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1]2001年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枢生长抑素表达的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国内外对实验性糖尿病脑病的研究,多停留在脑血流、代谢水平等方面,对糖尿病影响脑组织,并最终导致慢性糖尿病性脑病的机制研究较少。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为阐述这一机制提供了可能,国内外学者通过检测神经递质在脑组织中的分布,从而了解脑的功能活动,并已做了大量研究。本研究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其中枢神经系统内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基因表达产物mRNA(SST mRNA)的改变,来研究糖尿病与生长抑素的相关性,从而探讨慢性糖尿病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并为临床治疗慢性糖尿病性脑病提供理论依据利治疗方法。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实验选用本校实验动物中心培育的SD雄性大鼠20只,体重150-200g,随机分成2组,A组空白对照,B组实验组。2.糖尿病大鼠模型制作及血糖、尿糖的检测 A组大鼠腹腔注射PH4.6,0.1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剂量为6ml/kg,作为对照组。B组大鼠禁食10小时,用PH4.6,0.1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溶解链脲佐菌素(STZ),配成1%的溶液。以6ml/kg的剂量经腹腔注射,48小时后剪尾测全血血糖以及尿糖,取其中血糖值>16.65mmol/L(300mg/dl),尿糖++以上者纳 — — 入糖尿病纽。喂养条件同正常对洲组。以后每周测尿糖,每2周测血糖。 3.原位北交织织化学检查SST mRNA (1) 取材和切片 成模4周后,两组动物采用2%戊巴比妥钠30mm/km i腔注射麻醉。经主动脉插 管并剪开心心房,首先灌流300ml 灭菌生理盐水,然后川4%多聚甲醛250ml注 20-30min。打开人鼠颅腔完整取出脑(干延髓处切断),在4%多聚甲醛中后固定6-8 小时。然后浸入灭由后的20%蔗糖PBS溶液过夜直至组织块下沉。取出组织块,冰冻 切片机作脑组织连续切片,片$ 3040urn,切片再放入 4%多聚甲醛中闲定 4 ’h时。 (2)切片预处理 门)杂交、杂交后冲洗及显色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抗体Fab片段,采用NBT和BCIP显色液显色 (4)贴片及封片 4上述过程分别做阳性对照(额叶皮质 SST mRNA的分布)和阴性对照(杂交 SST mRNA 探针以PBS ti冲液替代) 5 图象分析及统计 各个大鼠各取1 张海马区原位杂交染色切片,切片选取海马区及齿状回区域的 SST mRNA叫性神经元细胞,用本校神经生物实验室开发的 StaticIMG 2.0图象分析 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统计上述区域单位面积内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的光密度及阳性 细胞平均细胞面积。数据采用SPSS 8.0进行处理。 结果: 1 体重、血糖与尿糖:糖尿病大鼠成模前,其体重、尿糖和血糖检测结果两组间 — — 无显h性差拧。成模 4周时,糖尿病组体重 199.l土15.6 g,血糖基本维持在 427.4 上58.5 ms/dl,尿糖为++~+++。ill常人鼠体重265.5上30.3,血糖为87.2士11.:l mm/d,尿糖阴性。两组差异有显头性意义。(RO.of) 2 光镜卜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切片观察:地高辛标记的SST探针与其互补的mRNA 杂交,显色后丫伙黑色颗粒状,存在于神经元胞浆和树突中,胞核一般不染色。 止常人鼠海马区及齿状回有大量SST mRNA阳性神经元细胞,呈椭圆型、梭刑, 着色强川性,呈片状分布多形层,少量散布于锥体层细胞间。颗叶皮质也有大量 SST mRNA川性神经元,i片状分布,多位于*、Ill层。阳性对照上常人鼠切片额 叶皮质 SST mRNA gIJ性神经元分布与文献报道相同,阴性对照切片yki紫色,但 是细胞不染色。正常人鼠海马区有人量SST mRNA阳性神经元,Y带状分布,颗 叶皮质也有人过“T*RNA 阳性神经元,呈片状分布。 而糖尿病人鼠成模4周时大脑海马区SST mRNA阳性神经元显着减少,其单 位面积的阳性细胞数、川性细胞的光密度及阳性细胞平均细胞面积均比正常大鼠 相同区域诫少,两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尸<0.01)。 讨论: 二 糖尿病人鼠模型制作的研究 建立一种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糖尿病具有重耍意义。一般 常川四氧啼陡成链眠佐菌素(STZ)腹腔注射一次成模,通常为速发型人鼠糖尿 病模刑。其中,STZ的成模更为常用。STZ能直接破坏胰岛B细胞,首先将其DNA 碱基上的特殊位点烷基化,之后再进一步作用于ADP核糖体合成酶,从而使B细 胞损伤。同时
侯君[2]2011年在《CART对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及胰岛β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疾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激素调节紊乱所致的饮食不当而产生的,因此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lated transcript peptide, CART)在调控进食行为和体内能量平衡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CART分布在许多与进食等相关的脑区,尤其是在下丘脑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DMH)、腹内侧(ventromedial nucleus,VMH)、弓状核(areuate nucleus,ARC)、外侧下丘脑(1ateral hypothalamus,LH)和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中分布较多。下丘脑不同核团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以及神经元间的投射通路在机体摄食活动和能量平衡调节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ART与某些神经递质共存于某些神经元,提示CART参与调节进食行为。CART除了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分布外,外周组织也有分布如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胃窦G细胞、胰岛生长抑素细胞(islet somatostatin cells)、肠肌丛等,表明CART是一种脑肠肽,在胃肠道及中枢、外周神经系统中均能发挥作用。上述研究表明CART作为内源性神经递质,在奖赏与强化、食欲、应激、感知、内分泌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从整体动物和和细胞水平探讨CART在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及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期望为深入认识CART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对CART的深入研究将使CART可能成为基因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物靶点。2.方法:2.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血中FBG、TC、TG、FFA和FINS的检测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禁食12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 35mg/kg,用于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1周后,挑选空腹血糖值≥16.7 mmol/L作为糖尿病模型大鼠。建模前、后,按相应方法进行血中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叁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levels, FINS)等指标的检测。2.2观察CART对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定位核团进食量的影响及饮食干预对CART mRNA的表达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结合大鼠脑图谱,按照各核团叁维坐标,进行准确定位。术后给予大鼠抗感染措施,恢复7d后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导管植入位置进行尼森染色确定定位结果的准确性。使用微量注射器将各浓度CART注射入禁食各实验组的ARC、DMH及PVN核团中,或不禁食各实验组的ARC核团中,药物注射后1,2,4,8,24h测定进食量。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观察饮食干预后糖尿病大鼠ARC中CART mRNA的水平变化。2.3探讨神经肽Y(NPY)与CART对进食行为的调节及CART对其他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使用微量注射器将CART或NPY注射入禁食各实验组的ARC核团中,药物注射后1,2h测定进食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分析糖尿病大鼠PVN核团中NPY、CART的表达。通过下丘脑脑片孵育,放免法测定CART对下丘脑重要神经递质NPY、AGRP、CRH和α-MSH的释放。2.4探讨PKA/CREB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ARC中的作用采用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2型糖尿病大鼠ARC内探讨PKA/CREB参与CART mRNA和蛋白的转录调节中的作用。2.5探讨钙离子内流激活的ERK信号通路在CART调节下丘脑神经元磷酸化中的作用首先对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进行培养,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ERK1/2和磷酸化ERK1/2的蛋白表达,用Fluo-3/AM钙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内游离Ca~(2+),激光共聚焦测定神经元[Ca~(2+)]i的变化研究CART对ERK1/2信号通路的调节。2.6探讨CART在体外细胞模型和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培养大鼠胰岛β细胞瘤细胞INS-1,观察CART对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研究CART对分离、纯化后的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通过免疫荧光、超薄切片结合胶体金标记蛋白A免疫电镜技术(PAg)研究CART在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作用。通过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研究磷酸西他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胰岛素的影响,以及CART在磷酸西他列汀治疗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3.结果:3.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血中FBG、TC、TG、FFA和FINS的检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中FBG、TG、TC、FFA均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增加,而FINS含量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降低,表明本研究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符合要求。3.2 CART对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定位核团进食量的影响及饮食干预对CART mRNA的表达在禁食糖尿病大鼠PVN中,仅注射高浓度CART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2-4h的进食;在禁食糖尿病大鼠ARC和DMH中,注射CART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的进食(0-1,1-2h);在4-8h出现进食量下降(i-ARC);在不禁食糖尿病大鼠ARC中,与禁食大鼠整体比较,进食量明显增高,且高脂饮食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进食量增高。QRT-PCR结果表明,高脂饮食糖尿病大鼠ARC中CART mRNA表达增高,进一步说明CART应对高脂饮食时可能有特殊的方式。3.3 NPY与CART对进食行为的调节及CART对其他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ARC内微量注射NPY对进食普通和高脂饲料的糖尿病大鼠进食量并无明显区别。ARC内微量注射CART对进食普通和高脂饲料的糖尿病大鼠进食量明显区别。碳水化合物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中的比例为3:1,在NPY引起的摄食增加中,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最主要的。糖尿病大鼠进食高脂饲料2周后,先注射0.2 nmol CART 10min后注射0.2 nmol NPY,与单独注射NPY及普通饲料喂养2周后的CART+NPY其进食量明显增高,表明CART对高脂饮食有反应而NPY对碳水化合物有反应,再次说明了CART在应对高脂饮食时可能有特殊的方式。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PY和CART蛋白在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PVN核团中广泛分布,且大量表达,具有一定的共表达,糖尿病大鼠PVN内可能存在CART→NPY联系。下丘脑脑片释放实验结果表明,0.4,4,40 nmol/L CART灌流脑片后,NPY-IR升高,4nmol/L CART灌流后明显促进AGRP-IR和CRH-IR的释放(p<0.05),α-MSH-IR各组间无明显差异,CART可能刺激下丘脑促食欲神经递质的释放。3.4 PKA/CREB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ARC中的作用通过原位杂交检测到PKA激动剂forskolin增加ARC核团CART 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PKA抑制剂Rp-cAMPs减少ARC核团CART mRNA表达,两者联合注射可减弱由forskolin引起的CART mRNA释放,这些结果表明PKA信号通路在CART基因表达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Western blotting显示ARC注射forskolin后,CART蛋白表达增高,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Rp-cAMPs减弱由forskolin介导的CART蛋白表达,此结果与基因转录结果一致(P<0.05)。ARC注射forskolin后,增加磷酸化CREB(p-CREB)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注射Rp-cAMPs后降低p-CREB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低于forskolin组,Rp-cAMPs减弱由forskolin介导的CREB磷酸化。3.5钙离子内流激活的ERK信号通路在CART调节下丘脑神经元磷酸化中的作用3.5.1下丘脑神经元鉴定培养的神经元生长迅速,胶质细胞少,4-6d神经元形态饱满,胞体直径,突起长度,均达高峰,且无过于广泛的突触连接和胶质细胞生长。经NF-200染色后计算培养神经元的纯度达96.17±0.06%。3.5.2 CART对下丘脑神经元ERK1/2磷酸化的调节Western blotting显示,CART能特异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元快速和持续的ERK1/2磷酸化反应,并呈剂量(1-100nmol/L)、时间(5-90min)依赖关系。MEK的拮抗剂U0126抑制正常的ERK1/2磷酸化并阻断由CART诱导的ERK1/2磷酸化。3.5.3 CART促进下丘脑神经元[Ca~(2+)]i升高D-hank’s液和DMSO作为阴性对照不能影响下丘脑神经元内游离钙的水平,100nmol/L CART刺激培养的下丘脑神经元,会导致绝大多数神经元内[Ca~(2+)]i迅速上升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或以较高的浓度水平为中心,反复轻微振荡,MEK阻断剂U0126预处理神经元后,100nmol/L CART不再能够引起下丘脑神经元内[Ca~(2+)]i下降,说明ERK1/2信号途径参与了CART激活细胞内[Ca~(2+)]i的过程。3.6 CART在体外细胞模型和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3.6.1 CART对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培养的INS-1细胞密度在l×106/ml以上,呈扁平不规则多角形。GLP-1能促进INS-1细胞胰岛素和cAMP的释放,在GLP-1的高糖溶液中加入CART后,能增强GLP-1对INS-1细胞胰岛素和cAMP的释放。3.6.2胰岛细胞灌注后CART对GSIS的影响每只大鼠分离纯化后获得的胰岛数量为303±44个,DTZ染色显示胰岛纯度>85%,AO-PI染色显示胰岛存活率>95%。在含有GLP-1或GLP-1+CART的高糖中加入PKA抑制剂H89后,与对照组、GLP-1组和GLP-1+CART组比较,INS的释放降低。3.6.3磷酸西他列汀对糖尿病大鼠OGTT期间血糖、GLP-1、血清胰岛素的影响糖尿病模型大鼠糖耐量严重受损,口服灌胃磷酸西他列汀能显着提高大鼠糖耐量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磷酸西他列汀低、中、高剂量组AUC与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AUC比较能显着增加血浆GLP-1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明显降低;磷酸西他列汀各组大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较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大鼠组明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3.6.4磷酸西他列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病理结构的影响HE结果显示,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胰腺中胰岛面积明显减小和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胰岛面积和胰岛β细胞数量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加和增多,有趋向与正常大鼠水平。3.6.5 CART-IR、Insulin-IR、Glucagon-IR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大鼠CART-IR主要在胰岛δ细胞中表达,胰岛β细胞表达很少,糖尿病模型大鼠CART-IR除了在δ细胞表达外,也在胰岛β细胞中大量表达,中、高剂量组能逐步降低CART-IR在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正常大鼠Insulin-IR主要在胰岛β细胞中表达,Glucagon-IR在胰岛α细胞中表达,Insulin-IR和Glucagon-IR几乎没有共表达;糖尿病大鼠Insulin-IR在胰岛β细胞中表达减少,Glucagon-IR在胰岛α细胞中表达增加,有一部分共表达;中、高剂量组能逐步增加Insulin -IR在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减少Glucagon-IR在胰岛α细胞中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3.6.6 CART在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超薄切片技术的PAg免疫电镜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CART阳性呈黑色点状颗粒,分布在β细胞细胞核和界膜之间,细胞核内无阳性,阴性对照无CART标记。胰岛δ细胞中CART阳性呈黑色点状颗粒,分布在细胞核内,细胞核和界膜之间无阳性。4.结论:4.1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小剂量STZ诱导大鼠的空腹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成功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ARC内注射CART1-2h和2-4h后糖尿病大鼠进食量增加,表明CART可能是一种促食欲神经肽。高脂饮食糖尿病大鼠ARC中CART mRNA表达增高,进一步说明CART应对高脂饮食时可能有特殊的方式。4.2 CART与NPY共同完成对进食行为的调节,CART可促进糖尿病大鼠PVN内NPY-IR阳性表达,可能存在CART→NPY联系。CART可能刺激下丘脑促食欲神经递质的释放。4.3 p-CREB可以与CART启动子CRE结合位点结合,PKA/CREB通路可能参与CART mRNA和蛋白的转录调节。4.4 CART能特异地引起下丘脑神经元快速而持续的ERK1/2磷酸化反应,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CART可能通过胞内Ca~(2+)内流激活ERK1/2,在CART调控下丘脑神经元磷酸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5离体实验表明CART在INS-1细胞和分离的胰岛细胞中可能通过PKA信号通路产生作用。磷酸西他列汀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耐量水平,提高GLP-1、胰岛素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结果表明CART在糖尿病大鼠β和δ细胞中表达,进一步证明了CART是一种脑肠肽,在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张晓明, 朱晞, 袁张根, 俞军, 周吉林[3]2003年在《糖尿病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生长抑素基因表达产物mRNA改变,研究糖尿病对海马神经元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探讨慢性糖尿病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和比较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大鼠海马生长抑素 mRNA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阳性细胞的光密度及阳性细胞平均细胞面积均比正常大鼠显着减少。结论 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抑素表达减少,可能在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痴呆等糖尿病慢性脑病中起一定作用。
贾云丹[4]2003年在《饥饿和糖尿病对大鼠不同脑区胃动素及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资料:胃动素(Motilin,MT)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脑肠肽,由小肠粘膜上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在消化间期呈周期性释放。其在外周的功能主要为刺激胃肠道收缩、运动及诱发胃肠道(Migrating.Motor.Complox MMC)消化间期的移行性运动的Ⅲ相收缩运动。胃动素不仅广泛存在于胃、十二指肠等外周器官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如:小脑、大脑皮层、杏仁核、下丘脑、垂体、松果体及海马均有胃动素及其受体分布。静脉(iv)及侧脑室内(icv)微量注射胃动素都可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胃运动及摄食活动。此外,胃动素还有影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减轻动物焦虑样的情绪行为等作用。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有14个氨基酸的脑肠肽,广泛的分布于中枢和外周,除了具有调节生长激素的分泌,还有调节胰岛的功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在整体和离体灌流情况下抑制胃肠运动,但在中枢注射生长抑素却有促进胃运动的作用。 临床发现糖尿病常伴有以胃运动减弱为特征的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sis Mellitus),患者的血浆中胃动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升高,应用MT或MT受体激动剂-红霉素可改善胃轻瘫的症状,但是,对于中枢胃动素与生长抑素对胃运动及摄食的调控作用尚未明了。 目的:研究大鼠脑区内胃动素及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神经元表达的特点;在饥饿和糖尿病条件下表达发生变化极其意义;二者在胃肠功能调控中的作用。中文摘要材料和方法:(l)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实验采用雄性大鼠(Sprague一Dawley,体重250一3009,n=40),腹腔给予25%四氧嚓吮(Alloxan,用0.9%的NaCI溶液稀释,120mg/kg),间隔24小时后再给予同样剂量的四氧喀睫。(2)记录并观察注射四氧嗜咙后大鼠的体重、一进食量、饮水量、尿量、血糖、尿糖等各项指标。(3)免疫组化法:实验组分为正常饮食组、饥俄组和糖尿病组,观察各组大鼠脑区内(海马、下丘脑)MT及55活性细胞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结果:1糖尿病模型大鼠制备情况: 成模后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尿量、血糖、尿糖等各项指标与成模前的各项比较,都有所增加。成模的标准为注射四氧啼咤后,(1)尿糖,一个‘+’号以上。(2)空腹血糖)13.6mmol几,持续10天以上。2免疫组化实验结果:2.1正常饮食组(对照组)大鼠脑区内MT免疫反应(IR)细胞及55免疫反 应(IR)细胞的表达: 对照组大鼠的海马(Hip)、室旁核(PvN)、视上核(soN)、室周核(Pe)、弓状核(ARC)、正中隆起(ME)可见MT-IR及55一IR细胞的表达;2.2饥饿和糖尿病时大鼠脑区内MT-IR及55一IR细胞的表达: (1)MT-IR细胞的表达: 饥饿和糖尿病时室旁核(PVN)、视上核(SON)、MT-IR细胞表达信号强于对照组。其中MT-IR细胞在室旁核(PVN)增加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饥饿和糖尿病组分别增加了8倍和12倍,统计学有显着意义(P<0.001);饥饿时MT-IR细胞在视上核和海马分别增加了1 .6倍和0.2倍,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糖尿病时视上核MT-IR细胞增加了1 .5倍P<0.05,海马MT-IR细胞在糖尿病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着性(P>0.05)。(2) 55一IR细胞的表达: 饥饿和糖尿病时室旁核(P vN),海马(Hip)55表达信号强于对照组大鼠。中文摘要室旁核(P vN)中55一IR细胞增加最为显着,与对照组相比,饥饿和糖尿病组分别增加6.3倍和5.7倍(P<0.001);55一IR细胞在海马中,与对照组相比饥饿和糖尿病组分别增加0.62倍和1 .07倍(P<0.05)有统计学意义。2.3 MT和55免疫活性细胞在同一核团内的存在: 免疫组化邻片染色发现,MT和55免疫活性细胞共存于海马(HIP),正中隆起(ME)和室旁核(PVN)核团内。从糖尿病组动物海马邻片染色发现,MT及SS阳性细胞在齿状回、CA3、CA4区的颗粒细胞层和锥体细胞层都有表达。 结论:饥饿及糖尿病时,胃动素(MT)及生长抑素(55)免疫活性细胞在海马和下丘脑室旁核内表达增强,提示中枢胃动素(MT)及生长抑素(SS)可能参与由海马一下丘脑室旁核一杏仁核一延髓DVC(迷走神经复合体)一迷走神经这一环路实现对胃运动及摄食的调节作用。
李君玲[5]2013年在《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病例研究及其经验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及目的糖尿病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胃肠病变经常发生,有报道糖尿病病人当中,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率为25%~76%。作为糖尿病胃肠病变的主要组成部分,糖尿病胃轻瘫可出现剧烈呕吐、腹胀等症状,使降糖药应用受到干扰,血糖不易控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酮症等危险状况,因而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方法很多,但多具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宝库,从中医学中寻找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导师仝小林教授研究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30余年,学验俱丰,形成了“治糖、治络、治杂叁位一体,各有侧重”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治体系,探究其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有效方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同时目前为止,核素胃排空实验是胃排空检查的“金指标”,但因价格昂贵、过程复杂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应用较少,而小肠推进率实验则是动物实验中应用最多的胃肠动力评价指标;在对糖尿病胃肠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中,脑肠肽因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胃肠动力产生影响而被许多学者关注,平滑肌细胞损伤亦是糖尿病胃肠病变发生的机制之一,因此,在对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进行总结后,将核素胃排空实验应用于动物实验,对导师经验方-糖胃安方进行客观、权威性评价,并从始动因素(血糖)、调控因素(脑肠酞)和微观改变(平滑肌细胞)叁方面相结合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为此本人在研期间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查阅国内外大量关于糖尿病胃轻瘫文献,分别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疗效评价治疗、机制、以及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综述,得到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系统认识。2.以导师门诊病例为数据来源对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进行分析,挖掘其治疔的有效方剂,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一种思路。3.以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用方一糖胃安方为主要研究对象,动物实验探讨其对糖尿病大鼠的胃肠动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2.方法1.从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门诊患者病例数据库中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采用评分量表形式,通过病例记录及电话访问补充,对患者各次就诊时的主要消化道症状进行评分,并通过双人录入和逻辑校对将患者各次就诊信息录入自行编制的Epidata表内,对患者各就诊时的主要症状评分及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仝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常用方剂进行统计分析。2.购置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抽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以1%STZ腹腔注射,叁天后空腹血糖≥16.9mmol/L者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根据其空腹血糖、体重均匀分为四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以蒸馏水、高、中、低剂量糖胃安方灌胃,每日一次。每周记录一次体重状况,每四周尾尖测空腹血糖,灌胃8周后,核素胃排空实验及小肠推进率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胃肠动力评价,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线粒体形态改变,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糖化血清蛋白含量,放免方法测定血清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含量。3.结果1.所研究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各次复诊时症状皆有明显改善,其中以恶心呕吐症状改善最为显着、迅速,同时对于血糖的治疗亦有一定效果。对方剂挖掘中发现,仝师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过程中,以恶心呕吐为主症者,全师使用苏连饮、小半夏汤较高,且随症状评分增高,使用频率增加;以腹胀为主证者,仝师主要使用枳术丸、小半夏汤;以纳差为主证者,全师主要使用苏连饮、枳大丸。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STZ造模8周后的糖尿病大鼠表现为胃排空加快、胃肠推进率减慢、糖化血清蛋白含量、血清VIP、SP均较正常组增加(P<0.05),血清SS含量有增加趋势(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胃排空元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对胃肠推进率、GSP均有改善作用(P<0.05);高剂量组具有降低血清SSVIP的作用(P<0.05);高、中剂量均有降低SP的作用(P<0.05);低剂量组对血清SP影响不明显(P>0.05);电镜观察正常组线粒体基质致密,线粒体嵴清晰,完整;模型组线粒体肿胀、空泡性改变,嵴断裂、减少,消失;高、中剂量组线粒体数量增多、嵴断裂、减少,消失,部分呈空泡性改变;低剂量组线粒体数量增多、增大、聚集,嵴断裂、减少,消失,大部分星空泡性改变。4.结论1.导师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过程中重视对恶心呕吐急症的治疗,且疗效显着。而对干腹张、纳差的治疗则是在急症问题解决后逐步解决,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总体治疗效果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3个月的时间,同时对于血糖的治疗亦有一定效。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以腹胀为主症者,枳术丸、小半夏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其常用方剂,此即糖胃安方的主要组成方剂。2.糖尿病造模8周后胃排空加快而肠蠕动减慢,可能是糖尿病胃肠病变进展的一八过渡时期,糖胃安方具有降低血糖、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对此期胃排空作用不明显,降低血清VIP、SP含量,保护平滑肌细胞可能是其胃肠动力作用机制之一。
邓明会, 伍杨[6]2004年在《链尿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海马生长抑素表达与认知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认知能力及海马内神经元生长抑素基因表达产物mRNA改变 ,研究糖尿病对海马神经元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 ,探讨慢性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Y型电迷宫法测定认知能力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和比较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大鼠认知能力下降 ,海马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阳性细胞的光密度及阳性细胞平均细胞面积均比正常大鼠显着减少。结论 糖尿病是老年性痴呆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抑素表达减少 ,可能在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痴呆等糖尿病慢性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何袁芳[7]2010年在《针刺对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系统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研究在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上,选择PKA-CREB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观察针刺对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探讨针刺通过调节PKA-CREB传导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脑病大鼠的影响,为针刺治疗糖尿病脑病的机制提供更有效的依据。2材料与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C, normal control)10只,模型组36只。以无菌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配制链脲佐菌素按50mg/kg剂量向模型组大鼠腹腔内注入25mg/ml浓度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后第8天作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30只动物被确认为学习记忆障碍,再将动物随机分为3个组:模型组(DM),针刺组(ACP), BDNF治疗组(BD)。选取督脉的“百会”、“大椎”。电针治疗(2Hz,3mA),留针20min,1次/2天,共治疗10次。BDNF组动物椎管内注射BDNF (20mg/kg体重,生理盐水溶液),第一周两次。动物治疗叁周后,再做行为学检测,检测后,取脑,4℃冰箱过夜至组织块沉底。对端脑做额状面冰冻切片,片厚30μm。做原位杂交(PKAmRNA)与免疫组织化学(BDNF, CREB)检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脑内的阳性标记物的表达情况。MIS2000图象分析系统进行积分光密度测定。3结果3.1行为学检测结果DM模型组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最短,游泳距离的百分比也最短,说明糖尿病组动物存在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针刺治疗后动物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所游的距离明显优于DM模型组(P<0.05)3.2 BDNF免疫组化阳性标记物的分布BDNF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神经元在海马区域的标记神经元最多,着色最深,体积也较大,大的标记细胞有很长的树突染色,最长的可伸展到海马以外,最多的可观察到五级分支。海马出现的BDNF标记物细胞比较,正常组Nc最高,BD组次之,ACP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杏仁核、扣带回亦有标记神经元分布,其数量极着色深度都不及前者。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3 PKAmRNA原位杂交结果PKAm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BDNF阳性标记细胞不同,PKAmRNA阳性标记神经元不但着色深,而且胞核着色,标记细胞的体积比BDNF阳性标记细胞小,为中等大小最多,形状均为圆形,树突无染色,四组海马阳性标记物细胞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标记物光密度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杏仁核出现的PKAmRNA标记物的光密度比较,四组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3.4 CREB免疫组化阳性标记细胞分布CREB免疫组化阳性标记神经元的体积比BDNF阳性标记细胞小,海马区域的标记神经元最多,着色最深,体积也为中等大小最多,形状均为圆形,树突无染色,四组海马阳性标记物细胞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标记物光密度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杏仁核的CREB阳性标记物与海马区域数量较少,标记也较浅,标记物光密度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叁组与D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4.1 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内BDNF的表达降低,针刺可使其升高。表达BDNF的神经元体积也较大,有很长的树突,最长的可伸展到海马以外,最多的可观察到五级分支。4.2 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内PKAmRNA的表达降低,针刺可使升高。4.3 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内CREB表达降低,针刺可使其升高。4.4针刺可通过调节PKA-CREB信号通路促进BDNF的合成及分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功能,从而可影响学习与记忆。这可能是针刺治疗老年痴呆的神经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DM模型大鼠出现了学习记忆障碍,并伴随有海马和杏仁核内BDNF, PKA, CREB表达的降低,针刺可使模型大鼠的上述变化得到抑制,通过PKA在海马区域增加,调节PKA-CREB通路,提高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促进了神经细胞再生功能,从而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
魏良洲[8]2008年在《Ghrelin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胃肠道是糖尿病较易累及的主要系统之一。糖尿病胃轻瘫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胃蠕动减慢或缺如以及胃排空延迟等消化系统症候群,如恶心、呕吐、早饱、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据报道,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率高达30~50%,而大约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胃排空障碍,其机制主要与高血糖及其导致的自主神经神经病变、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胃肠平滑肌变性、微血管病变及代谢紊乱等有关,其中高血糖是主要的基础病因。Ghrel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脑肠肽激素,主要由胃底部黏膜泌酸腺X/A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其氨基酸序列与胃动素相似,受体之间也有50%的同源性,因此Ghrelin也称胃动素相关肽,可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Ghrelin主要通过与中枢和(或)外周,激活迷走神经通路及胆碱能通路,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如刺激垂体前叶释放生长激素(GH)、增加食欲、调节能量平衡、促进摄食、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等。为此,我们推测Ghrelin可能在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和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并进行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黏膜Ghrelin的表达与血糖水平、胃排空变化的关系。2.研究血糖变化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与胃组织Ghrel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病期糖尿病胃排空延迟与Ghrelin表达的关系。3.研究5-羟色胺4(5-HT_4)受体部分激动剂(马来酸替加色罗)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及胃组织Ghrelin、P物质表达的影响,探讨5-HT_4受体部分激动剂对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1.收集30例DGP患者并按近1周血糖控制水平,血糖小于9mmol/L和大于或等于9mmol/L分为糖尿病胃轻瘫A、B两组;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标准,收集20例临床表现类似消化不良,经全面检查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拟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做为对照组(FD组),分别采用核素法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胃液体排空功能及胃黏膜Ghrelin的表达。2.购置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胰岛素干预组(INS组)。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大鼠以6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用柠檬酸缓冲液配制)。注射后72h剪尾取血,用血糖仪测随机血糖≥16.7mmol/L确定为糖尿病模型建立。胰岛素干预组大鼠于给药后第4天开始隔日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2U。注射链脲佐菌素后1周、4周,各组随机取一半数量的大鼠,称体重、测空腹血糖,进行实验。用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用免疫组化、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大鼠胃组织Ghrelin及其mRNA的表达。3.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低剂量替加色罗治疗组(TEG-L组)、中剂量替加色罗治疗组(TEG-M组)、高剂量替加色罗治疗组(TEG-H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分别以0.1mg/kg、0.5 mg/kg、1mg/kg的剂量给予TEG-L、M、H组大鼠腹腔注射替加色罗连续3天,采用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Ghrelin与胃窦组织SP的表达。结果1.临床实验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口服~(99m)Tc-DTPA标记的生理盐水后,早期胃显影清晰,形态规则,放射性分布均匀,随时间延长胃显影逐渐变淡。连续观察2h,经线性平滑校正后,DGP-A组患者平均胃半排空时间为24.57min,明显快于FD组患者(P<0.01);DGP-B组患者平均胃半排空时间为41.92min,较DGP-A组与FD组明显减慢(P<0.01;q=9.22,P<0.01)。各组胃黏膜Ghreli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固有层腺体内,为棕黄色颗粒沉积。DGP-A、B两组胃黏膜腺体内Ghrelin阳性染色均较FD组明显变淡,部分腺体呈空泡状,其积分吸光度较FD组显着降低(P<0.01;q=10.25,P<0.01)。其中DGP-B组胃黏膜大部分腺体呈空泡状,肉眼观其腺体内Ghrelin含量较DGP-A组减少,积分吸光度也低于DGP-A组,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FD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胃半排空时间与Ghrelin积分吸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P>0.05)。DGP-A、B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与Ghrelin积分吸光度均呈负相关(P<0.01;P<0.05),而其胃半排空时间与平均血糖水平、Ghrelin积分吸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2.实验动物研究结果发现,大鼠腹腔注射STZ 3天后开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1周时糖尿病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活动迟缓。至4周时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大鼠仍有多饮、多食、多尿,但明显消瘦、懒动,毛色干枯,无光泽。注射STZ 1周后,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胃排空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P<0.01);胰岛素干预组大鼠空腹血糖低于糖尿病组(P<0.01),胃排空率较糖尿病组增加(P<0.01)。注射STZ 4周后,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大鼠空腹血糖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体重与胃排空率则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P<0.01;P<0.01;P<0.01);胰岛素干预组大鼠空腹血糖低于糖尿病组(P<0.01),而体重、胃排空率与糖尿病组无显着性差异。大鼠胃黏膜Ghreli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固有层腺体内,为棕黄色颗粒沉积。注射STZ 1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内Ghrelin阳性染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淡(见图2.1B)。胰岛素干预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内Ghrelin阳性染色强度与积分光密度较糖尿病组显着增加(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注射STZ 4周后,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内Ghrelin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腺体呈空泡状,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P<0.01);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注射STZ 1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 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胰岛素干预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 mRNA的表达较糖尿病组显着增加(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注射STZ 4周后,糖尿病组与胰岛素干预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 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P<0.05)。3.动物干预实验发现,DM组大鼠胃排空率较NC组明显降低(P<0.01);TEG各组大鼠胃排空率虽然也低于NC组(P<0.01;P<0.01;P<0.01),但较DM组明显增加(P<0.01;q=7.56,P<0.01;P<0.05);其中TEG-L组与TEG-M组大鼠胃排空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TEG-H组(P<0.01:P<0.01)。DM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内Ghrelin阳性染色较NC组明显变淡,其积分光密度较NC组显着降低(P<0.01);而TEG各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内Ghrelin阳性染色强度与积分光密度均较DM组显着增加(P<0.05;P<0.05;P<0.05),但仍低于NC组(P<0.05;P<0.01;P<0.011,其中TEG-L、TEG-M、TEG-H叁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鼠胃窦组织SP阳性产物呈棕色沉淀,在黏膜层、腺腔内及黏膜下层表达较多,而在肌层、肌间神经丛中表达较少。DM组大鼠胃窦组织SP阳性产物的积分光密度较NC组显着降低(P<0.01);而TEG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P阳性产物的积分光密度均较DM组显着增加(P<0.01;P<0.01;P<0.01),但仍低于NC组(P<0.01;P<0.01;P<0.01),其中TEG-L组与TEG-M组大鼠胃窦组织SP阳性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TEG-H组(P<0.05;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胃排空障碍;糖尿病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多数与胃排空障碍有关;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黏膜Ghrelin的表达、释放与糖尿病病程长短、血糖水平高低有关,而与糖尿病胃轻瘫胃排空异常无关;根据研究结果判断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异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提示,短期血糖升高可能通过抑制胃组织Ghrelin的表达参与了胃排空延迟的发生;而长期高血糖可能通过促进Ghrelin的表达、释放来增加摄食、维持能量平衡。3.动物干预研究结果提示,5-HT_4受体部分激动剂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胃排空功能,对糖尿病胃轻瘫具有治疗作用;对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机制之一是促进胃组织Ghrelin与SP的表达、释放来改善糖尿病大鼠延迟的胃排空;不同剂量其促动力作用不同,适当剂量的5-HT_4受体部分激动剂对糖尿病胃轻瘫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分析,Ghrelin在糖尿病胃轻瘫中的作用,与病程、血糖水平有直接关系;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功能障碍与许多因素有关;糖尿病时内源性Ghrelin可能与外源性的Ghrelin的作用途径或机制不同。研究5-HT_4受体部分激动剂为胃轻瘫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曾因严重副作用而被停用的替加色罗,新近国外又重新开始了替加色罗的临床研究。
陈永坤[9]2006年在《糖心康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生长抑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心康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讨糖心康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通过腹腔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加高热量饮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运用生化、光镜、电镜及放射免疫、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手段和方法,观察中药复方糖心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分泌的影响,以及对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结果:1.糖尿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2.糖心康能显着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高血糖素水平,能升高胰岛素水平。3.HE染色结果显示,糖心康可减轻STZ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且对胰岛B细胞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糖心康能减轻胰岛D细胞的增生,减少生长抑素的分泌。 结论:糖心康不仅能修复胰岛细胞结构,而且能纠正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紊乱。由此得知,糖心康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起到防治作用,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晓明, 朱晞, 袁张根, 任国良, 李继承[10]2003年在《糖尿病大鼠模型额叶神经元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原位杂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长抑素神经元在糖尿病大鼠模型额叶表达的变化。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速发型糖尿病大鼠模型,4周时运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额叶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并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成模4周时大脑额叶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显着减少,其单位面积内的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的光密度及阳性细胞平均细胞面积均比正常大鼠相同区域减少,两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本研究表明糖尿病大鼠额叶生长抑素神经元mRNA表达的减少,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痴呆等糖尿慢性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大鼠模型中枢生长抑素表达的观察研究[D]. 张晓明. 浙江大学. 2001
[2]. CART对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及胰岛β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侯君.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3]. 糖尿病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的研究[J]. 张晓明, 朱晞, 袁张根, 俞军, 周吉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3
[4]. 饥饿和糖尿病对大鼠不同脑区胃动素及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D]. 贾云丹. 青岛大学. 2003
[5]. 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病例研究及其经验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作用研究[D]. 李君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 链尿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海马生长抑素表达与认知能力的研究[J]. 邓明会, 伍杨.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4
[7].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系统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 何袁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8]. Ghrelin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魏良洲. 山东大学. 2008
[9]. 糖心康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生长抑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永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10]. 糖尿病大鼠模型额叶神经元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原位杂交研究[J]. 张晓明, 朱晞, 袁张根, 任国良, 李继承. 实验生物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