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独创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当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先进生产力”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又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
虽然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并没有对生产力本身的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1]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88年,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从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首次对“生产力”本身的状况进行了层次上的分析,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4]“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生产力扩展为“先进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的又一发展。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基本状况和社会的变迁;但真正能起这种决定作用的不是一般生产力,而是社会中的先进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社会前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发展进程。”[6]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历史前进的潮流,就不能代表一般生产力的要求,更不能代表社会上落后生产力的要求,只能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以理论家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了“先进生产力”,是对邓小平同志“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过去,我们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基本上没有使用“先进生产力”的概念,而是使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概念。“先进生产力”的概念的提出,突破了过去我们仅局限于完善、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角度去探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重视生产力自身内在要素的优化和进步。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就生产力本身来说,首先,要看包含于生产力中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今天,生产力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通常以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及其新材料、新能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及其相关的产业形式或生产手段为标志。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生产力中的科技含量越高,生产力就越先进,反之,生产力则越落后。其次,要看这种生产力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作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加强,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信从根本上说,是人类主宰自然进程的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会导致一种片面的生产力观,从而忽视生产力中各个因素的整体协调发展,导致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后果。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等,都与生产力片面的不合理的发展有关,这种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获得的生产力,不是先进生产力,只能是落后生产力的表现。先进生产力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7]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谋求人类的利益和幸福。
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还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因为“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具有相对的意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本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本身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相对于前一社会形态是先进的生产力,相对于后一社会形态则是落后的生产力,就同一社会形态来说,相对于前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生产力,相对于后一历史阶段或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则又是落后的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不是某种静态的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而是动态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谓“发展要求”,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因此,从动态发展的观点上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实质上说,就是要代表由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先进文化”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还表现为文化上的进步。尽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来也没有否认过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合力所推动的,在这个合力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处于中心位置,但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因素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是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8]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9]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物质生产对精神活动的制约及其反作用的一般观点来论述文化、论述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它自觉代表着时代的主流、发展的方向、人民的意志,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它有力地推进社会的政治体制、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展,是进步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诞生的先导。这从根本上体现了先进文化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也从根本上与腐朽、落后、反动的文化相区别。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呢?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确立的“先进文化”,其总的特征是:反映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其具体特征有以下几点:
1.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任何文化系统都是以自己特定的指导思想或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前进方向是由其处于核心地位的思想道德、特别是世界观所决定的。先进文化与落后的或腐朽的、反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表现为不同思想道德、实质是不同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坚持先进世界观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当前世界转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多元文化交织碰撞、良莠混杂的大背景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防止、抵制腐朽没落的消极文化,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2.它是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的文化。文化的实质和功能,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3.它是以三个面向为发展方向的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开放性和前瞻性。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潮流。现代化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信赖所代替,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积极吸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总之,发展“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适应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和道路。
4.它是以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民族性”,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其精华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基。“科学性”,即表现为文化中的科学品格和科学精神。文化中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这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要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风气,在文化建设中就要大力宣传科学,引导人民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态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成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时,最严谨、最有生命的先进文化体系才能形成。“大众性”,即表现为文化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文化最深厚的根源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先进文化的大众性表现在它来自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无论是先进的思想道德,还是先进的科学文化,从根本上说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此,努力建构品味共享、雅俗共存、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表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境界,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由于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党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0]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在论述到人民群众有关问题时,以往我们通常用“多数人构成的人群”、“群众中的大多数”、“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等概念和观点,而缺少“最广大人民”这一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最广大人民”这一范畴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人民群众范围的理解。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它由不同阶级、阶层、团体、组织和个人组成。“最广大人民”这一范畴的提出表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群众不仅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的全体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也包括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的一切爱国者,“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最广大人民”显示出它空前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和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也不是为了创造历史而创造,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人们自身的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可见,利益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就存在着不同职业群体和利益群体,因而也就存在着不同个人之间、不同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不同阶层、群体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和矛盾,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国家与集体、集体与个人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外,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变化,造成了就业岗位、分配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成的多样化,产生了比以往更为复杂、多样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发展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格局下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中国共产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先解决好怎样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这里必须强调以下两点:
1.要从“最广大人民”的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他不能只代表某一阶级、某一集团、某一部分湛至是相当多数的部分)人的利益,而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最广大人民”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兼顾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中本身有先进和落后之区分,无论是其先进群众部分,还是落后群体部分,只要其要求的利益正当、合法,都应当给予维护好发展好;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要处理好“根本利益”和其它利益之间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利益的重要性,但以往我们通常用“物质利益”、“经济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等概念,而缺少“根本利益”这一范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根本利益”这一范畴,是对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
要处理好“根本利益”和其它利益之间的关系,具体讲,应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毕竟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原有利益格局的改变,从而引起人民群众原有利益关系的巨大调整和变化,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在人民群众中出现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当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过去我们更多强调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忽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根本利益”范畴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认识。“根本利益”并不等同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我们不能因为强调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对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当前生活状况漠视不管、麻木不仁;更不能以放弃、损害群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来取得所谓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因为,当人民群众的眼前的、局部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受到损害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不仅改革会失去动力,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也实现不了,而且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也不能得到保持,我们党就有失去人民的危险。[14]因此,我们党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在追求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认认真真地解决好人民群众当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总之,“根本利益”向我们表明,无论是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还是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只要属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都应努力地维护好发展好。
其次,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效率与公平通常处于两难之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党总结分配制度改革实践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我们在制定,执行和落实政策时,首先要考虑有没有效率,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是不是能保证效率的提高。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会使分配中的差距拉开,从而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单位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我们还必须实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由于其他多种多样的因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在付出同等劳动的情况下,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或个人收入,致使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分配不公,又加剧了这种趋势。因此,我们在承认合理的收入差距的同时,也应防止两极分化,做到兼顾公平。社会主义需要效率,也需要公平。如果社会公平目标损失太多,就会逐步由经济问题演化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防止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实践证明,只有把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兼顾好,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尽管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归宿,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同时,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必将极大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强大无比的群众基础,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三个代表”所全面展示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