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描写意识”课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意识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例呈现】
掬起一朵浪花
——“要有描写意识”教学实录
周春梅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两种表达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发现:描写意识匮乏是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一大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有“要有描写意识”的专题,结合教材,我做了如下尝试: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完成三项作业,上交电子稿,以便于交流;课堂上结合学生作业交流并总结。
豹子那个具体的斑纹——为叙述和描写寻找比喻
“要有描写意识”首先区分了叙述和描写,并以此为喻:叙述是在“线”上推进,描写是在“点”上描摹。王栋生老师也曾打过比方:叙述是“往前走”,描写是“停下来看”。第一项作业我让学生为叙述和描写寻找新鲜而贴切的比喻,统一使用句式:叙述像________,描写像________。
学生的作业大致分为三类,课堂上利用投影逐一介绍。
第一类注意到叙述的“淡”与描写的“浓”,不少都以“水”为喻:叙述如白水,平淡顺畅;描写则如绿茶(咖啡、红酒),芬芳馥郁。这类比喻虽还贴切,却有平庸之嫌,相较而言,下面这个比喻也是在“浓淡”上做文章,却很特别:叙述像“寒波淡淡起”,描写像“泪眼问花花不语”。在准确度上或许还可推敲,但巧妙的引用值得鼓励。
第二类注意到叙述的“简”与描写的“繁”,不少学生以“画”为喻:叙述像写意画(抽象画);描写像工笔画(像一朵小花或是叶片的特写)。叙述像用铅笔勾勒出眼眉;描写像用彩笔点出眼的明媚和眉的生动。叙述是钢笔速写,追求简练;描写是水墨丹青,一个点也可渲染出千重景象。
第三类相对综合,关注“快与慢”“长与短”“直与曲”“走与停”等的差异:叙述像平直大道,快速通向情节的终点;描写像曲折的小巷,每个拐角都有迷人的风景。叙述像一路轻舟看万重山,描写像伸出乌篷的手掬起一朵浪花。叙述像历史书上清晰的时间轴,串起往事;描写像书签停在那一页,而心已驰骋。其中一个比喻尤为出色:叙述是急的,哪怕是慢慢说,它也目的明确,它要告诉你事实;描写不着急,哪怕是写一头豹子在奔跑,也绝不肯一句话带过,它忍不住就岔到那一个具体的斑纹下肌肉的动态,它要给你一个世界。这个例子中“忍不住”一词用得恰切:豹子迅疾如箭地奔跑,观者为它的速度所体现的力与美所吸引,情不自禁,“忍不住就贫到那一个具体的斑纹下肌肉的动态”。为某一种特殊的美所吸引,“忍不住”停驻流连,细细赏鉴;如此这般,尚且不足,还想把它存储在记忆中,可供回味或分享——这就要求观者细致观察,并积极寻找对应的语言,调动各种手法,准确还原当时场景,使他人或日后的自己能跟随描写身临其境。“忍不住”——对美(美学意义上的、涵盖宽广的美,其中也可能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丑”)的敏感与热情,这正是描写的根本心理动因,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停留在“为描写而描写”的层面,不会仅仅关注技巧,而忽略了描写的根本目的。
还有学生注意到情感投入的差异:叙述像一阵风吹过,我只会记得风来过;描写像一只只手抚过心间,不同的纹路,不同的粗糙,留下的是不同的记忆。
因为本次教学强调了“要有描写意识”,总的来说,学生的比喻似乎倾向于褒描写贬叙述。实际上,两者功能不同,应搭配使用才能相得益彰。也有几位同学注意到这个问题,一位将描写喻为“味精”,量少提鲜,量多口干;也有同学如此比喻:叙述像一片广阔的平原,我们可以轻松前行,但如果长久地走下去便不免无聊;描写则是平地间崛起的山峰,突然出现的河流,在这里我们必须放慢脚步,却能体会更多的美景。当然,如果山水过多,人就得累趴下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时,遇到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往往一跳而过,这当然并非好的阅读习惯,不过也折射出过多的描写造成审美疲劳这一阅读心理。因此在写作中,描写并非多多益善,而应叙描结合,掌握分寸,这一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追问学生前面这些比喻属于叙述还是描写,回答是描写。我提醒他们,为叙述和描写寻求一个准确的比喻,本身就是琢磨一段出色的描写——既要新鲜,又要贴切,方能让人过目不忘。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搜寻嵌入记忆的描写
第二项作业,我让学生回顾必修一到必修三的教材与读本,挑出印象最深的一段描写,并简要说明理由。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均为人物描写:两个班共八十多位学生,十多位学生选择了杨绛的《老王》(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七八位学生选择了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五六位学生选择了鲁迅的《祝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让学生齐读这些片段后,我用投影展示了他们所附的理由。关于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教材突出了三个关键词:抓住特征,传达情感,多种手法。学生也关注到了这些方面,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的综合运用,平静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紧紧贴合人物特征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不约而同地关注了用词的精准和特别:贬词褒用——“僵硬”和“迟钝”,暗示出格斯拉朴实严肃的性格、对理想的迷恋与坚守;“死”词“活”用——关于老王的描写将许多本不该用在活人身上的词迁移过来,将植物将死、生机失尽的感觉用于对老王的描写。我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补充总结:这样用词很是新鲜,但并不生僻,如《老王》中的“镶嵌”、《祝福》中的“轮”等,正所谓“平中出奇(新)”。汪曾祺曾指出小说家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并以《祝福》中“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的“剩”字为例,阐释意蕴:
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的,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汪曾祺对“剩”字加上这样一段似乎有些多余的注解,意在突出鲁迅用字之极简与涵蕴之极丰。他接着强调小说家运用一个字,要追求丰富的“言外之意”;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语言要流畅,但不能“熟”。这些分析都与学生关注的三段人物描写契合——将人们熟悉的语言,用得“生”(新鲜),用得“不熟”,方能“不俗”。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提醒学生:这些描写如此鲜明准确,很多年后,可能依然会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如果希望自己的描写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应在以上这些方面多做努力。
“迎春花”引出的哗然——展示与讨论描写片段
第三项作业,我让学生完成一段描写,对象不限,字数在100-200。这个环节的作业展示,采用三种方式结合:老师推荐、学生推荐与随机抽选。教师推荐,意在作“范例”;学生推荐和随机抽选,则保证了例文的丰富和即时生成;另外,凭借学生的推荐,我可以了解哪些同学的写作较受关注。描写如以同学为对象,则应征询作者及被写对象的意见,同意后才做展示。
学生的作业大致可分为两类:写人,多以身边熟悉的人为对象;写景(物),多关注自己熟悉的景(物),也有不少描述旅途中印象深刻的风景。总的来说,一般都是自己精心观察过的对象,因此才能细细地“在点上描摹”。
我推荐的是三个片段都是写同学,因为对象是大家都熟悉的,写得如何,大家都有发言权。限于篇幅,只举两例:
又到了政治课,董同学有些提不起精神。镜框下的小眼睛呆呆地盯着讲桌上方,视线好像穿透了黑板,望着他也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懒洋洋的两只胳膊很不自然地架在课桌上,不宽的后背软塌塌的,简直要陷下去,头尽量地压低,以免和老师有不必要的眼神接触,活像一只伏在草叶上打瞌睡的螳螂。他的一条大长腿卡在课桌底下,另一条腿笔直地向左前方伸展。隔个十多分钟,他也会缓缓地拿起笔,在书上记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不要记下来的内容,或是将书上的“0”一个一个地涂黑。直到他感到右手拿笔实在无事可做,才换另一个比较舒适的听课姿势,把中性笔扔到一边,笔套也不盖上。
董同学本人认为这段描写写得很真实,这个看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他们补充说虽然风格有些夸张调侃,但神态、动作等细节都很逼真。作者本人则强调说他加入了一些虚构想象,有些体验其实是他自己的。我总结说,作者在细致观察、真实描写的基础上加入小说笔法、文学想象,使这个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同时又具有典型性,反映出学习生活的某种常态、共性。比喻的运用也很精当,且是层进的:螳螂——打瞌睡的螳螂——一只伏在草叶上打瞌睡的螳螂,在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喻体后,又添加具体的状态、场景,使比喻更准确,更具画面感。
若说梨涡浅笑是涓涓流水,那么李同学的笑便是滔滔洪水。若是前者让你五谷丰登,那么后者让你颗粒无收。笑三百,一言以蔽之,泛滥邪。
虽说物以稀为贵,但我不得不夸她的笑容的确很明媚。眉目钩钩,唇角钩钩,勾出对数函数的风采。皓齿朱唇,巧笑倩兮,散发着金属光泽的牙齿,绝对让你觉得那便是原电池电极的最好原料。抽搐的嘴角上下撞击,让你再一次找到动能定理的价值。佳人倩影,螓首蛾眉,让你相信这是母系时代最好的遗传基因。
李同学本人读完这段文字,便“露齿”大笑,说写得特别好,她非常感谢作者,我建议她珍藏这段文字,并一直以这样的笑面对人生。其余同学补充说作者的确抓住了李同学最鲜明的特征,即使把名字隐去,他们也一看便知。他们还注意到了作者语言的独特性,半年多的相处后,他们已能清晰地辨认某些同学的写作风格。我总结说,作者的文字亦庄亦谐,雅俗相融,句式上整散结合,灵动有致,的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辨识度很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下笔时脸上的微笑,那微笑里有调侃,更有欣赏;我们注意到作者不但能娴熟地化用古典诗文,还巧妙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显示出知识面的广博。这提醒我们,为绚烂文字打底的,其实是作者对同学的真挚友情、对身边人事的敏感和热情、对知识的求索热忱和妙用知识的愉快——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人生底色。
学生推荐和随机抽取的作业则更为随意丰富,学生的评点也很精彩,由于课上未能一一记录,加之篇幅有限,只能追述大体印象。学生的评点主要关注了各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写景有层次等,不少能结合作业具体展开,我对这些评点都给予了肯定。有意思的是,一位听课的同事在课后提醒我,这很可能是初三的应试训练培养出来的套路化的评点方式(熟记常用概念,代入具体作品),他认为应当超越这些技巧,追问学生描写的根本目的,使这些技巧分析有“精神内核”可依。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才能保持观察与描写的持久热情。这个问题此前我也有所涉及强调,如“对美的敏感与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人生底色”,但未能重点展开。的确,比“技”更重要的是“道”,比“形式”更重要的是“灵魂”。写作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生活的理解:你对生活理解到什么程度,你的写作就能到什么程度。不过这是写作的根本性问题,不只与“描写”有关,也不可能在一两节课内解决,而应当在以后的写作教学中持续关注和探索。
学生的作业除了写人之外,大多写景(物),也举两则为例。这两则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反映强烈,褒贬正好形成对照。
她,一片金黄,淡黄色的花瓣中吐出火焰一般怒放的花蕊,枝条抽出了嫩绿的叶子,映衬着花朵。她,在风中摇摆着婀娜的身姿,如同亭亭玉立的少女随着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她没有浓郁的芳香,但却清香而淡雅,她没有高大挺拔的身躯,却在初春乍暖还寒的风中傲然开放。她就是春天的信使——迎春花。
这段文字刚在投影上打出,便引来哄堂大笑。我很是诧异,追问笑得最厉害的一位女生,她说这是典型的小学生作文,好词好句加比喻排比,看起来很美,其实很空很假。看来学生读惯或写惯了这类小学生优秀作文,对空洞抒情的华美文风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敏感和厌恶,长年的应试教育起了反作用,催生出了免疫力。我担心伤害作者,请其他同学补充,也有同学善意地指出看得出作者是用心写的,所以文辞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得当。我请作者本人说说,他很不好意思,支支吾吾,没能说出个所以然。
在我的书桌上,有两本字典。一本是我的,一本是妈妈的。小一号的、近似于正方的是我的,大一号的、较厚的是老妈的。我的字典是小学时候买的,红色的塑料外皮,红色的油墨字,书脊上隐约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符号,那大概是我小时候写的名字吧。妈妈的字典是她高中时老师送的,深红色的外皮,黑色、有点发灰的铅字,整本书干干净净的,只有书脊上的装订线起了毛糙,大概是经常用而磨坏了吧。
这段文字接在“迎春花”之后,恰成对比,朴实无华的细节,蕴蓄着朴素真挚的深情。学生都关注了这个特点,并举两处关于“书脊”的细节为例:作者不刻意煽情,但读者自然能体会到岁月积淀出的厚重情感。我请“迎春花”的作者评论这段描写,他说很好,比自己的好。我追问为什么你的描写很美,大家却觉得不好,这段描写并不优美,大家却觉得好,他说可能是因为后者比较平实。这个答案还是风格概括,未能分析原因,旁边有同学补充说“真诚”。修辞立其诚,这同样是超越了技巧,看来学生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最后,我简短地做了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对自己的片段做出修改。我特别强调:要求的字数是100-200,字数没写够的同学很少,对这部分同学来说,要学着写长,尝试运用我们今天说到的技巧,把简略的叙述转为详细生动的描写。更多同学的问题却不是“短”,而是“长”,一两百字可表达的内容,稀释成了三四百字,味道淡了,力度减了。对这些同学来说,要考虑的是如何删其冗余而求神肖。鲁迅的《范爱农》中,范爱农出场仅一行字:“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人物“立”在眼前,使人一读就永远忘不掉。我们也应当努力地让自己的描写“立起来”。
关于“迎春花”,还有有趣的花絮。课后,“迎春花”作者前座的女生告诉我,他在底下嘀咕:“其实我是瞎写的。”没有仔细的观察,没有对所描述对象的“诚意”,仅凭书上看来的好词好句或自己想当然,就只能“瞎写”。好几位同学在那一周的随笔中谈及“迎春花”,有一位写那天的课结束后,她和同伴一起去食堂,路上说起“迎春花”,同伴认真地说:“我觉得迎春花像老太太。”她认同这个比喻:“老太太”的联想似乎没有“少女”美好,却远比“少女”真诚。我很好奇为什么“迎春花”像“老太太”,请那位同学写一段说明给我,她写得非常精彩,抄录如下:
我脑子里忽然开了一大丛迎春花,居然,居然很像男生宿舍某阿姨新烫的喷射状的卷发,还艳艳地染了色。
常常觉得植物像人一样有不同的气质。丁香才真正具有少女气质,玉兰则是少妇;黄灿灿的花呢,油菜花柔柔的却不弱,明亮热情得像小丫头,迎春花却总让我想到广场上“群魔乱舞”的花睡裙。不过也不尽然,看小小的六瓣的迎春花插在柳条里戴在女孩子头上,就又两样了。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迎春花说:“你们好吵哦!少女还是老太太关我什么事呢?”不管人类的好恶,它活着,照旧开少女或老太太一样的花。
那人类的瞎想就不用存在喽?没有瞎想,至少世界会无聊好多。
这个回答本身就是一段出色的描写。同样有比喻铺排,有优美的语言,因为有诚意,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联想,品质便迥然不同。“居然”的重复真切地传达出“惊诧”,迎春花的回答,则增添了童话般的俏皮,且多出一个有意味的视角。最后一段巧妙地揭示出文学的“无用之用”:让世界变得有趣。描写有了这些作为底色,才不至于只有“壳”,没有“魂”。
【我读我说】
温婉·蕴藉·自然
邱兼顾
历来评课,大多从实录文本的角度研究得多,常忽视了对这个文本形成的原初的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而形成课的那个立体的情境和韵味的观照。很有幸亲耳聆听了周春梅老师上“要有描写意识”作文课的第一节,受益良多。“温婉·蕴藉·自然”是我对她这节课的总的感受。
温婉,一是指周老师的个人气质,二是指整堂课的气场。天性温柔,不汲汲名利,长期潜心阅读和勤勉写作养成的特有的睿智,使她课堂言说的内容、语气、语调,乃至节奏,与学生情感对话,自然呈现出一种和缓从容、温润婉约的气质,使每一个听课者自然融入其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门好的课程,听完周老师的课,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蕴藉,周老师的这节课,很耐听,看似平常,但内涵蕴藉丰厚,值得咀嚼品味。
首先,作业设计后面有理念。她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将自己对“要有描写意识”的“在与记叙的区别中看什么是描写,描写的手法与效果是什么、在写作实践中描写”认识分三个层次理性地呈现,而是将理性的认识用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精心设计句式“叙述像________,描写像________”,为叙述和描写寻找新鲜而贴切的比喻;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的教材与读本中挑出印象最深的一段描写,简要地说明理由;用一两百字的篇幅,完成一段描写,对象不限。三个层层递进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训练中揣摩、认识,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深入思考如何让作业设计服务于教学这一问题。精巧的作业设计,使这一节本来更多说教意味的作文课找到了一个具体有效的抓手,从而也使课的推进从容自如。
其次,写作课的教学,重授“技”更重授“道”。周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研讨、品味经典描写语段以及点评学生所写片段,不仅总结出用词准确、抓住特征、传达情感、多种手法、贴着人物写等方法,更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超越这些技巧,追问描写的根本目的,使技巧有“精神内核”可依;要有“对美的敏感与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人生底色”;“修辞立其诚”需要的是真诚;写作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生活的理解,你对生活理解到什么程度,你的写作就能到什么程度;描写有了这些作为底色,才不至于只有“壳”,没有“魂”。这些认识的引导,已经超乎技近于道,使她的课最终超越于一般教授写作技法的课。
再次,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无比重视对“人之为人”内涵的涵育,尊重学生,教学充溢着民主气息。这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还体现在征得作者和描写对象同意后才展示作品、征询学生意见调整进度等举措,更体现在对课堂中教师强势地位的反思和作为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平等的对话者,即日常对话情境中一个真实的‘人’,而非胸有成竹的引领者”的自我定位,以及对学生自由生长的顺应。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熏陶,学生一定会懂得如何做一个真实的“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然是公开课,但完全是一节常态的课,没有丝毫的做课痕迹。三个层次的作业反馈这一教学设计,符合认知规律,从而使教学环节自然流转,课的节奏舒缓自如;清醒而自觉地放弃教师的强势地位,真诚倾听、平等对话,则使课堂多次出现师生思维撞击的火花,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这使课呈现出一种汪曾祺所说的“苦心经营的随意”之美;不让“课在不该停的时候停住”,不让学生留有遗憾,果断地调整教学进度,把学生的认识拓向更深处,延续到日常的观察与写作中去,不仅使语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自然融合,也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了教学相长的古训的价值。主动弱化对课堂的掌控,虽增加了课的不稳定性,但却使课堂更多出现即时生成的内容,更具创造性和启发性,呈现出真正自然之美。
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于知识、能力教学之外,更多关注“人”的涵育,让“教”与“育”结合更为紧密,相信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将会变成传说,而不是令人尴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