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弹性理论与西部资源开发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弹性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的供求弹性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一般产品的弹性由市场因素决定,而资源的弹性由存量因素决定。由于资源开发战略上的种种误导,导致了我国西部资源存在很高的机会成本和损耗,这为今后的长期发展留下了隐患,我国将由于资源供给缺乏弹性而被迫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极度稀缺是跨世纪的难题,因此我们应当纠正由所谓的资源优势论、贸易论带来的种种不当的开发行为,把资源开发的重点由速度型转向效率型,下功夫提高资源开采、冶炼、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从长远看,应对某些资源实行特殊保护政策,采取延期开发的战略。
关键词:资源弹性 资源弹性理论 资源战略误导 资源开发战略
一、资源弹性理论
1.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
弹性理论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微小百分比变化所作的反应,用公式表示就是△Y/Y÷△X/X。弹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诸因素(自变量)发生变化时,需求量(因变量)作出反应程度的大小。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2)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是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包括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交叉弹性等。(3)弹性分类。 根据弹性数值,可以将弹性分为五种类型:一是Ed(Es)>1,表明弹性充足; 二是 Ed(Es)=1,表示弹性为1或单元弹性;三是Ed(Es)<1,表示弹性不足;四是Ed(Es)=∞,表示完全弹性;五是Ed(Es)=0 表示完全无弹性。(4)弹性因素。 决定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是替代品和时间因素。此外还有消费品用途大小和耐用程度及支付比例等。
2.弹性分析的条件
应当承认西方经济学对弹性基本问题的论证是清楚的。但要注意的是,西方弹性分析和条件假设与现实经济生活较远,并且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不考虑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资源禀赋等,这就使得用弹性理论无法有效地解释现实经济运行的一些情况。
例如,由于资源禀赋关系不同,即资源稀缺和资源丰裕的差别,使供给量的变化不一定以价格变化为基础,而是受资源约束力量的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一般来说,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假定资源开发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或基本具备的,那么资源对市场商品供给量的影响就较小。但在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资源对市场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的约束就形成硬约束,这时,不论资源价格如何变化,供给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3.资源产品的弹性特征
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特征。一般商品供给量的变化受要素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资源产品的供给量的变化受价格和资源本身存量的限制。在资源库存充足时,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对资源开发的投入,导致资源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在资源库存量急剧下降,资源开发潜力萎缩的情况下,用增加对资源开发的投入的办法增加供给量是基本无效的。因为受到“资源陷阱”的制约。可见,在市场价格等因素已知的条件下,资源供给弹性是由资源库存决定的。另外,由于资源(尤其是工矿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特征,使得资源库存量和持续开发潜力是递减的趋势,开发的越快,递减的速度越快,越容易步入“资源陷阱”。所以,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是趋向弹性不足或完全弹性。
资源产品的需求弹性特征。一般商品的需求弹性是由市场价格等因素决定的;资源产品的需求弹性则是由投入规模和投入成本决定的,而投入规模又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政府行为等非直接经济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目标和扩张战略方针是决定投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这时,如果资源存量是充足的,开发手段是先进的,那么由高投资引起的高增长速度是成立的;如果资源存量严重不足,或开发手段落后,那么保证高投资高速度的可能性选择就是扩大进口;如果资源存量比较充足,但开发手段落后,那么高投资必然导致虚假的高增长和资源收益的快速递减。由此可见,资源的需求弹性在我国总是呈现出弹性比较充足和完全弹性的情形。
二、资源战略误导
1.战略误导
所谓资源战略误导,意思是指由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资源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政策和策略的体系。这种战略的特征是:(1 )对本国资源存量和开发利用能力往往估计过高,确定资源战略的基点不是资源的供给弹性,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资源评估缺乏科学性。(2 )资源开发的点面布局并不考虑长期利益和长远目标,而是以近期利益为目标,所以机会成本非常高,资源的近期开发收益远远低于未来(或延期、长期)开发的收益。因此这种资源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耗损型、甚至破坏型的战略,也可叫做枯竭资源战略。(3)资源战略的制定、选择、 出台和实施,完全是由政府控制的,主观意断的成份非常多,执行起来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冒险性,所以风险成本非常高(如“大跃进”时期对工矿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实际收益却非常低。
2.战略误导的危害
由于宏观上资源战略的误导,导致了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源开发中的种种扭曲现象。一是资源开发失控。法律规定,工矿资源属国家所有,由国家按计划统筹开采利用。但是实际上是由各级地方政府甚至乡村来支配,占有关系替代了所有权关系。二是资源需求支配资源供给。由于高投资和高速度的关系,导致资源产品的供给缺口增大、价格猛涨。为了保障供给,各种开采手段齐上,形成了单纯追求产量而不顾开采成本的局面,其中非所有权主体的不付产权成本的情况对乱开采起着刺激效应。三是资源价格机制失灵。资源价格越是上涨,越促使企业或单位提前投资;资源价格下跌,资源开发照样进行。
3.资源开发论点评述
由于宏观资源开发战略的误导,在我国西部资源开发利用中形成了几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一者是资源优势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总是认为资源优势是西部经济优势的根本特征,因此主张采取加快资源开发的步伐提高竞争能力。这种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西部的资源优势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西部资源有优势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东部资源短缺而言的优势。其二,西部的资源优势多数是指现已探明的资源库存量的优势,但预计的开发成本很高,近期内不会形成实际生产能力。其中许多工业矿藏是贫矿多富矿少、共生和伴生矿多而单一矿少、中小型的矿床多而大型矿床少。其三,资源库存向资源的市场优势的转化是需要付出昂贵的开发成本和时间的,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因此,笼统地提资源优势论是不恰当的。
二者是资源转化论。在西部资源开发战略中,有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论题是资源转化论,即所谓的“资源优势→商品优势→市场优势→收入优势”模式。从80年代初期开始,这种转化论就兴盛起来,几乎成了工矿型小企业的代名词。加快真正具有优势的资源转化工作的确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很难办到,这是因为:其一,人们往往把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混为一体,统统都成了转化的对象,结果使缺口资源更短缺,短线更短。其二,把资源转化简单地等同于卖资源,吃资源的老本,而且价格偏低,出现抢卖资源的现象,如各种形式的资源大战。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国有工矿资源管理不善,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资源的产权边界的确模糊不清。其三,在资源无序经营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资源的弹性特征,是先开发还是后开发?用什么方法开发?以及开发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究竟怎样?
三者是资源贸易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西部有资源优势,东部有资本和技术优势,两方面可以通过互补贸易的形式发展各自的经济。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是:其一,西部的资源优势实际上并没有多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普遍采用的是落后的开采手段,开采成本较高;相当数量的矿床是贫矿,开采难度大。其二,在市场条件下,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而不是资源。从国际经验(尤其是德国的早期开发和贸易保护)看,资源是受政策和法律保护的主要对象,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宜大规模进行贸易的。其三,贸易保护对资源产品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宜把资源的贸易保护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保护等同起来。
三、资源弹性的实证分析
1.资源弹性的特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西部资源的供求弹性的基本特征是:需求弹性充足与供给弹性不足的状况同时并存。由于需求弹性受扩张型战略、资源转化及贸易政策的支持,因而是持续增长的;相反,供给弹性由于某些资源过早地步入枯竭期而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出现供给弹性递减的势头。这种情况在甘肃的白银公司开发区、玉门石油开发区是比较典型的。
这种二重现象还会引起价格等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如价格弹性机制扭曲。按照弹性理论,价格上涨会降低需求,但由于需求过旺,不但不会降低需求,反而会促使地方和企业的提前投资,以便避免延期投资的损失,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加促进需求的增长或膨胀。由于需求过旺和价格上涨同时并存,这又促使资源开发的扩张,以便增加供应,获取涨价之利。中国西部的资源开发就是在这种“资源战略误导→资源盲目开发→加工企业膨胀→需求持续上升→资源再度盲目开发”的模式中循环运动的。其结果必然是资源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昂,浪费越来越严重,资源收益持续递减。我们把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资源陷阱”,即由于资源的盲目开发而导致资源开发过早地进入枯竭期,资源的供给弹性趋向零。
2.资源供求弹性协调的方法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调整西部资源开发战略的主要问题是:协调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关系,使两者尽量趋于某种均衡状态。就目前西部的现实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无非有三种:一是保持需求总量不再增加,同时增加供给量;二是保持供给量不再增加,同时降低需求量;三是保持供给量不变和限制需求量,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第一种思路由于供给弹性的降低而无法保证供给的满足。第二种思路由于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限制因而也是难以办到。第三种思路是可选的,但必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前提。
这就是说,对西部来说,资源开发战略调整的根本问题是用提高利用率的办法来弥补供给的不足,这又包括资源开采利用率、资源治炼利用率的资源加工利用率等三个方面。又由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必须以技术的现代化为条件,所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以及各个有关的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地增加对资源开发的资本投入,用于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
3.资源战略调整的可能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尤其是西部提高利用率的余地还是相当大的。首先,在矿物资源的开采方面,我国绝大部分矿床伴生多种有用成份未能开采利用,或采主弃副,或采副弃主,只有20%的矿床综合利用率达到70%。在资源利用方面,统配煤矿的资源回收率仅为60%,小煤窑不到20%,大量可用资源被永远弃之地下。乡镇工矿企业的铁矿等金属矿的开采率只有20%左右,是国营企业的一半,是国外同类企业的1/5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也很高,浪费严重。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矿物原料消耗不但比发达国家高2~4倍,甚至高于巴西和印度。另据统计资料分析,1953~1985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25倍,但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3.23倍,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比值大到2.1∶1。80 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总回收率仅为30~50%,比国外低10~30%。另以能源投入系数为例,中国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3倍。再次,我国废旧矿物质的利用率极低。据专家测算, 按目前的技术水平,每回收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钢850公斤,利用率在80%以上。近年来通过技术进步,冶金行业每年回收废铁已达250万吨, 但还有300万吨未回收利用,大部分废金属的回收率只有40%左右。 最后,工业“三废”的利用率低。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渣年排放量约7 亿吨,综合利用量仅为3.25亿吨,历年来弃外堆积达70多亿吨,占地100 多万亩。
由此可见,我国并不是能源等基础产业发展慢,而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太低。如果将利用率提高5~10%, 就可抵消资源单纯数量增长的压力。同时也说明,把经济增长的基点定位在增加资源供给量上,并归结为所谓的“缺口”或“短线”的提法是不恰当的。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发展的质量,一般产品要追求质量和降低成本,资源产品更要追求质量和降低成本,速度也有个质量问题,而且是最重要的质量。
4.资源战略调整的保证措施
要提高资源开采、冶炼、加工的利用率,根本的是这方面的技术投入(也叫软投入)要增加,但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国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实际上,要提高对资源开发的技术投入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我国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队伍和设备,对科技的投入资本从总量上而言也并不太大,只是新增生产投资的一小部分,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要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用有效利用弥补供给量的不足,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形成完整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技术体系,走产业化之路;二是尽快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机制;三是把“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采取生产全过程控制的对策。
四、建立高效低耗型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资源弹性理论调整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应是控制供应量和控制需求量双向并举,同时以提高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投入,从而使资源产品的供求弹性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低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思路和采取相应的对策,还必须弄清楚下述问题。
1.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
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是资源战略选择的必备条件。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近期评估法,另一种是远期评估法。近期评估是根据现行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与收益的相关性,来确定和调整资源开发规模、速度和重点,价格上涨加快开发,价格下跌减少开发。近期评估的根本问题是价格因素。远期评估是根据资源存量的丰裕程度和开发条件的可能,有计划地实施开发战略,价格的影响作用较小,近期资源收益与远期资源收益的比较起主要作用,即当远期开发收益高于近期开发收益时,会抑制近期开发;而当远期开发收益等于或低于近期开发收益时,会扩大近期开发。所以,评价资源开发的价值,不能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获取,还要看长远利益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开发量,提高利用率,会大大增加未来的预期收益。
2.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
所谓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是指,资源开发的成本所表示的是稀缺性资源的机会价值,即运用稀缺性资源进行生产所放弃的这些资源在其他可能的最佳用途上所创造的价值。严格说来,由于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于工矿资源的任何一种形式来讲,都具有供给弹性趋向零的可能,故而资源的供给弹性值也是影响机会成本的重要因素。更由于在近期资源开发中,综合利用率只有30~50%,这就意味着近期的机会收益是以严重的资源耗损和高昂的机会成本为代价的。资源的开采、冶炼又具有一次性的特征,而不象土地资源可以重新配置利用,这又加大了开发的机会成本。因此我认为,必须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幅度调整西部资源开发战略,使资源的开发规模和速度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度量标准。同时要注意到,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别极大的发展中大国,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妥善处理好效益目标与均衡目标(主要是长期动态均衡)的关系,不能只追求一种目标,而放弃另一种目标。
3.资源开发的弹性延续
对于目前西部的资源开发来说,问题的焦点是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资源供给的弹性能力,不至于降到零或趋向枯竭。这就存在如何延续资源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资源要有持续开发利用的价值。其涵义,一是因为自然资源是属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在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应该公平地占有和使用资源。二是因为资源弹性的充足和延续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积极地开发资源,而不是消极地开发资源。因此,资源持续利用战略首先要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资源使用结构方式,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并以不损伤其再生能力为限。在逐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同时,积极开发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力量,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弹性趋向下降时,找到可替代的新资源。
4.建立节约资源的机制
我国现有的资源储备开发利用状况表明,资源供给不足的紧张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观,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近期内还不能取代传统的能源资源。现实的选择可能是控制开发量和节约使用同时并举,建立高效低耗型经济体系。要使资源持续利用战略付诸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经济刺激机制,其中最要紧的是价格限制和产权约束。价格机制可以引导人们逐渐减少对稀缺程度大、价格相对较高的资源的使用,转而增加对稀缺性相对较小,价格较低的资源和替代资源的使用,从而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我国目前由于还没有完全进入国际市场,故而国内的资源价格自成体系,普遍较低,这也是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当逐渐调整资源的价格,用价格限制开发和利用。同时,我国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楚,也是资源滥开滥采的原因之一。
5.资源零增长战略
关于资源发展战略的选择,基本上有三种可能的模式或思路:第一种是维持现状,继续保持高速度;第二种是大幅度削减资源产品产量,关闭部分小企业,保护资源;第三种是实施资源零增长战略,即保持目前的开发规模,除少部分资源产品外(供给弹性较大),绝大部分资源产品的生产不再有大的增长,同时努力提高利用率,用提高利用率弥补供给不足,用科技的倾斜投入创造提高利用率的条件。根据前文的分析和观点,第一种思路显然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我国陷入越来越深的“资源陷阱”。对此,有人曾设想通过进口填补资源大缺口。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局限性太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试图通过进口替代解决资源短缺矛盾,是不了解中国的现实。第二种思路无法实施,从资源粗放型战略过渡到内涵型战略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时,就立马减少对资源开发的投入来限制产量,会使经济增长转入某种停顿状态。所以,最好的选择只能是第三种思路。需要申明的是,资源零增长战略,并不是指资源收益的零增长,而是特指资源产品量的零增长,如果有充分的技术投入条件做保障,大幅度提高我国工矿业资源的开采率、冶炼出品率和加工利用率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这方面获取的资源收益率将会比过去更高,并且还会给未来的资源开发创造更多更好的获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