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省电方法

电磁炉的省电方法

一、电磁炉的节电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沛[1](2020)在《考虑需求响应的智能小区居民负荷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电网的应用面临着化石能源枯竭、系统维护不易、用户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智能电网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正在逐渐发展为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变革的新方向。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电能需求的不断增长,而能源危机不断增大导致电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求响应作为智能电网下的重要互动资源,借助于不断发展的智能电网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电能供需问题。电力负荷预测是进行电量平衡分析的基础,是电网建设及城市规划的重要条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将直接影响着需求响应方案的制定及电网的稳定运行。随着城市居民用电量的逐渐增多,电网负荷峰谷差逐渐拉大,基于智能电网技术并以智能小区为依托,对居民负荷进行精准的预测也将逐渐成为电力需求响应的主要构成部分。基于上述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需求响应机制、智能小区相关理论及电力负荷预测基本方法进行综述,梳理了我国居民参与需求响应的现状,为论文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智能小区居民负荷特性及影响因素,分别从年负荷特性、月负荷特性、典型日负荷特性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梳理了小区居民的负荷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气象因素、日类型、日期差距与居民电价等因素对居民负荷的影响程度。其次,基于模糊隶属度函数、时点聚类进行负荷曲线的峰、平、谷时段划分,通过对居民需求价格弹性的分析,模拟分时电价情境,分别提出等量负荷削减模型和等比例负荷削减模型,并通过选取典型日负荷曲线,模拟在电价信号下的居民负荷曲线变动情况,分析了电价需求响应因素对居民用电的影响。接着,考虑到需求响应对负荷预测精准度的要求较高,基于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结合影响智能小区居民用电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一种由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模型、遗传算法、极限学习机模型组合的分段预测模型,并通过MATLAB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最后,综合前述分析结果,分别从居民用电特征差异性、居民需求响应电价机制设计、提高需求响应精度的辅助技术、优化配电网运行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智能小区居民参与需求响应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需求响应下的智能小区居民负荷开展分析,并提出智能小区居民负荷电价响应模型及短期负荷预测模型,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及电力规划提供依据,为需求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张剑韬[2](2019)在《无尾厨电供电系统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非接触式供电方式,具有方便、安全、可靠等优势,在厨电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及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厨房电器种类繁多,在推广中其通用性与安全性遇到了挑战。本文以无尾厨电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无线供电系统不同传输结构的兼容性、补偿拓扑的通用性、人体在电磁场中的安全性,以及相关材料、结构优化设计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针对无尾厨电传输结构的兼容性,即同一负载可以使用不同结构的无线电源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不同耦合结构下互感等效电路模型,推导输出功率及传输效率通用表达式,求出基于负载阻抗特性匹配的不同结构下负载功率输出稳定的系统参数匹配条件,分析了在该条件下系统效率影响因素。为实现相应结构下稳定功率或最大效率输出,提出了不同结构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其次,为避免系统传输功率不稳定,即频率分叉现象,推导了在不同结构下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稳定性判定依据,为不同种类耦合结构对应的负载参数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无尾厨电存在多样化负载问题,研究了具有负载通用性的原副边谐振补偿拓扑。对无尾厨电的负载特性进行分类,通过分析不同负载对功率稳定输出的要求,提出系统通用性设计四个条件:源级谐振电流恒定、负载无关恒压输出、零输入相角和输出电压增益为1。研究了不同谐振补偿拓扑时域及频域特性,建立了系统传递函数,分析了满足在负载无关恒压输出条件下的八种谐振电路拓扑的输出特性,结果表明:LC-S、LCC-S、LC-CL补偿拓扑均满足通用性条件。进一步推导出在不同补偿拓扑下输出与负载无关的频率点和电压增益间的解析关系,对比不同补偿拓扑源级输出功率阈值,结果表明:LCC-S补偿拓扑满足通用性设计条件,且结构简单、输出功率大,适用于无尾厨电补偿拓扑。针对无尾厨电发射源安全性问题,分析了不同国际安全标准的参考限值及基本限值要求,确定了ICNIRP 2010为本文安全标准,建立了人体在无尾厨电系统环境下的仿真模型,揭示了其周围电磁场对人体影响规律。首先,为明确不同安全标准限定频率及数值范围,比较了四种权威安全标准限值要求,并给出了不同标准下基本限值的数学模型。其次,建立了无尾厨电系统在单发射及多发射线圈耦合结构下人体电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功率、频率、距离及线圈组合情况下,人体内部基本限值与外部参考限值的关系,揭示了在安全标准中不同基本限值与参考限值的影响规律,为无尾厨电安全设计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模拟人体站立位置情况,对无尾厨电发射源所在空间的电磁场进行了实验数据测量,与仿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为降低无尾厨电的成本及电磁辐射影响、提高系统传输效率,本文从线损、磁损角度和耦合、屏蔽结构角度,分别给出了优化设计方案;搭建了无尾厨电实验平台,分别对补偿拓扑源级输出特性及耦合结构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从材料设计与选择角度,给出了线材与磁性材料的优化方法;建立了耦合结构与屏蔽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给出了结构优化的设计方法;搭建了改进型LCC-S补偿拓扑的无尾厨电系统实验平台和大发射小接收实验平台,分别对所设计的补偿拓扑与耦合结构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谐振补偿拓扑,可满足不同阻抗负载输出要求;所设计的通用型耦合结构,可在发射线圈表面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功率输出,验证了理论模型设计的准确性。

董笑语[3](2019)在《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文中认为家居负荷的识别及其用电监测不仅能实现家居用电精细化测量和管理,还能根据用电控制策略优化用电行为并保护家庭安全。传统的负荷识别采用入户监测方法,成本高且实现复杂,而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安装及维护成本较低,可大规模部署且适合在线监测。论文首先针对目前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率较低、缺乏负荷识别算法验证等问题,设计了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该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分别设计了信号采集模块、负荷识别模块和电源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由单相计量芯片及其电压电流采样外围电路组成,可实现入户电流和电压的测量,负荷识别模块由微处理器、WIFI模块、WIFI路由器和本地服务器组成,可在此模块编写和验证负荷识别算法、存储用电数据等。论文接着提取与分析了常见家居负荷稳态特征参数,并建立了用于负荷识别的特征数据库,提出了基于总有功功率改变量阈值的事件检测算法,实现了对负荷启停事件以及负荷状态改变事件的检测,同时通过级联过滤与KNN算法结合的负荷识别算法,实现了负荷的有效识别,此外还建立了用于存储和管理用电数据的MySQL数据库,搭建了基于TCP/IP协议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分层通信模型,并设计了实验平台的主界面、电能数据显示界面以及负荷通断信息查询界面。最后,本文利用搭建的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对所提负荷识别算法进行验证,用于监测电饭锅、白炽灯、日光灯、电磁炉、加湿器等常见家居负荷。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可实时监测实验室模拟的家居负荷用电情况,并准确识别家居负荷的通断情况,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刘杰[4](2019)在《基于模型驱动的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大瓶颈,电能是应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持续增长,开展针对城乡居民的用电负荷监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居民家用电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家用电器的信号形成机理,实现了单电器与多电器的特征提取和识别。本文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第一,从家用电器的工作和组成原理出发,将各类电器模型等效为不同功能单元的组合。其次,将等效模型中的功能单元具体为实际元器件,借助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了各类别电器的信号模型。将仿真端口数据波形与实测数据波形进行比较,得出了各类别电器端口特性的数学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第二,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电器的典型稳态特征。针对实测电器数据中电流、电压同时测量但各样本采样起始相位不同的特点,设计相位对齐算法,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性。针对稳态数据中存在的少量暂态过渡数据,设计了数据筛选方法。第三,考虑到不同特征间可能存在的冗余与冲突,即在众多特征中,具体电器最优特征的组合无法确定,本文采用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选择算法对各电器进行识别,选择出了表征电器特性的最优特征组合。第四,针对多电器同时运行的识别问题,基于多电器电流的叠加原理,建立了多电器电流分解模型。根据实测多电器数据与估计数据得出了带约束的不相容方程组,建立了优化目标函数。本文采用量子遗传算法求解优化目标函数,实现了多电器组成的识别。

姜璐[5](2019)在《青藏高原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家庭能源活动已经逐步成为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亦是能源地理和能源转型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家庭部门已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方,同时,面向家庭尺度的精准能源政策亦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调控工具。既有研究表明,家庭能源消费受收入水平、建筑特性、家庭属性、气候环境以及地方文化等多因素差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多时空背景下家庭能源消费调查,系统揭示区域家庭用能的基本模式,探究家庭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发掘家庭节能的潜力与主要障碍,有利于提升关于家庭能源消费情景的高精度阐释,并为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决策提供依据。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区和典型的文化多样区,因此立足青藏高原开展人地关系分析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地域意义和科学及实践意义。本研究则以青海省为案例靶区,以家庭能源活动为主要对象,基于实地调研开展其家庭能源消费调查,通过开展农区、牧区、农牧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入户调查,建立区域和家庭尺度的家庭能源消费基础数据库,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空间特征、多维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认识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活动和能源贫困情况。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家庭能源消费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构建了家庭能源消费文献综述分析框架,进而基于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深度总结出国外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主题、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揭示中外家庭能源消费的行为过程及其驱动力,充分论证了本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及创新尝试,为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和后续深度分析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指引。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并结合青海省的环境地理及人文社会特征分析,设计完成了包含调研家庭基本情况、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和来源、家庭能源消费用途、能源效用和偏好、政策机制及效应、节能意识与行为调查等六部分86个具体问题的问卷,并对青海省8个市州、22个县区的498户家庭用能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随后从牧区、农区、农牧交错区累计抽取50余个家庭开展实地访问,进而构建了基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地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基础数据库。基于上述数据库并结合统计年鉴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Tobit计量模型分析非商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研究家庭收入与能源消费支出关系,评估能源贫困程度;分区域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结合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家庭收入分组,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用途量化、能源的可得性以及认知分析,系统阐明区域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规律;计算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量,研究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和健康效应;应用物质流分析可视化软件,建立典型家庭的能源流模型,准确辨识家庭能源收集-消费-排放过程的关键行为,从时空视角探索家庭能源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发现:1)家庭收入、人口规模、能源可得性及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资源禀赋则决定了家庭能源结构的基本特征,农区、牧区以及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空间差异,如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家庭用能中非商品能源占比分别为71.6%,49.6%和52.89%;牧区以畜粪(61.25%)为主要家庭能源;农区家庭以柴薪(31.9%)、秸秆(22.3%)为主,而农牧交错区则兼具二者特征,以煤炭(21.97%)、畜粪(21.11%)和薪柴(16.7%)为主;煤炭对非商品能源消费的替代作用显着低于沼气;交通用能已经成为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并呈现进一步增长趋势。2)青海的能源贫困表现为现代能源短缺而非能源可得性,由于现在能源供给不足,仍有超过50%的人口处于能源贫困,为实现家庭向现代能源转型,应提高现代能源在家庭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目前以收入贫困人群为主要对象的能源政策需要做出调整。3)相较于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能源消费种类更丰富,消费体量更多。在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转向多种能源组合,煤炭的消费比重增加,在能源用途上,平均每户家庭比农区和农牧交错区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满足取暖(2507 kgce)、炊事(2575 kgce)和交通(581 kgce)的用能需求;在农区,尽管电力是家庭认为最重要的能源,但电力使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4%;在农牧交错区,受农业政策和牧业政策的双重影响,家庭能源消费转向以煤炭为主的多种能源组合结构。区域兼具不同文化,环境意识差异导致家庭能源消费存在差别;4)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生态效应具有复合特征。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CO2人均年排放量分别为3857 kg、2977 kg、4119 kg,其次依次是CH4和NO2,牧区的CH4排放最大,增温效应明显。SO2是农牧区家庭能源消费主要产生的污染物,人均年排放量为12.98 kg,TSP是牧区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最主要污染物,人均年排放量为20.12 kg。

李琦[6](2018)在《非侵入式三相负荷建模及辨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侵入负荷监测是最新的智能电网高级量测技术,只采样用户总进线处的电压和电流,通过智能算法来分解辨识电器的工作序列,具有不需要进入户内施工、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等显着优点。非侵入负荷监测支持采集电器种类、启停状态、电能消耗等细粒度用电行为信息,使用户了解自身的能耗状态和薄弱环节,用户可通过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和避免无端浪费实现节能节费,同时细粒度用电数据也为居民侧需求响应提供了数据支撑。首先,深入分析了各类用电设备运行时的负荷特性,提炼了能够表征负荷运行状态的辨识特征量,包括稳态有功功率、稳态无功功率、稳态谐波电流、暂态功率冲击和负荷时间特性等,提出了负荷辨识特征量的在线提取策略。然后,建立了基于家电工作原理的负荷辨识模型,包括电热模型、空调模型、厨房电器模型和洗衣机模型;在各类负荷辨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层分类辨识架构的非侵入负荷辨识算法。单相家庭用户算例包括定频空调、变频空调、电热设备、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炉、冰箱等电器,测试工况包括典型家用电器连续单独运行工况、家庭备餐场景工况、家庭饭后场景工况和夜间工况,辨识精度可达到90%,电量归集精度在87%左右;三相家庭用户算例包括三相中央空调、单相空调(包括定频和变频两类)、电烤箱、电蒸箱、烘干机和电热类等电器,测试工况为傍晚用电最活跃的场景,辨识精度在85%左右,电量归集精度在80%左右。最后,开展了办公楼宇用户的非侵入负荷辨识研究,建立了楼宇内高耗能电器的三相负荷辨识模型,包括空调室外机模型、三相热水炉模型、新风机组模型;结合办公楼宇的实际运行工况波形,详细分析了办公楼宇用户非侵入负荷辨识的技术难点;设计了基于在线学习的非侵入负荷辨识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中央空调的辨识精度可达到50%。

董留洋[7](2018)在《九阳股份公司小家电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九阳股份公司的营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以营销策略的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为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首先概括了营销策略的内涵、理论基础,并整理了国内外的营销策略创新趋势。其次,介绍了九阳股份公司及其现状,从营销体系、营销队伍、营销绩效三个方面梳理了该公司的公司营销现状。并进行了九阳股份公司的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再次,对九阳股份公司进行了营销策略设计。先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九阳股份公司未来开展营销的总体方向。再采用STP策略法,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进行目标市场选择,为该公司在目标消费者心智中设计更合适的定位;然后以4P营销组合理论为基础,结合九阳公司的实际情况,从产品、品牌、渠道、价格、促销这五个方面为九阳股份公司设计更适合当前竞争形势的营销策略。最后,从组织、财务、建立健全营销人员的培训制度和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加强研发和产品创新这四个方面,为前文的营销策略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将4P营销组合理论、STP理论等理论运用于九阳股份公司的经营实践中,结合当前的消费升级趋势、线上线下渠道发展环境、传媒不断互联网化的推广环境,深化营销策略理论,加强营销策略理论的实践指导能力。此外,本文通过对九阳股份公司进行营销策略调整与创新突破,帮助该公司向产品转型升级、定价更加合理化、线上线下渠道更加健全、推广更加精准的方向努力。

杨璐[8](2016)在《新型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常见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减少常见新型电热器具火灾事故的发生,对火灾勘查工作加以指导,本文以浴霸、"小太阳"取暖器、电磁炉、电烤箱等常见新型电热器具为例,对它们的工作特点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引起新型电热器具火灾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李翔[9](2016)在《基于电磁炉原理的电缆挤塑机加热装置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电缆挤塑机采用电阻丝、电阻线圈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式通过热传递进行传导,其热能利用率低,损耗大,而且使用寿命短,需要经常维护。为此,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电磁炉原理的电缆挤塑机加热装置,克服现有加热方式与装置的不足,改善加热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炉电磁加热原理,在电磁炉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出电缆挤塑机电磁加热装置。该装置将工频220V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后直接作为加热线圈的直流侧电源,并且使用单个IGBT控制加热线圈的充电和放电,在加热线圈充放电过程中产生涡流效应完成加热功能。考虑到IGBT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状态下,设计了较为完善的IGBT保护方案,包括硬件保护和软件保护。其中,硬件保护有集电极电压过压保护、浪涌电流过流保护;软件保护有IGBT温度保护和电网电压过压保护。装置以AVR单片机Atmegal6为控制核心,扩展温度、电流和电压等传感器电路,完成IGBT温度、料筒内物料温度、电网电压和电流等数据采集,实现数据监测和软件保护功能。电缆挤塑机加热过程中需要对物料温度进行恒温控制,为此本文将PID控制算法应用到物料恒温控制中,根据物料温度动态调整IGBT驱动电路的PWM信号占空比,使物料温度维持在设定值附近。将研制的电磁加热装置样机应用到电缆挤塑机上,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实验观测,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工作可靠,对比传统加热方式的一些参数,验证了使用该电磁加热装置确实可以节约电能,改善加热性能。

李淼[10](2016)在《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众多竞争要素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求企业重组内部与外部关系,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从传统以单独产品为核心的模式逐步转向基于产品与服务的集成系统设计,来适应外部竞争要素的变化,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产品生态系统(Product Ecosystem),正是为适应制造企业由产品向复杂产品体系战略竞争转移的新范式。产品生态系统是一种以系统集成产品、服务及其组合的方式,可持续满足用户在一系列相关体验活动的需求,众多相关利益方互利共生的系统。产品生态系统的优势在于跨边界整合产品与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多个相关利益方和谐共生,增加用户体验水平,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然而,目前有关的产品生态系统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模式与框架的讨论,缺乏系统的设计技术与方法指导工业企业向产品生态系统转型。围绕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首先定义了相关概念,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并给出了支撑框架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为企业向产品生态系统转型提供支持。(2)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提出了系统运营者识别与整合相关利益方价值的流程与方法。通过角色互动模型识别用户、组织、系统与环境等相关利益方,构建价值识别矩阵识别这些相关利益方的生态系统价值,包含经济、心理、社会与生态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价值网络可持续的满足用户价值。(3)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提出了用户体验活动树和活动周期模型,系统导出用户对产品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提出了基于用户与专家综合分析方法,避免需求重要度决策过程的主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关键的产品生态系统需求。(4)模糊条件下的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提出了体验服务蓝图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构建了用户体验层次(可用性、情感与认知体验)及其与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性的映射,为用户体验的模糊表达建立基础。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活动的模糊Petri推理方法,来量化评估模糊条件下用户体验的水平。(5)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的产品生态系统迭代进化策略和流程,包括设计元素特征的剪裁、替换、拼接与变异策略。建立了设计元素特征矛盾矩阵解决进化中的矛盾冲突问题,帮助产生创新解,避免设计的折衷妥协。提出了基于模糊最大生成树和Vague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的产品设计元素特征划分与优选技术,利于结构重组与知识更新维护。本文通过冰箱生态系统和医疗设备生态系统,验证了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实施,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增强用户体验,系统内相关利益方互利共生,增加系统竞争优势。本研究为企业向产品生态系统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电磁炉的节电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炉的节电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需求响应的智能小区居民负荷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2.2 智能小区研究现状
        1.2.3 负荷分析研究现状
        1.2.4 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贡献及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需求响应的智能小区居民负荷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需求响应相关理论
        2.1.1 需求响应的概念及分类
        2.1.2 基于需求响应的居民负荷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2.2 智能小区概述及居民智能用电分析
        2.2.1 智能小区概念及其特征
        2.2.2 智能小区居民用电分析
    2.3 电力负荷预测基本理论
        2.3.1 电力负荷预测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2.3.2 电力负荷预测的基本步骤
        2.3.3 电力负荷预测基本方法
    2.4 我国居民参与需求响应的发展现状
        2.4.1 我国居民参与需求响应实践
        2.4.2 我国居民参与需求响应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小区居民负荷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智能小区居民负荷特性分析
        3.1.1 负荷特性指标
        3.1.2 负荷特性实证分析
    3.2 居民用电环境因素分析
        3.2.1 气象因素的影响
        3.2.2 日类型的影响
        3.2.3 日期差距的影响
    3.3 市场引导因素分析
        3.3.1 居民电价的影响
        3.3.2 响应信号的影响
    3.4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价格弹性的居民负荷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4.1 居民负荷曲线峰谷时段的确定
        4.1.1 峰谷时段划分原则
        4.1.2 峰谷时段的模糊隶属度
        4.1.3 时点的层次聚类
    4.2 基于居民需求价格弹性的需求响应模型
        4.2.1 居民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4.2.2 居民负荷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4.3 算例与分析
        4.3.1 峰谷时段划分
        4.3.2 电价因素下居民负荷曲线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用于需求响应的居民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5.1 基于EEMD-GA-ELM的居民负荷预测模型构建原理
        5.1.1 经验模态分解模型
        5.1.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模型
        5.1.3 遗传算法模型
        5.1.4 极限学习机模型
    5.2 基于EEMD-GA-ELM的居民负荷预测模型构建步骤
        5.2.1 对居民负荷进行EEMD分解
        5.2.2 构建GA-ELM预测模型
        5.2.3 基于EEMD-GA-ELM预测模型的结构图
    5.3 算例与分析
        5.3.1 算例数据描述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智能小区居民参与需求响应的相关建议
    6.1 基于居民负荷特征进行需求响应的差异化处理
    6.2 考虑需求响应的居民电价机制设计
    6.3 提高需求响应精度的辅助技术
    6.4 优化配电网运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无尾厨电供电系统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无尾厨电中应用研究
    1.3 无线供电耦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一对一单发射单接收耦合结构
        1.3.2 一对多单发射多接收耦合结构
        1.3.3 多对一阵列式发射线圈耦合结构
        1.3.4 多对多阵列式耦合结构
    1.4 谐振补偿拓扑的研究现状
        1.4.1 低阶补偿拓扑
        1.4.2 高阶补偿拓扑
    1.5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人体电磁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标准及关注点分析
        1.5.2 各频段标准限值
        1.5.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人体影响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尾厨电不同耦合结构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厨电供电端种类及特性
    2.3 不同耦合结构特点
    2.4 不同耦合结构的传输功率与效率特性
        2.4.1 单发射单接收耦合结构
        2.4.2 单发射多接收耦合结构
        2.4.3 多发射单接收阵列式耦合结构
        2.4.4 多发射多接收阵列式耦合结构
    2.5 系统频率稳定性分析
    2.6 不同耦合结构的传输特性及频率稳定性对比
        2.6.1 传输特性对比
        2.6.2 系统频率稳定性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尾厨电供电系统谐振补偿电路的传输特性
    3.1 引言
    3.2 无尾厨电负载种类及通用性设计条件
    3.3 二阶补偿拓扑负载特性
    3.4 高阶补偿拓扑负载特性分析
        3.4.1 发射端LC补偿拓扑
        3.4.2 发射端LCC补偿拓扑
        3.4.3 发射端LC与LCC输出功率比较
    3.5 基于二端口等效电路模型的传输特性
        3.5.1 二端口等效电路模型及传递函数
        3.5.2 与负载无关电压输出及零相角输入条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尾厨电系统电磁场人体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国际组织标准参考值选取分析
        4.2.1 国际标准机构
        4.2.2 基本限值数学模型
        4.2.3 参考限值比较
    4.3 SAR值计算原理及参数限定
        4.3.1 SAR值计算原理
        4.3.2 SAR值限定
        4.3.3 人体器官的介电特性
    4.4 人体模型仿真
        4.4.1 人体模型
        4.4.2 单线圈传输模型
        4.4.3 多线圈传输模型
        4.4.4 不同频率、不同功率情况对比
        4.4.5 不同频率、不同距离情况对比
        4.4.6 多线圈组合中人体站立耦合模型
    4.5 磁场强度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尾厨电系统耦合结构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耦合结构设计与优化
        5.2.1 线圈交流阻抗分析
        5.2.2 磁芯特性分析
        5.2.3 耦合结构及其参数设计
        5.2.4 电磁屏蔽设计与优化
    5.3 实验研究
        5.3.1 实验系统平台
        5.3.2 功率及效率实验
        5.3.3 不同负载特性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非入户负荷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现状
        1.2.2 算法研究现状
        1.2.3 基于IR46 标准的双芯智能电表
    1.3 现存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
    2.1 实验平台的实现
    2.2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整体结构
    2.3 信号采集模块
        2.3.1 RN8209D芯片概述
        2.3.2 信号采样电路
    2.4 负荷识别模块
        2.4.1 微处理器
        2.4.2 通信模块
        2.4.3 本地服务器
    2.5 电源模块
    2.6 本章小结
3 常见家居负荷稳态特征研究
    3.1 常见家居负荷分类
    3.2 稳态特征参数
        3.2.1 稳态电压
        3.2.2 稳态电流
        3.2.3 电压-电流轨迹
        3.2.4 功率
        3.2.5 稳态电流谐波
    3.3 常见家居负荷稳态特征分析
    3.4 特征数据库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算法设计
    4.1 基于阈值检测的事件检测算法
    4.2 级联过滤与KNN算法结合的负荷识别算法
        4.2.1 KNN负荷识别原理
        4.2.2 级联过滤与KNN算法结合的负荷识别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流程
    5.2 数据库设计
    5.3 通信模块设计
        5.3.1 TCP/IP协议
        5.3.2 分层通信网络模型
    5.4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界面设计
        5.4.1 主界面
        5.4.2 电能数据显示界面
        5.4.3 负荷动作信息界面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平台搭建与应用测试
    6.2 实验结果
        6.2.1 评价指标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模型驱动的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目标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与算法基础
    2.1 引言
    2.2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
        2.2.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概述
        2.2.2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基本框架
    2.3 特征选择算法
        2.3.1 遗传算法原理
        2.3.2 支持向量机原理
    2.4 小结
第3章 家用电器电气特性分析与建模
    3.1 引言
    3.2 常用电器的类别研究
        3.2.1 常用电器选取
        3.2.2 常用电器电流-电压采样
    3.3 各类别家用电器的模型等效
    3.4 电器的信号模型仿真
    3.5 小结
第4章 单电器识别
    4.1 引言
    4.2 电器稳态特征分析与提取
        4.2.1 电器稳态特征分析
        4.2.2 电器稳态特征提取
    4.3 数据预处理
        4.3.1 相位对齐算法
        4.3.2 数据筛选
    4.4 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选择算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结果
        4.5.2 实测电器特征选择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多电器识别
    5.1 引言
    5.2 多电器电流分解模型
        5.2.1 多电器电流分解模型
        5.2.2 多电器优化目标函数
    5.3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多电器识别
        5.3.1 量子遗传算法
        5.3.2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多电器识别算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结果
        5.4.2 实验分析与对比
    5.5 小结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青藏高原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环境治理的共同需求
        1.1.2 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
        1.1.3 家庭尺度是能源地理研究精细化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与关键问题
        1.2.1 研究意义
        1.2.2 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1.3.1 框架结构
        1.3.2 理论基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综述
    2.1 中国家庭能源研究进展及述评
        2.1.1 研究主题与热点
        2.1.2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其趋势
        2.1.3 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
        2.1.4 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2.1.5 中国家庭能源转型政策
    2.2 国际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进展与述评
        2.2.1 家庭能源消费研究热点及其主题
        2.2.2 发达国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其趋势
        2.2.3 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2.2.4 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
    2.3 国内外家庭能源消费研究对比及启示
        2.3.1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差异
        2.3.2 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差异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采集
    3.1 青藏高原区情概述
    3.2 研究靶区概况及能源地理特征
        3.2.1 自然地理特征
        3.2.2 社会经济特征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民族文化特征
    3.3 数据采集过程及处理
        3.3.1 数据采集步骤
        3.3.2 数据标准化及预处理
第四章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贫困评估
    4.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
        4.1.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4.1.2 家庭能源用途及其分布
        4.1.3 非商品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4.2 能源贫困内涵与方法
        4.2.1 能源贫困内涵
        4.2.2 能源贫困测量方法
    4.3 青海省能源贫困测量
        4.3.1 基于现实情景
        4.3.2 基于以电取代固体能源的情景
        4.3.3 能源贫困和收入贫困
    4.4 小结
第五章 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分异特征
    5.1 牧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5.1.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5.1.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
        5.1.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5.1.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5.2 农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5.2.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5.2.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
        5.2.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5.2.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5.3 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5.3.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5.3.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分析
        5.3.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5.3.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5.4 家庭用能结构空间比较(交通用能)
        5.4.1 出行交通方式
        5.4.2 交通用能结构
        5.4.3 节能政策响应
    5.5 小结
第六章 家庭能源消费环境效应分析
    6.1 环境效应机理及排放测算
    6.2 总体分析
    6.3 空间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典型家庭能源消费物质流建模
    7.1 牧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7.2 农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7.3 农牧交错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家庭能源消费优化策略
    8.1 加强政策制定,夯实数据统计
        8.1.1 分区制定政策
        8.1.2 加强生活能源消费统计工作
        8.1.3 加强交通部门能源政策制定
    8.2 优化炉灶设备,改造住宅外墙
        8.2.1 优化炉灶设备
        8.2.2 改造住宅外墙
    8.3 推广清洁能源,缓解能源贫困
        8.3.1 扩大太阳能应用方式
        8.3.2 提高沼气利用技术
        8.3.3 倡导清洁能源消费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青海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能源贫困评估
        9.1.2 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9.1.3 农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9.1.4 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9.1.5 家庭能源消费环境效应空间特征
        9.1.6 家庭能源消费优化策略
    9.2 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信息
附录2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3 调研实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非侵入式三相负荷建模及辨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负荷辨识特征量研究
    2.1 居民用电负荷概述
    2.2 负荷辨识特征量分析
        2.2.1 稳态功率特征
        2.2.2 稳态谐波电流
        2.2.3 暂态功率冲击
        2.2.4 负荷时间特性
    2.3 负荷辨识特征量提取
        2.3.1 采集架构
        2.3.2 功率增量提取
        2.3.3 稳态功率特性提取
        2.3.4 三次谐波增量提取
        2.3.5 负荷工作时长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侵入式居民用户负荷辨识研究
    3.1 居民用户配电方式
        3.1.1 单相居民用户
        3.1.2 三相居民用户
    3.2 居民用电设备负荷建模
        3.2.1 电热模型
        3.2.2 空调模型
        3.2.3 厨房电器模型
        3.2.4 洗衣机模型
    3.3 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算法设计
        3.3.1 负荷辨识算法设计
        3.3.2 单相家庭用户算例分析
        3.3.3 三相家庭用户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侵入式办公楼宇负荷辨识研究
    4.1 办公楼宇配电系统概述
    4.2 楼宇用电设备负荷建模
        4.2.1 中央空调
        4.2.2 三相热水炉
        4.2.3 新风系统
    4.3 非侵入式办公楼宇负荷辨识算法研究
        4.3.1 办公楼宇工况分析
        4.3.2 负荷辨识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九阳股份公司小家电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1.3.1 营销策略研究
        1.3.2 家电行业营销策略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营销策略理论概述
    2.1 营销策略内涵
    2.2 营销策略理论
    2.3 营销策略分析方法
        2.3.1 SWOT分析法
        2.3.2 STP分析法
        2.3.3 4P营销组合策略
    2.4 营销策略创新趋势
第3章 九阳股份公司简介及其营销现状
    3.1 九阳股份公司发展历程
    3.2 九阳股份公司战略思路与目标
    3.3 九阳股份公司营销现状
        3.3.1 营销体系
        3.3.2 营销队伍
        3.3.3 营销绩效
第4章 九阳股份公司的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九阳股份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4.1.1 基于PEST的九阳股份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1.2 基于“3C战略模型”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 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4.2.1 企业营销资源分析
        4.2.2 企业营销能力分析
    4.3 九阳股份公司营销策略SWOT分析
        4.3.1 四维度分析
        4.3.2 SWOT分析
第5章 九阳股份公司的营销策略制定
    5.1 九阳股份公司的STP策略制定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营销组合策略制定
        5.2.1 品牌策略制定
        5.2.2产品策略制定
        5.2.3 定价策略制定
        5.2.4 渠道策略制定
        5.2.5 促销策略制定
第6章 九阳股份公司的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财务保障
    6.3 人力资源保障
    6.4 加强研发和产品创新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常见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新型电热器具的种类
    1.1 电热器具的涵义
    1.2 常见新型电热器具的工作特点
    1.3 几种常见新型电热器具
2 常见新型电热器具的工作原理
    2.1 浴霸的工作原理
    2.2“小太阳”取暖器的工作原理
    2.3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2.4 电烤箱的工作原理
3 常见新型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原因及容易引起火灾的部位
    3.1 电热器具设计存在缺陷
    3.2 电热器具接触不良
    3.3 电热器具与使用环境不相匹配
    3.4 电热器具机械故障
    3.5 电热器具维护不当
    3.6 常见新型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外部原因
        3.6.1 操作人疏忽大意所致
        3.6.2 电热器具与易燃可燃物接触过于紧密
        3.6.3 在存在可燃易燃气体、粉尘的环境中使用
    3.7 常见新型电热器具容易引起火灾的部位
        3.7.1 电热器具的电源部位
        3.7.2 电热器具的发热元件部位
        3.7.3 电磁电热器具的线圈盘部位
        3.7.4 电热器具的电容器
4 结束语

(9)基于电磁炉原理的电缆挤塑机加热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电磁加热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现状
        1.2.2 电磁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
2 电磁炉加热原理及在挤塑机上的应用
    2.1 电磁炉加热原理
        2.1.1 电磁炉原理
        2.1.2 电磁感应加热的三个效应
    2.2 电磁加热器在挤塑机上的应用
3 电磁加热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交流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3.2 低压电源电路
    3.3 LC振荡电路
    3.4 同步和振荡电路
    3.5 IGBT驱动电路
    3.6 PWM脉宽调控电路
    3.7 保护和报警电路
        3.7.1 IGBT高压保护电路
        3.7.2 浪涌保护电路
        3.7.3 IGBT过温保护电路
        3.7.4 蜂鸣器报警电路
    3.8 检测电路
        3.8.1 电流检测电路
        3.8.2 电压检测电路
        3.8.3 IGBT温度检测电路
        3.8.4 料筒内温度检测电路
    3.9 单片机控制系统
        3.9.1 Atmega16最小系统
        3.9.2 键盘显示电路
4 电磁加热装置的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设计
    4.2 温度检测程序设计
    4.3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4.4 LCD显示程序设计
    4.5 保护程序设计
5 电磁加热装置的功能测试
    5.1 测试对象
    5.2 测试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转型需求
        1.2.1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的转型
        1.2.2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问题分析
        1.2.3 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
    1.4 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产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2.2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2.2.1 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研究现状
        2.2.2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
        2.2.3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技术
        2.2.4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2.2.5 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技术
    2.3 研究现状与工业需求的差距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结构
    3.1 引言
    3.2 概念定义
        3.2.1 价值网络体系结构
        3.2.2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
        3.2.3 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3.3 面向用户体验产品生态系统设计分析
        3.3.1 与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的关系
        3.3.2 与产品设计的对比分析
    3.4 面向用户体验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与流程
        3.4.1 总体设计框架
        3.4.2 总体设计流程
    3.5 框架的可行性及先进性分析
        3.5.1 可行性分析
        3.5.2 先进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
    4.1 引言
    4.2 价值网络特点分析
    4.3 面向用户体验产品生态系统的价值网络构建总体流程
    4.4 产品生态系统角色分类及相关利益方识别
    4.5 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的价值识别
        4.5.0 相关利益方价值内容对比分析
        4.5.1 相关利益方价值识别工具
        4.5.2 相关利益方价值识别流程
    4.6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设计
        4.6.1 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价值关联识别
        4.6.2 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价值流识别
        4.6.3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建模
    4.7 示范案例
        4.7.1 冰箱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识别
        4.7.2 识别冰箱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的价值
        4.7.3 冰箱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建模
    4.8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技术
    5.1 引言
    5.2 产品生态系统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特点分析
    5.3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流程
    5.4 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
        5.4.1 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流程
        5.4.2 基于用户体验活动树和活动周期的需求识别
        5.4.3 产品与服务需求的结构化表达
    5.5 需求重要度识别
        5.5.1 需求的用户与专家综合评估流程
        5.5.2 基于模糊Kano与 Vague的需求用户评估
        5.5.3 需求的专家多目标Vague群决策评估
        5.5.4 需求的综合评估
    5.6 示范案例
        5.6.1 冰箱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
        5.6.2 冰箱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重要度评估
    5.7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方法
    6.1 引言
    6.2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特点分析
    6.3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流程
    6.4 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
        6.4.1 用户体验服务蓝图
        6.4.2 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性分类
    6.5 模糊条件下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6.5.1 用户体验层次及其与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性的映射
        6.5.2 用户体验模糊表达
        6.5.3 模糊用户体验建模与推理
        6.5.4 用户体验综合评估与改善
    6.6 示范案例
        6.6.1 冰箱生态系统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
        6.6.2 冰箱生态系统的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6.7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技术
    7.1 引言
    7.2 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总体流程
    7.3 缺陷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征的识别
        7.3.1 产品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
        7.3.2 用户体验与缺陷设计元素特征的关联
    7.4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
        7.4.1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总体流程
        7.4.2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特征进化策略与步骤
        7.4.3 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征进化的矛盾解决
    7.5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组合重组与方案优选
        7.5.1 基于模糊最大生成树的设计元素组合重组
        7.5.2 基于Vague TOPSIS的设计元素组合方案优选
    7.6 示范案例
        7.6.1 冰箱生态系统门体的缺陷设计元素特征识别
        7.6.2 冰箱生态系统门体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
        7.6.3 冰箱生态系统门体设计元素组合重组划分与方案优选
    7.7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用户体验的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8.1 背景
    8.2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8.2.1 相关利益方识别
        8.2.2 价值识别
        8.2.3 价值网络建模
    8.3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
        8.3.1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
        8.3.2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重要度评估
    8.4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8.4.1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
        8.4.2 模糊条件下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8.5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进化
        8.5.1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缺陷设计元素特征识别
        8.5.2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
        8.5.3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设计元素组合重组划分与方案优选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1.1 内容总结
        9.1.2 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9.2.1 不足之处
        9.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设计元素矛盾冲突解决矩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电磁炉的节电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需求响应的智能小区居民负荷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D]. 王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无尾厨电供电系统基础研究[D]. 张剑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D]. 董笑语.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4]基于模型驱动的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识别方法研究[D]. 刘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青藏高原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姜璐. 兰州大学, 2019(02)
  • [6]非侵入式三相负荷建模及辨识算法研究[D]. 李琦. 东南大学, 2018(05)
  • [7]九阳股份公司小家电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D]. 董留洋. 东北大学, 2018(02)
  • [8]新型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常见原因分析[J]. 杨璐. 低碳世界, 2016(16)
  • [9]基于电磁炉原理的电缆挤塑机加热装置研究[D]. 李翔.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10]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李淼.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标签:;  ;  ;  ;  ;  

电磁炉的省电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