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文献编目研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目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文献编目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据统计,1996 ~1998年共发表研究论文约580篇,内容涉及文献编目标准化、计算机编目、文献编目工作、图书在版编目等方面。
1 文献编目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48篇,约占文献编目研究论文总数的25%。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一些:
(1)关于文献著录标准化理论的研究。 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了中国文献著录标准化的形成、发展与特点及中国文献著录标准化的特征等问题。罗健雄认为,中国文献著录国家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并论述了每个时期的主要成就[1]。黄葵认为, 我国文献著录标准体系具有目的性、配套性、结构性等特点,并认为中国文献著录标准化具有五个特征,即发展性、统一性、国际性、系列性、协调性[2]。
(2)关于《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研究。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规则》推动了我国各类型文献编目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标志着中国文献编目标准化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呈现出与国际标准化同步发展的局面[3]。黄俊贵撰文[4],对《规则》的有关问题作了全面的阐释。罗健雄对《规则》的编制理论与方法技术以及使用事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外,还有人对《规则》与《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 Ⅱ)和GB3792系列进行了比较研究[5]。
(3)关于书目规范控制研究。 关于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数据库的建设,原北京图书馆中文图书编目部于1995年开始制作规范数据,于1997年10月完成主题规范数据库,制作数据10万条左右。名称规范数据库已初具规模,累计数据18万条。这两个数据库已向全国文献机构提供使用。周升恒等撰文[6], 阐述了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款目的著录以及机读规范格式的使用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中文名称规范档的建立应以中文编目规则的标目法为依据[7]。
2 计算机编目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227篇,约占文献编目研究论文总数的39%。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
(1)关于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研究。原北京图书馆依据UNIMARC手册与中国计算机编目的实践经验,研制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并于1995年12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文化部于1996年2月6日颁布《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简称CNMARC),从1996年7月1日起实施。对于CNMARC及其使用手册的出版与使用,研究者予以充分肯定[8~9],认为:①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超过《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②改变了传统的检索手段和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更快的检索入口。③加快了图书馆标准化、网络化与书目资源共享的进程。④把中文书目数据推向市场。⑤将中国机读目录的发展纳入国际标准化的轨道。⑥加速了各种图书馆编目软件的出台。人们还对CNMARC使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对著录信息块、附注块、连接款目块、主题分析块、知识责任者块使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的比较了不同书目中心与编目系统的不同处理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软件技术[10]。此外,人们还对书目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化、书目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编目数据的规范化进行了研究[11~12]。
(2)关于中国书目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近年来, 我国书目数据库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型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书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等。对于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书目数据库(包括回溯建库)建设的原则、内容、方法、计划及流程等问题[13],有些研究者论述了各类型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西文文献数据库、连续出版物数据库及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等问题[14~15]。对于我国书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黄俊贵撰文[16]认为,我国数据库总体上发展速度慢,商业化程度低,数据库建设配置不合理,标准化程度不高,统一规划少,数据库滞后,联网少,利用率低。针对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质量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书目数据库应统一规划、统一原则、统一协调等建议[17]。
(3)关于区域联合采编中心的建设与联机编目研究。 研究者认为,区域联合采编中心在业务上将图书发行和集中编目紧密结合,建立中心书目数据库,对成员馆提供书目数据,初步实现了联合体内书目数据的共享。同时,研究者还探讨了区域联合采编中心的任务、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和组织管理等问题。对于联机编目,研究者大多在分析我国书目数据库与书目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联机联合编目、联机信息服务的发展构想。例如,有人提出,未来中国图书馆编目网络模式可分为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终端馆三级架构;有人认为, 应借鉴国外OCLC联机编目的经验,建立联机编目系统[18~19]。
3 文献编目工作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18篇,约占文献编目研究论文总数的20%。 研究内容主要有编目工作管理、编目方法、各类型目录与目录组织等。
(1)关于编目工作管理研究。人们主要研究了编目管理方式。 有人认为,定额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可优化编目管理[20]; 有人将ABC管理法运用于文献著录质量控制;有人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正确处理套录编目与原始编目的关系、图书馆网络与单个图书馆的关系等问题[21]。
(2)关于编目方法研究。主要包括西文文献编目、 日文文献编目与古籍编目研究,电子文献编目研究已引起重视。对西文文献编目方法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西文编目中的题名标目、责任者标目、会议录标目的选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等。对于日文文献编目,有人提出要把日文文献编目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制订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日文文献编目规则》,采用JAPAN/MARC实现日文文献编目自动化[22]。 对于古籍编目,有人认为要进行三种必要的筹备,即人才、知识、工具书;抓住四个重点环节,即配书、辨识、著录、修补[23]。还有学者对佛教寺院藏书编目提出建议。电子出版物是一种新型文献,有人认为应以标准化著录规则为依据进行著录[24]。
(3)关于各类型目录的研究。主题目录仍是研究的重点, 一些学者论证了推行主题目录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至今未能普遍建立主题目录的原因。庄乃宁等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编制主题目录的实践,并认为在我国发展主题目录的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25]。此外,人们还研究了馆藏目录、典藏目录、专题目录、采购目录、读者目录、公务目录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如有人认为高校图书馆馆藏目录存在着目录体系不健全、揭示不充分、目录组织管理不强、目录保养不善等问题,提出要处理好馆藏目录与其他工作系统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传统基础工作之间的关系[26]。对于如何处理好卡片目录与机读目录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在目前条件下过早取消或停止使用卡片目录是不合时宜的,当前我国图书馆应维持双目录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机读目录过渡[27]。
(4)关于目录组织的研究。 主要内容是中文字顺目录的排检方法,人们提出了五笔字型码检字法、中文字顺读音双向检字法、汉字数码检字法、五笔区域型排列法等。还有人对书名款目的排列提出了建议,认为应编制全国统一的书名目录组织规则[28]。
4 图书在版编目研究
关于图书在版编目(简称CIP)研究的论文有90篇, 约占文献编目研究论文总数的15%。 人们对 CIP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推行CIP的认识、CIP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CIP数据质量与组织管理等。
(1)关于对推行CIP的认识。 人们已基本上达成以下共识:①CIP数据为编制各种书目工具与书目数据库提供最及时、最佳的数据源。②加强出版发行部门与图书馆的联系与合作,既可减少编目工作的重复工序,又能使出版社的图书发行渠道更加畅通,增加图书发行量。③图书馆利用CIP数据,可节省人力,提高编目速度。 ④为出版管理部门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⑤促进中国出版物与国际标准接轨。⑥提高我国书目质量,促进国家书目控制(NBC)和国际书目控制(UBC)目标的实现。
(2)关于中国CIP国家标准的实施。许绵、文榕生、阚元汉等许多学者对中国CIP工作进行了研究与总结。中国CIP正在稳步推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GB12451-90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及其相关标准得到实施。②设立了CIP管理机构。国家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是CIP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中国版本图书馆负责CIP数据的审核、编制, 并提供服务。1996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在版编目处成立, 全面负责我国有关CIP的组织、规划、协调、审核、 数据库建设以及人员培训等工作,使我国CIP逐步走上正轨。③确定试点,摸索经验, 逐步扩大CIP实施范围。从1992年起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先后在北京、辽宁、 湖北等地进行CIP试点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国全面推行。 截至1998年12月,全国参加CIP的出版社已达317家, 约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56%。1996~1998年,中国版本图书馆已审核、编制CIP数据10万余条。自CIP实施以来,到1998年12月,累积编制CIP数据15万余条[29~31]。
(3)关于CIP数据质量研究。研究者分析了CIP数据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①著录数据中某些著录内容不准确或有缺漏,著录格式、标识符号不规范。②CIP主题标引存在某些问题。 陆宗城等作过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主题标引质量较好的占33%,有问题的占67%;在各类质量问题中,标引深度不够的占27.5%,检索深度不足的占23.8%,选词不当的占7.5%,组配欠妥的占28.7%, 应增词而未增词的占12.5%。③分类标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分类标引数据不够准确、一致,对丛书、多卷书的处理不当等。 研究者还分析了产生CIP数据差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些出版社对CIP 工作不够重视,业务不够熟悉,出现未按样片排印以及自行编制CIP 数据的情况。②由出版社编辑人员填写的CIP工作单上的数据不够准确,导致CIP数据的差错。③CIP数据涉及到多种相关标准的综合应用, 具体操作难度较大;标引工具不统一。④缺乏完善的人员培训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针对CI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主要有:①增强CIP质量意识和宣传力度。②提高CIP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③完善CIP的组织与管理,优化编目程序,缩短编目周期, 建立与完善CIP的规章制度。④修订、实施CIP国家标准及其相关标准与标引规则。⑤健全CIP组织机构,除全国性CIP中心外,可设立若干地区分中心,配合开展全国CIP工作。⑥制定相应法规,改自愿实施为强制执行, 改分散编目为集中编目。⑦采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现代设备技术, 建立CIP书目数据库,建立出版系统和全国性的CIP信息网络体系。 ⑧加强出版社同图书馆的联系与合作。⑨增加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改革运作机制,将CIP成果逐渐推向市场。⑩召开CIP工作研讨会,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工作质量[32~34]。
(收稿日期:199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