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畜牧兽医系统重点工作状况的基本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若婵[1](2021)在《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文中指出
叶超[2](2020)在《浅析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向逐渐从高速度向高质量方向转变,大量资本涌入,带动畜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也进一步刺激市场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行业中的某些个人或团体,为了追求高额回报,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规滥用兽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引发各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本项目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深入了解掌握国际主流国家在动物卫生监督体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执法体制管理、兽医执法队伍、权力运行、工作职权等方面现状,与国内动物卫生监督情况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同时,以福建省某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该市在推进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法律配套体系有待完善、人员经费不足,执法不规范、宣传教育推广力度不足、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八个方面的对策,一是完善法律配套体系,二是加强队伍素质建设,三是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四是规范监督执法行为,五是优化监督执法环境,六是集中收归执法权限,七是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八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刘涛[3](2019)在《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重大动物疫情不仅给养殖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有的甚至会人畜共患,通过发病动物或畜产品传染给人,影响人体健康,形成一定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质量安全的肉类食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重大动物疫情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各项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通过对非洲猪瘟疫情的处理,绵阳市逐步完善了有效应对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动物疫情预防与应急处理并重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为全面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但是,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发生和蔓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应急管理体系中仍然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的问题。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法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本文以“一案三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挥组织应急资源协调困难;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人员配置不足;三是应急预案编制不完整;四是应急管理机制运行有障碍。指挥组织应急资源协调困难的原因是应急管理指挥组织未形成协同治理合力;基层动物防疫人员配置不足的原因是基层管理体制影响了动物疫情防控队伍的稳定;应急预案编制不完整的原因是应急预案编制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应急管理机制运行有障碍的原因是应急资源保障不能满足应急管理需要。包括监测预警信息网络不完整,畜禽无害化处理未形成规范化体系以及应急处理物资和管理经费缺乏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借鉴国内外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完善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具有高效协同治理合力的应急管理指挥组织;二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建立兽医分类管理制度、推进官方兽医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与绵阳市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应急预案体系;四是创新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科学实用的预警指标体系、完善信息收集和报告体系、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和动物防疫经费保障机制。
刘利[4](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廖兵[5](2018)在《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研究(1925-1949)》文中认为新桂系时期,广西畜牧业发展迅速,在农商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境内兽疫十分猖獗,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及此后“抗战建国”的实现。为此,桂省政府大力推进兽医事业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兽医管理机构,出台有关兽疫防治的法律法规,开展兽疫调查,试办家畜保险,落实经费,综合施策,强力推进兽疫防治,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了培养兽医人才,桂省政府通过创办广西大学畜牧兽医系、广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和广西畜牧兽医养成所等兽医训练班,以及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将基础教育与短平快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教育并重,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兽医人才。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比赛会和展览会,加大兽医知识的社会宣传和普及力度,作为兽医教育的必要补充。为了促进兽医科研工作的开展,桂省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兽医科研机构。广西家畜保育所、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央畜牧实验所等机构积极开展兽医科学研究,在药物研制、传染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各项科研活动主要着眼于当时兽医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兽疫的科学防治奠定了一定基础。不过,由于战乱不断,资金不足,人才紧缺,再加上交通滞后,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的发展亦存在明显不足。尽管如此,桂省政府大力举办兽医事业,推动了广西兽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建国后广西兽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为今天兽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杨耀[6](2017)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饥饿农业阶段、温饱农业阶段、安全农业阶段。农业生产逐步从资源短缺、粗放式发展走向规模经营、集约化发展道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跨越温饱农业后,开始迈入安全农业阶段,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近些年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小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怎么保障农业产品中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乐山地处四川西南,大渡河与青衣江交汇,在大佛脚下又和岷江合流,三条水系从南、西、北几个方向滋养区域土地,绕城而过向南奔去。作为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市着力从林业、生态畜牧业、药材种植业、蔬菜种植四个方面打造示范基地,重点打造茶业产业,建设中国绿茶之都。全市有国家级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6家,全国性农民专合社达9个示范社,成规模的现代万亩农业示范区24个。全市合作社总数达175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社带动了65%的农户,适度的规模经营占比达16.8%。作为农业产业大市,乐山具有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不发达的典型特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管理体系方面,乐山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对于我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探索实施的农业政策、争创农产品示范县的做法有实际借鉴意义。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畜农产品监管以及质量体系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示。并以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数据、走访调查为依据,综合分析了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生产体系:生产环节高能耗、低效率,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的循环养殖模式推广普及滞后。补助金数目不足,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2)监管体系:融入农业部门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经费划拨等由专业性逐步趋于非专业性,工作内容乃至工作成效均被弱化,农产品检验中心的配齐配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流通阶段:因一些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受设施设备限制,对生猪运输过程的检验检疫工作多流于形式。(4)服务体系:存在着兽药监管不到位,村级防疫员队伍业务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队伍不稳定。(5)监督体系:信息交换共享、企业与消费者参程度、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监管与消费出现脱节现象,平台的进一步健全与相关系统的完善及无缝链接仍需加强。针对乐山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生产链与服务链中的环节。包括改革监管与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科技体系、完善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张敏[7](2017)在《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关爱动物的优良传统。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动物伦理观念正趋于瓦解。西方科技的广泛运用又导致了各种新的虐待动物现象的出现。为了应对社会中日益增多的虐待动物现象,我国部分学者主张引入国外的动物福利观念,这一主张在当前引发了热烈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过程的深入分析,探寻美国接受外来动物福利观念的历史背景、原因及规律,为解决我国当时是否需要引入,以及如何引入动物福利观念提供借鉴。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采取了文献分析法与比较法这两种常用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美国与动物福利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立法文件、历史档案等文献进行仔细梳理与深入分析,描绘出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与自身规律。其次,通过与英国动物福利观念及中国传统畜牧伦理观念的横向比较,以及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历史过程的纵向比较,探寻出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的特点,挖掘出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最终为我国恰当解决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农场动物福利问题提出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美国并没有盲目照搬英国传入的动物福利观,而是在结合自身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有选择地予以接受。英国动物福利观念自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期便传入北美,但由于不符合当时北美实际情况而很快被抛弃。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动物福利运动兴起。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受到自由主义、环境保护运动、反工具主义、反主流的新左派运动、民权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源自英国的动物福利观念逐渐与美国社会的特有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实验室动物关怀、“新福利主义”、农场动物关怀等新型动物福利观念。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演变过程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美国将外来的动物福利观念本土化的过程。我国在借鉴国外农场动物福利观念的时候,也应当注重发扬我国传统畜牧业中善待动物的伦理观念,并考虑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南北战争前美国的动物伦理观念。着重介绍了 16世纪前北美印第安人与欧洲近代动物伦理观的冲突与融合、英国清教反虐待动物观念以及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自由之体法典》反虐待动物条款等内容。第二章南北战争后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的兴起。南北战争后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兴起。受到种族主义影响,当时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带上了明显的野蛮人开化的色彩,并因此容忍了对印第安人及野牛的大肆屠杀。第三章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动物福利观念。二战后,为了避免英国动物福利的政府规范模式,美国科学界构建起了实验室动物关怀的动物福利自律管理体制。1975年,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一书拉开了美国动物权利运动的序幕,美国动物福利运动开始与激进的动物权利走向联合。第四章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发展。重点介绍了美国“新福利主义”观念、农场动物福利运动,以及美国以动物关怀伦理为基袖的农场动物福利观念。第五章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启示。受到机械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美国动物福利观念发展长期滞后。美国在借鉴外来的动物福利观念的同时,将其与自由主义、环境运动等具体国情结合,发展出“新福利主义”、农场动物关怀等独特的动物福利观念。我国现代畜牧业在借鉴国外动物福利观念的同时,亦不应脱离于我国的传统与现实。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历程的分析,描绘出美国对外来的动物福利观念从拒绝到接受并将其本土化的完整过程,展示了机械主义、自由主义、环境运动对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影响,最终挖掘出实验室动物关怀、新福利主义、农场动物关怀等美国动物福利观念中的独特之处。
王旭辉[8](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朱绯[9](2017)在《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20世纪初,北洋马医学堂建立为肇始。从史学角度,探寻中国近代兽医发展历程,旨在分析兽医科技、兽医管理乃至兽医行业的变革。尤其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下,西兽医在教育、管理、科研、交流、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创建与发展,同时中兽医在与西兽医相遇后的摩擦与融合,兽医科技在中西兽医交汇发展的创新路径及其规律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产生这些影响的动因。通过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展现中国近代兽医发展实景。以时间为主线,探析了晚清时期中兽医的基本情况。晚清时期中兽医的诊疗对象从马向牛转变。从晚清时期中兽医着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江西、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牛是主要诊治的对象。在四川、浙江等地整理的着作则包含多种动物,说明两地养殖品种的多样化。从诊疗手段来看,中兽医仍是以方药和针灸为主。对动物疫病也有隔离预防的概念。洋务运动的兴起,使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有极少量的西兽医着作被引入,但是对社会来说,并未造成影响。1904年,北洋陆军马医学堂创建,标志着西兽医正式被引入中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兽医教育体系的诞生。在课程和学制上,中国早期学习的是日德系,到20世纪30年代,转学欧美系。在学校的建立方面,1930年以前,只有8所学校开设了兽医相关学科,到1940年增加了 18所学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到新中国成立前,又增加了 9所学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是兽医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相继成立了多个官方兽医防疫和检疫机构,西北防疫处和蒙绥防疫处进行了大量的疾病调查和兽疫方控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西北地区牛羊疫病较多,除了对家畜疫病的控制外,官方管理机构还肩负着团结少数民族群众,一致抗战的任务。一些防疫站还设有家畜病院,对患病家畜进行诊治,部分免诊治费用,受到民众的欢迎。在检疫方面,上海商品检验局的成立,使中国在口岸检疫方面可以由国人控制,避免了烈性兽疫的进入,并颁布了检疫条例,对各种兽疫有明确规定。对牲畜市场贸易的管理,避免了兽疫的传播。家畜疾病的普查让政府全面了解我国兽疫发生情况,便于管理防控。兽医研究机构的创建方面,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流行的兽疫,研究相关生物制品,并在牛痕、牛肺疫、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很多科研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获得了国际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在西兽医引入后大力发展的同时,中兽医发展渐缓。一方面是“废止中医案”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质疑阻滞了其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战时需求,西兽医的仪器与药物获取困难,所以政府将目光转向中兽医。在陆军兽医学校开设了兽医国药治疗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兽药方,以便供给战时需求。这开创了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的先河。这一时期兽医国药研究成果显着。中兽医在这一时期仍延续传统模式传承,并有一些着作流传下来。中西兽医的相遇,最终融合发展。它们之间哲学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发展的不同。但是在相遇的过程中,冲突和摩擦并不剧烈。一方面源于西兽医引入较晚,培养的兽医人才不足以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还需要中兽医进行疾病的诊疗;另一方面源于国人已不像晚清时期对西方科技一味抱着接受的态度,而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反思开始肯定国药的作用。所以,中西兽医通过各自可选择的部分,协调发展,并未产生对抗。中国兽医现代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农业产业等多方面带来了影响。在社会效益层面,推进了全民防疫意识的构建,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转变了人们对医学的固有思想。在经济层面,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畜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收益。在农业产业方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推进城市农业发展,并开辟了兽医事业发展新观点。当然兽医行业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兽医现代化的过程,促进兽医科技体系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从家畜防疫和内科发展较多,向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了管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官方防疫和检疫机构,并在兽疫防控和兽医工作开展方面逐步细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预警机制。在兽医教育方面则建立了各层次的学校,培养不同水平的兽医人才。中西兽医的交锋与融合,最终确立了现代兽医体系。这是中国在历史转型期经历的必然,从政治体制到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变化的浪潮中,兽医学发展能够接纳不同文化理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中国现代兽医体系。其中,既有近代西兽医专家们的积极进取,又有中兽医专家们的持重守城,将文化和科技互相渗透,形成了现有的兽医体系,为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铺平了道路。
李璐[10](2016)在《广东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就我国的社会经济而言,农业的地位不可小觑,而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组成内容,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贡献,在现代农业中是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因此,加快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虽然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故而,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研究有着非凡意义,不仅能够使得畜牧业地位得以稳固,更能在推进农村收入的同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本文通过对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后,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提出加强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第一、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科学协调管理;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第三、要加大投入,提供工作条件和平台,促进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建设;第四、建立产学研企联合机制,形成多元科技推广格局。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注入活力,为各级各单位研究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对我国畜牧兽医系统重点工作状况的基本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畜牧兽医系统重点工作状况的基本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2)浅析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动物卫生监督基本概况 |
1.1.1 定义 |
1.1.2 特点 |
1.1.3 具体内容 |
1.1.4 行政措施 |
1.1.5 意义和作用 |
1.2 动物卫生监督的重要性 |
1.2.1 动物卫生监督是构建动物防疫工作秩序的重要保障 |
1.2.2 动物卫生监督是构建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的有力措施 |
1.2.3 动物卫生监督是构建动物产品全国统一入市标准的有效途径 |
1.2.4 动物卫生监督是维护市场各方参与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
1.2.5 动物卫生监督是防治动物疫情的关键措施 |
1.2.6 动物卫生监督是提高畜牧兽医工作地位的重要方式 |
1.2.7 动物卫生监督是推动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全程监管的有效手段 |
1.3 国际动物卫生监督 |
1.3.1 国际动物卫生监督体制 |
1.3.2 国际立法情况和技术标准体系 |
1.3.3 机构管理制度 |
1.3.4 兽医执法队伍 |
1.3.5 权力运行 |
1.3.6 工作职权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动物卫生监督的比较研究 |
2.1 国内外动物卫生监督情况对比 |
2.1.1 管理体系差异 |
2.1.2 管理模式差异 |
2.1.3 技术标准要求差异 |
2.1.4 追溯体系建设差异 |
2.1.5 工作人员从业要求差异 |
2.1.6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差异 |
2.2 改进国内执法管理的对策 |
2.2.1 建立健全兽医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 |
2.2.2 推动内外检职能合并 |
2.2.3 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各方力量投入 |
第三章 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3.1 研究方法 |
3.2 福建省某市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
3.2.1 福建省某市主要畜禽产品生产情况 |
3.2.2 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概况 |
3.2.3 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设施概况 |
3.2.4 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管理与规范 |
3.3 与国内部分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情况对比 |
3.4 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存在问题及原因 |
3.4.1 动物卫生监督法律配套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3.4.2 监督执法人员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
3.4.3 执行监督执法程序不规范 |
3.4.4 宣传教育推广力度不足 |
3.4.5 多头管理问题突出 |
3.4.6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有待加强 |
3.5 讨论 |
第四章 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存在问题的对策 |
4.1 完善法律配套体系 |
4.2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
4.2.1 强化官方兽医队伍建设 |
4.2.2 加强协检员队伍建设 |
4.3 健全财政保障机制 |
4.4 规范监督执法行为 |
4.4.1 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制度 |
4.4.2 严格动物屠宰检疫管理 |
4.5 优化监督执法环境 |
4.6 集中收归执法权限 |
4.7 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 |
4.8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重大动物疫情 |
2.1.2 应急管理体系 |
2.1.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一案三制”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
3.1 绵阳市畜禽产业发展现状 |
3.2 绵阳市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
3.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
3.3.1 应急预案 |
3.3.2 应急管理法制 |
3.3.3 应急管理体制 |
3.3.4 应急管理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指挥组织应急资源协调困难 |
4.1.2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配置不足 |
4.1.3 应急预案编制不完整 |
4.1.4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有障碍 |
4.2 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应急管理指挥组织未形成协同治理合力 |
4.2.2 基层管理体制影响了动物疫情防控能力的稳定 |
4.2.3 应急预案编制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
4.2.4 应急保障与应急管理需要存在差距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经验 |
5.1 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
5.2 应急预案建设方面 |
5.3 经费和物资储备方面 |
5.4 动物疫情报告及处理方面 |
5.5 畜禽无害化处理方面 |
5.6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方面 |
5.6.1 改革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 |
5.6.2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建立具有高效协同治理合力的应急管理指挥组织 |
6.2 改进和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
6.3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应急预案编制 |
6.4 根据应急管理需要创新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6.4.1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预警功能 |
6.4.2 建立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规范无害化处理 |
6.4.3 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思考与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研究(192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广西兽医事业建设的背景 |
一、畜牧业在广西农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二、兽疫的肆虐 |
三、“自给政策”的提出 |
四、兽医事业在支援抗战中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广西与中央驻桂畜牧兽医机构 |
一、广西畜牧兽医机构的演变 |
二、中央畜牧兽医机构的进驻 |
三、对广西近代畜牧兽医机构的评价 |
第三章 广西兽疫的防治 |
一、政府的措施 |
二、民间的办法 |
三、兽疫防治经费 |
第四章 广西近代兽医教育的开启 |
一、近代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建立 |
二、学校专业教育 |
三、训练班教育 |
四、兽医知识普及教育 |
五、留学教育 |
第五章 广西的兽医科研 |
一、兽医科研机构的设立 |
二、兽医科研活动 |
第六章 广西兽医事业发展困境 |
一、战争的破坏 |
二、兽医专业人才紧缺 |
三、经费不足 |
四、交通滞后 |
五、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论文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概述 |
2.1 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述 |
2.1.1 畜产品概念界定 |
2.1.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点 |
2.1.3 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质量管理(TQM) |
2.2.2 风险评估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因素分析 |
2.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后果分析 |
2.3.3 文献述评 |
2.3.3.1 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分析 |
2.3.3.2 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分析 |
2.3.3.3 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
3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问题及评价分析 |
3.1 行业监管方面 |
3.1.1 法律法规 |
3.1.2 监管体制 |
3.1.3 行政执法 |
3.2 行业生产体系 |
3.2.1 畜牧选种 |
3.2.2 畜牧养殖 |
3.2.3 屠宰加工 |
3.2.4 饲料生产 |
3.2.5 兽药生产 |
3.3 行业服务体系 |
3.3.1 执业诊疗 |
3.3.2 疫病防控 |
3.3.3 兽药经营 |
3.4 行业监督体系 |
3.4.1 监督现状调查 |
3.4.2 监督现状分析 |
3.5 我国畜业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评价 |
4 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现状 |
4.1 乐山市畜产品介绍 |
4.2 乐山市畜产品监管机构情况 |
4.3 乐山市畜牧产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
4.4 乐山市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
4.4.1 生产体系 |
4.4.2 监管体系 |
4.4.3 流通体系 |
4.4.4 服务体系 |
4.4.5 监督体系 |
5 乐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影响因素评价 |
5.1 政府行为因素评价 |
5.2 企业行为因素评价 |
5.2.1 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
5.2.2 企业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
5.2.3 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
5.3 消费者行为因素评价 |
5.3.1 消费者基本特征情况分析 |
5.3.2 消费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态度分析 |
6 构建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推广畜牧农业科技体系 |
6.1.1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草养殖 |
6.1.2 持续推进生猪良种换代升级提升质量效益 |
6.1.3 发展生态养殖治理农业源污染 |
6.1.4 加强畜牧产业科技服务支撑 |
6.2 改革畜牧监管与服务体系 |
6.2.1 改革兽医监管体制 |
6.2.2 改善基层防疫整体条件 |
6.2.3 严格产地检验检疫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
6.3 完善畜牧行业质量标准体系 |
6.3.1 发展规模养殖推行质量管理 |
6.3.2 加快屠宰企业改造升级完善配套设施 |
6.3.3 严格GSP兽药管理,规范饲料经营 |
6.4 健全畜牧监督综合评价体系 |
6.4.1 完善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 |
6.4.2 完善畜产品风险评价网络平台 |
6.4.3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南北战争前美国的动物伦理观念 |
第一节 16世纪前北美大陆的动物伦理观 |
一、16世纪前北美印第安人的动物伦理观念 |
二、旧大陆欧洲人的动物伦理观念 |
三、新旧大陆传统动物伦理观念的第一次冲突 |
第二节 欧洲近代动物伦理观念在北美的传播 |
一、欧洲近代动物伦理观念的变革 |
二、英国清教移民及其伦理观念向北美的传播 |
三、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自由之体法典》反虐待动物条款 |
第三节 17世纪-19世纪中叶美国的动物伦理观念 |
一、17世纪欧洲传统动物伦理观念在北美的进一步扩展 |
二、18-19世纪英国反虐待动物观念的新发展 |
三、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反虐待动物观念 |
第二章 南北战争后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的兴起 |
第一节 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奴隶制的废除与种族主义的盛行 |
二、动物实验中虐待动物现象的增多 |
三、西部开发过程中的动物虐待 |
第二节 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的兴起 |
一、亨利·伯格领导的反虐待动物运动 |
二、乔志·安杰尔(George·Angell)领导的反虐待动物运动 |
三、美国人道协会(AHA)的建立 |
第三节 美国反活体解剖运动的兴起 |
一、美国反虐待动物运动在活体解剖问题上的分歧 |
二、美国反活体解剖运动的发展 |
三、美国科学界对反活体解剖运动的反对 |
第三章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动物福利观念 |
第一节 二战后反虐待动物运动的新发展 |
一、二战后动物福利运动的兴起 |
二、美国科学界对动物福利运动的应对 |
三、实验室动物关怀体系的建立 |
第二节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发展 |
一、《1966年实验室动物福利法》的制定 |
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扩展 |
三、有关动物痛苦与实验动物替代方法问题的讨论 |
第三节 动物解放思想影响下的美国动物福利观念 |
一、彼得·辛格动物解放思想的提出 |
二、美国动物福利运动的动物权利转向 |
三、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的提出 |
四、《1966年实验室动物福利法》的第三次修改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发展 |
第一节 “新福利主义”的兴起 |
一、激进的动物权利运动逐步受到约束 |
二、“新福利主义”观念的主要内容 |
三、“新福利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动物福利运动 |
第二节 走向关怀的美国动物福利观念 |
一、个体主义动物伦理与整体主义环境伦理之争 |
二、动物关怀伦理的环境美德伦理根源 |
三、动物关怀伦理的女性主义根源 |
四、动物关怀伦理在美国动物福利问题上的运用 |
第三节 美国农场动物福利运动的兴起 |
一、集约化养殖引发的动物福利问题 |
二、美国农场动物福利运动的兴起 |
三、美国农场动物福利观念的发展 |
四、美国对农场动物福利的规范 |
第五章 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的特点——与英国动物福利观念相比 |
一、美国动物福利观念起步较早但发展相对滞后 |
二、采取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规范模式 |
三、美国对英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扩展 |
第二节 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特点形成的原因 |
一、机械二元论的动物机器观影响深重 |
二、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发展深受自由主义精神影响 |
三、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演变深受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 |
第三节 美国动物福利观念演变对我国畜牧业的启示 |
一、我国古代畜牧业的动物伦理观念 |
二、我国畜牧科技的现代化转型及相关动物福利问题 |
三、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演变对我国动物福利事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目录 |
附件一 |
附录 |
(8)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回顾 |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
1.3.5 文献简评 |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变量说明 |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3 事实评估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
6.2.3 改进的思路 |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
后记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
(9)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学术研究回顾 |
三、资料筛选与方法分析 |
四、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西兽医 |
第一节 晚清中兽医基本情况 |
一、疾病类型 |
二、诊疗手段 |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西兽医萌芽 |
一、洋务运动 |
二、洋务运动对西兽医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西兽医的引入与发展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兽医发展 |
一、甲午战争对科技传播的影响 |
二、西兽医的发展 |
第二节 兽医教育体系的发展 |
一、中国近代兽医学校(科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兽医现代教育体系的分科、课程设置与学制 |
三、校长(主任)对兽医现代教育的影响 |
四、兽医科技推广及人员培训 |
第三节 兽医管理体系的改进 |
一、兽医官方管理机构的变化 |
二、兽医管理法规的颁布及执行 |
三、现代兽医院兴起与执业兽医管理 |
四、家畜疾病的普查 |
第四节 兽医学术研究与交流 |
一、兽医研究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
二、兽医学术研究成果探析 |
三、兽医学会的成立与学术交流 |
第三章 中兽医发展渐缓 |
第一节 “废止中医案”对中兽医的影响 |
一、“废止中医案”风波 |
二、“废止中医”与中兽医发展 |
第二节 战时中兽医的贡献 |
一、兽医国药治疗研究所的创建 |
二、兽医国药研究成果 |
第三节 与西兽医融合发展 |
一、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的推进 |
二、中兽医的培训与教育 |
第四节 中兽医的传承 |
一、中兽医专着的发掘与利用 |
二、不同地区中兽医传承的特点与差异 |
第四章 中国兽医现代化交锋与融合 |
第一节 中西兽医体系的特点比较 |
一、中西医哲学背景的再思考 |
二、中西兽医理论的构架差异 |
三、中西兽医分科与系统比较 |
四、中西兽医诊疗手段的差异 |
第二节 中西兽医的相遇与摩擦 |
一、中西兽医的思想碰撞 |
二、中西兽医体系的包容性与排他作用 |
三、和而不同——政治、社会、经济视野下的中西兽医 |
第三节 现代兽医学体系结构的变化 |
一、兽医学的分科发展与平衡 |
二、生物科学领域的认知推动预防兽医学发展 |
三、基础、临床兽医学研究的民族观与世界观 |
第四节 中西兽医的融合与发展 |
第五章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产生的社会效益 |
第二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
一、疫病防治与畜牧业发展 |
二、畜产品产值变化与国际贸易 |
第三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兽医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兽医科技体系结构调整 |
二、促进兽医管理体系的完善 |
三、促进兽医教育体系的革新 |
第五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历程中的可借鉴经验及教训 |
一、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学习现代兽医科技 |
二、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兽医技术 |
三、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条件转换思路 |
结语 对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的历史评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10)广东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农业技术推广 |
2.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
2.2.2 沟通理论 |
2.2.3 农业推广框架理论 |
第三章 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
3.1 博罗县自然经济及畜牧业发展情况 |
3.1.1 博罗县自然经济情况 |
3.1.2 博罗县社会经济情况 |
3.1.3 博罗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
3.1.4 惠州市畜牧业发展情况 |
3.2 博罗县畜牧兽医推广体系的现状 |
3.2.1 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现状 |
3.2.2 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模式 |
3.2.3 乡镇畜牧兽医推广现状 |
3.2.4 村级畜牧兽医推广现状 |
3.2.5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经费保障情况 |
3.2.6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条件 |
第四章 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 |
4.1.2 技术推广队伍素质不高 |
4.1.3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薄弱 |
4.1.4 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4.2 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
4.2.2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
4.2.3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资金普遍不足 |
4.2.4 畜牧业科技推广与畜牧业科研、教育体系严重脱节 |
第五章 国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5.1.1 政府主导型体制 |
5.1.2 政府领导下的农学院主导型体制 |
5.1.3 政府领导下的市场组织主导型体制 |
5.2 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推广经验 |
5.2.1 澳大利亚畜牧业推广经验 |
5.2.2 美国畜牧业推广经验 |
5.3 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推广经验借鉴 |
第六章 加强广东省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6.1 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科学协调管理 |
6.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
6.3 加大投入,提供工作条件和平台,促进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建设 |
6.3.1 加强政策支持 |
6.3.2 加大科技投入 |
6.3.3 加大资金投入 |
6.4 建立产学研企联合机制,形成多元科技推广格局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 |
7.2.2 不足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对我国畜牧兽医系统重点工作状况的基本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D]. 陈若婵. 浙江大学, 2021
- [2]浅析福建省某市动物卫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叶超.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绵阳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研究(1925-1949)[D]. 廖兵.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D]. 杨耀.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7]美国动物福利观念的演变[D]. 张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9]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D]. 朱绯.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广东博罗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研究[D]. 李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