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999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1998~1999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1998~1999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宏观金融形势分析

(一)1998年宏观金融形势的主要特点

1、货币政策已由大原则上的适度从紧向事实上的适时放宽转变,但经济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通货紧缩

取消贷款规模是除调整利率外的最有影响的货币政策。中国从50年代开始一直执行的指令性贷款计划。1997年,央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下达的指令性贷款计划高达8000亿元人民币。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按照人民银行颁发的《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对国有商业银行不再下达指令性贷款计划,而改为按年(季)下达指导性计划。按规定,各商业银行必须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这个指导性计划将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监测目标,供各商业银行执行自编资金计划时参考。各商业银行筹集的资金,由各行依法自主使用,按照信贷原则和国家有关政策发放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视资金能力自行安排;固定资产贷款,1997年年底以前承诺的,由各行继续执行,对新的项目贷款,由商业银行自己掌握,自求收支平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10月份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1997年以来采取的一系列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成效虽然初步显现,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仍不尽如人意,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缓慢。在第三季度增幅比前两个季度末分别高0.7和1.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1998年10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增长16.3%, 勉强达到央行年初制定的16%~18%调控目标,余额达100863亿元。1998年三季度狭义货币M[,1] 比1997年同期增长13.2%,增幅比前两个季度末分别高1.5和4.5个百分点,回升态势明显,10月末增长13.5%,继续保持了三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10月末,市场现金流通量M[,0]为10501亿元,增长10.7%,比三季度的11.7%回落了1个百分点。这表明, 虽然随着中央银行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到位和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改进,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明显加快,但通货已表现出事实上的轻度紧缩,这从物价的持续下降上可以得到证实。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10月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下降0.3%,比1997年同月下降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下降0.3%,比1997年同期下降1.1%。1 ~10月份累计,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比1997年同期下降2.5%和0.7%。

1997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恢复了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业务,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连续几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发布了《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但由此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有人认为,1996年以来货币政策失灵的原因在于银行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使降息等措施的时滞性加长了,而1998年9月和10月两个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表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性即将到期,1999年就将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共同推进经济增长。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能无视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即货币供应的增加并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由于面临越来越大的要求启动经济增长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针对现阶段的金融运行情况,不得不反复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由于财政刺激经济的办法主要是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对国有大企业的贷款并不能改变国有经济整体上缺乏活力的问题。因此,货币当局试图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刺激经济的活力。1998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和刺激成为宏观金融政策的重要举措。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10月31日起,扩大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将由现行的10%扩大为20%,最低下浮幅度10%不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为50%。此举旨在进一步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推进利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根据企业贷款数额、信用级别、资产负债比率、担保方式等指标,自行制定贷款利率浮动实施细则,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2、总体金融形势平稳发展,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央银行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出台的措施之多、力度之大可说是空前的。在第三季度金融运行已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回升态势明显。配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全部金融机构尤其是国家银行贷款大量增加,对促进三季度经济增长的回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8年三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7.1%,增幅分别比前两个季度末高1.7和1.5个百分点,是近7个月来的最高值。10月末,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83455亿元,增长17%。自5月份以来金融机构贷款呈大幅增加态势,每月贷款均超过1997年同月,累计5个月贷款为6074亿元, 比1997年同期多1977亿元。三季度末国家银行贷款余额为65139亿元, 增长17.2%,增幅比前两季度末分别高2.3和1.9个百分点。10月末国家银行贷款余额为65801亿元,增长17%。1998年前10个月累计,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842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7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40亿元;分机构看,国家银行贷款增加64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04亿元。虽然采取了新增发1000亿元国债的措施,但贷款增长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季度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1881亿元,增长17.3 %,增幅分别比前两季度末高0.4和1.9 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0858亿元,增长14.8%,增幅分别比前两季度末高1.1和3.3个百分点。到1998年10月底,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3053亿元,增长1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1147亿元,增长15.4%。1998年前10 个月企业存款累计增加256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2249亿元,增长 17.1%。前10个月累计,储蓄存款增加6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17 亿元,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因此,虽然采取一系列的降息措施,居民储蓄仍持续保持了17%的增幅。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保持充足支付能力。1998年年底货币供应总量将接近年初提出的增长16%~18%的目标,国家银行贷款总量将达到调整后的指导性增长计划。

面对国内外对人民币贬值的种种猜测,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了稳定。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证明,中国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实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正确的,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也维护了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实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符合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有着坚实的基础。1998年10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8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10月份银行间外汇市场仍然呈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币市场加权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10月末美元兑人民币市场加权汇率以8.2778报收,比9月底的8.2780微跌2点。 10 月30 日港币兑人民币市场加权汇率收在1.0673 ,基本与9月底持平。受国际外汇市场美元兑日元大幅贬值影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对人民币市场加权汇率大幅攀升,10月30日日元汇价为7.1426,比上月底的6.1247上升1.0179点。

3、 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成为金融领域引人注目的焦点

根据朱总理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初引进信贷管理五级分类方法,逐步取代财政部将不良贷款划分为“一逾两呆”的分类制度,这被称为“信贷管理的一场革命”。“贷款五级制”分为正常(Passed)、特别关注(Special Mention )、 次级(Substandard )、 可疑(Doubtful)以及全损(Loss),定义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困难在于以往“一逾两呆”的特点是“定量”,而按风险分类的特点是“定性”,如何将原有“定量”的划分过渡到新制度下“定性”标准。不过相信各类别的适用范围会保留“中国特色”成分。最受关注的是历史遗留财务如何处理及政策性贷款如扶贫贷款的划分。新制度下的“损失”概念,将比旧制度的“呆账”含义大得多,这意味着将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以往惯常使用的贷款分类简单而僵化,他可以帮助银行识别严重的不良贷款,却不能将未逾期而具有潜在风险的资产状况加以区分。这表明金融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开始由定量转向定性,引进新制度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

1998年并不一定是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问题引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倒闭的开始,但却可能被视为中央政府如何处理处于破产边缘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转折。继中创和海南发展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是1998年年初以来最大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显示,以信托投资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较大不良债务的金融机构,也许只是刚刚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作为这种处置“有问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代价之一,1998年6 月国际评级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对中国7家最大的信托公司进行重新审查,对5家受地方政府支持信托公司(福建、上海、天津、深圳和山东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调低评级。穆迪公司发表声明说:“在中国经济放缓、周边环境恶化的形势下,国有资产重组带来的巨大困难正在逐渐削弱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这会导致政府对所控制的信托公司的援助力不从心的问题。”穆迪特别举例说,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最近已不再向国务院直接报告,而转由央行监管; 被列为重新审查名单的7家公司中,有5家的外债信贷评级是“可投资”,其中评级最高的中信集团,达Baal级。另一家国际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在中国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广信集团)倒闭后的第3天, 即宣布将中国3 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粤海企业(广东省政府窗口公司)的债务信用评级列入负面“信用观察”等级,3 家分别是福建国际信托投资的“BBB”、 上海国际信托投资的“BBB-” 及天津国际信托投资的“BBB-”。

1998年7月,中国9家银行也被穆迪公司列入观察名单,其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现在的财务实力已为仅次于最低的E+级;9家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投资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内仅中国银行的财务实力评级为D级, 这是因为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利润较丰。事实上,海外利润占中国银行整体利润三分之二,如没有海外业务,中国银行与其他3 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会差不多。不管这种评级可能带有怎样的意图和非经济色彩,其直接后果是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融资要比以往困难得多。评级级别的下降不仅意味着有关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和难度增加,而且标明金融风险的加重。考虑到中国目前商业银行体系的主力机构均被降级,而支撑金融体系的另一只重要力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被普遍降级,1998年事实上反映了中国金融业开始步入艰难的调整期。

4、人民币汇率不贬值所付出的代价愈益显著, 对国际收支的管理和控制大大加强

在人民币市场汇率保持稳定的同时,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心理预期的影响,外汇储备在经常项目有大量顺差和持续资本流入(1998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对外贸易顺差384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7.8%,前三个季度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则达到了314 亿美元)的情况下反而没有增加,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所表现出的资本外逃和资本外流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市场预期和资本外流加剧等影响,国家外汇储备在1998年6月底曾减少到1405.1亿美元,比5月底时的1409.1亿美元虽然只减少4亿美元,但这是1992年以来首次单月下降。到1998 年三季度末,国家外汇储备为1411亿美元,仅比上年末增加12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拥有的外汇已超过800亿美元。1998年以来, 国内居民炒汇空前热烈,上海市民外汇日交易量飙升达10倍。

作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代价之一,中国进出口表现出了极其艰难的局面。据海关统计,1998年1~10月,中国进出口总额达2591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仅增长0.4%;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下降0.7%。1~10月的月度出口已连续3 个月出现负增长, 10 月份的出口和进口分别比1997年同期下降17.3%和9.2%, 当月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下降38.1%。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下降幅度持续扩大。尽管对欧美等地区的出口增长,但整个出口增幅仍是逐季下降。1~9月,中国对欧盟、加拿大及美国出口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1.7%、10.4%和16.5%,对亚洲和日本、韩国的出口则大幅度下降,对亚洲出口下降了16.1%,对日本出口下降6.5%,对韩国更是巨幅下降32.4%。 第四季度外贸也只能低幅增长。预计1998年四季度随着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打击走私成效的逐步显现,进口增幅将稳步回升,但由于目前国内供大于需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进口需求相对不足,因此进口增幅回升也是有限的,四季度进口增幅预计在1%以上。

为使人民币不贬值的战略和承诺得以实现,并减少对进出口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着手制定措施加大对外贸支持的力度,完善支持外贸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与外经贸部于1998年7 月初举行了联合会议,形成了金融支持进出口和外商投资的12条意见。拟出台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中国银行对支持外贸的主渠道作用和进出口银行支持机电产品出口的力度,加大各金融机构对在其开户的企业出口创汇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改善服务,对资信良好、有偿还贷款保证的外贸企业适当增加贷款授信额度,方便其运作;运用“封闭贷款”支持暂时亏损、但个别类项产品国外有订单、单项核算有效益、还款又有保证的外贸企业,帮助他们稳固和开拓市场,实现扭亏为盈。三是加大专项信贷投入,支持重点地区和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出口,支持有市场基础的外贸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和产品,实现多元化战略。同时银行要运用金融信息网络,为所有外向型企业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四是支持国有企业在海外设立必要、有效的生产基地和劳务基地,为科工贸国际一体化的建设提供各种国际金融手段的支持。

5、金融监管部门重组全面展开, 中国人民银行跨区设置分行成为以中央银行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转折

1998年金融领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是在商业银行实施战略重组的同时金融监管部门的重组全面展开,这与中央在金融机构的体制上实行垂直领导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按照金融工作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要对全国的金融、证券、保险行业实行分业统一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支机构是统一的法人。

金融监管部门重组中最引人瞩目也是“做工作”最多的首推人行大区分行的设置。对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实行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撤销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9家分行。1998年11月中旬,上海分行作为新体制中的第一家大区分行率先挂牌。至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自身的机构改革,进展较顺利。完成调整后的央行由18个部门减为13个部门,46%的职位将被削减,10%的人员下岗。与此同时,国务院也批准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定”方案,确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国务院正部级直属机构,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中国证监会今后要致力于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按规定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加强对证券期货业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防范和化解证券期货市场的风险,维护市场的稳定。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保监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他的主要任务是: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划;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进保险改革,促进保险企业公平竞争;建立保险业风险的评价与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与业务的健康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与省会城市分行合并工作按计划也要在1998年年底基本完成。商业银行二级分行、重复设立的机构和长期亏损的县支行(办事处)将逐步撤销。1998年底前,商业银行与其所办的公司要彻底脱钩。其股份限期转让,转让不出去的予以解散。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创新,其中包括依法设立国有商业银行监事会;按统一规划撤并重复的分支机构。

在上述几个层次的重组之外,还有各种商业性的金融机构重组、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与其接收机构的合并等等,大的如君安证券公司与国泰证券公司的合并,中国工商银行对海南发展银行的接管,中国建设银行对中农信的接管等;小的如各中心商业银行就是在城市合作银行(他们的前身又是若干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或更名而来,他们又不同程度地接管了地方更小的金融机构和各类基金会、投资公司。总之,可以看出,金融业如此规模的机构重组反映了中央和政府试图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决心。

6、当亚洲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的影响日重的情况下, 中国金融改革稳步进行,金融开放渐进扩大,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持续深化

从整个“九五”时间表上看,1998年是中国金融改革最为关键的一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面,1998年推进的改革内容包括: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呆坏帐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扩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方法的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核销办法,改由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集中审定后,由商业银行依法及时核销。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或托管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等呆滞贷款;加强中央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首先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是以特别国债方式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拨付的2700亿元资本金),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某些贷款实际用于财政支出的部分应予以补救或改变,将现行金融会计制度中不符合金融业谨慎原则的内容加以修正。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分业管理带来的竞争格局下货币市场稳步深化成效卓著。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债券买卖业务。目前的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成员有160家,由商业银行总行和授权分行组成, 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债券交易的主要目的是头寸调节,当商业银行间的头寸松紧程度相似时,其债券买卖和回购的交易方向经常是相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交易活跃。保险公司的入市,是拆借市场首次迎来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而扩大了其交易成员范围,并且由于保险公司进行债券交易的目的偏重于安全基础上的盈利性,其交易方向与商业银行往往不同,这就有利于债券二级市场交易的实现和交易深度的增加。恢复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后,央行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方式,通过调控25家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头寸来影响拆借市场交易成员的资金松紧和市场利率,达到最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1998年5月以来, 央行连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到10月底,已累计投放1162亿元,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降2.2 个百分点。保险公司入市,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对象,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传导的效率。就市场交易看,受人民银行主管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约9000亿元,其中,国债约4400亿元,政策性金融债约4400亿元,央行融资券120亿元。此外, 国家开发银行的300亿元金融债等各类债券也开始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市场发行。 大部分债券都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市交易。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和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发债规模的增大,拆借市场上债券存量将高速增长。因此,保险公司入市后,还会增加高品质债券资产,并丰富债券结构。同时,保险公司在同业拆借市场上采用谈判交易方式,这是已被各国实践证明的机构投资者交易方便、容易成交、风险可控的方式,有利于保险公司准确控制债券交易价格变动的风险,迅速、稳定地完成债券交易,及时调整资产结构。

中国的金融开放仍在稳步推进。到1998年10月,又有8 家外资银行上海分行可在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至此,上海经批准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资格的外资银行已有17家。截至1998年9月底, 在上海设立营业性机构的外资金融机构(不包括保险机构)已达51家,其中已正式营业的47家,另有4家外资银行正在筹备开业。 深圳也开始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

总的说来,1998年金融大势能够保持平稳已属不易,而金融部门正在推进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有相当突破则是难能可贵。至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效应不显著,则体现了过分使用货币政策的局限,但是增加1000亿元财政投资也让人清楚地看到财政刺激的限度。就对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的依赖而言,1998年的宏观经济调控仍没有摆脱以货币政策为主的格局,这也将是1999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二、1999年中国金融态势展望

分析1999年的金融态势,离不开对国内国外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分析与判断。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看,目前的看法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总体上看,世界经济1999年的表现应该会比去年稍微好些。尽管发生国际经济危机,但全球不会陷入衰退。国际决策者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维持经济增长,而不是对付通货膨胀,因为通胀基本上受到遏制。IMF 总裁康德苏曾在法国银行协会的聚会上说:“尽管金融危机蔓延,尽管许多金融市场人士感到惊慌,但我们认为,我们不会面对全球性衰退局面。”

1998年初中国高层在确定1998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时, 下面的情况是没有充分意识到的: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这么长,且还有继续扩大和延伸的迹象;二是通货紧缩;三是1998年的洪水之大,造成的损失之大出乎高层之料。对于1999年的经济大势,当然要尽可能考虑全面,但这仍要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而定。因此,任何判断都只能是参考性的。不过,这并不排除我们对金融领域的基本面作出评判。

1、中国货币政策将全力确保或支持宏观经济走出下滑轨道, 促进经济“软起飞”;货币政策在刺激新一轮经济增长方面仍将发挥主导作用

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六成的经济学家认为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应在7.5%~8%之间,而实际执行结果达到7.8%。1999 年我国经济将结束长期以来的惯性下滑趋势,进入回升阶段。随着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的消失,加上从中央到地方均在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率的回升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由于基础仍然薄弱,1999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与去年大体持平。但是1999年不宜再采取强行刺激经济的办法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应保持适度增长。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以7%~8%的速度达到以往10%的效益。我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三个基本因素是:稳定的政治环境、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和极高的储蓄率,但同时存在经济体制转换、供求关系变化、国际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制约因素。本世纪末的最后两年我国经济以保持7%~8%的增速为宜,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1999年的货币政策将在去年的基础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通过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通过适当增加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增速而不是强行“硬起飞”。

货币政策曾经在前些年抑制经济过热时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在应对通货紧缩、启动本轮经济之初,人们也对它寄予了厚望。从去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央银行推出了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一系列措施。但是随着有关政策的逐步实施,人们总感到其效应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为什么银根已经松动许多,经济增长还是“启”而难“动”呢?1998年年中,中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得很及时,货币政策要配合财政政策,但没有提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一般地说来,往往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这种作用又主要是通过市场过程实现的。在影响当今我国市场的诸多因素中,有总量平衡的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结构制约问题。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中的总量平衡矛盾已基本缓解,而结构矛盾则相对突出起来。由于市场结构不平衡,致使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受到极大制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

再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进入90年代后,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逾六成。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构成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份额还不足三成。因此,货币政策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刺激非国有经济增长的效用空间相当狭窄,这也就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

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在面对不同经济成份方面存在着失衡问题,那么,在扶持生产与支持消费方面也是“跛足”的。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生产过剩现象,相应地,生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已不足为虑,而消费却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从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看,银行信贷系统是以生产为主体设计的,针对消费的信贷才刚刚起步,居民个人消费负债水平极低。由于信贷的重心是生产,而目前经济增长的掣肘是消费,因此即使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也难以通过信贷将资金导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消费领域。

事实表明,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能否有所作为,不仅仅取决于货币政策本身的松与紧,还有赖诸多方面的配合。由于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有其局限性,所以为了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展望1999年,一是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适当增加货币供应,保持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二是要加强金融制度创新,使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三是要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服务消费、特别是服务个人消费,同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

2、 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和国内金融隐患将对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抑制金融风险依然是货币当局的重中之重

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出现的金融危机, 是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已经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面对这场危机,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成功地抵御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使国内经济未受大的影响。但是,虽然他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尚未造成直接冲击,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金融体制的风险积累已达到相当程度: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一些地方金融秩序混乱,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乱搞集资活动的问题比较严重;证券、期货市场和股份制改革运行不够规范;不合要求、不规范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多,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外债风险日益显露;金融犯罪特别是金融诈骗犯罪日益突出。必须指出,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是长期以来逐步积累的,原因比较复杂,相关因素很多;既有过去旧的经济体制弊端问题,有内部管理问题,有经济行为不规范问题,也有金融立法滞后、执法不严问题等。从相当一段时期看,不管外部冲击如何,中国现在最大的金融风险还是来自国内。

从国际上看,近年来,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也已成为各国特别关注的问题。由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又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对个别有问题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处理有可能波及整个金融业,甚至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和国际信誉,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金融安全,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安全中军事因素的分量相对下降,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因之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而金融业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被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由此看来,对金融安全的重视和金融资源的保护当为各国当局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一向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听之任之的美国在1998年特别由联储出面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极好的例子。从这个角度看,1999年乃至以后对于广信之类事件的处理考虑的因素可能会更注重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国家信誉。针对金融安全问题,江泽民总书记特别指出,金融在经济工作全局中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工作。那么怎样才能保证金融安全呢?总书记提出5条,即健全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控制机制;理顺政府、企业与银行等法律关系;依法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就为1999年的防范金融风险乃至整个金融工作奠定了基调。至于具体措施,除继续推进贷款分类工作、完善监管体系和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等外,还有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在全国实行存款实名制,这三项改革可望在1999年推出,他们可以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对查禁国内的洗黑钱和反贪污也有正面影响。

3、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但来自国际收支的压力和资本外逃问题将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在1998年初,一些美国报刊和知名经济学家曾经预言,如果中国人民币在1998年贬值,那将导致整个亚洲地区、甚至全世界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些人甚至指出,人民币贬值将使亚洲经济出现“噩梦般的局面”。因为不少人将1997年7月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动荡与中国1994 年的人民币汇率并轨相联系,认为1994年人民币汇率贬值直接影响了东南亚国家出口竞争力,造成这些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引发了这场危机。而人民币再度贬值无疑将再次把亚洲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拖入贬值大战和新一轮货币危机之中。这种观点与实际情况显然是不符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并不是近年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而且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所导致的名义汇率贬值幅度其实并不大,1994年汇率并轨时采用的1美元合8.7元人民币的水平仅较1993年底贬值了7%左右, 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33%或者50%的幅度,人民币汇率并轨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是有限的,东南亚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与人民币汇率并轨并无直接联系。东南亚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并非最近才出现,而是一个长期的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处于无知或一知半解,就是有明显的恶意,更无视中国保持人民币稳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不过,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今年人民币有无必要贬值。最终决定人民币是否贬值以及何时贬值在于由此带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距大到不堪承受或完全得不偿失,后者取决于如何看待非经济因素比如政治影响及其带来在国际上的谈判筹码相比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前者则主要视出口态势和外汇储备,政府最后的态度实际上也要受上述判断的制约。从过去一年的情况看,由于认定人民币贬值对国内经济没有多大的好处(因为中国的出口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所以刺激国内经济成为更加重要与更加有效的方法。未来情况要看国内需求能否足以支撑经济复苏。不过,就官方态度看,维持人民币稳定的愿望还是实在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998年下半年所采取的一系列打击外汇黑市和逃套汇行为措施,可以看做是为保证1999年人民币的继续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人民币今年不贬值是一个大趋势,但并不排除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导致人民币的汇率作一定调整的可能性。而小幅的调整汇率,与贬值是不同的,“贬值”是一种不可收拾的状况,“调整汇率”则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进行的。

因此,政府和主管当局1999年的重点,不仅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应阻止资金外流(抽逃)。1998年下半年以来这次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旨在控制外汇市场的措施相当严厉,例如对于从事逃套汇和外汇黑市交易的违法分子,以及海关、银行、外汇管理机关参与骗汇的同谋分子,要依法进行刑事处罚。这些针对资金外流所采取的打击措施,未必能够阻止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出中国。这些措施的收效并不会太大,充其量只能减缓资金外流的速度。去年的统计数字已表明了有资金外流的情况。因为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均有大幅增加,但是国家的外汇储备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当中有为数不少的资金被抽逃了。虽然从掌握的数据还无法得出确切的外逃资金数字,但这些数据已显示外逃资金有大幅上升的趋势。 估计中国在去年被抽逃的资金在250 亿美元~400亿美元之间。今年的情况会好一些, 但只要经济基本面没有根本的好转,“我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办好”,来自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促使资本外逃的动因一样存在,资本外逃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4、在金融分业管理和有序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 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步伐将加快,针对高增长企业的风险投资体系和“二板市场”可能会进入某种程度的现实运作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使中国卷入其中,主流的看法是中国资本账户没有开放,国内外金融市场尚没有一体化。因此,中国下一步的金融开放必定会量力而行。的确,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以急于求成,但是要积极准备。中国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但是在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已经代表中国签署了《马尼拉框架协议》,在这个协议中规定了各国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最后期限。根据这个协议,中国最迟在2020年实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可是在金融危机前两年内,亚洲国家不管有没有条件都争先恐后地表示要提前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惟有加紧进行改革,所幸还有时间。而这些改革的重点就应包含利用宝贵的时间差率先实现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这项工作的重点又可以放在统一货币市场。

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市场相对隔离的状况。从理论上讲,货币市场应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它应对各类参与主体公平开放,目前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限制较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做证券回购,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不得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做回购,这就造成了银行参与的货币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的货币市场分为两个子市场。从短期来看,将银行的货币市场活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市场活动适当隔离,限制银行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抑制资本市场投机具有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货币市场的分割降低了货币市场效率,不利于货币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货币市场利率结构。因此,在长期内,应该取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歧视性政策,把银行间市场办成公开市场。但1999年应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开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是一支相当活跃的力量,其资金活动起到了联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作用,也将大大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的压力,以把各种风险消化在其本身所在的体系之内,通过市场而非行政的手段提供解决金融机构摆脱困境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加速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对于防范国内区域性金融风险和行业性金融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之一,就是亚洲国家在追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不是依赖技术进步和由其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率,而是依靠大量的资本扩张和大规模的资源投入。而亚洲国家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长期没有形成一套能够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有效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在金融上有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制度安排——风险投资体系即是由有别于常规的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运作方式组成的一套有机体系。风险资本的基本职能就是为这类高新科技成果应用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其创业和发展所必需的股权资本。从狭义上讲,风险投资体系指的就是帮助高科技企业产品从试验室走向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现在,我国各类与高科技有关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发展到80家,融资能力达36亿元。但是,支持高科技发展的经费,大多数还是科研院所以及部分企业自筹(50%),其次是国家科技计划的拨款(21.6%)和贷款(5.2%),仅有2.3%的资金来自风险投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体系需要建立多样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而“二板市场”的开发则是风险投资体系的最大推动力量。

“二板市场”的开发将有助于通过经济实质增长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而且其潜在效果是将通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也为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找到一条“刺激”的途径。对于投融资体制改革,也会提供一条有别于深受制约的信贷渠道和以指标分配的证券市场之外的途径,并促使投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审批手续将尽可能地减少,银行独立审贷行为将得到充分尊重,投资中介服务体系获得较大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直接融资比例将会扩大。目前,美国的NASDAQ、英国AIM、台湾ROSE,新加坡SESDAQ、马来西亚MESDAQ 等均属于旨在为中小企业筹资而开放的资本市场。来自海外的资本市场的专家说,这些“二板市场”,尤其是美国的NASDAQ为新兴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缺乏通常的融资渠道,是一个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通畅,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体制和政策问题。199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通知,应当说对它们的歧视问题在原则上解决了。在企业融资上的另一个毛病是融资方式单一,主要靠信贷融资。中小企业大部分不可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但应当考虑设立“第二板块市场”进行“场外交易”。因此,不排除1999年在风险投资体系和“二板市场”开发方面有重大举措。

标签:;  ;  ;  ;  ;  ;  ;  ;  ;  ;  ;  ;  ;  ;  ;  

1998~1999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