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价格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价格论文,机制论文,优化资源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格机制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经济运行,是指各种经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活动的相互传导过程。一定社会经济体制中的各类经济主体,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称为经济行为,而主体间各种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称为经济调节,其作用结果称为效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根本特征是将利益分配、结构调节、资源配置、信息传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价格波动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
然而价格机制的调节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二是与之相适应的价格形成、管理、运作的形式。只有价格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的统一,才能有效地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效率。
我国“九五”计划及2000年纲要中已明确提出:“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201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意味着我国在今后五年中,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将发生根本的转变。从我国现状看,当前价格机制的“双轨”与“多轨”运行状态是不适应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因此,实现价格“并轨”,特别是生产要素价格“并轨”,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价格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本文试图从“混合价格机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这一侧面分析说明:混合价格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弱化及生产资料“双轨”价格向市场价格并轨的必要性。
“混合制”价格就是同一价格体系中存在多种价格形成方式的体制。这些价格形式包括: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调节范围的逐渐扩大,国家定价在整个价格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主要是对生产要素价格计划部分执行国家定价,非计划部分执行市场调节价,这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双轨制”反映了我国“混合制”价格机制的特点。价格的双重形式是由二种形成机制决定的,其一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其二是市场供求因素,每一种价格形式在价格体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它们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社会资源配置产生着实际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体制运行中,竞争的实质就是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竞争,因此企业实行独立的经营决策,其经营目标只能是利润或总收入的极大化。经营目标既定后,混合调节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如下:
首先,从企业投入方面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价格环境。投入品中,既有计划价格,也有市场价格,还有限制价格。这些具有不同价格形成机制的投入品,既可能是互相替代的,也可能不存在着替代关系。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从追求最低的成本结构出发,选择的投入品组合,存在两个特点:一是投入品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性,两种投入品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两种产品的价格之比相等;二是两种投入品之间没有替代性,但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值之比与两种投入品的价格之比相等。由于投入品实行“双轨”制价格,企业的选择标准就发生了变化,当投入品的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之比低于它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时,企业就会追逐这种产品,市场必然处于短缺状态,或者以配给维持供给系统。这样,有些企业可得到低价投入物,有些企业则被迫以高价投入品替代,有些企业由于得不到合理价格的投入品不得不转产。企业的这种选择行为应该说是理性的,但外部的价格体系的扭曲,也使企业的选择行为出现了变态。一是促使企业进行市场外的竞争,有些可以获得按计划低价供给某种投入品的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投入品指标,而不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一方面造成短缺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产生了计划权利的市场交易即买卖计划指标,赚取差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流通,增加了流通费用。二是一些较少或根本得不到配给指标的企业,不得不进行“实物串换”“黑市交易”。企业成本的变化,受其所处地位与上级关系的影响,成本水平最高的,不一定是技术落后的企业,成本低的也不一定是那些技术管理先进的企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生产要素利用率的下降,引起社会经济效益的损失。
其次,从企业的产出结构看,当企业的产出品由市场决定价格时,企业的均衡条件就是使一定产量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这种产出价格是需求约束,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只有依靠改进技术、完善管理、降低消耗和选择最低价格的投入品这两条途径,这是企业产出结构选择的一般市场行为。当企业产品价格执行国家定价,由行政力量决定时,企业的均衡条件就可能被打破,当计划价格过高,产品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超额利润刺激企业增加产量,扩大供给。如果这一行业是垄断性行业,将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坐收渔利。如果是非垄断性行业,高额利润最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造成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导致产品过剩,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当计划价格偏低时,企业利益受到损失,企业就将倾向于减产,转产,降低产品质量,企业长期处于价格性亏损状态,生产没有积极性。当企业产品执行“双轨”制时,由于利益驱动,企业生产向价格高的部分倾斜,当产品的市场价高于计划价时,企业巧立名目将计划内转计划外销售,以获得高利。当市场价低于计划价时,企业又拼命挤入计划内指标。这种产出结构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必然出现市场供求脱节,难以实现市场的均衡状态。
最后,再从企业的投资与发展过程看,混合调节使企业的投资决策出现以下几种倾向。(1)因为企业没有长期投资决策权, 未来收益不确定,引起积累与投资欲望低下,利润极大化转为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极大,为此企业只有通过拼设备、拼消耗来获取利益,并助长了经济的粗放式增长。(2)企业投资方式偏向于小规模,短周期,以期在短期内拼入并获得收益。这势必危及投资的结构均衡与规模效益。(3)企业的投资受短期市场行情支配。短期市场价格信息的失真与市场的不收敛状态进一步迫使企业投资转向投机,包括商业投机与信用投机,大量资金从生产领域涌向流通部门,或进入信用渠道。在投资出现上述倾向时,形成投资决策标准的二重化趋势,即企业以市场价格信号为选择准则,而政府机构则在追求数量调节计划的实物平衡目标。这种调节力量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配置的混乱,从而影响其调节的效率。
以上分析说明,以双轨制价格为特征的混合价格机制不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双轨制价格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双重体系(计划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意义。它将市场机制引入计划体制中,其资源配置效率从短期看优于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但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双重标准,计划与市场相互冲突、摩擦的特征。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冲突导致价格信号失真,引起资源配置的紊乱,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下降。因此,实现生产要素“双轨制”向市场价格的并轨,是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价格机制,提高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运行效益,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使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同时以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信息能及时灵敏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从而发挥市场机制对改善经济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成熟,商品市场的发达,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将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并轨和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价格机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