资料。二 是对原始资料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核对、查证和辩伪,力求明白无误。三是如实注明难以 下定论的史实。四是尽量运用最新的史料,注意了最新考古发掘,最新资料中尤其是外 文资料的使用。五是每卷书的后面都附有详细的文献目录,便于研究者查对和引用,做 到信而有证。

三、系统全面,重点突出。

作者在强调全面系统的同时,对中外文化交流史进行了科学的取舍,突出重点,以点 带面,尤其是注重文化交流中影响较大的事件、人物、团体、政策、设施等的叙述,在 叙述中又抓住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交流手段、交流内容和交流过程的评说 ,交流效应尤其是文化的社会影响的分析,力求历史的叙述有一定的深度,全书正是基 于此而完成的。而各分卷再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和基本特征,确定要 重点论述的地区、国别及相关的人和事等诸方面。全书还设置了比较深入的重点画面和 特写“镜头”,对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文化交流都做了重点考察,特别是加强了文化 交流的背景和结果的剖析。像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张骞通西域、佛教与中国文化,四大 发明与世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港澳与中西文化 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与文化交流、当代西方思潮与中国等,几十个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问题,书中都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讨。

四、扩大了中外文化比较的研究。

该书对于欧洲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都用了一定的篇幅加 以论述。对于日本文化、越南文化、朝鲜半岛文化等同一文化圈内的文化的异同也用许 多的笔墨做了评论。作者还运用文化生态的理论从不同文化生成的客观环境和生存状态 上去加以比较研究,使文化的研究大大深入了一步。通过文化的比较,叙述了文化交流 的背景、过程、手段和影响,增强了该书的学术深度。

五、理论创新。

全书列有4万字的导论,对于文化交流中的许多理论问题大胆地提出了作者的新观点, 如对于文化交流的流向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认为高势能的文化流向低势能文化是 比较符合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低势能文化只有在融合高势能的文化后才可以生存和发 展,虽然高势能文化也吸收低势能文化,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由高向低的。这样的 理论探索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再如,文化交流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是世界文化 交流史研究中非常难以把握的问题,作者通过考察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后认 为,时代性是外来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之后 ,才可以光芒四射,与日月同辉。文化的时代性是内核,文化的民族性是形式。时代性 必须依赖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关于文化交流的传 播机制和接受机制,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国人素质 的高低决定着文化交流的方向和面貌,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了既可以将高水平的文化引进 到中国,又可以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使民族文化立于不败之地,还会造就一大 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此外,对文化交流的传播机制和接受机制、中华文化的世界定 位、外来文化与中国的关系、原生文化和再生文化等也作了比较深入而且颇有启迪的有 益探讨。这些新的观点,无疑是全书的亮点。

纵观全书,正如戴逸教授所言,李喜所教授主编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一书, 阐明了许多有关文化的理论和历史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和开拓,是一部品位很高 ,价值很大的力作。

标签:;  ;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精品--评李西佐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