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农民工把孩子带在身边,期望孩子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自己也可以更好的照顾孩子。但与本地孩子相比,他们的行为习惯上存在着不少偏差,出现厌学、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本文结合学生实例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及改进对策,旨在以家校合力为抓手,提高农名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思想道德
以目前全国11000万农民工的统计数字来看,即使简单地除以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的数量也在5000万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大都年幼,他们或者跟随父母在他乡异地辗转迁移,学习习惯差,行为自制力薄弱,对事情的认知能力有限。我班上共计学生47人,全部为外来民工子女,初一的第一学期学生就表现出课堂纪律差、缺乏高效的学习习惯和言语行为不文明等现象。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教育任务:家校合力,德育先行。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
对于农民工而言,提高流动家庭收入是主要的目的,生存是第一位。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不仅限制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而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或充分的书籍、学习用具以及其他物质条件;(2)学习场所欠缺,农民工出于房租低廉或就业方便的考虑,多数住在城市近郊的工棚、集体房或租的房屋,几乎没有其子女学习的必要场所。学习气氛缺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二)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农民工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高中学历占少数,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极小比例。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证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相关。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的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他们能主动关心和指导子女的学习,并具备相对有效的方式方法,其子女也常常把家长当做文化的权威,并愿意服从他们的指导;但是相反,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的劣势,较多发生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的情况,对子女的督促学习也常常遭到子女的反感。
农民工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行为,多数流动家庭中的教养行为还是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为主,以家长为中心,过分的强调子女的服从,子女的个性遭到严重的压抑,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严重的挫伤,甚至有时候会形成孤僻和冷漠的性格。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为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缺少家长的威严。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也慢慢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想法并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在家庭里,家长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于长期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孩子影响极大。
(三)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大多数农民工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一年半载,家长不到学校过问子女的成绩和表现,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而主动找学校 和老师交流意见。不与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包庇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在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协调和配合,家长和老师不能搭建起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封闭的状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率低、质量差,导致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实践证明,作为班主任每当在处理学生问题联系家长时,通常家长的这些做法也印证了以上的种种原因。一部分家长先是向老师吐一番苦水,工作时间长实在是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只能麻烦老师多费心了。一部分家长会盯着孩子的问题不放数落一番,回家言语训斥甚至是拳打脚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非但不能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反而增加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还有一部分家长直接表明管不住孩子,索性就把教育孩子的大任全盘托付于老师,以对孩子束手无策为由助长了孩子问题的滋生蔓延。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更新家教观念与方法,营造民主和谐的家教环境
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农民工家长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低于对孩子的关注,尤其是缺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充电”。首先,家长可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新闻等方式的自主学习,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方面的了解;注意学习文明的言谈举止,加强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提高理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尽可能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与辅导,通过各种支持平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通过家长整体素养的提升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再次,注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学会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的关心上,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多留心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对子女遇到的困扰能及时给予引导;多站在子女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子女的想法,这样子女才能敞开心扉,家长也能真正了解子女内心的所需所想。
(二)发挥学校优势,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多渠道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帮助农民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能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接待日、开通家教、建立“家校通”网络等形式,提供家长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农民工子女的家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庭教育方向,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三)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筑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援助网络
社会(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应充分发挥其教育、指导、帮扶的功能。首先,以社区为媒介,建立和完善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社区应与学校、各类民间帮扶救助组织、教育咨询机构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有关咨询。其次,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创建家教工作室、家教服务中心、亲子学苑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工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讲座,让农民工家长协同子女学习;动员一些城市家庭自发自愿地帮助农民工家庭,社区还可以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研讨会,以城乡家庭结对的形式,互相交流教育心得。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宛若一朵朵周而复始,次第绽开的玫瑰,那曾睡的心灵,将会因为她的浸润慢慢恢复生机和活力。对于民工子弟孩子的德育工作中正需要这爱的情感,才能使他们在陌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光彩绚丽的花朵。
论文作者:毛伟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 子女论文; 农民工论文; 家长论文; 孩子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