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选材中若干问题的探讨_结构效度论文

对运动员心理选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运动员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就运动员心理选材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①运动员心理选材目标和心理测量所得结果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前者旨在预测人的潜力,后者由于效度要求,是对当前状况的评价。②从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看,优秀运动员在知觉上优于一般运动员或普通人是在其“软件”方面(即信息加工能力),而不是在“硬件”系统(在解剖学基础上表现出的生理机能),因而须考虑提供用以评定信息加工特点的指标。③有关心理测量工具的生态学效度问题。④依据一个短处足以抑制多个长处发挥的“水桶理论”,提出运动员心理选材模式应提供排除和否定的临界值。⑤对Top-down和Bottom-up 两种研究路线进行了讨论,认为当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建立新的方法,去一步步地研究,直到最终解决问题的Bottom-up途径,或许是运动员心理选材提高到更高水平阶段所应奉行的操作路线。

关键词 心理选材 心理测量 认知心理学 研究方法

Discussion of Some Psychological Aspects in TalentIdentification

Ren Weiduo 1996,16(2):70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Beijing,China 100050)

Abstract

Some

psychological

aspects

in

talentidentific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1.theaim of talent identification is to select the persons who havepotentiality in a special sport,but this is inconsistantwith the necessity of validating instruments of psychologicalmeasurement;2.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elite athletes are superior to novices in perception in the"sofyware"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ut

not

in

the"hardware"of visual system,so variables of "software"must beconsidered in talent identification;3.the ecological validity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instruments must not be ignored; 4.asone weakness will be enough to prohibit the full play ofmany strong points for an athlete,the limited lower value of avariable should be taken; 5.both approaches,Top- down andBottom-up,should be used integratedly in the research oftalent identification,but the latter may be more useful in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talent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cognition,research method,psychology

1 对理论依据的思考

运动员科学选材一般认为是以人类遗传学为根据,以测量为方法,通过预测来完成选拔具有潜在运动才能者的过程。从这一定义来看,运动员选材的理论依据是高遗传度(Heritability)的存在。遗传度是指遗传因素对某一性状表现所起的作用,即父母与子女间在特征性状上的相似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标示。潜力和预测无疑都是指向未来的。

Heibrun(1966)曾指出:“在确定人的潜力时, 我们涉及的是潜力存在于可能性之中,而不是现实性之中。然而由于对现实生活中可观察变量进行测量的工具的效度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心理测量过程真正评价的是:实际上是什么,而不是可能是什么”。他在这里提醒人们注意:心理测量所获得的结果是被测量者当前的情况,这是心理测量追求的目标和对其工具进行评估的尺度。如果以此做推论的起点,那么在选材阶段通过心理测量仅是选出了可能在运动学习过程阶段较他人具有更多优势的个体。如果选材阶段进行的心理测量,旨在选拔未来的高水平运动员,那就还应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或其中一个:

●指标所代表的心理特质在未来心理发展中可变性很小。

●指标所代表的心理特质在未来心理发展过程中是遵照个体间等量发展的规律,即目前A比B好,将来仍是如此。

此时,遗传度的概念已被我们替换为“个体当前心理特质表现与未来的相关程度”。Sternberg 曾提出“所得性能力和可得性能力”的概念,前者是由遗传和儿童迄今为止所受环境影响共同造就,由此可以认为,很多选材文献中提供的某些高遗传度心理指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遗传度,实际上是通过测量而获得的“所得性能力”指标。

对个性特征的研究可能是现代国际运动心理学早年投入研究最多的领域,但研究所得的结果并不是最初所期望的,以至Rushall(1970 )认为“个性不是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Martens(1975 )得出的结论是“不幸的是,几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对与运动有关的人格所知甚少”。Salmela(1991 )回顾了七十年代曾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后指出:“著名的研究者们发现,人格测量描述和解释的结果是有缺陷的”。Carron(1980)从Hardman(1973 )收集大量使用卡特尔16PF个性测验研究运动员个性的综述中得出结论:“从标准得分中确定运动员特有的个性特征是困难的,因此,确定运动员特有的个性类型也是困难的。”我们应意识到:对使用某一人格测量工具所得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仅是完成了一项研究,将这一结果直接用作选材指标去选拔运动员,其依据是有限的,应持谨慎态度。

2 认知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感知觉是运动员心理选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分析起来,来自以下促成因素:

●对感知觉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所有运动项目均要涉及的。

●在少年儿童阶段,感知觉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感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且历史最长和最拥有成果。

●感知觉的测量目前拥有较高效度并多能给连续变量的测量工具,以及其以仪器形式提供的测量结果,通常易被认为客观、准确和富于科学性而得到承认。

随着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研究的深入,更主要由于认知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引导人们以新的理论,用新的方法和从新的角度去描述、解释和研究某些问题。Abernethy(1987 )对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视觉“硬件”系统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与一般人无差异。这里所说的“硬件”系统可以认为是在视觉系统解剖学结构基础上表现出的生理机能。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转而从信息的加工过程去寻找问题答案,感知觉的个体差异还应包括个体间信息加工过程、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相对于上述的“硬件”系统来说,信息加工过程可称为“软件”系统。以视觉系统为例分析,硬、软件两部分由以下各项组成:

1.对安静和运动物体的视敏度 1.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

2.深度知觉 2.从经验储存提取信息

3.立体知觉 3.对信息转译、编码、分析、认识和综合

4.空间和距离知觉4.注意集中、转移

5.视野

6.颜色视觉 6.视觉化

我国学者张力为(1993)也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对运动员“软件”成分的研究情况,这些研究的结果都提供了优秀运动员在“软件”方面优于一般运动员或一般人的证据。我们能否据此做这样的推测:个体在知觉方面的机能差异,并非来自个体“硬件”方面的差异,而是由个体“软件”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另外,个体在“硬件”方面的差异基本上属量的不同,但在“软件”方面的差异则可能多是质的区分,因此,后者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具根本性。如果决定感知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的“软件”系统而不是“硬件”系统的话,那我们在进行运动员心理选材时,就应考虑增加感知觉测试中认知方面的指标和方法。

3 生态学效度问题

心理测量属于间接测量(包括心理物理法和心理测验),无论何种测量工具,其测量结果的高效度无疑是使用者所希望的,但较高的或起码的效度则是必需的。测量结果的效度是指是否正确地测量到了所要测的内容,这对直接测量是毋庸担心的,但对于间接测量来说,测量结果是否具备效度则是要时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生态学效度是将某一研究结果引入另一领域时必须考虑但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即我们将研究结论或测量结果做跨物种或跨情境说明时应首先确保两领域的同性。如以动物研究的结果来说明人的行为,或以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去预测运动现场情况,均应考虑生态学效度问题。操作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或言语思维的一种思维分类归属,是指伴随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运动员在运动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也属于操作思维。一些运动员心理选材资料提供测量操作思维的方法是三个筹码的测验,这一方法是前苏联运动心理学家维·尼·普希金1985年由一种俄罗斯游戏改进推出的,我国民间也有类似的棋类游戏。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不禁要提出一些疑问。首先,严格地说,从事三个筹码游戏活动的过程不属于操作活动,手拿筹码的活动实际上只是执行逻辑思维结果的一个极简单,无变化的动作。操作思维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伴随的思维,即思维如何操作。其次,三个筹码游戏中时间虽然也是评价标准之一,但难以体现竞技运动活动中所要求的快速思维。再次,三个筹码游戏的变化极为有限,而竞技运动活动中的变化则是无限的。因此,有理由怀疑,在三个筹码游戏中所表现出的高能力,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运动员应具备的操作思维水平,也就是说,这种测量工具的生态学效度难以令人信服。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某些电子游戏较三个筹码游戏还更接近于竞技运动的活动性质。

4 否定标准的提供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终极目标是将那些先天条件优越,对某种运动项目具有巨大潜力的人从小就选拔出来,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这是运动员选材追求的最高目的。

运动员科学选材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是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和心理多方面去评定。但在实际运用选材模式去操作时,当我们真正需要以此作为“取舍”的依据而不是验证教练员的感觉和观察时,很可能会陷入一个人各项指标好差兼有,难以权衡取舍的境地,这在初级选材阶段可能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材模式提供的解决方法是:

●提出关键指标。

●加权计分,以总分评定。

有一种未必十分准确但确相当形象的比喻:正像一个由一片片木片做成的木水桶装水多少取决于其最短一块木片的高度一样,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受其薄弱之处的制约。

如果我们把这种一个短处足以抑制多个(即使不是所有的)长处发挥的“水桶理论”的观点引入运动员选材,我们能否做出这样的估计:如果说某项指标的优秀者只是使其有可能在某项目中取得成就,那该项指标的差者就使这种可能性减少,当到了这个连续体的某一点时,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一个简单光反应时190毫秒的10 岁男孩只是有可能成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但一个简单光反应时260 毫秒的10岁男孩肯定不能成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无论他在其它方面如何优秀。某一因素对运动员的阻碍作用在运动训练初期往往被掩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表现出来。

当属于间接测量的心理指标暂时还不能保证对人的心理特点做出准确的预测时,当我们仅是依据理论或联想提供心理选材指标时,当在建立模式过程中,某一项目优秀运动员群体的某一心理特征测量结果仅表现为一种倾向性时,提供排除或否定的临界值,对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实际操作,或许更为现实和更为“安全”。在选材后阶段,个体心理发展所受社会影响和人为塑造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之身体形态和机能要大的多。因此,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实际任务主要不是挑选“运动天才”,而是挑选“可培养材料”。也就是说,我们对运动员心理选材所期望的结果是降低未来训练的淘汰率,这一结果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训练成材率提高了。事实上,运动员心理选材现阶段所能做到的仅是如此。

5 运动智力和敢为性及引发的方法学思考

按已被多数人接受的理论, 智力包含两个组成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智力因素在体育运动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张力为(1993)对我国体育运动领域里有关智力的研究做了回顾,这些研究使用的是韦氏智力测验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得出不尽相同的四种结果:

●运动员高于一般群体。

●运动员与一般大学生无差异。

●优秀运动员高于一般运动员。

●智力评分与训练年限呈负相关。

张认为:通用普适性的智力测验可能有效地测定出特殊智能,若研究在运动情境里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特殊智能,需运用适合于运动特点的测量工具。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测量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在以往运动员心理选材的文献里,运动员的“胆量”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最新的文献中,首次在高级射击运动员心理特征中提到“敢为性”。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多年实践中逐渐领悟到,敢为性可能恰恰是技能性项目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特质。在大赛中,在高应激情境里,体操、跳水运动员敢做动作;射击、射箭运动员能果断击发和撒放;乒乓球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敢于起板;就是这种敢为性的表现。

当我们认识到运动智力和敢为性的重要并渴望得到测量工具时,就引发了我们对运动员心理选材研究方法学的思考。通常我们从事研究工作时,是奉行哪一种操作路线呢?

●Top-down路线

其特点是遵从正统的科学原则,根据一定的理论体系,提出研究者的假设,通过已建立的方法,去验证假设。

●Bottom-up路线

其特点是在实践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新的方法,去一步步地研究,反复尝试,直到最终解决问题。

当运动员心理选材处于解决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时,我们可能更多地要依靠Top-down途径来形成最初的框架。但当我们想在更高水平上追求通过心理选材去发现具有运动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时,Bottom-up方法似应得到更多的采用。

(收稿日期 1995—02—16)

标签:;  ;  ;  

运动员心理选材中若干问题的探讨_结构效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