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绿地具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绿地功能的具体内涵,接着对当前城市绿地功能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的应用策略,为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绿地应用;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对城市的生态、文化以及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其应用水平的高低,影响了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城市形态、功能以及空间等。要想整体提高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需要解决目前城市绿地数量和规划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对城市绿地功能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综合的城市绿地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使城市绿地功能更好的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以及生态景观的规划之中。
1 城市绿地功能的具体内涵
1.1 城市绿地具备较高的生态功能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工程,以及调控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方式,都是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方式来实现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区域气候,净化城市空气,减少城市污染,为城市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保护等等,使得生态环境效益更为持续和稳定。城市绿地的高大树木,能够有效地遮阴减光,蒸腾散热,利用绿地植物显著的蒸腾作用,提升了城市的水蒸气含量,起到了调节气温气候的效果;其次,其可以有效地对工业城市,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进行吸收,达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效果;最后,城市绿地植物在空间环境方面所展现的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更多物种在这驻足,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1.2 城市绿地具备较高的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具备较高的社会功能,其涵盖了美学、文化、社会、思想以及经济效益等,其具体作用为美化城市生活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等。通过城市绿地的构建,提升了城市在视觉因素上的自然美,使得城市四周的景色更具美感,对建筑有遮挡和衬托作用,使得城市景观得到较大程度的美化;城市绿地的大规模建设,能够给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地,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城市居民在城市绿地所构建的场所中,开展娱乐活动,为增进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加深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社区凝聚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城市绿地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当前城市绿地功能应用现状
现阶段城市绿地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要应用提升城市的绿地覆盖率,以及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水平等方面。
2.1城市绿地数量
2.1.1绿地数量现状
由于城市的空间有限,导致城市绿地数量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由于绿地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所以国家和城市经过科学研究,规划出一定场所来进行城市绿化。在国际上,最适宜人居住的绿地面积是人均60 m2,但是由于每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发展状况不同,所以每个城市绿地规划面积也会有所差异。目前,我国的人均绿地只有7 m2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
2.1.2绿地数量指标存在的问题
导致城市绿地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我国的好多城市建筑过于集中,导致了城市没有多余的空间进行绿化。其次,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绿地结构,只追求数目指标,没有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针对性。此外,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城市绿地规划
2.2.1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总体规划方针对城市绿地的数量、人均量以及具体的结构都具有指导意义[4]。目前,我国城市的绿地规划偏重绿地的数量,忽略绿地的整体结构和针对性。城市绿地规划是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但是,我国很多绿化,没有针对该地区的污染状况,规划绿地的物种以及整体结构,导致绿地无法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2.2城市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城市绿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城市的总体规划作为科学的指导,导致我国很多地区,绿化难以高效实施。其次,绿地规划不合理。我国的绿地规划没有科学地分配绿地、草皮、灌木等,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单一的物种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足,导致绿地容易受到病虫害的破坏。
3 绿地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3.1城市空间结构基于城市绿地完成构建
当前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更多地以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为目的。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式,城市绿地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构建,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可以良好的优化调整空间结构。
首先,传统形式上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大片的绿地,变为大片郊野绿地,再到块状的公园绿地,最终到零星的街区绿地。
需要在这一形式中,融入生态学理论,沿交通干线,建成城市绿地廊道,并向外部扩展。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结合绿地廊道,建成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有效地遏制生态恶化速度。除了通过这一绿地方式来引导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外,还可以通过在城市的外围,建设绿带,控制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速度,更好的显示城市绿地的多种功能。
其次,对城市的用地进行结构调整,通过城市绿地规模的大量提升,在增多数量指标的同时,增强城区与郊区的绿地联系,使得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更为完整合理。
3.2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构建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融合生态学理念,完成城市的斑块、基质、廊道等具体景观的结构布置,优化城市绿地功能。
首先,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做概念性阐述,体现绿地景观的整体性,使得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的规划与传统形式相比,更加具备完整性,发挥更明显的效益。
其次,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过程中,对于单因子的控制规划,需要以个体景观要素为研究对象,使得生态廊道的建立能够有效联结绿地斑块,完成生态网络的构建。
最后,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如GIS技术和RS技术等,完成对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建成,通过对数量模型的建立,完成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与效益价值的评估回归模型的建立。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GIS技术,深入研究当前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以当前城市绿地存在的三维特征和遥感技术为基础,完成“绿量”模型的建立,定量城市绿地所发挥的生态效应,并据此完成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整体构建[3]。
4 结束语
对当前城市绿地功能的主要应用方向进行研究,其体现更多的是对数量指标的追求,以及在传统意义上的,更多的侧重对点、线、面绿地空间配置。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提出绿地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需要以生态学为指导理论,在充分研究绿地功能的基础上,与现存绿地数量指标项结合,优化城市绿地空间配置,完善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水平,更好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花,尹海伟.城市绿地功能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19-124.
[2]季华琴.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的新思路探究[J].科技资讯,2016,(17):2-3.
论文作者:徐会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绿地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生态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景观论文; 数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