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环境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他们在高等学校里不仅接受、传承着人类先进的知识和文明,而且更要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互联网络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信息极其丰富,导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网络时代以前,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及传统媒体(报纸、电台、电视)。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球数据库总容量已达135亿条以上。可见,网络是信息的集合。同时,网络社会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蓠,没有长者权威,也没有道德和责任上的约束,这对于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索信息是最理想的方式了。然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却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和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从而,各种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主流声音与非主流声音、有价信息与垃圾信息全都混杂在一起,网络上许多东西如凶杀、暴力、淫秽、黄色、谣言、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灵魂和观念,导致一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曾有报道说,全球已有近50万个黄色网址,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它一周的访问者多达470万人次,其中青年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大学生在网上交友,浏览网上色情信息,玩网络游戏,甚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这些屡见不鲜的事实,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现实的难度。

网络时代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显得落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是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上的教化都充当着一种权威的角色。他们只需“一只笔、一个本、一张嘴”就可以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地位,而学生则五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权威的“驯化”,这样教育者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如今,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也时刻耳闻目睹着各种信息。大学生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者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从因特网中选择“原始的”、“未经指导”讲解过的信息。他们在BBS站上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海阔天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是对“今天,你雅虎了吗?”这样的流行语闻所未闻,如果他们掌握的信息没有大学生那么多、那么快捷,而是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教育大学生,那可能只是劳而无功之事。可见,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产生了冲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部分地丧失了,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工作者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相反,学生却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师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于个性独立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教会顺从”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教会选择”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宜之策。

网上交往亦会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突破了时空概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虚拟的交往。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也是很少有人使用真实的身份。在网上,人们互不认识却感觉很近,实际上网络是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歌星王菲的一首歌《只爱陌生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时代网络人的情感生活一样。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育的成熟期,向往异性,渴求情感是很正常的。从网上看,大学生“网上交友”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寻求异性朋友;二是仅仅着眼于情感满足和心理愉悦,并不想建立真正的恋爱关系。但有一些大学生往往缺乏真诚和责任,他们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尽说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他们奉行的原则是:网络爱情是一场爱情游戏,网住谁是谁,也有个别道德败坏者以在网上玩弄异性为能事。另外,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塑造多重人格和“上网成瘾”等方面。中科大校园网LOVE版上一篇题为《虚无的爱情》文章中写道:“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像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都精神衰弱了。”上网成瘾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显然,过度迷恋网上交往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在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冲击,过度上网使一些大学生参加适当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了,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少大学生网民表示:迷恋上网使得给家里打电话,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大大减少了。事实上,许多内向的网虫在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可见,网上交往的确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相对淡漠。

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和平演变”和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上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全球性。在互联网上,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不会有哪个国家或集团能够有效地控制它。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斗争。自二战以来,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有组织地实施政治宣传和价值观输出,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今天,他们又在网上凭借“民主问题”、“人权问题”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竭力标榜其政治制度的合理与完善。互联网的全球性客观上为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条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通过网络向涉世不深的中国青年(大学生)兜售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突发性政治事件,如法轮功的非法聚会,几乎都与海外网络有关。因此,互联网络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更显得“短兵相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新课题,迎接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确实,网络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若由此而对新技术抱畏惧心理,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实际上,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显然,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首先,网络的超信息量必然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可选择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和了解社会的最新知识是基本的素质。过去,我们党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时事类、政策类的内部或公开报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信息源。而在网络时代,只要教育者掌握了网站,就能从其中发现、挖掘自己所需要的无尽信息。在网上各种马恩列斯毛邓的经典著作以及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都可以找到,不论是某句话的出处还是理论界的解释、评述一应俱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我们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现实材料,也为我们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新的内容。

其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呈现出“非主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的德育传播者与大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他们在网上试图消解、湮灭现实中的不平等性,他们更喜欢那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无权威性。他们说网络有种新规则,那就是:“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同样,以往的“多数决定”、“权威决定”等在网上也不起作用,一个人和一只狗在网络面前机会是平等的。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文化的制造和传播。所以大学生在网络中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地交流,他们希望教师改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者,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以及良好的品质。因而,他们不具有特定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称为“教育主体”,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具有上级和下级的层次性。他们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于此,他们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再次,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活泼更深入提供了新手段。 “两课”教学、专题报告会、演讲赛、墙报、专刊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这些都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方式明显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无疑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互联网应该也必须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网上讲座、网上宣传、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因势利导,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从而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

最后,人类社会的网络化肯定会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但历来重视科学通过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而且历来重视科学以它的思想作为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互联网络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有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当代的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首当其冲,而互联网宽频和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其中,落后、保守、愚昧、封闭的观念首先被他们抛弃,创新、实效、信息、竞争的观念则被他们普遍地认同。网络生活更让他们形成了多元化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络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互联网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我们提出了六种建议和对策:

第一,运用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的上网加强控制和引导。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应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阻止非法信息的侵入,净化大众网络空间;另外,可以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制裁非法信息的网上传播行为。从高校方面讲,要注意对校园网的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在网上安装防色情和防暴力的软件,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还大学生上网一片“纯净的天空”。

第二,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目前教育者的当务之急。唯有此,我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改变网络上“西强我弱”的状况。自1999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员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站之后,我国国内相继有“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世界”、“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等一大批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的网站建立,逐渐形成一股网上思想教育的声音及阵地。大学生们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且在网站上组织学习并讨论《资本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重要著作。另外,“党课风采”、“支部建设”、“优秀马列论文”、“在线答疑”、“革命歌曲”等都成为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可见,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站能够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从而便于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网络内容上,比如“两课之窗”、“求是专栏”、“业余党校”、“网上爱国主义影视”、“信箱留言”、“咨询热线”等内容都可以开发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场所。高校校长、班主任、政治辅导员都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变以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式教育”,通过网络与学生们平等地聊天、讨论,加强沟通,拉近距离。所以,通过建设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会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在网络应用方面要重视校园BBS中的舆论引导。BBS是互联网中的电子公告栏,它具有相当的言论自由度,BBS用户可以在上面贴布告、谈话聊天,发表文章,甚至可以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BBS上的舆论是多元化的,主流的声音在传统媒体和传统思想教育中可以简单地占据主导地位,而在BBS中它却常成为非议的对象。不论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强国论坛”,还是在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都有这种现象发生。因此,在建设大学校园BBS时,我们必须重视BBS中的舆论导向。面对BBS,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创新新方法,关键还是要密切关注,善于及时、正面、柔和地引导。高校党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必须加强对BBS的正确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宣传队伍,对网上消极负面的信息主动予以回击。

第四,塑造优秀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仅仅会用电脑打字、排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网络,更谈不上网络应用,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网络时代就必须提高教育者的相关素质,教育者则应积极地参与网络,变被动为主动。而高校则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他们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地说,他们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上开展“时事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同学们打交道,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只有这样的复合型思想教育者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上网接受思想教育,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五,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是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我们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一般采用“灌输式”,且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在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现代信息手段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轻而易举,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越来越多,且接受后者的兴趣远远超过前者。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使青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即使被灌输进了大学生们的头脑,也会很快地被来自各种媒介的负面信息所稀释或抵消。所以,“两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两课”教学方法的特殊规律,抓住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在辨析中选择,使之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除此之外,“两课”的教学手段也应得到根本性的改进,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提供更多更大的信息量。只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的知识,才能激起青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因此必须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他们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倡导他们用真、善、美的内容上网,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从而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这些对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总之,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科学对于人类的利弊,根本上是一个人们如何利用的问题。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地开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