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学习的生态环境_课程评价论文

构建创新学习的生态环境_课程评价论文

构建创新性学习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3)12-0009-03

学生的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发展观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学生的学习环境并非皆为良性,许多不良因子正消耗着他们的许多奋斗和努力。克来因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较多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注: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他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生态环境问题,它决定着学习的实际成效。

创新性学习(innovauve learning)指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注:[美]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马迪·埃尔曼杰拉、[罗马尼亚]米尔恰·马利察著,林均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杜,1984年版。)为了弘扬和扶植创新性学习,把每个人都具有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从多方面构建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生态环境和氛围,使创新性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从而促进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一、心理环境:宽松而自由

创造力的生发需要闲适与自由作为土壤。自由的心灵才会有快乐。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使他们处于沮丧、无奈、消极的情绪之中,丧失心灵舒展、思想飞翔的能力,这无异于一种摧残。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一个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和欣赏等积极成分的环境气氛对于保护受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必需的,因此也必然适宜创造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并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我们要鼓励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对失败的积极看法,如有人说爱迪生为寻找灯丝失败了五百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五百多种材料不能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环境:获得“意义的发现”

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而个性是在与多元的文化背景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依存是引发创新性学习的动力之一。在创新性学习中,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什么,而是要让他们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感受到人类智慧的高妙和伟大心灵的深邃,从而获得“意义的发现”。我们要辩证看待文化传统,强调文化的关联性和背景性,既不能因全球化理念的兴起而毁灭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搞文化民族沙文主义。我们应基于个性化的需求,从追求普遍性到尊重多样性,珍视多元文化,允许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文化刺激作用于学生,容纳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等。

三、问题环境:留有思考的空间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结论是思考停止之处,而问题却是动力,它对于唤起学生探求的冲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尽管教师在不停地问问题,但更多的是明知故问的“问题”,学生用不着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创新性学习更为强调问题的察觉、发现、系统提出和共同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参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问、善问、爱问呢?一要增加教学信息的内部张力,保留充足的思维空间;二要有意传送缺失性的信息,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三要提抽象问题,而不沉湎于清晰地说明和界定问题,以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

四、网络环境:可自主协作学习

认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据此,人们发现传统的只强调个别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l)是不够的,在学习运用高级认知能力(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学习策略,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性化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关注。如美国开发的AG(Access Grid)技术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ADMIRE (Advanced Multimedia Interactive RealtimeEnvironment)技术及其成功互通,为个性化协作学习提供了可以信赖的技术支持。(注: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通过AG和ADMIRE可以展开集体的交互讨论。教授方负责在讨论结束后,将结果存入数据库,以便学习方在需要时查找。由于模拟了现实的交流,又采用匿名方式,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可以充分发表观点,发挥主动性。

五、课程环境:可供学生灵活选择

新的课程理念应该强调课程知识的多样性、非系统性、文化性与开放性。课程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只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条件和平台。课程的目标应该超越知识而达到对学习者的存在的关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必须使每个学习者获得最有益于个人的发展,为此要创设多样化的课程环境,从而保障他们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此,芬兰实行了“个性化的选课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各科目(subject)按内容、分量或难度分为不同的学程(course)。(注:《自主学习的课程环境——北欧高中课程改革考察报告》,heep://www.pep.com.con/200306/ca226696.htm)学校在确定学程安排方面,可以参照国家方案并有较大自主权。同时,为了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于个人的学习计划,各学校除了为学生编制详细的课程设置手册以便学生随时查询以外,还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专设咨询顾问、指导员和学生辅导员。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正在上海的部分学校试行。它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具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学生在学习时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套餐”: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和生活经验型课程。不同课程的组合使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乃至上课时间、地点都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受教育者主动参与教学设计的学习环境。

六、交往环境:主体间平等对话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精神建构,是相互的思想交流、理解和沟通。交互主体性意味着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平等主体。然而,我们的教育中普遍存在“虚假交往现象”,交往的形式性、造作性、垄断性、独裁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存在着缺失和阻隔。对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言,对话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处于交互主体的动态活动过程之中,是达成主体间理解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可靠的对话需要真正的对话者。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闻道有先后,并存在各种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两者之间同为平等主体的对话。对话并不排斥差异性,对话者之间必须有不同的声音才能对话,差异性恰恰是构成对话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话各方都是一种声音,就只是独白,不是对话更谈不上相互理解。因此,教育者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把他们看作真正的对话者,使交互主体之间形成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惟有如此,创新性学习才能有效实现。

七、学科知识环境:呈现生命态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西方格言“空袋不能直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知识是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但关键是获取何种知识以及如何获取知识。就传统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突出的是学科领域内已经形成的基础性知识,它们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科的这一呈现方式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的、复杂的联系。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遭遇的是固化的真理,是缺乏“人气”的知识和一堆“死”的符号型结论,那么其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就不能有效地被激活和唤醒,其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也不能有效地形成和提升。为此,教师应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沟通,与发展、发现知识的人和世界的沟通,并不断自觉地更新知识,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才可能使师生获得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八、课堂教学环境:粗线条设计

相对于设计出精细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典型传统教学风格来说,创新性学习所需要的教学环境似乎线条要粗得多。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存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以对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及可能的发展所做的分析为基础,要有“弹性区间”,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式策划,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弹性区间”。至于哪里是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而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或全班齐步进行。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更有可能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九、活动环境:体现综合性主题

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离开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在创新性学习中,活动应具有综合性主题,统整学生经验、生活、社会及现有学科框架无法收入的新课题。如英国著名的“社会背景中的科学”(Science in a social context)项目设置了健康与医学、食物与农业、人口、能源等一系列专题,在这些专题中,经济、环境、健康等有关问题都被纳入到学生的视野中。由于生活本身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主题活动就必须综合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也才能更真实地了解现实世界。综合性活动主题要反映学生认为有意义的生活、自然、社会现象,使主题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体验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情绪。

十、评价环境:动态而多样化

在传统的学习中,由于视知识的重复和再生产为唯一目的,因而在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消解了学习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创新性学习肯定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决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判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促进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在评价对象上,要对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做出有效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在创新性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既包括对知识、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对情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评析。在评价方式上,重视正式评价,但更重视非正式评价。教育者的一个眼神、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即可使学生得到激励或者忠告。教师的合作性参与使教师对学生在多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做出卷宗式的评价,展示学生生动的成长历史。同时,还应发动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新性学习做出评价。可以采取绘制概念图、写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也可采取小组自评的方式进行团体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让学生明白,事先确定一定的评价规则和标准是必要的,但它们会随者创新性学习的进展而有所变化。而且,学习的建构性也使评价主体不得不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性,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标签:;  ;  ;  

构建创新学习的生态环境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