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 432400
摘要:目的:治疗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法:手术结合孕三烯酮治疗。 结果:108例患者总有效率92.6%。结论:剖宫产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因素.用孕三烯酮治疗异位症是必要的,有效的能降低,复发率,且副反应少。
关键词:手术结合孕三烯酮;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由于子宫腔通过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因此使得内膜细胞可经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目前对此病发病的机理有多种说法,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于卵巢巧克力术后,子宫腺肌瘤术后,部宫产术后,但以剖宫产术后多见,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不断上升,该病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该病虽不危及生命,但经期腹痛和周期性腹壁包块增大,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10年—2013年10月共收治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108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5岁,所有患者均为子宫下段剖宫手术,其中腹壁纵形切口38例,腹壁横切口70例,发病时间最早为术后6个月,最晚为3年,平均为2.6年。
①症状: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痛经、月经失调、下腹痛、性交痛;
②腹部检查:发现剖宫产手术切口处有单个或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无红、肿痛等炎性表现,一般多位于皮下脂肪;
③辅助功能:CA125测定患者血CA125部分升高。
治疗方法:采用局部浸润麻醉,>1cm行连续硬膜处麻醉,切缘距包膜外1-2cm开始彻底完整切除肿块,包括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孕三烯酮2.5mg口服,每周2次,连用3-6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1)痛经和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并随局部病变的进展而渐进性加重,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如此典型的症状。
(2)性交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约30%患者可出现性交痛的症状。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性交时由于碰撞及子宫收缩和向上提升而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疼痛更明显。
(3)月经异常:15%~30%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月经异常可能与病灶破坏卵巢组织,影响卵巢功能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与同时合并有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有关。
(4)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而在不孕症患者中,约80%有异位症,其中20%患者有中度以上病变。
(5)急腹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常会由于经期囊内出血、压力增加而多次出现小的破裂,由于破裂后立即被周围组织粘连而仅造成一过性的下腹部或盆腔深部疼痛。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显效:痛经和慢性盆腔痛:有效:性交痛月经异常,无效:不孕,急腹痛
2.2,治疗显效65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6%。
结果:治疗显效65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6%。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其中108例患者腹壁与月经相关肿块及疼痛消失,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1例复发。疗效92.6%。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反映了手术所致内膜异位生长,多见于剖宫产手术时,将子宫内膜组织或细胞带至切口,在各种酶,酶抑制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作用下,内膜组织在腹壁切口处粘附侵袭和生长,因此提出手术结合用药可以预防复发的必要性。
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由于它具有抗雄激素、抗孕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从而使手术残存的异位内膜病灶萎缩、消失,采用小剂量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其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病人容易接受。
为有效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①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提倡阴道助产;②手术中注意切口整齐,保护好盆腹腔切口,不要将内膜带入。
结论
剖宫产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因素,手术操作精细,切缘整齐,术中注意保护盆腹腔切口,用孕三烯酮治疗异位症是必要的,有效的能降低,复发率,且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21例观察 广东药学 2002.12(1)36
论文作者:廖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内膜论文; 子宫论文; 异位症论文; 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腹壁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论文;