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平与中国胶画_艺术论文

程乐萍与中国胶合绘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程乐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三四月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画展,令首都画坛耳目一新。画展没有举行开幕式,没有剪彩,没有鲜花,然而却取得了出人预料的轰动效应。这些展品不是画在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纸或画布上,而是画在透明胶片的背面。背面作画,正面观赏。以抽象的语言表达具象的抒情意境,用花样叠出的肌理效果传递大自然的生命律动,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博得雅俗共赏的称赞,获得不同层次观众的普遍认同。著名油画家刘迅称其为“黄山奇中奇”。壁画艺术权威、著名画家袁运甫亲笔书写了“神笔乐萍”表示激赏,并题跋赞曰:“九五年春月,在中国美术馆欣赏程乐萍先生首创黄山胶合绘画,真是神工妙语,充分表现了黄山天趣。余认为其定名为胶合绘画更切意,实为首创。”袁教授还濡墨挥毫,写下“中国胶合绘画”六个字为其正名。自此,中国画坛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画种。

黄山系列

雪光

幻境系列

飞流

人们在为这新画种的产生深感新奇和兴奋的同时,也把惊叹的目光投向绘画新领域的拓荒者——程乐萍。人们还从没听说过程乐萍这个名字。他以前既不曾参加过全国展、省展,也没有参加过市里、县里的画展,更未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这次却一鸣惊人,连他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在荣誉和成功的背后,是一长串艰难、痛苦的脚印。50年前程乐萍出生在黄山南大门的汤口镇。今天被旅游热炒得红红火火的黄山汤口,当时只是崇山峻岭中与世隔绝的偏僻村落。其父是村里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富裕农民。解放后他随母到外婆家生活,童年便尝到生活的艰辛。也许是黄山之魂的昭示吧,他自小便迷上了绘画,一有空便满纸涂鸦。后来他认识了在黄山汤口林科所工作的傅抱石的堂弟傅焕光,进而认识了傅抱石大师。傅先生看出这个年轻人是块学画的材料,便以江苏省国画院的名义发函招他去深造。谁想大队书记却因他的出身而不准放行。此事令他悲痛欲绝,然而,一个要当画家的憧憬也从此填满了这个农家孩子的全部梦想。他一边画画,一边当竹匠。后又去学油漆手艺,在木柜上画、在床架上画,从中体验绘画带来的无穷乐趣。文革开始,史无前例的“三忠于”活动在白云深处的山乡人家也照样如火如荼。画艺有了用武之地,他被派去挨家挨户画领袖像、葵花、红太阳。他把苦差当作福份,不光是为了那份忠心,同时还过过画瘾。孰料一位阶级斗争触觉特别敏锐的积极分子,从他画的一幅葵花图案中数出了12片叶子,认定那是国民党党徵。稍后,有人又从他画的一幅“大海航行靠舵手”壁画中发现船往一边倾斜,云彩看上去是炮弹和刺刀,于是“两罪”并发,结合其家庭出身,被正式定名为“现行反革命”加以管制。经常夜里被拉出去与地、富、反、坏分子一起批斗,受尽折磨。最令他痛心的是他在做竹匠、漆匠活时,有些人家以家藏字画抵付工钱,因而收藏颇丰。谁想这批珍藏之宝被迫付之一炬。他被人监督劳动改造,更被人监督不准画画,这对程乐萍来说是最大的痛苦。他想,古人因为穷买不起纸,用锥在沙上习画,沙可以抹平重画,用玻璃岂不是也一样!于是他卸下一块窗玻璃,在上面涂涂画画,画完一幅又抹去。尽管画了一幅又一幅,在外人看来,那还是一块玻璃。这些画都留在他的心里,他用记忆储存“这批画”,谁也夺不走。由此越画越熟,居然在玻璃上练出一手绝活,熟练地写一手反字,真、草、隶、篆任何字体,一下笔就是反的,把玻璃翻过来,字字结体严谨、俊逸洒脱。他甚至练到这样的程度:任何一幅画作,只要凝神盯住看几分钟,然后闭上眼,脑子里就浮现出与这幅画相反的图案。这使他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传统玻璃画艺人。到1977年平反时,他在玻璃上制作的礼品画,很快销往上海口岸。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不断地拓展自己生活的领域。在他的履历表上,或许只能填自由职业或无职业,而实际上他却从事了多种职业。当黄山旅游服务业刚刚萌芽时,他第一个办起私人照相馆,对显影、定影的配方和原理摸了个透。后来他到浙江苍南一带做手艺,见那里家庭印刷厂搞得很红火,回到黄山就在自家办起印刷厂,对制凸版、凹版、丝网、铜版、锌版各种制版和印刷技艺,都很精通,从而积累了许多化学配方的经验。若干年后,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独创埋下了伏笔,成了他一生的真正财富。

到80年代后期,他摆脱了各种杂务,专门从事玻璃画研究。他到上海、江苏等地,为一些大宾馆制作大幅玻璃壁画。他努力摆脱传统玻璃画的束缚,尝试着把油画、国画的效果运用在玻璃画上。为了提高艺术修养,他买书、买画册,从书中熟悉了凡高、莫奈、毕加索、达利、米罗,也熟悉了顾恺之、范宽、董源、浙江、石涛、黄宾虹、齐白石。他还到云南、陕西、甘肃、四川去采风。一次在云南因拍了少数民族祭祀场面犯了禁忌,被抓住用竹鞭杖脊。事后回忆起来,他毫不后悔,反而为丰富了阅历而深感满足,在“读书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悠悠古训中他追回了逝去的青春。

他逐步摆脱了传统玻璃画的束缚,把玻璃画技艺推上了一个有着较高品位的艺术层次。可是玻璃画沉重易碎,难以保存,又不便于安装和运输,并不是大型壁画的最佳材料。能有新的材料代替吗?他又处于寻找新突破的苦苦求索之中。

一次,在上海一个工厂的工作间,他发现地上有一些像塑料纸一样的边角料,四处一打听,方知是从西德进口的透明超薄型胶片。这种胶片光洁如玉、柔韧如纸,还可以像席子一样卷起来。用热吹风长时间吹,在高温下一点也不变型;放到冰箱冷藏柜冻几天几夜也不脆裂。这正是寻觅已久的壁画材料。

然而,要在这种像玻璃一样光滑的胶片上作画并非易事。开始怎么也画不上去,但这毕竟难不倒这位干过油漆、照相、制版等多种新旧手艺的特殊身份的画家。他很快配制出一种催化剂,将胶片光滑的表面催软,在数分钟之内迅速作画。解决第一个问题之后,又遇到第二个问题:涂在胶片上的油漆或油画颜料,卷起来时会发生断裂和剥落,影响了壁画的保存、运输、安装和耐久。他便运用过去从事油漆、照相、制版的综合工艺研究出了近20种配方,制成专用的胶合绘画颜料。用这种颜料画在胶片上不仅不怕卷,而且使劲折也不会留下痕迹。

程乐萍决心要让这一新的画种在刚刚问世时便能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他千方百计丰富其独特的绘画语言,用刮彩、对印、重叠、凝聚、提、按、吹、洒、喷、染等等技法,达到控制自如、随心所欲的地步,驾驭自如地创造各种肌理效果。看似无笔却处处是笔,看似随意却处处刻意经营,十分讲究章法、开合,使其兼容了油画、国画、版画、水粉、水彩、玻璃、漆画等各个画种的特点。终于使这种有着独立审美价值的新型胶合绘画,成为我国绘画领域中的一个突破。

程乐萍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绘画材料的革新和技术上的探求,他以进入画境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他虚心求教,时常挟着画卷四处征求同行的意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旅居黄山写生的日本画家工藤贤司先生的帮助。工藤先生曾游历过世界各国,广泛考察过东西方的古今艺术,有着深厚的艺术学养。他对程乐萍的画提过许多见解深刻的意见,在程乐萍艺术嬗变过程中助了一臂之力。

经过长期努力,程乐萍用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技法,开拓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境界。他将抽象的表现技法,融入具象的创造之中,作品里有一种浑如天成的磅礴气势,兼具了东方艺术神韵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使这一新画种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

新画种诞生以后,首先被国内各大宾馆、酒店所接纳,成为许多宾馆室内外装饰壁画的最佳选择。以往的各种壁画形式,比如油画有容易沾尘、褪色的缺点;国画有纸质发黄、发霉怕潮湿的缺点;瓷板画、玻璃画由于沉重易碎,不便保存、运输和安装,而胶合绘画则有效地避免了上述缺点。表面光洁如镜,可以随意抹洗除尘。可作尺幅小品,更宜作宏篇巨幛,加上质地新颖,与铝合金、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及现代灯具、家具并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因而在环境和公共艺术的领域里,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环境艺术的拓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对于这一新画种的出现,很多专家在爱护、关注中又表示出殷切的期待,他们希望其自身不断完善、提高、成熟。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说:“这一画种有社会基础。以后在拓展中要注重品位的提高。在色彩上要进一步研究,要向绘画性发展。要和摄影拉开距离,不要过分迎合市场,要注意艺术上的提高。”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说:“在中国社会上,这一类作者很多,要组织起来,可以改变人们对美术的观念,不能小打小敲,要联合起来,就可以在美术史上留下痕迹。”美术评论家杨庚新说:“绘画的革新,不外乎技术和观念两个方面。掌握了新的技术以后,要着重观念上的开拓,要让观念进入现代。这是所有画家面临的课题,无论国画、油画、版画或是新型的画种都不例外。”程乐萍从北京回黄山汤口以后,一头扎进画室,埋头创作新的作品,他要将众人的意见,经过消化、吸收,融在新的作品中。

面对踌躇满志的程乐萍,我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坚韧不拔。”

标签:;  ;  ;  ;  ;  

程乐平与中国胶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