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活动中的“中介”特征_主体间性论文

论编辑活动中的“中介”特征_主体间性论文

论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特征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2-0026-03

在当代编辑学研究中,主客体关系视角已经成为编辑活动规律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由此出发得出的观点——编辑活动是一种由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交互作用的文化创构实践活动,被学界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研究者对编辑活动主客体元素的认识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编辑观。其中,王振铎先生的媒介文化缔构编辑观广受关注,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最近提出的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引人注目。他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指出,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发现是编辑学研究60年的重要成果之一。他说:“在‘逝者如斯’的人文传播历史中,图书、报纸、期刊诸版本,广播节目,电影银幕,电视、网络频道与手机荧屏等各种媒介载体,无不突出显示着应该称之谓‘媒介间性’的多重交互性特征。”[1]但是,对于什么是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活动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编辑活动这一特征的发现有什么意义,王振铎先生没有作深入阐释。本文尝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进行初步论述。

1 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内涵

“媒介间性”特征是从整体视野对编辑活动客体对象关系的抽象概括。在此前的编辑活动主客体关系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强调编辑活动主体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由作者、编者和读者构成的主体作用关系是编辑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例如,王华良先生认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反映作品供需矛盾的关系,得到什么样的调节和整合,最终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得失盛衰。”[2]也有研究者深入论述编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认为主体在作用客体的同时,也受到客体的影响和制约,编辑主客体之间作用关系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例如,杨焕章先生认为:“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类型的编辑活动之中,而且普遍地存在于每一具体的编辑活动过程之中。”[3]但是,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编辑客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和交互作用的特征。所谓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关系,就是指不同的编辑客体——媒介,在共时和历时的编辑实践中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这种作用关系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共存互补性。无论是共时的编辑实践,还是历时的编辑实践,由编辑主体元素所创构的编辑客体——媒介,都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共容互存的。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一种媒介的出现,并不是以另一种媒介的必然消亡为前提的。相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离不开旧媒介的影响和推动。比如,期刊的出现没有终结图书的发展,而图书是期刊发展的源头。电视的出现没有宣告广播媒介终结,同时电视媒介的发展也离不开广播媒介的基础。网络媒介的出现更是如此。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媒介分属不同的符号模式和媒体模式。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电视具有实时直观的媒介特性,书籍具有深度见长、易于保存的深阅读个性,广播具有听觉灵敏、生动传真的媒介个性。与此同时,它们之间在同题的表达上又有着共通的空间。由此可见,共存互补的“媒介间性”特征,不仅是现实媒介多元共存的写照,而且也是其间际性关系的一大特征。

二是交互作用性。由编辑实践所缔构的媒介,不仅具有静态意义的共存互补性,而且具有动态意义的交互作用性。它们之间,不仅互补,而且互动;不仅共存,而且共生。以“影视后出版现象”为例,可以看出不同媒介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共存,而是交互作用的共生;不是符号模式意义的浅层互补,而是精神多维交流意义的深层互动。这就是图书出版能够催生影视制作,影视剧热播能够带动图书出版的真正奥秘。针对这一现象,王振铎先生指出:“文学和影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对话性和互文性。文学是影像改编的前提和基础,影像改编则推动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影像改编的屏幕化将静态的文本阅读变为动态的影像欣赏,通过影视媒体普及文本。”[4]媒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影视传播和文本出版中找到例证,而且可以从报纸和图书出版互动、电视和网络互动、报纸出版和网络出版融合中找到例证。当代报纸编辑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报网互动并走向融合:报纸编辑可以从网络媒体中寻求信息,设置议题,网络媒体又可从报纸报道中得到支持,加强网络舆论。很多报纸编辑在网络上设置“焦点网谈”之类的网络话题园地,然后将其中的精华内容编辑为报纸同名栏目,这正是报纸和网络两种媒体交互作用的生动体现。正如范志忠所言:“作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杂交,线上与线下的两栖,印刷工业与互联网工业的混血,‘报网互动’无疑有力地促使了报纸传播技术的飞跃,极大地拓展了报纸的时间、空间概念,使得报纸也像网络一样,具有了直播、互动、链接、超越时空限制的功能。”[5]从相反的角度来讲,报纸同样以自身的优势实现了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延伸和推动。

三是转换生成性。转换生成性是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最高层次,意谓不同媒介在编辑主体元素的主导作用下可以相互转换形态,实现同一主题或相近主题内容的不同媒介形态表达。当下流行的“全媒体”出版,由编辑主导,将同一主题内容以传统书籍、网络、电子书和手机等不同媒体形态同步出版发行,实际上正是媒介间转换生成性的表现形式。我国最早开启“全媒体”出版的是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中文在线”,将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图书、网络、手持阅读器和手机阅读四种媒体形态同步出版。之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都相继采用“全媒体”形式出版发行。“全媒体”出版的最高形态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多媒体数据库产品的编辑出版。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传统文本、影像、期刊、网络等不同的媒介形态在共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自由剪辑组合和自由转换生成,由此所形成的媒介间交互作用的特征在编辑主体的作用下,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笔者以为,“全媒体”出版和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在编辑主体元素主导作用下实现不同媒介的转换生成,形成同题多媒体形态表达,从而最大程度地编辑整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2 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存在依据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媒介文化缔构活动,缔构的对象和目标是媒介。编辑活动不同于作者创作活动之处就在于,作者的文化创构活动是单个稿本的创造,而编辑活动是在单个稿本基础上的组合构造。这种缔构活动的结果,就是形成媒介。需要注意的是,编辑活动的缔构性在不同的媒介创造过程中表现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缔构或组构的程度各不相同,有强弱之分,有轻重之别。报纸和期刊是编辑对众多作者作品的组构结果,其缔构性最强;网络、影视次之;书籍缔构和组构性相对较弱。但是从编辑本质来讲,书籍作为媒介是由编辑在作者创作稿件基础上进行缔构而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媒介缔构是编辑活动的本质。而在整个编辑活动中,作为编辑活动客体元素的不同媒介,又具有“媒介间性”特征。编辑活动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原因有三。

一是由媒介媒体模式的个性决定的。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体模式,不同的媒体模式由不同的符号模式构成。任何一种媒体模式在具有媒体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不同媒介间具有共存互补性,即任何一种媒介都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即使高速发展、广受欢迎的网络也有先天难以避免的传播个性缺陷。美国学者伍尔夫曾经指出,在网络时代,人类的“阅读大脑”将变为“数字大脑”,而这个习惯了即时可得的和貌似全面的屏幕信息的数字大脑对人类而言“还不知道结果是好是坏”[6]。

二是由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决定的。构成编辑活动的作者、编者和读者三个主体元素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者、读者和作者之间彼此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围绕内容创构最终形成媒介。正是因为三者围绕媒介创构的主体交互作用,人类媒介文化的编创活动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永续发展。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发生,是通过人类共通的媒介空间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媒介在认识、使用、理解和创构之中,彼此存在交互作用。换言之,媒介的交互作用,实质是主体间交互作用的表现。编辑活动的主体元素之间,如果不存在“主体间性”,也就不存在“媒介间性”。

三是由编辑活动传播讯息的规律决定的。编辑创构媒介的目的是传播讯息。不同媒介的讯息传播广度、深度和速度,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特点和形态。编辑为了更好地完成讯息传播,实现讯息传播增值,满足不同受众层次的需要,就会不断综合和整合不同媒介的讯息传播特点,对媒介进行整合创构,集合利用,甚至创造出新的媒介。其结果就是媒介的交互作用和转换生成。

3 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意义

“媒介间性”特征是贯通编辑活动历史的编辑客体作用规律,是编辑活动的整体特征之一。认识和发现这一规律、特征,对于我们做好当下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媒介间性”是解释当下编辑活动中媒介融合现象的理论依据。从报纸与图书的内容转换生成,到报纸和网络的报网互动,影视和出版的互动传播,再到最高层次的全媒体出版、三网融合,由“媒介间性”造成的媒介融合现象,不仅是当代媒介发展中最有影响的实践特征,而且也构成了编辑活动最为生动的变革图景。当代编辑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都在高度关注和描述媒介融合现象。但是,很少人追问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因。换言之,为什么会出现媒介融合现象,媒介融合的理论依据何在,如何用理论来解释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正是解释媒介融合现象的理论依据。正是因为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创构的媒介之间存在共存互补、交互作用和转换生成关系,不同的媒介在编辑活动中才走向互动,并最终走向融合。与此同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当代编辑模式发生重构,编辑思维面临提升,这些变化也无一不与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相关。

“媒介间性”特征的认识和发现是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示我们要深化和拓展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尤其是要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站在对规律性和趋势性探讨的高度,全面审视编辑活动构成要素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外在表现形态。此前编辑学研究比较重视编辑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忽视编辑客体的作用关系。殊不知,编辑客体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关系。正在日益泛化的“出版”概念和备受关注的“全媒体”出版理念都反映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不仅存在于编辑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且体现在客体媒介自身发展的规律上。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是我们在认识编辑“主体间性”特征,即主体交互作用关系后的又一发现。它是对编辑活动主客体作用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由此,我们可以将编辑活动的内部运行规律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编辑主体间的作用关系,二是编辑主客体的作用关系,三是编辑客体的作用关系。编辑只有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些作用关系,并将这些认识抽象概括到理论层面,才能够更自觉地遵循规律,提升和变革主体,从而实现主客体的协同发展。

标签:;  ;  ;  ;  

论编辑活动中的“中介”特征_主体间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