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及本体论思维的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本体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物质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本体论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形成了对“ 本体”的不同的看法,唯心主义有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唯物主义有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作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它的本体论是什么?该不该用本体论思维 去看待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本文试图结合现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对本 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作一初步分析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如下三点理解,并使其 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一、“本体”在“本原”的意义上使用时,和唯心主 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二、“本体”在“本质”的意义上使 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三、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这一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 维的超越。
一、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它所指向的存在是一个总体性的存在,它 研究的是存在的总体性本质和规律。存在的总体性特征只有在人的统摄中才能显现出来 。人类的出现使原本一体的存在分化为两个特征各异的存在,即属人存在和自在存在。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要求属人存在和自在存在之间的分化在更高的基点上达到圆融同一 。人类的实践是使这两者弥合的根本途径。实践具有双重性,它在使自在存在转化为属 人存在的同时,也使自在存在不断的扩展,从而加深和属人存在之间的分化。人类对统 一性和完美性的渴望和终极关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所不能完全满足的,因此,特定 历史阶段的实践总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只有哲学理性才能给人类提供一幅有关“存 在的统一性和完美性”的总体图景。哲学本体论就是这种理想图景的理论表述和最终确 认。从真正的哲学意义上来讲,本体论所追求的“统一性和完美性的存在”并不存在于 现实领域,而只是存在于可能性领域之中,是人类奋斗的理想。
哲学本体论关注的是关于存在的终极性或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些根本性或终极性问题 的回答在总体上是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科学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的。因此 ,每个哲学本体论承诺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把它称为本体论的三种不同理 论形态:一是始基论或本原论。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或本原。“万物产生于它 最后又归复于它”(亚里士多德语)。中外的古代哲学家都有把“水”、“火”、“气” 、“土”等作为万物的始基或本原,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存在及其变化。二是基础论。 认为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构成要素或基本单位或存在基础。古代的“数”的哲学、“四元 素说”、“原子论”,近代的“单子论”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倾向。三是本质说。认为 本体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共相等等。这三种理论形态基本上说明了哲学对本体论的 基本规定:本原性、基础性、本质性。
如果说基础性和本原性意义接近的话,那么,本体就具有本原和本质两种含义。马克 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和唯心主义相对时,我们说它的本体论是物 质本体论。其物质本体论的本体是在“本原”意义上使用的;当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和旧唯物主义相对时,我们说它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其实践本体论的本体是在“本质 ”意义上使用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坚持物质第 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称为唯物主义,而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则称为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哲学家认为上帝、精神或绝对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是上帝 创造的,是精神的延伸或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因此,唯心主义哲学坚持的是精神本体论 ,而且其本体是在“本原”意义上使用的。而作为和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它坚持 的是物质本体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始基归为各种各样具有理性抽象色彩的感性具 体的个别的物质形态,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 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管仲的“精气”等等。作为朴素唯物论的物质本体论 ,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猜测、感性、直观的缺陷,但却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捍卫了 唯物主义阵地。
近代唯物主义特别是法国的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近代坚 持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费尔巴 哈虽然把被黑格尔颠倒过去的又颠倒了过来,但其在历史领域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又 回到了唯心主义的怀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马克思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 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 映,是人脑的一种机能。而人类首先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本原的意义上 来讲,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质而不可能是精神或任何别的东西。所谓的精神和绝对观念 等都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没有人类就不可能产生。而上帝只不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虚幻的反映。相对于人类而言,客观世界有其先在性,人类历史相对于地球或宇宙来说 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精神何以能成为物质世界的本原。相对于旧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规定 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注:《列宁全集》第二版,第18卷,第18页。)“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5月版 (下同),第三卷,第556页。)因此更具有科学性。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这一问 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坚定地站在物质是世界本原的立场上。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划分只是在其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对立这一点上才是绝对的。在 马克思的哲学之前,以物质为本体的旧唯物主义和以精神为本体的唯心主义哲学,在长 期的争论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结局呢?旧唯物主义以物质为精神的本原,把精神还原为自 然,以物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以此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以精 神为物质的本原,把物质还原为精神,以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根据,抹杀了物 质的客观实在性。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从被动适应的观 点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由于抹杀了物质的客观性,所以只是从 主观臆想的观点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就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的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 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 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8,4 0,31,41页。)物质和精神相互排斥,互不联系,不仅使物质和精神得不到统一,相反 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唯物主义经验论归宿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的 唯理论则归宿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和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在随后的德国古典哲 学中,黑格尔干脆就取消了物质,以概念本体论极端地发展了精神本体论;费尔巴哈虽 然以人沟通了精神和物质,但是他的人的精神活动只是在理论中,而他的人的物质活动 只是对自然的顺应。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前提下 ,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把精神和物质这对立的两极相互统一起来。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对 立只是在本原意义上而言,并在这一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客观和主观、客 体和主体的关系问题。认为物质和精神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意识的 出现也就无所谓物质,虽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没有意识的出现也就是没有人类的 出现,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在没有人类这一对象存在的条件下,其存在是无意义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人类的诞生,意识的出现,才使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类发 生关系,才使其成为属人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在坚持物质第 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并没有把物质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去 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马克思指出:人能够按照任何一个尺度进行生产。马克思 “新唯物主义”虽然重视主体人的作用,但并没有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和“自然的优 先地位”。他把唯物主义坚持的物质的客观性和唯心主义坚持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科学 地统一于他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之中。因此,从本原的意义来说,作为唯物主义哲学 ,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唯物主义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中已经证 实了的一般真理。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 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实践的本质作用和首要地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 的人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 ,9,15,15,47,48,40,31,41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8 ,40,31,41页。)人类诞生以后,就通过实践使原来统一的世界分化为属人世界和自 在世界,改变着世界的原先面貌。实践是人类和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 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 8,49—50,19,9,15,15,47,48,40,31,41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 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 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的直观 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当然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 保留着,而这一切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 8,40,31,41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 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以实践为中心 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指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 考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论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转向了人类世界,从存在一般转向了现实 世界,从“本质”的层面去理解现存世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于从 物质实践出发,把握现存世界,把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作为 现存世界的基础。只有人类实践活动才是人类世界或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 的总和又构成人与现存世界的基本联系。实践以缩影的形式反映了现存世界,蕴含着现 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
作为和旧唯物主义相对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它和旧唯物主义不同,它坚持的 是实践本体论,其实践本体论之本体是在本质意义上使用的。实践当然不可能是物质的 本原,但实践是理解和把握物质(既存世界)的本质的关键,就是说,实践虽然在时间上 产生于物质之后,但在本质上却是对物质的超越,通过实践,物质展示自身,并不停地 改变着原来的面貌,成为实践的产物和作品。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同时实践也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 化统一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 活动。对人来说,世界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马克思认为,不仅要 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 、感性”。确定实践本体论的地位,并不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同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没有把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原封不动地移到其“新唯 物主义”中去,而是用实践的观点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用实践的框架来解释 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把自然、实践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察。
这种以实践为本体的本体论承诺,是以人的世俗世界和世俗生活为依据的,这种本体 论承诺存在于可能世界,而孕育于现实世界之中。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这种 实质意义上的本体直接同人的完整性、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和人的最终解放联系起来,同 现实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这就使这种本体论承诺根植于和泛化于人的世俗生活和现实 行动之中。
我们需要证明的是,承认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并不和承认其是物 质本体论相矛盾。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提及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讨论的。“新 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一起,在反对唯心主义时,在思维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是反对 精神本体论,坚持物质本体论的,而在唯物主义内部,“新唯物主义”面对旧唯物主义 ,在实践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不同 问题的两种看法,这也是在本体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上来使用的,承认其是物质本体论, 其本体是在“本原”意义上使用的,承认其是实践本体论,其本体是在“本质”意义上 来使用的。对于“新唯物主义”来说,物质是精神的本体,而实践是理解和把握物质本 质的关键。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一种超越
“如果说过去的哲学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试图通过解释自身理性经验的 途径,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或世界的统一性”(注: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 徐崇温主编,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在本原意义和本质意义上来使用本体的 本体论思维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即追本溯源式的还原化思维,总是试图追寻对象的初 始状态、原生存在和强调逻辑上的更根本和更重要性。而作为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马克 思的“新唯物主义”,既是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又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 践的需要而诞生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哲学的主 题和研究对象上、哲学的功能及其使命上都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在思维方式上也突破了 以往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 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 ,15,15,47,48,40,31,41页。)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科学世界观和理 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象先前哲学那样去解释世界 ,去追本溯源式地追问世界的本原或强调逻辑上的更重要和更根本性。马克思的“新唯 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批判的武器当 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 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 15,47,48,40,31,41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 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 ,18,48,49—50,19,9,15,15,47,48,40,31,41页。)“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 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 ,48,49—50,19,9,15,15,47,48,40,31,41页。)作为无产阶级精神武器的马 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其主要功能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要现实地去改变世界,把精 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现实地解放无产阶级、解放人。“(费尔巴哈)和其它的理 论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 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 8,48,49—50,19,9,15,15,47,48,40,31,41页。)“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 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的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 事物的现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 ,19,9,15,15,47,48,40,31,41页。)现实的世界只有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 正的解放,“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 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8,40,31 ,41页。)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战斗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马克思倾力关注的 是现实人类的发展,是无产阶级的命运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开创了哲学的新局面,而不是囿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 之中,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对哲学所提出的要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 确地指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8,40,31,41 页。)“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 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8,40,31,41页。)“我 们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的哲学和过去的本体论哲学是根本不 同的,在马克思看来,本体论哲学跟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哲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传统的 物质本体论,看到了世界的独立性,及人的活动对自然的依赖,因此,妄图用自然界来 统一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而精神本体论看到了精神的能动性及其超越性,试图把自然 和现实世界归与精神。实践本体论虽然看到了实践对于自然界的超越和对物质的本质性 ,但却试图用现实的实践去推演三个世界的内容。这是他们陷入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根本 原因。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它的任务、功能、价 值指向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它所关心的现实的全人类的解放。因而,它能从 历史观的角度,从由实践及其产品构成的现实世界去透视另外两个世界,借助于辩证法 ,把自己的理论从本体论思维中提升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 ,18—19,18,48,49—50,19,9,15,15,47,48,40,31,41页。)马克思超越了 世界本原问题,也就超越了由此所生的先在决定性。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不再是一种实体 主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而是超越了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辩证的非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 。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本体论思维,但并不意味着就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或者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就没有意 义了。我们说它超越了本体论思维是就其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而言的。任 何哲学都必须对世界的本原问题作出回答,只是以往的哲学仅仅只解释世界,而马克思 的“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为一个既存的内在的前提,用现实的实践去改 变世界、解放全人类。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