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人民医院 3223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98例,对患者手术期各阶段存在的的不良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急诊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患者能够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均以平稳的心态渡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结论:加强对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早日康复。
【关键词】 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321-02
急诊手术患者多为意外和突发病,其病情急,变化快,心理十分复杂,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无助、怀疑甚至气愤的心理。临床上常常立即运用急救技术抢救,容易忽视病人的心理护理,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不能很好配合手术;如何对突发外伤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心理分析和护理观察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98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42岁;男性122例,女性76例;其中骨科手术116例,普通外科手术82例;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23例,中等教育95例,初等教育68例,文盲12例。
2.外伤患者的心理
2.1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后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认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2.2 急躁焦虑心理
由于突然患病,伴随的外伤造成出血、伤残等,对自己的病情,创伤的预后心中无数,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和恐惧心理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不安,甚至不配合治疗护理。
2.3 孤独心理
多数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关键时期。因伤势重,病情变化快,担心肢体伤残是否能够恢复,心理功能也相继遭到损害。加之发生突然,患者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因而引起患者的孤独感。
2.4 其他
由于外伤原因不同,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由于入院时间短,对医生的了解不足,使其难以对医生产生信任感,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医务人员行举止及医疗环境对其的影响,易使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3.护理体会
3.1 术前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3.1.1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尽快采取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使患者看到生命希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3.1.2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迅速安排床位,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项技术操作要做到稳、准、轻、快;如静脉输液或深静脉置管均应做到一次成功,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减少不良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增强安全感,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3.1.3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急躁情绪。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目的、一般步骤、手术中配合要求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有些病情不宜向患者交代的切勿在患者面前交代和议论,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3.1.4热情关心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孤独感,尤其是伤残患者生活能力下降,饮食、起居要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到医院的温暖。在不影响治疗、监护的情况下,鼓励家属和亲友探视,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3.1.5护士应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病情准备好各抢救药品、仪器,调节好室温。安全护送病人至手术室,做好与手术室护士的交接;使其产生安全感,以减轻或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这些对老人、小儿、妇女尤为重要。
3.2 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手术后,患者关心较多的是手术成功与失败,是否影响今后工作、生活、家庭和事业等。忧虑重重,思想压力大,尤其是多处外伤、骨折的患者,很关心创伤处功能的恢复。护士应多巡视病房,根据不同年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和所受教育不同的微环境,了解病情及时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主动协助患者排忧解难。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2.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病床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和指导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有效咳嗽,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3.2.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和强光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6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2.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3.2.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手术后是病人心理问题较集中的阶段,手术后的许多实际问题在较长的恢复期内不断出现。若手术后护理不当,病人会产生忧郁、失助自怜的心理反应,使伤口愈合减慢,手术后疼痛期延长等。对手术后病人除了更细致的照料外,还应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疼痛,这是对病人极大的安慰。国外临床心理学家认为,手术后6小时内止痛效果最佳。对伤残或脏器短缺手术后的病人,需要护理人员格外的劝慰、鼓励和生活指导,以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论文作者:袁琴琴,汤佩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心理论文; 手术论文; 疼痛论文; 术后论文; 急诊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